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中的传统服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5收藏

「南宋 ·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中的传统服饰,第1张

#中国传统服饰# 南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绢本 设色 作者:马和之 规格:纵264厘米*横8238厘米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 ”孝”占有重要地位。两宋时期也不乏有关于孝道的绘画作品。其中,在大部分表现男性孝道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女性之孝。《女孝经》题材绘画起源于五代末期,流行于宋朝。现流传于世的绘画作品只有三件,一个是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女孝经图》长卷(见18年11月21日微博介绍);另一个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还有一个是刘海粟美术馆藏的四幅《女孝经》插图。此画便是其中一件,为南宋画家马和之所作。 马和之是南宋时期画家,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绍兴年间任画院待诏,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马和之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当时有「 ”小吴生”之称。 《女孝经》图绘有九章 画幅中各藉不同场景,诠释不同阶层人士尽孝及忠君的双重意涵。先以楷书抄录一章经文,再以图像来表现,图文相辅,绘有九章,按附题顺序为:一、开宗明义章,二、后妃章,三、夫人章,四、邦君章,五、庶人章,六、事舅姑章,七、三才章,八、孝治章,九、贤明章。画面中均以庭园做背景,图像以树石为界限。 卷首「 ”开宗明义章” 卷首「 ”开宗明义章”,坐于绣墩上的仕女右手持团扇,梳包髻,身穿交领大袖襦裙,两肩披帛,腰间环佩。包髻是古代女子发式的一种,《东京梦华录》载:「 ”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利用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将发髻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在一旁站立的侍女梳珠翠芭蕉髻,身穿窄袖上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肩披帛,腰间系带。 第二幅「 ”后妃章” 第二幅「 ”后妃章”,皇后头戴龙凤花钗冠。「 ”龙凤花钗冠”也称「 ”龙凤珠翠冠”;其样式总体上类似唐代圆角幞头,帽顶高耸,帽后靠下的位置有一对帽翅;其上有花钗二十四株,还有九龙四凤图案和珍珠装饰,布满整个冠体、帽翅。《宋史·舆服志》记载「 ”其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皇后身穿交领大袖袆衣,下着裙、蔽膝,腰间系带沿前中垂下,领、袖、襟、下摆均镶以红色缘边。其身后一位仕女梳三鬟髻,髻上插梳,并系有红飘带,身穿交领窄袖曳地襦裙,外罩披帛。另一拿器物的侍女梳有同样的三鬟髻,身穿窄袖上襦,下身着裙,腰间环佩,肩披赤色披帛。 第三幅「 ”夫人章” 第三幅「 ”夫人章”,建筑物绵延不断,非常气派,显然是上层官员的府邸。画中一仕女端坐于屏风前,以红帛包裹包髻,身穿交领窄袖襦裙,肩披帛,腰间系腰带。其身后一侍女梳双螺髻,身穿襦裙,腰间系带。画面右侧站立有两位侍女,梳三鬟髻,身穿窄袖曳地襦裙,肩披帛,腰间环佩禁步。鬟髻在两宋很受欢迎。黄庭坚诗句中就有:「 ”晓镜新梳十二鬟。” 那时少女们多梳双鬟、三鬟髻。 第四幅「 ”邦君章” 第四幅「 ”邦君章”,描绘了皇后为祭祀做准备的场景,规定了上层社会女性的职责,对上层社会的已婚女性尤其是皇家女性起到了表率作用。画中皇后头戴冠饰,身穿蓝色绣有对雉的长袍。为祭祀忙碌的两位侍女似是在一旁等候,装束与前几幅画中一样。 第五幅「 ”庶人章” 第五幅「 ”庶人章”,有纺车缝衣宫女四人。缝补衣物的宫女梳三鬟髻,身穿交领窄袖襦裙,肩披红色披帛。其身旁似将衣物放于竹篮里的宫女画的个子小是因为其地位更低,年龄也稍小,梳双垂髻,身穿窄袖交领上襦,下着长裤。画面右侧盘腿纺线的两位宫女梳圆环椎髻,髻上插梳,后用红带系束。圆环椎髻是古代妇女发式之一;其特点是先用丝绦将头发束缚,再盘卷一环耸竖于顶,似属一种假髻;中唐时曾盛行于长安妇女中。《唐书·五行志》记载:「 ”元和末,妇人为圆环椎髯,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宫女身穿交领襦裙,结玉环绶。 第六幅「 ”事舅姑章” 第六幅「 ”事舅姑章”,端坐于榻上有两位老者;其中妇女头戴巾子,身穿交领窄袖上襦,下着长裙,腰间系带,着披帛;其男子头裹巾子,身穿交领长袍,下着裤,腰间系带。其正前方一仕女双手捧器物跪于塌前,梳圆环椎髻,身穿窄袖上襦,内着中单,下着裙,肩披帛,腰间结玉环绶。 第七幅「 ”三才章” 第七幅「 ”三才章”,坐于凳上的男子头裹巾子,身穿交领大袖长袍,下身着长裤,腰间系腰带。其前一仕女似正恭敬地向他请安,梳包髻,身穿窄袖曳地襦裙,肩披帛,腰间同样结有玉环绶。 第七幅「 ”三才章” 画中在站立于一旁的两位仕女梳双垂髻,身穿交领窄袖襦裙,腰间系带。「 ”双垂髻”也称「 ”双髻”,是古代中国妇女发式之一;其是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垂髻;未婚女子或侍女、婢伎、童仆等都梳有这种发式。 第八幅「 ”孝治章” 第八幅「 ”孝治章”,画中有仕女八人,其中有两人头戴花冠;四人梳三鬟髻;一人梳包髻;一人梳圆环椎髻。「 ”莲花冠”,又被称为「 ”莲华冠”;其本来是女道之冠,后来两宋和晚唐五代渐渐开始流行,宋代女性多喜欢戴此莲花冠;此冠绕发髻周围整体呈莲花盛开的形状,飘然清新。画中仕女均身穿交领窄袖襦裙,着披帛。其左侧站有一侍女梳双鬟髻,身穿交领窄袖襦裙,结玉环绶。 第九幅「 ”贤明章” 第九幅「 ”贤明章”,画中天子头戴小冠,身穿交领大袖长袍。其身旁的三名侍女梳双垂髻,身穿大袖衫,下着裙,腰间系带。天子身后站有两名仕女,梳三鬟髻,身穿窄袖襦裙,着披帛,结玉环绶。画面左侧有向天子行礼的一仕女梳有同样的三鬟髻,身穿大袖衫,下着裙。其身后立有一侍女梳双垂髻,身穿素色窄袖上襦,下着裙,系腰带。 #宋代服饰#

梅花纹纱袍

娟纱金丝绣花长裙

丝绸罩衣

菊纹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云锦宫装

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

翠纹织锦羽缎斗篷

缕金挑线纱裙

银纹绣百蝶度花裙

撒花烟罗衫

百花曳地裙

云纹绉纱袍

藕丝琵琶衿上裳

紫绡翠纹裙

软毛织锦披风

织锦镶毛斗篷

素绒绣花袄

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

刺绣妆花裙

薄罗长袍

勾勒宝相花纹服

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

宫缎素雪绢裙

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

琵琶襟上衣

云雁细锦衣

弹花暗纹锦服

妆缎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晕春锦长衣

对襟羽纱衣裳

八团喜相逢厚锦镶银鼠皮披风

云霏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

织锦皮毛斗篷

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

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

暗花细丝褶缎裙

金丝织锦礼服

烟云蝴蝶裙

撒花纯面百褶裙

苏绣月华锦衫

四喜如意云纹锦锻

挑丝双窠云雁装

碧霞云纹霞帔

翡翠撒花洋绉裙

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

乌金云绣衫

蝶戏水仙裙衫

软银轻罗百合裙

漩涡纹纱绣裙

如意云纹衫

流彩飞花蹙金翚翟袆衣

十二破留仙长裙

乳云纱对襟衣衫

绣刻丝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

缎地绣花百蝶裙

如意缎绣五彩祥云朝服

缎绣氅衣

五彩缂丝衫

立式水纹八宝立水裙

缎织掐花对襟外裳

盘金彩绣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

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

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

白玉兰散花纱衣

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长裙

古烟纹碧霞罗衣

散花如意云烟裙

烟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

桃花云雾烟罗衫

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

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

云丝披风

柔绢曳地长裙

团锦琢花衣衫

金边琵琶襟外袄

粉霞锦绶藕丝缎裙

窄衣领花绵长袍

细纹罗纱

锦绣双蝶钿花衫

月牙凤尾罗裙

翡翠烟罗绮云裙

绣衫罗裙

发式:

反绾髻

朝月髻

天鸾簪

双环髻

如意高寰髻

缕鹿髻

同心髻

参鸾髻

如意高髻

望仙九鬟髻

凌云髻

云鬓高髻

垂髫

圆翻髻

如云高髻

堕马髻

云近香髻

朝凰髻

涵烟芙蓉髻

朝阳五凤髻

灵蛇髻

飞天髻

垂云髻

惊鹄髻

流苏髻

祥云髻

朝云近香髻

百合髻

芙蓉归云髻

瑶台髻

百花髻

双髻

祥云髻

葫芦髻

鸾凤凌云髻

梅花香满石榴裙——中国古代女子服饰 轻撩面纱,微露粉脸儿,那宛如画中走出的女子蕙带荷裳、 在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服饰有着超越感性需要的伦理

《中国民俗文化——服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霓裳羽衣(古代服饰文化)——图说古代社会生活》《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中华文明之旅》《中国民俗《中国古代服饰史》文化——服饰》《中国服装史》

朝代不同其讲究有所差异。

我国是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家,而 各个民族都有着代表其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但 对于中华主体的汉族,其民族服饰,我相信为今知之者甚少矣!!! 一 前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更是缔造了五千年的辉煌,优美动听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决胜千里的兵法谋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仁政天下的民本思想······片言难尽其详。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我衣冠之国;周公 明制式而后世循,始我礼仪之邦。汉服作为汉族人民的民族服装,从黄帝起,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作为日本礼服的和服就是在中国唐代,从吴越地区引入的汉服发展而来。至今日本仍称和服为吴服。 宽衣大袖,洒脱飘逸的汉服是汉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寄托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感,是华夏民族精神不灭的象征。 清初的“剔发易服”,“十从十不从”,让汉服仅存于僧侣优伶间,中断达三百六十年之久。 二 特征 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袴褶为常服。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 三 汉服分类图示 1 衣裳 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领大袖的,裳的结构类似裙子,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2 深衣 上衣下裳相连,有曲裾和直裾之分。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即"续衽钩边"。深衣被儒家赋予了很多理念与意义,成为文人的基本装. 3 袍服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4 襦裙 上短衣,下裙,裙以带系扎。有短襦,半臂,大袖衫。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在上面已有略注)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尽管横跨三千年的时空,尽管这三千年来汉人曾经受过无数次的艰辛困苦,但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变的。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今天人们看到的“APEC会议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对于这些人的行为,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和服这个词是西方人对日本吴服的称谓,日本人逐渐接受了这个词,但是在日本卖和服的商店,一般称为吴服,少有和服的称谓),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外套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鲜服装韩服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南宋 ·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南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绢本 设色 作者:马和之 规格:纵264厘米*横8238厘米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