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避讳”?避讳的方法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什么叫“避讳”?避讳的方法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第1张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及尊者的名字,平时用到这些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叫“避讳”。有“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种。避讳方法大致有四种:a.改字法,如唐改“钱唐”为“钱塘”;b.空字法,(例略); C.缺字法,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例略);d.在口语中称呼别人的读音避讳法,如林黛玉把其母贾敏的“敏”读作“密”。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编辑本段方法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次要有两种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

  改字法

  改字法是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义字为最多。此法在秦汉时期已经使用,后代继续沿用。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时,改“正月’称“端月”。这是因为秦始皇名政,与正月之“正”本是同一个字,因而避讳。汉武帝名彻,汉朝为了避讳,将二十级爵的最高一级“彻侯”改称“通侯”。 对于帝王或圣贤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公讳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如下几种: ⑴改姓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如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又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匡胤称帝后追尊为翼祖)讳,又改姓“文”。 ⑵改名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称字、号的。如西汉末年的孔莽,为避王莽之讳,改名孔均。《汉书·蒯通传》:“蒯通本与武帝同讳。”师古注:“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南齐人薛道渊为避齐高帝萧道成之讳,改名薛渊。《南史·谢裕传》:“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⑶改官名改官名包括了改爵名。此类事在西汉时已出现,上述汉改“彻侯”为“通侯”之事,即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杨坚父名忠,隋时,将与“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纳言”,“中书”改“内史”等。唐朝为避李世民讳,将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称“户部”。又为避高宗李治讳,将“治书侍御史”改称“御史中丞”。 ⑷改地名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三国时,吴黄龙三年(公元234年),由拳县野稻自生,统治者认为嘉禾,因改县名禾兴。孙权之孙皓(hào)即位,避其父和讳,又称禾兴名“嘉兴”。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西晋时名建业,后改名建邺(yè业),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mǐn敏)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⑸改年号前朝的年号与本朝君主犯讳,亦要避讳。如宋仁宗名祯,宋人撰《新唐书》,将唐太宗年号“贞观”写作“真观”或“正观”。 ⑹改干支中国在汉代即已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时的时间更早。干支名称有固定的字。唐高祖李渊父名昞,唐追尊为元皇帝,庙号世祖。唐人修《晋书》、《梁书》、《北齐书》、《北周书》等“八史”时,凡“丙”字,都书作“景”,如“丙辰”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⑺改物名。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镏,因为“镏”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为“金樱”;和钱镏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我们在古书上如果看到金樱或蜂糖,应知道这就是石榴和蜂蜜。

  缺笔法

  缺笔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笔划。此法大约始于唐初,宋代以后颇为盛行。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孔子名丘,为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清雍正以后,规定书孔子之名作“”。

  空字法

  空字法是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如汉景帝名刘启,在立他为太子时,有司因避讳而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史记·孝文本纪》)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唐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唐人撰《隋书》,为避讳,书隋将韩擒虎作“韩擒”,空“虎”字。同书为避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后人有不解避讳之意者,在传抄或翻刻时,误为“韩擒”、“王充”。

你知道邱姓是怎么来的吗?邱姓在清代以前为丘,雍正皇帝为笼络人心,颁诏“尊师重道”,认为丘姓犯了孔丘圣讳,一律改为带耳旁的邱。这就是文字讳中的一种,叫圣讳。

避讳圣人的姓名,叫圣讳。宋代,朝廷规定为圣人避讳。圣人名册除始祖黄帝外,还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周公。凡地名、人名都不能有圣人的名和字。从宋代到清代,保持有则必纠的强制性措施和习惯。

避讳皇帝的姓名,叫国讳。秦代,已经有了法律性质的避讳制度-国讳。规定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前代年号讳,帝后谥号讳,陵墓及帝王生肖讳。宋朝还专门制定了《礼部韵略》,详细规定了需要避讳皇帝的字,总共是325个,其中宋高宗赵构的“构”字需要避讳的最多,达55个。

不避讳会怎么样呢?比如,唐代为避讳皇族李姓,鲤鱼被尊称为“赤鲟公”。禁止捕鲤鱼,凡不放生或出售者打60大板;为避讳唐高祖李渊,将晋朝《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改成了“陶泉明”。武则天称帝后造新字给自己取名为“曌”,则是一种智慧,喻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又没有任何犯忌。

又比如,乾隆年间江西举人王锡侯为弥补《康熙字典》不足,自费编撰《字贯》一书。谁知书中对康熙,雍正,乾隆等字没有避讳,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

再比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大肆实行避讳,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就怕“袁消”。还下令将煤铺的“元煤”商号字样涂掉,就担心“袁没”。

在封建社会,不仅有圣讳、国讳,还有官讳、家讳、恶人讳。文字忌讳带有封建社会的敬畏色彩,其伦理道德一定程度得到封建礼法的承认,受法律保护。有的在封建礼法上有规定,有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官场上、民间上自行避其名讳。

在墓碑上,我们常常见到为回避父祖、长辈的名字而以讳字相称,这是保留下来的家讳,在于敬祖。如今我们不再有“入门而问讳”的礼仪套路,但总还有一份尊重和敬畏。

人该有所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敬,畏天命,就是尊重宗教信仰或宗教哲学,于心中自觉行善避恶;畏大人,就是敬畏父母、长辈和有道德学问之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要学思践悟,怕违背圣人的教诲。

避讳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讳政,故曰端。”(《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姬娥遂改称嫦娥。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如汉景帝名刘启,在立他为太子时,有司因避讳而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史记・孝文本纪》)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唐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唐人撰《隋书》,为避讳,书隋将韩擒虎作“韩擒”,空“虎”字。同书为避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后人有不解避讳之意者,在传抄或翻刻时,误为“韩擒”、“王充”。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写的就是黛玉每遇其母的名字“敏”时,读、写都注意避讳(即家讳)。

什么叫“避讳”?避讳的方法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及尊者的名字,平时用到这些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叫“避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