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便秘处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中医中药便秘处方,第1张

便秘是目前常见的临床疾病,但便秘的治疗并不能一概而论,西医对于便秘的治疗,仅仅采用通便泻药,而中医治疗是需要辨证、因人而异的。所以便秘的治疗要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湿热便秘,表现为大便粘腻、排出困难,但大便无干结,排便时间长,大便臭秽,这种情况可以用大柴胡颗粒。二、胃肠燥热,表现为大便干结,呈羊粪球样,伴有腹痛、腹硬,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承气汤类方。三、津亏便秘,多表现为老年人,为肠道津液亏少而导致肠道干涩,大便“无水行舟”,表现为大便干结,病程长,多见于热病、久病后期,表现为口干舌燥、舌红少津,可以用增液承气汤。四、气虚便秘,表现为肠道动力不足,大便推动无力,排便时间延长,大便成形但不干结,伴有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可以用黄龙汤、新加黄龙汤。五、阳虚便秘,表现为大便稀溏或者成形软便,但大便排出困难,伴有腹痛,畏寒喜暖,腹部喜温、喜按,可以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温脾汤治疗。六、阴虚便秘,表现为大便排出困难,大便有时干结,但不硬,伴有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可以用济川煎等药物治疗。

 中焦 湿热 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那我们应该如何治疗中焦湿热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 中医 治疗中焦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什么是中焦湿热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於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

 中焦湿热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於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治疗下焦湿热的 方剂 如下:

 龙胆泻肝汤

 方剂约有二十五首,其中《医方集解》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包煎)9g、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具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之功效。本方是治疗肝胆经实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下注病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 偏头痛 、高 血压 、急性 结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化脓性 中耳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 膀胱炎 、 尿道炎 、睾丸炎、腹

 蚕砂黄柏汤

 处方:生蚕砂30克,生黄柏30克。功能主治:清利下焦湿热。主有胆湿热。(男子性欲过亢)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9克,空腹用开水调下。摘录:《 医学 实在易》卷七

 降石汤

 处方:降香3克,石苇10克,滑石10克,鱼脑石10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0克(包),鸡内金10克,冬葵子10克,川牛膝10克,甘草梢3克。功能主治: 清热 利湿,排石通淋。主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贝叔英方

 鱼败银海汤

 处方: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子18克,千里光15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功能主治:清热 解毒 利湿。主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兰学良方

 排石颗粒

 概述:排石颗粒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连钱草、车前子(盐水炒)、关木通、徐长卿、石韦、瞿麦、忍冬藤、滑石、茼麻子、甘草。具有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的功效。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 泌尿 系 结石 见上述证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排石颗粒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排石颗粒的药典标准。排石颗

 尿塞通片

 概述:尿塞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丹参、泽兰、王不留行、败酱草、赤芍、红花、泽泻、黄柏、白芷、小茴香。具有理气活血,通淋散结的功效,用于气滞血瘀、下焦湿热所致的轻、中度癃闭,症见排尿不畅、尿流变细、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见上述证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尿塞通片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尿塞通片的药典标

 三金颗粒

 5%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两个相同颜色的斑点。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急、慢性肾孟 肾炎 ,膀胱炎,尿路感染。用法与用:开水冲服,一次14g,一日3-4次。规格:(I)每块重14g(相当于原药材105g)(2)每袋装14g(相当于原药材10

  滋阴 八味煎

 味汤组成:山药4两,丹皮3两,白茯苓3两,山茱萸肉4两,泽泻3两,黄柏(盐水炒)3两,熟地黄8两(蒸捣),知母(盐水炒)3两。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头昏目眩, 耳鸣 耳聋,喉痹,喘急;或阴虚火旺,下焦湿热而成之癃闭,尿频急痛,带下,阴痒,腰痠膝软,舌质红,尺脉旺。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1尿潴留:用本方去山茱萸,加苡仁米治疗4例尿潴留,其中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截瘫继发泌尿系感染各1例,前列腺肥

 大健步丸

 治:养血滋荣,壮筋健骨。主妊娠足痿。自膝至踝胫,艰于履地,状如痿躄。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酒送下,或盐汤送下,1日3次。男子去香附,加龟板、秦艽。注意:不可妄行 针灸 。各家论述:是方苍术、黄柏泻下焦湿热,名二妙散,治痿必用之药。加虎胫骨、独活引入两足;而归、芍、地、苓、术、远凉血清心以安胎,杜、续、山、益壮筋健骨以固肾,附、茴行气温经,则两足之力可下,而痿痹之患不生矣。摘录:《陈素庵 妇科 补解》卷

 蛇床子散

 概述:蛇床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 妇 产科 学》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蛇床子15g、川椒15g、明矾15g、苦参15g、百部15g,具有止痒杀虫之功效。本方所治之证,乃下焦湿热或滴虫外侵所致,治当止痒杀虫。现代常用于治疗阴道滴虫、 阴道炎 、外阴 湿疹 等妇科 疾病 而见上述用方指征者。《妇产科学》方之蛇床子散:组成:蛇床子15g、川椒15g、明矾15g、苦参15g、百部15g用法

 海金沙散

 除研者外,为散和匀。《御药院方》卷八:方名:海金沙散别名:大海金砂散组成:海金沙(研)半两,木通半两,瞿麦穗半两,滑石(研)半两,通草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研)1两。主治:小便淋涩,及下焦湿热,气不施化,或五种淋疾,癃闭不通。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加灯心20根,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大海金砂散(《赤水玄珠》卷十五)。《保婴撮要》卷十五:方名:海金

 金锁固精丸

 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可治疗女子带下属 肾虚 滑脱者。用法用量:莲子粉糊为丸。盐汤送下莲子粉糊丸,每日1~2次,每服9g,淡盐水送服。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莲子肉适量。使用注意:相火内旺或下焦湿热所致的遗精、带下者禁用。方解:金锁固精丸主治因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遗精证,治宜以 补肾 涩精为法。方中沙苑蒺藜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药。莲肉、芡实固肾涩精,且能培补后天以充养先天,使肾中精气充足,共

 五淋丸

 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分清止淋。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浑浊不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注意:孕妇慎服。规格:每100粒重6g贮藏:密闭,防潮。

 三石汤

 稀水,小便短赤, 咳嗽 带血。不甚渴饮,舌质红,苔黄滑,脉滑数。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取清水一升,煎成4O0毫升,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杏仁宣开上焦肺气,石膏、寒水石、竹茹清中焦之热,滑石、通草利下焦湿热,银花、金汁涤暑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和湿,宣通三焦之功。摘录:《温病条辨》卷二《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三石汤:方名:三石汤组成:紫石英2两,白石英2两半,钟乳2两半,生姜2两,当归2两,人参2

 大补丸

 》本方用法:米粥为丸,血虚,四物汤送下;气虚,四君子汤送下。《张氏医通》本方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醇酒下。如服之不应,每斤加厚肉桂一两。功能主治:《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大补丸主治下焦湿热,筋骨软弱。去肾经火,燥下焦湿,去阴火。主阴火亢极,足胫疼热,筋骨软,不能久立,及妇人火郁发热。各家论述:《医方考》:柏皮味苦而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制肾经冲逆之火,火去则阴生,故曰大补。王冰曰:壮

 导赤散

 结膜接近二眦部充血明显,舌赤,脉数。症由心火,治当清降。处方:导赤散加黄芩。5剂后复诊,充血减退,眼眵已无。再予原方5剂而愈。现代适应证:导赤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喘、小儿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口腔炎:口腔炎一般包括3种疾病:一是鹅口疮,是因菌群失调所致白色念球菌感染口腔黏膜,使其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点片状物,临床以拒乳、疼痛哭叫为主要表现;二是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

 治浊固本丸

 传》卷六引东垣方:方名:治浊固本丸组成:莲花须2两,黄连(炒)2两,白茯苓1两,砂仁1两,益智1两,半夏(汤泡7次,去皮脐)1两,黄柏(炒)1两,甘草(炙)3两,猪苓2两5钱。功效:固本兼利湿热。主治:下焦湿热,便浊遗精,小便频数。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各家论述:1《医方考》:半夏所以燥胃中之湿;茯苓、猪苓所以渗胃中之湿;甘草、砂仁、益智、香甘益脾之品

 健肾汤

 枸杞30克,山萸肉15克,*羊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泽泻30克,苡米根30克,黄柏9克,益母草30克,红花6克,炙甘草9克,干蟾6克。功能主治:调补脾肾,清利湿热。主脾肾两虚,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万文谟方《辨证录》卷五:方名:健肾汤组成:熟地2两,茯苓2两,麦冬5钱,莲子(连心用)5钱,芡实1两,山药1两。主治:肾水之衰,手足尽胀,腹肿如臌,面

 桑螵蛸散

 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加减法:若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菟丝子等以温补肾阳;若小儿遗尿,加益智仁、乌药、山药以缩尿止遗;若遗精滑泄者,加金樱子、山茱萸、沙苑蒺藜等以固肾涩精。使用禁忌:若由下焦湿热而致的小便频数,尿黄涩痛,或脾肾阳虚所致的尿频失禁者,不宜用桑螵蛸散。现代适应证:桑螵蛸散适用于 糖尿病 、 神经 衰弱、小儿遗尿症等属心肾不交者。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

 当归贝母苦参丸

 渐加至10丸。运用:男子加滑石10克。临床应用:热淋:樊氏,青年农妇。1944年夏伤于湿热,饮食如常而小便不利,有涩痛感。某医先以湿热服五苓散去桂加滑石不应,继服八正散亦不应。迁延半月,饮食减退,肢倦无力,不能再事劳作。余切其脉象细滑,观其面色惨淡,气促不续,口干微咳,少腹胀痛,大便黄燥,小便不利而痛。此下焦湿热郁滞与上焦肺气不宣,上下失调,故尿道不通,如仅着重下焦湿热,徒利无益。因师古人上通下利

 大黄消石汤

 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则宜去,故主大黄消石汤。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浮在上,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2《金鉴》引李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附注: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

 排石汤

 :方名:排石汤组成:金钱草30g,生鸡内金15g,扁蓄15g,瞿麦15g,滑石30g,车前子15g,木通6g,冬葵子30g,留行子18g,牛膝10g,白茅根30g。功效:清热排石,利水通淋。主治:下焦湿热,泌尿系结石。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临床应用:石淋:夏某某,男,23岁,邮电工人,住院号:7976。经常左侧腰痛,尿急、尿血一月余,经X光腹部平片检查,发现左输尿管中段有黄豆大不透光阴影,诊

 二妙丸

 亨方之二妙丸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医学纲目》卷二十引朱震亨方之二妙丸主治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证,湿疮,湿疹,丹毒,白带,腰痛。下焦湿热肿痛,或流注游走,遍身疼痛。湿热腰痛。热痹,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属湿热伤气分者。 脚气 。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湿热下注,腿脚发沉作肿,及膝下生疮。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 阴囊湿疹 等。湿疮,臁疮等证,肌肤焮红,作痒出

 防己饮

 石斛5钱,米仁5钱。功能主治:《顾松园医镜》卷十五方之防己饮主治脚气,湿热在足。用法用量:如红肿,加犀角,冲心烦闷亦用,再加槟榔、羚羊角;如喘呕,加麦冬、枇杷叶;如头痛,加甘菊。各家论述:汉防己通下焦湿热,壅遏脚气,非此不除,黄柏治下焦湿热肿痛,忍冬花疗脚气筋骨引痛,川萆薢祛浊分清,木瓜祛湿舒筋,白茯苓、泽泻、木通利水除湿,石斛、米仁益脾除湿。此清热除湿利水之剂,脚气皆由湿热,通宜以此方为主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神功丸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兰室秘藏》卷中 31 方名 32 神功丸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4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41 方名 42 神功丸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主治 46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47 制备方法 48 附注 5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神功丸 1 拼音

shén gōng wán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神功丸

21 处方

大黄(面裹煨)、诃子肉、麻子仁(别研)、人参(去芦),各一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入麻仁泥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大便不通。

24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温水下,或酒或米饮下,食后临卧。如大便不通加服。

2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兰室秘藏》卷中 31 方名

神功丸

32 神功丸的别名

神效丸

33 组成

兰香叶1钱,当归身1钱,藿香(用叶)1钱,木香1钱,升麻2钱,生地黄(酒洗)3钱,生甘草3钱,黄连(去须,择净,酒洗)5钱,缩砂仁5钱。

34 主治

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将脱,牙齿落血不止;并治血痢及血崩,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黑色,及肠澼下血,脉洪大而缓者;及治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

35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加至200丸止,食远白汤送下;若治血痢、血崩、肠澼下血等,则空心以米汤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37 各家论述

《古方选注》:东垣意在清热,仍以去湿为首务。湿*所胜,治以黄连、木香,以苦燥之;佐以兰香、藿香,以辛散之。热*所胜,治以木香、砂仁之苦温;佐以升麻、甘草之甘辛;反佐以清胃散中之当归、生地滋湿之品,引领风燥之药,并去其血分之湿热。

38 附注

神效丸(《片玉心书》卷五)。

4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41 方名

神功丸

42 神功丸的别名

麻仁丸、神效麻仁丸、各神丸、神功麻仁丸

43 组成

大黄3两,人参半两,诃子(泡,去核)2两,麻仁(另研)5两。

44 功效

疏解秘滞,调三焦,开胃口。

45 主治

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津液内枯,大肠干涩,里急后重,或下鲜血,痰唾稠粘,风气下流,腰疼脚重,脐下胀痛,溺赤如金。

46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以通为度,未通更加丸数。

4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8 附注

麻仁丸(《圣济总录》卷一五七)、神效麻仁丸(《外科精要》卷中)、各神丸(《普济方》卷三十九)、神功麻仁丸(《普济方》卷二八三)。

5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51 方名

神功丸

52 组成

阿魏(研)1两,丹砂(研)1两,雄黄(研)1两,腊月狐肝(焙,研)2两,麝香(研)1钱。

53 主治

久疟不愈,恶寒壮热,百节疼痛,面色黄瘦。

54 神功丸的用法用量

用时以排线系1丸于病人中指上(男左女右);若未愈者,则以桃仁汤送下1丸。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重午日日未出时同粽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神功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

三和散、四物汤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秘甚者,可与神功丸,不可与虚、老人服。论诸风小便不通皆因小肠积热

《杂病广要》:[脏腑类]大便不通

朴硝各等分,水煎去滓,食前服。(《三法六门》)神功丸,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津

《普济方》:[卷四十三三焦腑门]三焦实热(附论)

别研如膏)枳实桃仁(各二两)诃黎勒皮桐子大。度。神功丸(出活人书)治三焦热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伤寒后香港脚(附论)

桂一半。大烦躁者。紫雪最良。大便秘者。脾约丸。神功丸。五柔丸。大三腕散。木瓜散主之。香港脚之疾。皆

《医经国小》:[卷之五治法第五]机要黄芩芍药汤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32 五皮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主治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使用注意 38 方解 39 临床运用 310 各家论述 311 附注 312 歌诀 313 摘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41 五皮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46 方解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55 使用注意 56 各家论述 57 摘录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摘录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摘录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摘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皮散 1 拼音

wǔ pí sǎn

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主治皮水,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五皮散

32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饮

33 组成

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1]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主治皮水。症见头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研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频频饮服。[1]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1]

38 方解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复脾之运化之力,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为臣药。陈皮既健脾又理气燥湿,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2味为佐药。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1]

39 临床运用

1.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1]

4妊娠水肿:以本方加玉米须治疗妊娠水肿43例,效果满意。基本方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陈皮9g,生姜皮6g,玉米须(干)30g或鲜品60g。

310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证。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311 附注

五皮饮(《三因》卷十四)。

312 歌诀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1]

313 摘录

《中藏经·附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经》卷下方记载之五皮散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记载的五皮饮[2]。

41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散[2]

42 组成

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属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2]。

46 方解

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2]。

47 附注

本方早见于《中藏经》,名五皮散[2]。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2]。

52 炮制

上药为粗末[2]。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2]

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热服[2]。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55 使用注意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56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5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五皮散

62 组成

五加皮1两,海桐皮1两,白鲜皮1两,地骨皮1两,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川乌5分,草乌(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乌为度,去豆,晒干)5分。

63 主治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主治杨梅结毒,轻粉块穿作痛。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饭块4两,煎汤调下,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摘录

《疡科选粹》卷六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五皮散

72 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陈皮、大腹皮(洗净)、青皮、槟榔、泽泻、姜黄、猪苓各等分。

7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主治诸水蛊。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白滚汤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6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五皮散

82 组成

生姜皮2钱,大腹皮2钱,茯苓皮2钱,桑白皮2钱,五加皮2钱。

83 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中湿浮肿。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灯心10茎、大枣3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85 摘录

《幼幼集成》卷二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五皮散

92 组成

大腹皮1钱,桑白皮(炒)1钱,生姜皮1钱,茯苓皮1钱,橘皮1钱,木香2分。

9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胎水肿满。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五皮散

102 组成

五加皮。

10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项软、行迟。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秦艽汤 21 秦艽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妇科玉尺》卷四:秦艽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性病》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6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附注 7 《保命集》卷下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普济方》卷三四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9 《准绳·疡医》卷五 91 方名 92 秦艽汤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96 用药禁忌 97 附注 10 《郑氏女科万金方》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加减 105 附注 11 《医略六书》卷三十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15 各家论述 12 《金鉴》卷六十九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不知医必要》卷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加减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麻症集成》卷四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8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 181 方名 182 秦艽汤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主治 1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86 附注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十一 231 方名 232 秦艽汤的别名 233 组成 234 主治 23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36 制备方法 237 附注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功效 244 主治 245 加减 246 用药禁忌 247 各家论述 25 《普济方》卷二九二引《圣惠》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外台》卷三引《近效方》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76 附注 28 《外台》卷三十七引《古今录验》 281 方名 282 秦艽汤的别名 283 组成 284 主治 2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86 用药禁忌 287 附注 29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291 方名 292 秦艽汤的别名 293 组成 294 主治 2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96 制备方法 297 用药禁忌 298 附注 3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圣济总录》卷一○七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功效 324 主治 3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26 制备方法 33 《圣济总录》卷—一六 331 方名 332 组成 333 主治 3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35 制备方法 3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341 方名 342 组成 343 主治 3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汤 1 拼音

qín jiāo tāng

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秦艽汤

21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蒡汤(《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22 处方

秦艽(去芦)30克、 防风(去芦)黄芩 麻黄(去节)甘草(炙)玄参(去芦)犀角屑 牛蒡子(炒)枳壳(去瓤,麸炒)川升麻各22克

23 制法

上药哎咀。

24 功能主治

疏风凉血,清热解毒。治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疙瘩,形知豆瓣,堆累成片,皮肤瘙痒。

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 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3 《妇科玉尺》卷四:秦艽汤

31 处方

秦艽 石膏各3克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熟地 茯苓各15克 生地18克 白芷21克 细辛09克

32 功能主治

养血祛风。治产后血虚,外感风热而成之头痛。

33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冬加生姜,春、夏加知母。

34 摘录

《妇科玉尺》卷四

4 《性病》 41 方名

秦艽汤

42 组成

秦艽1钱5分,甘草(炙)8分,川芎8分,当归8分,芍药8分,生地8分,熟地(自制)8分,茯苓8分,羌活8分,独活8分,白术8分,黄芩8分。

43 主治

阴肿,又名蚌疽, 忽然肿而作痛者。

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

秦艽汤

52 组成

秦艽、防风、柴胡、黄芩、广皮、白芍药、甘草。

53 主治

外感筋挛,湿热伤于少阳者。

6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61 方名

秦艽汤

62 组成

秦艽(去苗)1两,鳖甲(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竹茹1分,甘草(炙)1分。

63 主治

小儿寒热往来。

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加葱白2寸,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6 附注

《奇效良方》有柴胡、槟榔。

7 《保命集》卷下 71 方名

秦艽汤

72 组成

秦艽8钱,人参3钱,防风4钱半,芍药半两,柴胡8钱,黄芩4钱半,半夏3钱,甘草4钱(炙)。

73 功效

祛风。

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7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普济方》卷三四五 81 方名

秦艽汤

82 组成

熟地黄3分,当归1分半,白芍药1分半,秦艽1分半,柴胡1分半,甘草1分半,地骨皮1分半。

83 主治

偶伤风恶寒,浑身疼痛。

8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上计1两2钱,挑5钱,水1盏半,煎至8分服,日3次。热退住服。

9 《准绳·疡医》卷五 91 方名

秦艽汤

9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蒡汤

93 组成

秦艽(去芦)1两,防风(去芦)7钱半,黄芩7钱半,麻黄(去节)7钱半,甘草(炙)7钱半,玄参(去芦)7钱半,犀角屑7钱半,牛蒡子(炒)7钱半,枳壳(去瓤,麸炒)7钱半,川升麻7钱半。

94 主治

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生(疒咅)(疒畾)如麻豆。

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中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6 用药禁忌

宜避风凉。

97 附注

秦艽牛蒡汤(《金鉴》卷七十四)。

10 《郑氏女科万金方》卷五 101 方名

秦艽汤

102 组成

人参、白芷、羌活、独活、防风、白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细辛、黄芩、甘草。

103 主治

妇人中风,汗出不止,大便秘结。

104 加减

遇天阴,加生姜7片;痞,加枳实。

105 附注

本方名秦艽汤,但方中无秦艽,疑脱。

11 《医略六书》卷三十 111 方名

秦艽汤

112 组成

秦艽2钱,人参1钱半,防风1钱半,当归3钱(酒炒),川芎1钱,黄耆3钱(酒炙),炙草1钱半。

113 主治

产后瘛疭,脉浮虚数者。

1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入竹沥1杯,姜汁1匙,温服。

115 各家论述

产后血气两虚,风邪留恋于经络,故筋脉失养,瘛疭不休焉。熟地补阴滋血,人参补气扶元,黄耆补中益卫气,当归养血荣筋脉,川芎入血海以行血气,白芍敛营阴以和血脉,防风疏风于表,炙草益胃于里,秦艽活血祛风以舒筋脉也。水煎,入竹沥、姜汁,使血气内充,则输精于元府,而风邪自散,四肢得禀血气于胃,无不屈伸如度,何瘛疭之有哉。

12 《金鉴》卷六十九 121 方名

秦艽汤

122 组成

秦艽6钱,石菖蒲3钱,当归3钱,葱白5个。

123 主治

妇人阴疮。

1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1钟,食远服。

13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31 方名

秦艽汤

13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玄参1两,芍药1两,艾叶(炙)1两半,白芷1两半,续断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

133 主治

产后恶露不断。

1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不知医必要》卷一 141 方名

秦艽汤

142 组成

羌活1钱5分,当归2钱,川芎1钱,熟地3钱,秦艽1钱5分,白芍(酒炒)1钱5分,独活1钱5分。

143 主治

风中经络而痛。

144 加减

如有热,加防己1钱,黄芩1钱5分;有寒,加制附子1钱,肉桂4分。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51 方名

秦艽汤

1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乌梅(去核,炒)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青蒿子1两,常山1两,柴胡(去苗)1两,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大黄(炮,锉)1两,当归(切,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153 主治

产后疟,先寒后热,头疼发渴,骨节痛。

1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当未发前服,欲发时再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161 方名

秦艽汤

16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柴胡(去苗)1两,知母1两,甘草(锉,炙)1两。

163 主治

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

1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 《麻症集成》卷四 171 方名

秦艽汤

172 组成

秦艽、知母、黄芩、防风、僵蚕、尖生、当归、元红、苏荷、甘草。

173 主治

手足不能运掉,舌大不语,口开手撒,头摇目合,鼻干吐沫。

18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 181 方名

秦艽汤

18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散

183 组成

秦艽1两(去苗)。

184 主治

小便难,蜘蛛螫伤。小便难,胀满闷。由草中花蜘蛛螫伤,仍被露水所搭而致的天蛇疮,肌肤似癞非癞。痘67日,热不退。

1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取7分,去滓,食前分为2服。

186 附注

秦艽散(《治痘全书》卷十三)。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91 方名

秦艽汤

192 组成

秦艽不拘多少(去苗土)。

193 主治

胞转、肠风脱肛、痘热不退。

胞转不得小便。肠胃湿热及有风而脱肛不止。痘67日热不退。

19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并服以愈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01 方名

秦艽汤

20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分,柴胡(去苗)半分,常山1分,乌梅肉3枚,糯米1撮。

203 主治

山岚瘴气如疟。

2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2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2服,未发前服之。取吐利。

205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1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211 方名

秦艽汤

21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通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玄参半两,芍药1两,桔梗(炒)1两,吴蓝1两,山栀子仁1两,枇杷叶3分(拭去毛,姜汁炙)。

213 主治

阳毒伤寒,心躁闷乱,烦热狂语,口干不止。

2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21 方名

秦艽汤

22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菖蒲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蔓荆实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龙骨3分,赤石脂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白芍药3分,芎藭3分,防已3分。

223 主治

心痹。邪气乘虚,恍惚不乐,身体强直,面目变色。

2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25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3 《圣济总录》卷十一 231 方名

秦艽汤

232 秦艽汤的别名

升麻汤

233 组成

秦艽(去土)半两,连翘半两,升麻半两,芍药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羚羊角(镑屑)半两,木香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薏苡仁半两。

234 主治

荣气虚为不仁,皮肤搔之如隔衣状。

23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以水2盏,加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缓缓温服。

2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分为6服。

237 附注

升麻汤(《普济方》卷九十五)。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241 方名

秦艽汤

242 组成

秦艽、杜仲、川断、艾叶、地榆、香附、陈皮、前胡、阿胶、防风、黄耆、白术、黄芩、川芎、白芍、葱白。

243 功效

止血安胎。

244 主治

妊娠每下血似月信至者,或孕妇血盛气衰,或营分受风则经血妄动。

245 加减

血盛者,加生地、麦冬,倍黄芩、白芍。

246 用药禁忌

血盛者,不宜服此汤;艽、防、芎、前不可过用。

247 各家论述

卫主气,营主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血属阴,风属阳,风伤营血则肝火动而魂不藏,风热相搏,阴血消烁则血下行而胎不安。是方秦艽、防风、川芎皆风药也。秦艽益肝胆二经血而能祛风;川芎能引诸血药入厥明血分,上至髓海,下入丹田;防风通行十二经。加以地榆(炒黑)、黄芩(酒炒凉血)、杜、断、艾、芍安胎养血,耆、术益气,附、陈行气,清以前胡,引以葱白,立方之旨尽矣。

25 《普济方》卷二九二引《圣惠》 251 方名

秦艽汤

2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连翘半两,青橘皮(去白,焙)半两,槟榔(煨)半两,犀角(镑)3分。

253 主治

风毒久不愈,搏于筋脉,因成瘰疬结核生项腋。

2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木通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261 方名

秦艽汤

26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鹿角胶(炙燥)半两,地榆(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芷半两,人参半两,芎藭半两。

263 主治

妊娠胎动下血,身体烦热倦怠。

2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糯米50粒,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外台》卷三引《近效方》 271 方名

秦艽汤

272 组成

秦艽1两,紫草1两,白鲜皮1两,黄芩1两,栀子1两。

273 主治

天行3日外,忽觉心上妨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

2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升半,牛乳1大升,煮取7合,分为2服。老小以意量之,1剂不愈,更吃1剂。

275 制备方法

上切。

276 附注

《圣济总录》有大黄。

28 《外台》卷三十七引《古今录验》 281 方名

秦艽汤

28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乳二味汤、秦艽煮散、秦艽煎

283 组成

秦艽3两(细切)。

284 主治

服石药后饮酒,热盛充满经络,心腹少胀,欲心下(疒畐)(疒畐)不消,或时聚如坚,随复消者;或发黄,小便赤,心坚痛者。伤寒心神烦躁,口干烦渴。

2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牛乳1大升,煮取1小升。去滓,顿服之,得利即愈。若老弱可量气力进之。热气散后,**纵彻皮肤,是愈候,勿怪;热散后,栗栗寒颤,若困颤,黄复出外者,是谓余热欲散也,勿厚覆,但使饥肤中少寒颤即止。

286 用药禁忌

饮食宜清冷,不得浊热。

287 附注

秦艽牛乳二味汤(《外台》卷四引许仁则方)、秦艽煮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秦艽煎(《卫生总微》卷七)。

29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291 方名

秦艽汤

292 秦艽汤的别名

桂心汤

293 组成

桂心1两,防风1两,黄芩1两,干姜1两,茱萸1两,秦艽1两,甘草1两。

294 主治

贼风入腹抢心,拘急,四肢不随,腹满欲死者。

2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半,分再服,汤令热。不愈,更作。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96 制备方法

上切。

29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

298 附注

桂心汤(《圣济总录》卷十七)。

3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301 方名

秦艽汤

302 组成

秦艽(去苗土)4两,青蒿子(用童便浸1宿,洗,滤干,焙)2两,知母(焙)2两,贝母(去心)2两,常山(洗,焙)2两,甘草(盐水浸,炙黄)2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柴胡(去苗)4两,半夏(汤洗后,用姜汁浸1宿,晒干)4两,陈橘皮(去白,焙)4两,肉桂(去粗皮)4两。

303 主治

骨蒸热劳。

3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乌梅1个(拍破),生姜3片,煎7分,去滓热服。如浑身壮热,并吃2服。

3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1 《圣济总录》卷一○七 311 方名

秦艽汤

31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升麻1两,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当归(切,焙)1两,芍药1两,芎藭半两。

313 主治

心膈气痰,烦躁寒热,头痛,眼赤痛昏暗。

3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3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321 方名

秦艽汤

322 组成

秦艽2两(去苗),甘草3分(炙微赤,锉)。

323 功效

除烦躁。

324 主治

消渴。

3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2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3 《圣济总录》卷—一六 331 方名

秦艽汤

33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石膏(碎)1两,甘草(炙)1两,升麻1两,桑银白皮(锉)1两,大黄(锉,炒)1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葛根3分。

333 主治

因高声呼吸冷风,或因哀哭伤气,或饮食热气所冲,皆致伤肺,使气喘促,皮肤风痒,四肢酸疼,鼻塞干痛。

3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淡竹沥半合,煎至7分,去滓温服。

3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341 方名

秦艽汤

34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马鞭草1两,甘草(炙,锉)1两,柴胡(去苗)1两,芎藭2两,芍药2两,桂(去粗皮)2两,荆芥穗3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干)半两,白芷3分。

343 主治

妇人虚劳,月水不利,百节酸痛,壮热少力,心躁烦闷。

3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乌梅1枚(拍破),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3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秦艽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四物汤(局方)

无便溺阻隔。宜此养血营筋。血行风自灭矣。四物汤加秦艽、生地黄、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茯苓、白术、白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论治

补中汤。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

《简明医彀》:[卷之二]中风

牛黄丸。次主方加当归、川芎、芍药、羌、防、枳实、秦艽;减乌梅、白芷、僵蚕、天麻。便秘有痰,滚痰丸(痰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中风死候

,形气虚者也偏废,谓半身不遂也灭参珍,谓八珍汤减去人参,加入秦艽,生地,石膏,羌活,独活,白芷

《明医指掌》:[卷二]真中风一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脾胃论》卷中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31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主治 34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35 用药禁忌 36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4 《李氏医鉴》卷七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41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能主治 44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45 附注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升阳除湿防风汤 1 拼音

shēng yáng chú shī fáng fēng tāng

2 概述

升阳除湿防风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3 《脾胃论》卷中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31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别名

升阳除湿汤

32 组成

防风二钱,苍术(泔浸,去皮)四两,白术、茯苓、白芍药各一钱[1]。

33 功效主治

《脾胃论》卷中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主治肠澼下血,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者[1]。

功在升举阳气,升清降浊。主治脾胃虚弱,阳气下陷,以致飧泄、濡泻,或后重;便闭,及肠风下血,泻注诸涩药不效者。

34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为粗末,水煎,空腹食前服[1]。

上(口父)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1碗半,煮至2大盏,纳诸药同煎至1大盏,去滓,空心食前稍热服。

35 用药禁忌

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而不通。

36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临床应用

便秘:凡经常便秘,虚坐努责,甚或下坠,便中带血,或虚人不任攻伐者,用此方效果亦很满意。药量改为苍术15g,防风、茯苓、白术各10g,白芍g。老年人大便不通,上述药量需减半,否则往往出现腹泻。此方妙在无攻伐之弊,对年老、体弱、大病后、产后、不宜用攻下方药者,辨证使用升阳除湿防风汤颇效。

37 各家论述

此证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月真)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药。1《医方考》:风能胜湿,故用防风;燥能制湿,故用二术;淡能利湿,故用茯苓;土病木乘,故用芍药。又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故用防风;伐肝疏脾,非酸不可,故用芍药。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防风辛温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

38 附注

升阳除湿汤(《嵩崖尊生》卷九)。按:本方方名,《证治汇补》卷八引作“升阳防风汤”。《内经拾遗》有甘草。

4 《李氏医鉴》卷七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41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别名

升阳除湿智半汤

42 组成

苍术(泔浸)4钱,防风2钱,茯苓1钱,白术1钱,白芍1钱,益智仁5分,半夏5分。

43 功能主治

《李氏医鉴》卷七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主治胃虚泄泻肠鸣。

44 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45 附注

人的消化系统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丧失活力。就像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能一顿饭吃三个大馒头,上了年纪之后,一来觉得胃口消化不动了,二来也没有那么强的食欲了。

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就要属我们的肠道了,肠道的 健康 不仅关系着消化吸收,更关系着自身排泄废物的顺畅与否。

很多人在上了年纪之后慢慢地觉得自身便变得越来越不“痛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您听我慢慢讲。

原因1、进食量太少

很多人开始发现自己排便不通畅,会刻意减少食物的摄入量。想以此减少排便次数,让自己在排便时不那么痛苦。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肠道会下意识“罢工”,减少肠道蠕动,引起更严重的消化不良和便秘。

原因2、摄入的膳食纤维太少

很多人都知道膳食纤维有利于肠道消化,这也就是很多人在现如今在吃“细粮”的同时刻意地掺杂进“粗粮”一样,纤维素能有效提高大肠的蠕动能力,同时大肠要靠纤维素来填充体积。纤维素摄入过少,会减少大肠蠕动,从而导致便秘。

原因3、不爱喝水

摄入水分过少 很多人会觉得我喝水多少影响的应该是排尿啊,为什么会是排便呢?其实,我们人体71%都是由水构成的,身体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水份的摄入。身体缺水会造成大便干燥,很难排出,从而导致便秘。

原因4、疾病

便秘并不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年龄病”,很多疾病的并发症也会有便秘的现象出现,比如痔疮、直肠炎、胃出血等。如果发现不仅有便秘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大便疼痛和出血,那您一定要留心了,最好去医院做下检查。

1、多吃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对肠道的蠕动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日常可以多补充膳食纤维,增加肠道的蠕动,从而加快排泄。我们可以多吃粗粮,例如:红薯、土豆、玉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多摄入一些根茎食物,也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

2、加强锻炼

部分人上了年纪觉得身体已经不如年轻时灵活,心脑血管和骨骼的负担加重,因此不宜去锻炼,甚至没有任何的运动量,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不仅会让体质下降,而且还不利于肠胃动力提高。肠胃蠕动速度缓慢,代谢废物很难排泄出来,因此需适当锻炼。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每天固定的时间上厕所,通过这种方式让身体适应,久而久之正常的条件反射建立起来,后续到了固定的时间就会感觉到想要排便,长此以往变成习惯,便秘自然迎刃而解。

1、气滞血瘀型便秘——排出的大便细软短小

对于气机郁滞性便秘,可以对症用首荟通便胶囊来调理,其组方何首乌、芦荟、决明子、阿胶、枸杞、人参、白术、枳实等8味名贵中药材,重在调理脾胃功能,调畅气机,滋补肾阴,补益气血,从而达到润肠通便的功效。

生首乌:可滋补肾精、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枸杞子滋补肝肾,二者配伍补肾开阴。

renshen能固肾脏之气,使气得到贮存,避免气的消耗,达到益气的目的。此外人参还可生津止渴、安神镇静。

白术主要作用就是健脾生津;枳实理气宽中除胀行气,可治疗因肾气不足导致的糟粕滞留问题,从上而下整体促进消化道蠕动;芦荟清肝火通大便,二者配伍刺激排便感受器,产生便意。

2、气虚湿滞型便秘——大便呈糊状且黏性大

取茯苓若干,打成粉,和粳米一起熬成粥,可健脾利湿,改善冰淇淋状便秘。

(注:阴虚津亏、大便干燥者不宜食用。)

3、大肠津亏型便秘——大便又干又硬

取麦冬、玄参、石斛、沙参,一起放入锅中煮10分钟后,装入杯中代茶饮。头遍水喝完后,直接续水冲泡即可。

以上就是关于便秘的一些小知识了,如果您长期便秘而且伴随其他胃肠道疾病,还是需要尽快就医,并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

中医中药便秘处方

便秘是目前常见的临床疾病,但便秘的治疗并不能一概而论,西医对于便秘的治疗,仅仅采用通便泻药,而中医治疗是需要辨证、因人而异的。所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