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刘伯温的生平介绍?越详细越好。
刘伯温
(刘基)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首先先问问自己能够真的舍弃开国功臣带来的荣誉和富贵吗?
若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交出兵权并隐居能保命?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 交出兵权和过去彻底告别,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第二是刘邦和朱元璋怎么对待开国功臣。
先问答第一个问题。
古人常说“飞鸟尽,良弓藏”,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最底层达到最高层,打江山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事,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应该是论功行赏封侯拜相,好好享受一番。
这时如果是你,你真的愿意舍弃所有吗?既然要舍弃,就舍弃的彻底些,与曾经的战友不再往来,不再炫耀自己曾经的功绩,不再过问时事,安心做一个田舍翁,这样当然可以高枕无忧,完全可以保证自身安全。
如果与曾经的过往藕断丝连,有意炫耀自己的功绩,或者做着出格的事,难保有一天不会被牵连,参考李善长。
前者,皇帝也喜欢,也放心;后者,肯定会嘀咕、怀疑,毕竟没有权利但影响力还在。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刘邦和朱元璋为怎么对待功臣?
对于功臣,刘邦和朱元璋肯定不能让别人说自己卸磨杀驴、刻薄寡恩,依照功劳高低分别给予丰厚的赏赐。
刘邦按照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先后分封145位功臣。
汉初功臣,除了最早追随刘邦,后来还要不少是投降过来或者是原本地方势力加盟(如英布、彭越等人),刘邦当上皇帝后,这些人一样手握重兵,刘邦能放心吗?
刘邦所针对的都是拥兵自重能够威胁汉王朝安全的异姓王功臣,大部分安分守己的功臣(张良、萧何等)依然得到善终。
真正蒙冤的是韩信,主要也是自己自负,缺少头脑,没心思,有能力。
再看朱元璋,据《皇明开国功臣录》共有597位开国功臣,依照公侯伯子男等级论功排座。
功臣当中有不少是后来追封,除了胡惟庸、蓝玉证据确凿无疑,但受到这两人的影响、牵连(像陆仲亨等人),不少功臣也被卷入其中,所以朱元璋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朱元璋出身底层,铁腕治国,对于欺男霸女,胡作非为的功臣丝毫不手软,刘邦同样是出于稳定王朝,保证后继君主顺利统治的目的,针对的也是少部分功臣,也是无奈的选择。
说刘邦和朱元璋针对部分功臣的,也不看看这部分功臣自己干了什么,能让人放心?
假如你真的能够舍弃一切荣誉或者在其位安分守己,刘邦和朱元璋自然没理由举起屠刀。
洪武三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完成分封九子为亲王,从孙为靖江郡王的大事,仪式办得隆重而宏大。紧接着又在十月于奉天殿举行大封功臣爵位的典礼。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洪武皇帝朱元璋升座奉天殿,太子朱标侍立于御座之左,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侍立于御座之右。
中书省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与中书省右丞相信国公徐达率 功臣从奉天门左右门排列进入,到达奉天殿前丹阶之上侍立。
洪武帝朱元璋下旨宣诏授封,共封开国六公(韩魏鄂曹卫宋),二十八侯。
文臣封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武臣封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作为开国功臣,这样的封号是十分珍贵的。“ 二十六年定、凡功臣封号、如开国辅运守正文臣之类、非特奉圣旨不与”。 开国封号不再轻易被授予。
十一月乙卯又封:
中书右丞汪广洋为忠勤伯,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来去是梦)刘基为诚意伯,共计伯爵十一人。
如下: 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追封),康安郡伯孙虎(落马河战殁。谯郡伯戴德(追封),以上全是郡伯。
朱元璋制定文武勋号各十等,爵位五等(公侯伯子男,子男后革),开 国功臣皆授武勋。其功臣的品级对应其授封的勋位与爵位。
太祖定功封的公侯伯如同宗室,同样皆世袭罔替,有嫡立嫡,无嫡立庶,追赠三代。
除了爵位五等的高低,勋号,俸禄不同外,内府的称呼也不同,“公侯伯子男者、公侯夫人、各从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许用爵”,也就是公侯的夫人可以称某国公、某侯夫人,而伯子男的老婆不能带爵,只能称夫人。国外倒(成败皆空)是听到过什么什么男爵夫人。不同的还有功臣的官职,散职,秩职,武职,东宫职等。
比如,宣国公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封号)特进光禄大夫(散官职)左柱国(勋号)太师中书左丞相(官职)进封 “韩国公(爵位)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秩职)征虏大将军(军职)银青荣禄大夫(授银青勋章荣禄大夫散官职)上柱国(功臣皆武勋)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官职)兼太子少傅(东宫职)”。
比如,冯胜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封号)特进荣禄大夫(散职)右柱国(勋号)封宋国公(爵位)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秩职)荣禄大夫御史大夫(官职)兼太子谕德(东宫职)。
另外, 御史中丞刘基(刘伯温)授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这里不论朱元璋与刘伯温的恩怨瓜葛,但以刘伯温的官至御史中丞(正二品,位于邓愈,汤和的御史大夫之下)来说,本应是上护军侯爵的刘基被授封为郡伯,应该是有点屈封了。
比如两人同为三品县伯爵位,一位是武勋是“上轻车都尉”的某某(县名)伯爵,一位是武勋“轻车都尉”的某某(县名)伯爵,那就说明前者是正三品县伯,后者从三品县伯。
虽然从二品和从三品同辈称为伯,但郡伯武勋是“护军”,县伯的武勋“轻车都尉”。伯爵用郡名或褒奖名为伯爵号,如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等。县伯用县名为爵号,这样伯爵的等级和品级区分一目了然。
明洪武三年授爵中伯爵有十一位,全部是郡伯,他们是: 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追封),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追封),无超品级封伯者。
品级低于制定爵位或者说爵位高于功臣的品级,称为超品封爵。
明洪武三年授爵中的侯爵有二十八位:
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 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 , 顾时济宁侯 , 耿炳文长兴侯 , 陈德临江侯 , 郭子兴巩昌侯 , 王志六安侯 , 郑遇春荥阳侯 , 费聚平凉侯 , 吴良江阴侯 , 吴桢靖海侯 , 赵庸南雄侯 ,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 康铎蕲春侯 ,朱亮祖永嘉侯, 傅友德颍川侯 ,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 黄彬宜春侯 ,曹良臣宣宁侯, 梅思祖汝南侯 , 陆聚河南侯 。
大家注意在这二十八侯里,十一位是正二品封侯( 红字 ),三位是从二品封侯( 黄字 )有一位是正三品封侯( 绿字 ),居然还有一位正四品被封侯的( 蓝字 ),还有一位是袭封( 紫字 )
超品封侯的还有一位是内中书 右丞薛显,他被封为永城侯。
正二品超封侯者
例如:
江夏侯周德兴和永城侯薛显时任内中书省左、右丞是正二品。
巩昌侯郭子兴时任都督佥事(洪武十三年为正二品官职),济宁侯顾时任都督副使。
长兴侯耿炳文,淮安侯华云龙,靖海侯吴桢分别为秦,燕,吴三府左相(正二品)。
从二品超封侯者
例如
颍川侯傅友德时任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宜春侯黄彬任江西等处中书省(来去是梦)参知政事
授封前他们的品级正二品,按照明朝建国伊始的品级对照的爵位应该是郡伯。
正三品超封侯者
六安侯王志时任平阳卫指挥使官
正四品超封侯者
荥阳侯郑遇春时任朔州卫指挥副使
授封时他们的品级是正三品和正四品,按照品级对应的爵位应该是县伯和县子爵位。
虽然他们二十八人同属侯爵,但品级俸禄不同,分为一千五百担和九百担两个档次。以后这些人中晋封了多位公爵,去世后更有追封民王者。
但自从洪武四年后,明初朱元璋制定的品爵相对的制度就被他自己打破了,超品级封爵成为常态。
仅以都督佥事(二品,本应是郡伯爵位)被封为侯爵的就有:
安庆侯仇成,永昌侯蓝玉,永平侯谢成,鳯翔侯张龙,安陆侯吴复,宣德侯金朝兴,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雄武侯周武,定远侯王弼,普定侯陈桓,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鹤庆侯张翼,崇山侯李新,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越隽侯俞通渊,永宁侯张铨。
以都督同知(明初从二品,后改从一品)封侯的仅沐英一人,沐英为朱元璋养子,战功赫赫,是朱元璋的心腹之臣,洪武十年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沐府永镇云南,授世袭凭证。
这些人如悍将蓝玉,郭英等人战功赫赫,家族与朱元璋联姻,成为外戚,陆续被加封国公,并且引发洪武大案,这些和本文所讲超封无关,这里就不赘述了。
“高帝最重公封,下於王一等”。——《皇明异典述》
如前文所述,洪武三年的大封六位国公(韩魏鄂曹卫宋)皆是品爵相对。曹国公李文忠(李贞,李文忠,李景隆三代)虽是朱元璋外甥,是外戚,但他战功赫赫,授封前官至浙江行省平章事,品阶对应这也没问题。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官居都督佥事(正二品)的胡显被加封为梁国公,朱元璋开了外戚不凭军功封公的先河,胡显也成为明朝第一个也是洪武朝唯一一个品级(二品)超封的公爵。
“其时独李曹公贞以尚主由恩亲侯进封,然与其子文忠同爵,不甚异也。至二十三年都督佥事胡显以皇充妃从子侍楚王(外甥)征蛮洞,功甚微,进封梁国,甚异矣”。——《皇明异典述》
李贞与李文忠父子同为公爵,李贞是朱元璋仅存的大姐夫。始封恩亲侯,李文忠因功戚封爵追三代,其父李贞的公爵是由恩赠封的,而胡显的梁国公算是裙带关系的外戚公了。
“ 洪武二十二年,封胡充妃(生皇六子楚王桢)侄胡显为梁国公,食禄二千石,世袭显由都督佥事超拜上公,戚里如此恩泽,近古所无” 。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开了没有累积战功的外戚而能超品封公的先河,还能世袭罔替, 历史 上N多的学者表示惊讶和不能理解。
但诸如外戚公胡显和开国功臣的爵位还是区别的, 功臣为功封,外戚和民公(如衍圣公)为恩封。“国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子男後革。所封公侯伯、皆给诰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为差。又有衍圣公世封、驸马都尉、外戚恩泽之封。其封同、皆不给券”——《明会典》
明朝洪武之后超品封公还有为燕王朱棣“靖难”立下大功的 燕山中护卫千户丘福 ,燕山 中护卫副千户朱能 ,两人夺取北平九门,率军南下,所向披靡,连续击败耿炳文,盛庸,李景隆。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继位为帝。
靖难之役时, 丘福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靖难成功后,授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靖难之役时,朱能因功升任都指挥佥事(正二品),朱棣称帝后,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朱能逝世后追封东平王(民王)。
自丘福,朱能超封两公之后,成祖朱棣将伯爵定为公侯,驸马都尉之下,一品之上。公侯伯爵位超品,在此情况下,直接超品封爵(直接超品)的有: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因靖难之功超封的功臣
都督佥事官职:
张武成阳侯,陈珪泰宁侯,郑亨武安侯,孟善保定侯,火真同安侯,王忠靖安侯,徐忠永康侯,张信隆平侯,李远安平侯,郭亮成安侯,李彬丰城侯,房宽思恩侯,徐理武康伯,陈旭云阳伯,刘才广恩伯,陈瑄平江伯。
都指挥使官职:
王聪武成伯,徐祥兴安伯,赵彛忻城伯,陈贤荣昌伯。
都指挥同知官职:
李浚襄城伯,张辅信安伯,王友清远伯,张兴安乡伯,陈志遂安伯。
都指挥佥事官职:
孙岩应城伯,房胜富昌伯。
永乐六年,征战安南功封都督佥事:栁升安远伯。
“时伯阶勲始定在侯之下一品之上故也自后无超封者矣”——《弇山堂别集》
洪武二十六年定, “生封公逝追封为王。生封侯逝追封为公。生封伯逝追封为侯。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赠封爵、一体追封。其袭爵子孙、非建立奇功异能、生死只依本爵” 。
明初有定制。“ 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子男後革。所封公侯伯、皆给诰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为差。又有衍圣公世封、驸马都尉、外戚恩泽之封。其封同、皆不给券” 。
但朱元璋封胡充妃的侄子胡显打开了外戚无功(微功)封爵的口子。自此之后,公侯伯不仅是功臣爵位,而且成为外戚爵位。
到后来,明朝宗室爵位(含驸马,仪宾,宗婿)加上功臣外戚爵位多如牛毛。宗室镇国将军驸马都尉,功臣外戚公侯伯又都是超品,而且大部分(成败皆空)都世袭罔替,导致明朝廷严重的财务负担,明政府要拿出财政的大部分来供养这些寄生宗室外戚。
所以为了防止外戚爵位阶层不断壮大, “嘉靖八年议准、外戚封爵、除开国佐命、靖难元勋、及由军功者、照旧袭封。其馀戚里恩封、子孙俱不许承袭”。除了开国、靖难的功臣子孙可以世袭爵位外,外戚家族公侯伯爵位不再世袭”(衍圣公除外) 。
到了隆庆元年“ 题准、外戚曾蒙特恩、准袭封一辈者、姑与终身。其子孙、照例量授锦衣卫指挥等职、不许陈乞再袭”。就是皇帝下旨恩封的外戚也只能袭一世,不许再乞封 。
不过,这样的政策好像不太好使,比如上篇提到的万历皇帝的外祖父(孝定皇后李氏的生父)武清伯(县伯)李伟,他的子孙世袭武清伯(详见上篇),赠封武清侯直到明末。
以上就是明朝初年的功臣外戚的超品封爵。
来去是梦 成本皆空
资料来源
《弇山堂别集》
感谢您的阅读
镇国中尉连跃五级晋封亲王——明代爵位超封(上),宗室亲王超封
参见:明代开国功臣康茂才墓
康茂才墓
康茂才墓位于江苏南京北郊,1974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前身)发掘清理。墓前60米处立有石马、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对及石龟趺一尊,龟趺上原宋濂所撰《蕲国公谥武义康茂才神道碑铭》已失,2000年该批石刻被整体迁入白马公园内保存。
康茂才进兵碑
康茂才进兵碑位于重庆巫山县大溪乡,刻有“皇明康茂才进兵处”八字,高2米,宽155米,厚06米,原在瞿塘峡口堰子崖上,2002年被移至大溪文化广场,并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辽南卞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时期盖州的一个名门望族。
作为盖州历史名人,《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等地方史料对卞氏家族墓地的记载比较详尽,而对其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却记载阙如。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盖州市旺兴仁乡王屯村(即文献记载的卞氏家族墓所在地)征集到“皇明诰封怀远将军温泉卞公墓志铭”和“皇明诰封怀远将军承泉卞公墓志铭石”,分别收藏于盖州市文物管理所和营口市博物馆。其中“承泉卞公”即卞世祥,“温泉卞公”为卞世祥之父卞文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在当地征集到刻有“世祥等奉祀”字样的祭祀碑(残),当是卞世祥为其祖先所立。这些碑刻墓志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怀远将军卞世祥及卞氏家族的相关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根据墓志的记载,卞氏原籍为山东黄县,其始祖名卞高家驴,“客游辽东,遂家盖牟”,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他是社会下层的贫民,或许就是某高姓地主家的长工之类。按年代推算,应该是在元末明初躲避战乱流落到辽东,在盖州落户。卞氏的功名始于卞世祥的祖父卞英,卞英封镇国将军(从二品),其生平不详,由于卞氏祖先出身卑微,卞英的将军封号只能是靠着一刀一枪的军功拼杀出来的。卞文明袭封怀远将军(从三品)。“镇国将军”和“怀远将军”均为明代武官的散阶,只代表等级,并非实职。
受武将家风的熏陶,卞世祥很早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军事才干,娴于骑射,精于谋略。他曾慷慨立志:“士之处世,文不足以经伦邦国著名当代,武不足以阐扬智略立勋天朝,生不裨于时,殁不闻于后,安所称大丈夫哉!”,卞世祥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辽东战事频繁的时期,原活动于宣府一带的蒙古察哈尔部开始向辽东进犯。至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对察哈尔部的入侵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武力打击政策。卞世祥本可以像他父亲一样,坐享世袭将军的封号,但自幼胸怀大志的他却志在疆场。万历五年(1577年),二十岁的卞世祥投身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在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数年时间,卞世祥便以卓越战功先后升任为指挥同知(从三品)、总兵府中军官、广宁卫指挥使(正三品),已高出他所世袭的“怀远将军”品级。当时总兵、巡抚对他的评价是:“伟然远到之器,绰乎大受之才;勇由天赋,智在人先;分阃预知名重,谋略堪当一面……”卞世祥的勇武与才干可见一斑。
然而,明代后期宦官专政,朝廷十分黑暗,辽东总兵李成梁也被弹劾下野。因此,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卞世祥以父亲去世归家奉母为名辞官归隐。卞世祥回到盖州后,又被明廷重新起用,任命为盖州卫指挥使,但他最终还是再度辞官急流勇退。卞世祥辞官后,过起了悠闲潇洒的隐士生活,此时,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由带兵打仗转移到对兄弟子侄的管理和教育上。他的治家原则是“治家犹治官,内外亚于,肃肃雍雍,一如高密侯之修整闺门。”卞世祥所效法的“高密侯” 即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后汉书·邓禹传》载:“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出身军功世家并再次以军功振兴家门的卞世祥,选择邓禹的“修整闺门”作为卞氏的治家理念,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见识。身为武将的卞世祥也同样深知武力不足恃的道理,要想家门长久兴旺,必须偃武修文改换门风。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卞世祥病逝,享年六十。虽然卞世祥在仕途如日中天之际悄然归隐,使他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抱负未能全部施展,但他偃武修文的治家理念对整个卞氏家族的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卞世祥死后,长子卞为鹏承袭为怀远将军,继续在辽东担任军职,并与游击杨于渭、总兵李如柏等一道参加了征伐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不知所终,成为卞家的最后一位武将。而卞家的另两位成员卞为凤与卞三元父子则双双以中式举人的身份进入了后金政权,使卞家完成了由武入文和由明入清的历史性转折。特别是卞为凤之子卞三元更是清初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官至云贵总督,著有《公余诗草》,与高塞、鄂貌图等被称为清入关之前满洲“开诗律先声”的一代诗人。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介绍:
1、《环翠亭记》
《环翠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一篇散文,出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该文是一篇应人而写之作,写于明朝开国之初,记述了一座园亭由兴到废,由废到兴的过程,赞扬了许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
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此,他把一座园亭的兴废与世道人心,国之盛衰联系了起来,歌颂了明朝开国皇帝“正四海、致大平”的丰功伟绩,并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朝政权寄予深切的期望。
2、《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宋濂
谁能给我刘伯温的生平介绍?越详细越好。
本文2023-10-28 23:48: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