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吐蕃古道:文成公主入藏道本来面目今迷离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往来茶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这是清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往来的官道,全长3000余公里,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经此道。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桥梁。然而,在漫漫历史中,唐蕃古道的原始面目早已模糊。它留下的诸多谜团,依旧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说。
「日月山真是源于文成公主吗?
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大约70公里的日月山,在广阔的草原上一眼望去就是两个小山包,但这里的海拔其实已经达到了3510米。日月山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朝东望是农区,朝西看是在青海湖畔展开去的无边草原。这里是通向青藏高原深处的要道,因为有着文成公主途经此地铜镜坠地化为日月的传说,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记者一行在盛夏的7月抵达这里时,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和风煦日,但一阵云起,气温就迅速降到了穿着大衣也不嫌热的地步。
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唐蕃古道要地「赤岭的所在。在当地随处可以买到的各种旅游书籍上,此种说法也随处可见。考察团成员在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后院的石刻堆中「意外地发现了「唐蕃界碑的碑首。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月山山口出土的。根据史书记载,唐与吐蕃划界立碑之处,就在赤岭。这是不是就能证明赤岭就是日月山?对此考察团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覆,而是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论证。
今日月山即唐赤岭的说法是有反对的声音的,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宗俊就认为,唐赤岭的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卓尼县羊巴城以西十多公里处的洮河北岸。他指出,首先,唐赤岭为今日月山之说的来源首见于日本学者佐藤长承袭法国学者石泰安之说,石说出现于1952年。但据藏学家吴均先生研究,藏史上有「于唐境公谷梅如地方凿岩石为日月图像以象征「在天为日月,在地只甥舅之说,但「梅如并不是今青海日月山,这一点毫无疑问。今日月山之得名,「据传乃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之故事,普遍流传则在17——18世纪。它只是一首美丽的动人心弦的诗歌素材。因此今青海日月山得名与唐蕃分界有关的说法是存疑的。
其次,史书关于赤岭的明确记载见于北魏宋云的行纪。但结合宋云的记载和今天的实地考察,会发现如果将赤岭假定为今日月山的话,在行程和时间上是有不少矛盾的。但如果将赤岭的位置安排在今洮河一带,则可较好地解说。
「喋血的石堡城究竟在哪儿?
确定赤岭的位置,也是为了给著名的石堡城定位。按照史书的记载,赤岭就在石堡城以西20里。唐前期,对于石堡城的争夺,是唐与吐蕃之间最惨烈的交锋之一。旧唐书载,开元十七年朔方大总管信安王_攻陷石堡城,但开元二十九年又被吐蕃攻陷。唐玄宗震怒。为了重新占领石堡城,玄宗及其将帅颇费筹划,几经努力,并不惜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天宝四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石堡城不克,随即被玄宗借故贬杀。继任节度使王忠嗣在玄宗的屡次催逼下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玄宗对他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但王忠嗣认为:「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可见在他眼中攻取石堡城之难。决心要掌握石堡城的玄宗于是再次换将,贬王为汉阳太守,授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最终在天宝八年,攻克石堡城。
但此次战役唐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史载,哥舒翰为夺取石堡城首先投入了六万三千人的庞大兵力,且均为边军劲卒,并逼迫负责攻城的两位下属裨将立下了三日攻克的军令状。结果正如王忠嗣所言,唐军「士卒死者数万。与之相比,吐蕃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有限的,「但以数百人守之,只是在战前「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最后被唐军俘获的也只有悉诺罗等四百人。大诗人李白后来有嘲讽哥舒翰的「西屠石堡换紫袍之句,并非随意而言。
李宗俊认为,从唐军的攻击遇到巨大困难可以推断,「三面险绝的石堡城在地利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而今卓尼县羊巴城的险绝地形恰与之相符。相较而言,青海日月山附近的古遗址「坐落在土坎上,周围地势开阔,从最近湟水处计算,土坎相对高度不过二十米,谈「险绝似乎过了些。
另外,如果假定石堡城就是今羊巴城所在,也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其战略意义。这个「石堡城所在的洮州地区是交通和战略要地,以西就是唐时所称的黄河九曲地区。睿宗年间,吐蕃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获取了本属唐境的九曲之地,从此整个陇右南部地区完全暴露在吐蕃威胁之下。唐的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直到石堡城被收复并稳固占领,才得到了弥补。不过对于李宗俊的说法,也有不少反对意见。看来对于唐蕃古道的众多谜团,还有待更多史料以及实物的证据。
复杂路网中究竟谁主谁辅?
2014年五六月间,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18位考古专家组成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考察了沿线44处考察点。一般认为,唐蕃古道分为东段和西段两部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团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指出:「西段就是从鄯州到吐蕃牙帐,这是唐蕃古道的主体部分,它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文献记载的驿道,由玉树经聂荣、那曲至拉萨;南线即从玉树经四川石渠县、德格县,进入西藏江达县,经察雅、芒康、林芝、工布江达进入拉萨,是近些年通过考古发现逐步确认的唐蕃古道的新支线。张建林说,文成公主从西安出发,究竟走了多长时间,是由北线还是南线进入西藏,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论证。
记者了解到,东段同样也可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路,即从长安出发,沿渭河北岸先到马嵬驿,穿过周原和古都凤翔,进入陕甘交界的陇山,出大震关,过天水、甘谷、陇西、渭源至临洮,在临洮又分为两条支线,一路由临洮北行至兰州,经今民和、乐都至西宁;一路由临洮西行,经今临夏、永靖、民和、乐都至西宁。
在这复杂的路网结构中,哪条是主路,哪条是辅路,还是并无主辅之分,只是行者临时的选择,都并没有肯定的答案。结合历史记载可以知道玄宗西逃,金城公主入藏都曾经过马嵬驿,可见走的是南路。因此也可推断文成公主入藏同样是走此路。而隋炀帝李广于大业五年亲率规模浩大的队伍由南路至西平击吐谷浑,其车驾也是选择南路。此外,名僧玄奘及一些边地官员等亦是由南路到兰州、西宁或入蕃。由此可见,南路在长安至西宁间的交通上似乎应该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实际的地理情况上看也可以为此得到解释:兰州线路程较短,但临夏县更加通畅平坦,对于大队人马来说优势就更加明显。
244年。
一、吐蕃王朝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二、国君列表
1、
2、
三、国君资料
1、论赞弄囊
论赞弄囊(—629),619-629年在位。原为吐蕃首领,祖上世代为吐蕃首领。他袭位时,年富力壮,思想敏锐,励精图治,发奋自强,于公元620年攻灭苏毗部,统一了西藏高原,被尊称为“朗日沦赞”(意为政治如同天那样高明,盔甲如同天山那样坚强的君王)。
朗日沦赞统一西藏高原后,重用在统一战争中立功的娘·臧古、农咐波、哲蚌·纳生、巴·鱼泽布、穹波·邦色等新贵族,引起旧贵族的仇视。
晚年,旧贵族(父王三臣和母后三臣)先后叛乱,并乘机毒死了他,不少属部纷纷叛离,吐蕃又陷于分裂。
2、松赞干
松赞干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语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
《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 《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
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出土的藏文文书吐蕃大事纪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
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
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
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3、芒松芒赞
芒松芒赞(-676年),《通典》作乞黎拨布。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4任赞普(650年—676年)。他是共日共赞的儿子,为吐谷浑妃蒙洁墀嘎所生。
也是松赞干布之孙。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芒松芒赞年幼即位,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文文献作禄东赞)辅政。
根据藏文史料记载,芒松芒赞在676年逝世。葬于松赞干布陵之左,陵墓中填满了财宝,称“俄谢晒波”陵。其子杜松芒波杰嗣位。
4、赤德祖赞
赤德祖赞(藏语拼音:Kridê Zukzain,威利:Khri-lde-gtsug-btsan,704年-755年),又译尺带珠丹、墀德祖赞、弃隶蹜赞、弃迭祖赞、弃隶缩赞、乞黎苏笼腊赞等,绰号梅阿迥(威利:Mes-ag-tshoms,意为“胡须先祖王”)。
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6任赞普,704年至755年在位。在位期间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此后多次与唐朝交战,又兵败丢失青海,求和于唐朝。
与唐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失利,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公元755年,在亚着贝擦城被大臣朗·梅色和末·东则布弑杀。
5、朗达玛
朗达玛(公元799~842年)(838年~842年在位)原名“达玛”,又叫“朗达日玛”,朗达玛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史称“朗达玛灭佛”,佛教徒视其为牛魔王再世,故称其为“朗达玛”(“朗”意为牛)。
842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其死后,俄松、乞离胡二子相互争位,吐蕃分裂。
——吐蕃
——论赞弄囊
——朗达玛
——松赞干布
——芒松芒赞
——尺带珠丹
文字吐蕃早在松赞冈布时期就已创制了古藏文,吞米桑布扎乃其创制者。藏文是一种音节一音素文字,在拼合方法上分为基字和加字(前加,上加,后加,和再后加)的组合,再加上元音符号,构成音节,音节独或连缀则构成词。古藏文拥有丰富的文献,其中宗教文献大都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中,《于阗国授记》就是其中的一篇,出土的写卷中又增补了新的宗教文献如《于阗教法记》等,并发现了大量的世俗文书,包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记叙》、《于阗教法记》、《吐蕃简牍综录》,已发现的金石碑铭也不少,如《唐蕃会盟碑》、《恩兰·达扎路恭石刻》、《谐拉康碑》、《赤德松赞墓碑》、《桑那寺钟》、《昌珠寺钟》、《噶迥寺建寺碑》等,不胜枚举,真是一个挖掘不尽的文化宝库。
石刻敦煌壁画《吐蕃赞普图》2010年至2012年间,陆续在甘孜州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早期石刻群遗存,其中两处分别位于石渠县东部雅砻江流域的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及嘛呷乡烟角村,另一处位于石渠县西部金沙江流域的洛须镇。这些石刻题材丰富,包括五方佛、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以及古藏文题记等,基本是吐蕃时期流行的题材。
2013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赶赴石渠,对新发现的吐蕃时期石刻群进行复查,对石刻的题材、时代和价值等进行了认定。专家们确认这3处石刻群为吐蕃时期石刻。其中,须巴神山石刻群的古藏文题记内容表明,该石刻雕刻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即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
藏经洞中的非汉文文献,使用过哪些民族古文字?
A粟特文
B回鹘文
C吐蕃文(古藏文)
D于阗文
E梵文
正确答案:粟特文;回鹘文;吐蕃文(古藏文);于阗文;梵文
吐蕃王朝是史料记载唯一统一各部的王朝政权,共存在了244年。公元前842年,吐蕃爆发内乱分裂。
吐蕃王朝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更是彻底打通了中原与西藏沟通的桥梁。
历史上吐蕃人民以种植农牧业为生,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牲畜有马、羊等。虽然历史上吐蕃王朝并未存在很长时间,但是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史书,资料,文献供后人研究。
历代君主资料
第一位 囊日论赞(南日松赞) ,生于不祥,在位618-629年,执政期间励精图治,练兵秣马,于620年剿灭苏毗部,统一青藏高原,后因内乱被毒死。
第二位 松赞干布 ,生于617年,在位期间吐蕃王朝繁华到达鼎盛时期,注重与大唐的交流,创立文字、法度,吐蕃王朝立国之君。著名事件有文成公主进藏。
第三位 芒松芒赞,生于 650年,在位16年,松赞干布之孙。
第四位 赤都松赞,为芒松芒赞之儿,生于670,年幼即位,颇有智慧,铲除噶尔氏,巩固自己政权。
第五位 赤德祖赞,生于704年,在位期间和唐朝交战,争夺西域控制权,最后被部下所杀。
第六位 赤松德赞,生于742,死于797年
第七位 牟尼,生于762,死于798年
第八位 牟如,生于763,死于798年
第九位 赤德松赞 ,生于764,死于815年
第十位 赤祖德赞(可黎可足) ,生于802,死于838年
第十一位 达玛(乌东赞、达磨), 生于799,死于842
842年,吐蕃各部之间争斗不休,爆发平民起义,此时吐蕃王朝名存实亡,走向分裂
1唐蕃友好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2藏地发展
《吐蕃王朝世袭明鉴》(此书中有很多奇幻荒谬记载)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松赞于布于河源迎亲。文成公主带来的金质释迦佛等身像像,是藏族人民崇拜的圣物。
随文成公主入藏的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国学学习诗书,在唐境聘请文士为他掌管表疏,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语,可证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在逻些建造小昭寺,协助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为其亲手所栽。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的200多年间,吐蕃和唐朝之间使臣和商人依然往来频繁。
唐朝—吐蕃古道:文成公主入藏道本来面目今迷离
本文2023-10-28 23:58: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