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张

总结 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化学 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 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高一化学知识点小结大全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化学知识点整合大全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化学知识点重点总结

★ 高一化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一必修一化学必考实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

★ 高中化学必备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相对简单,但也需要去总结归纳。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9、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10、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11、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13、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14、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拓展阅读: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知识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篇一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篇二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篇三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高一化学 知识点归纳大全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欢迎查阅!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化学结构

1、半径

① 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 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 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 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最高正价。且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 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 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 方法

① 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 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 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 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 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高一化学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

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

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

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一化学必背知识

一、物理性质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其它 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

① 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

② 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 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 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 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 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 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

⑧ 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

⑨ 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⑩ 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

① 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 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苯酚微溶。

③ 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 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 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 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5、密度

① 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 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 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 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化学知识点重点总结

★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一化学的常见知识点归纳

★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公式大全

★ 高一化学知识点汇总

★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归纳

★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同学们的学习任务日益繁重,该如何学好化学便是同学们头痛的问题,化学考试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OH)2CO3—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拓展阅读:如何学好化学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讲究方法记忆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而功倍”。初学化学时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因此,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记忆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介绍几种记忆方法。

 1。重复是记忆的基本方法

 对一些化学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某些定义等反复记忆,多次加深印象,是有效记忆最基本的方法。

 2。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所谓理解,就是对某一问题不但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例如,知道某物质的结构后,还应理解这种结构的意义。这就容易记清该物质的性质,进而记忆该物质的制法与用途。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以旧带新记忆

 不要孤立地去记忆新学的知识,而应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要联系前面所学化合价的知识来记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4。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5。歌诀记忆法

 对必须熟记的知识,如能浓缩成歌诀,朗朗上口,则十分好记。如对元素化合价可编成:“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铝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价上有氮磷,铁二三来碳二四,铜汞一二价上寻”。又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点可编成:先通氢,后点灯,停止加热再停氢。

 三、要重视实验

 做好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要认真对待。每次实验前首先要明确该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然后牢记实验装置的要点,按照操作步骤,细致认真地操作。其次要学会观察实验,留心观察反应物的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如做镁的燃烧实验时,不但要注意观察发生耀眼的白光和放出大量热等现象,更要注意观察镁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因为这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是不同于镁的物质,因此镁的燃烧是化学变化。此外,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写好实验报告,都是不可忽视的。

 四、要注重小结定期复习

 “化学易学,易懂,易忘”,很多初学化学的同学都有此体会。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小结,系统复习。

 做小结时,首先要把课堂笔记整理好,然后进行归类,列出总结提纲或表格。例如,初中化学第一章小结提纲如下:1。基本概念;2。重要的化学反应;3。重要的反应类型;4。重要的实验;5。化学的基本定律;6。重要的化学计算。

 在做好小结的同时要注意定期复习。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的手段,最好趁热打铁。也就是说,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这样遗忘的程度小,学习效果好。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也要不时抽空浏览一遍,“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使知识掌握得牢固。

学习就是一种会使你更快乐、生活质量更好,越能愉快的学习,产生快乐的感觉就越好。好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在学习这无限的海洋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化学 必背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归纳1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 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归纳2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归纳3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要点汇总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整理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重点总结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全总结

★ 高一化学知识点汇总

★ 高考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大全

★ 高中化学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化学知识要点

 很多学生在复习化学必修三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效率低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三重要考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中化学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

 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

 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

 (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7 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

 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拓展阅读:怎么学好高中化学

 1其实,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只有设计好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包括单元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等等。好的学习计划能使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个目标和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一定要坚持到底!

 2做高中化学实验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做一次实验。实验题中有很多难以记忆的实验方法、步骤类填空题,非常讨厌。举几个例子,分液时候怎么放气配制溶液怎么操作对于那些没有上手操作过的同学来说,这种题真的是很难记。我的方法是1如果有条件,找时间操作一下。2如果没有条件,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气要用下端放而不拔上端塞子因为直接拔塞子容易把塞子喷出去,而用下端放气不会。一切实验流程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这个原因,你就永远不会记错了。死记硬背总归是不太可靠的。

 3学习是需要个人能有一定的恒心与毅力的,不能半途而废。其实要想学好化学并不难,除了平时认真听讲,上课做好老师讲解重点时的笔记。课下还要自己抽时间去复习,所谓熟能生巧,当然了,复习的意义在于能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

 4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面就比较广泛了,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先讲述化学热力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结构、酸碱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和配位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和电化学等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周期系各主族、副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存在、性质、制备及用途等有关知识。其中一些难点知识比如说原子轨道表达式,化合价的书写方式等都需要掌握。

 5学习是需要方法的,归纳总结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由于化学理论知识点比较多和杂,所以需要自己抽出时间去归纳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化学成绩来讲很重要,而且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后,做起化学题目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 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