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忆江南和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1,意象不同。白居易的《忆江南》是用江花和江水来表现的;而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用春水、画船来表现江南的。
2,表达的情感不同。白居易的《忆江南》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而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表面上似乎盛赞江南的无限风光,实际是韦庄晚年留居蜀地回顾平生、思念故乡之作,曲折表现了“乡园不可问”的焦虑无奈和“流离客思伤”的沉痛忧思。
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原文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话文释义: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唐末五代词人韦庄的组词作品《菩萨蛮五首》的第二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原文如下: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白话文释义: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扩展资料
白居易的《忆江南》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忆江南》。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创作背景: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
“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未老”句陡转,是说江南纵然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秦时妇人》文言文翻译如下: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
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
《秦时妇人》蕴含的道理
《秦时妇人》讲述了一个故事,就如桃花源中一般远离战乱、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每一个时代的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事那么难以实现。宋朝编者清醒地在故事结尾告诉读者,虽然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向往那桃花源般的地方,但那终究是故事里美好的地方,实际上是很难找到的。
以上内容参考-秦时妇人
仙境一般来讲是习惯口语,谁都知道仙境是很美的风景,人们看到美的风景都会脱口而出说如仙境一般。而神境在我们的习惯口语中很少有人提到,因此不常提起。另外,神往往是神奇、神秘的地方,是看不到,摸不着边的,美境是要看到的,实际存在的,因此神境不能更完美准确的表达出来。
问题导读:为什么人们爱把风景很美的地方称为仙境,而不是神境?
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
神和仙完全代表两个不同的群体,把美的风景比作为仙境也成为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了。
其实,在字典中,对于仙境和神境分别有解释:
仙境:指中国传统的远古神话中仙人生活的地方;亦指风景绝美的地方。
神境:指神仙境界;或神妙的意境。
可见,在当今人的观念中,看到风景绝美的地方,就会称之为仙境。
其实,“仙”和“神”是有很大区别的。
“仙”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大部分是通过修炼才得道成仙。
而“神”的起源有两类,一是自然之神,比如日神、月神、风神、山神等等;另一类为鬼神,通常是指在人死后,由崇拜者或者信徒推举为神,或者政府官方册封为神。也就是神并非是人类修炼而来的,是人死后被册封而来。
可见,光是“成仙”和“成神”的方法和途径就大有不同。
再说“仙境”和“神境”。
在人们的观念中,仙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四季有花、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恐怕用无数的美好用词都无法形容。所以当人们在人间看到很美的景色,自然就联想到天上神仙的住所,便称之为仙境。
而神境,无论如何都会与一些志怪联系到一起,说到底这并不是非常美好的,所以人们很少会说“神境”这个词。
因为有神的地方可能会有鬼
中国能够称之为“仙境”的地方并不多,比较集中在山东的胶东沿海一带,统一用“仙境”而不是用“神境”。
山东青岛的崂山一向被称之为“寻仙”“访仙”的地方,主要与崂山道士的传说有关,另外与崂山道教有关。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说中就提到过崂山道士的各种法术。再加上崂山是中国大陆滨海一线中,屹立于大海中并连接大陆的高山,山上很多景点与“仙境”有关(像崂顶王母娘娘洗浴池)。历代神话故事总是以此为蓝本描述“神仙秘境”,所以罩上了“崂山仙境”的色彩。另外青岛的胶南也是与神仙故事传说较密切的地方,主要与秦始皇东东寻长有关。
人们公认的“仙境”像山东烟台的蓬莱,蓬莱自古就有“仙境”之说。徐福曾告诉秦始皇,东海有三座仙山,上有神仙居住,可以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这三座仙山就是蓬莱、瀛洲和方丈。现在已经隶属蓬莱的长岛,就是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的发源地,在中国流传深远,影响甚广。它的主要的背景也是在蓬莱到长山岛之间,由几名囚犯泅渡,各自想办法渡海延伸过来。后来流传形成“八仙过海”的故事。再加上海市蜃楼的自然奇观,坐实了这个“神仙之境”的美誉。蓬莱的蓬莱阁作为中国古代遗留的四大名楼之一,直接就是神仙传说的仙境。后来在西游记中也成为取景之地,进步渲染了仙境色彩。
山东另外一个与神仙很多关系的,就是威海荣成“天尽头”。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跳到天涯海角,实际上也没有跳出佛祖的手心。和天尽头的“沧海一柱”有相通之处。
上述地方无一例外都被外界视之为“仙境”。 之所以称之为“仙境”,而不是“神境”,主要原因仙境是一种环境意境,一种地位层次,就像是西游记中的天宫,其中各个星宿生活的地方就统称为“仙境”。
相对“仙境”,“神境”比较具体,只是仙境中生活的具体的神-仙境中的一部分。而仙境中同时又包含了神仙楼阙,神兽神树,特别是仙与仙之间关系等等。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意境中,仙人生活的区域一般与高山大海有关,东海、南海、昆仑山……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就是仙人生活的地方。
最后特别要说明,中国古代的文字博大精深,都是千百年流传中不断沉淀所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道理。历代仙人之所以将其定为“仙境”而不是“神境”,就是反复思考的结果。中国文化是一种非常包容有含蓄的文化,以“仙境”来替代“神境”,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心理,避免了直白,也更有文学的意蕴。
人们总把仙比喻美的象征,如仙女、仙境、貌似天仙等,把神比喻显灵或威武厉害,如神灵、神威、神通广大等。
风景点那是美的地方,所以人们把这些美丽的地方统称作为仙境。仙境这个说法也是人们对美好的一种向往,一种愿景。
哈哈,你很调皮
牛郎织女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
牛郎织女的故事 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和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我们相信,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我国古籍中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文学作品,要算《文选洛神赋》了,文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由此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渐渐被古人所意会的。现在所见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版本一:《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饪,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种说法与一则民间传说极为相似。相传,牛郎和织女原本都是天上的星宿,牛郎放牧,织女织布,两人兢兢业业,十分勤劳,深得玉皇大帝的喜欢。于是,玉帝便赐婚于他们两人,让两人结为夫妻。但不承想,牛郎和织女在婚后如胶似漆,以致荒废了工作。玉帝盛怒之下,让乌鹊传旨只准他们每七天相会一次。但是乌鹊却误传成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据说,在民间,每当七夕过后,乌鹊身上的羽毛就会脱光,这是对乌鹊传错命令的惩罚,罚它脱毛为牛郎织女相会时搭桥。
版本二:相传,织女是玉帝与瑶姬的女儿,她在见到牵牛后,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便私订终身,但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恋爱的。于是,王母娘娘便将牵牛贬到了人间,并惩罚织女不停地织云锦。织女坐在织机旁常常泪流满面,但她还是会尽心织好云锦,为的就是博得王母娘娘大发慈悲,让牵牛早日返回天庭。某日,几个仙女见织女整日苦闷,便恳求王母娘娘让她们一起去人间的碧莲池一游。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应允了她们。 话说牵牛被贬到凡间后,生在了一个农民家中,取名"牛郎"。由于父母早逝,哥哥和嫂子待牛郎非常刻薄,于是牛郎便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同生活。殊不知,这头老牛就是当年为牵牛求情,被王母娘娘贬到人间的金牛星。一天,老牛突然对牛郎说:"你今天去碧莲池一趟,那边有几个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仙衣藏起来,红色仙衣的主人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会说话,知道它是个神物,便照着老牛的话做了。那件红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织女,虽然牛郎已经记不起织女,但织女认出了他就是牵牛。于是,织女答应了牛郎的求婚,两人结为夫妇,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他们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速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天庭。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回来的牛郎告诉她说:"老牛死了,它说让我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可以披着它飞上天。"织女听后,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就在这时,刮来一阵大风,织女被天兵天将带走了。牛郎见状,便赶紧披上老牛的皮,挑上一对箩筐,箩筐里坐着他们的一对儿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正好赶来。她见状,便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在牛郎和织女中间一划,顿时,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牛郎和织女中间。 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在天河这边哭,织女在天河的另一边望着夫君和儿女也哭得声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这场面感动,便让牛郎和两个孩子留在了天上,只准每年的七月七日让他们在鹊桥相会。现在,我们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还可以看到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明亮的星星,这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在牵牛星的两边还有两颗小星星,这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
版本三:《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室是也。'"文中说,由于牵牛在娶织女时,借了天帝两万钱,因为久久未还钱给天帝,才造成了两人分隔两地的结局。可见,当时作为统治者的蛮横无理。
版本四:传说,织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一次,织女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过的牛郎捡走了衣服。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但是人神恋爱是违反天条的,玉帝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后,便马上用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将一对儿女分别放入筐内,去追织女了。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条大河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这就是王母娘娘划的银河。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版本五: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听说前两天出了一部很火的纪录啊,没看过?out了吧。
《大河之北》是关于介绍燕赵大地的一部纪录片。它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了河北 历史 由来的地形地貌丰饶物产的纪录片。河北是中国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省份,河北有山地、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河北相当于微缩的国家地理读本。解析自然地貌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人文精神与气质。是认识河北、了解河北的最佳选择。这部纪录片总共分为六集,目前已经播出了两部,第一部《得名河北》,第二部《燕赵脊梁》,分别在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已经播出。
纪录片以河北的地图作为封面的一本书籍开篇,书籍里边包含了河北的各种地形地貌。
从河北的地理坐标开始,以“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似毯、海洋若盘”的美誉描绘出一幅河北的地理画卷。
从高原到平原,从山地到盆地,从丘陵到沙漠,从湖泊到海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张家口的泥河湾,对于追溯人类起源的 探索 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泥河湾盆地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记录里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发展演化的全过程,200多万年之前就吸引了古人类。
邯郸市磁山留住了古人类追寻的脚步,脚下的南洺河成为古人类生命的滋养地。
张家口逐鹿,炎黄联手战胜蚩尤,各部落携手前行,共生共融。从此我们就有了一个名字“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古籍中专指的“河”。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沿着黄河两岸,披荆斩棘,劳作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邢台,3500年前,有史以来首座有文献记载的具有王城城邑规模的城市。岁月的车轮驶过,曾经的城池深埋地下。
环京津,临渤海,得天地精华,浩人间正气。一代接续一代,耕耘始终如一。
河北简称“冀”,并称燕赵,代表希望,从最初的展翅飞翔,满怀希冀,到如今的大河之北,气象万千,日新月异,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始终如一。
第一部《得名河北》介绍古河北的由来,自古以来的生活,充满着希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总共38分钟时长,每一帧的画面都是超美的,拿出来做封面也是足足有余,建议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
白居易的忆江南和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2023-10-28 23:30: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