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共读巜曾国藩传》之大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28天共读巜曾国藩传》之大平天国最后的战役,第1张

坚持阅读让我快乐

今日看书p209~p226,共17页(第十一章)

上一章清理何贵清集团后,下一步是与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曾国藩这一次经历了什么?下面是这一章主要内容:

一、著名的"天京"攻坚战

1、从军饷和权力上都得到得到奕䜣和慈禧的坚定支持,四省官员尽是曾国藩的嫡系。

2、制定三路大进军计划,开始对太平军的反攻。

3、弟弟曾国荃直击太平军首都南京,由于急于建功,进军太速,陷入孤军奋战状态。

4、突发严重瘟疫,湘军两万人,其中一万染病。

二、最焦灼的46天

1、曾国荃雨花台战役凶多吉少,曾国藩心急如焚。

2、曾国藩遭亲手提拔起来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拒绝向其弟供军饷,且在江西私自建军,导致其愤怒不已。

3、经过反思调整,曾未向外界公开他和沈氏矛盾。

4、曾国荃百计尽施,三年过去,皆不成功,四十岁,发白一半。而此时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战功赫赫。

三、恩将仇报的沈葆桢

1、湘军增致十万支援南京,粮饷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军中纪律散漫,国荃向哥哥求救。

2、曾国藩全力罗拙,四处求援。

3、万难时刻,手下沈葆桢上奏朝廷,不再提供厘金给曾国藩,他忍无可忍上奏朝廷,揭基老底,朝廷处理以沈胜利而告终。

4、曾隐约洞察到朝廷的用心。逐产生功成引退之意。

5、曾以其"圣人"的胸怀洞察世事,深知天下至大,人力所能为者至小。

最喜欢和句子: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感悟:

纵观这次南京之战,曾国藩的确是万事俱备,他拥有了四省总督的最高权力,官员是自己的嫡系,军队也是自己的,但还是事与愿违,总有些事情是不可控的,比如沈葆桢、瘟疫、朝廷的疑心等等,在大战争、大事件面前确实是考验大领导的时候,他的定力无人能及,也和他当初发誓做"圣人"有着因果关系。

再大的风也刮不了一天一夜,好的会变坏,坏的也可能变好,让我们一起期待柳暗花明。

今日精进:

小楷1页,看书、运动30分

1 文言文《荡兵》的翻译

出处:《吕氏春秋·孟秋纪》

词目:荡兵;(荡:指的是“动”)

拼音:dàngbīng

原文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惧。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大凡战争,靠的是威势;而威势是力量的体现。具有威势和力量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从天那里秉承下来的,不是人力所能造成的。勇武的人不能使它改变,机巧的人不能使它移易。

2 急求《吕氏春秋 荡兵》的翻译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 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

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兵所自来者久矣, 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 胜者用事。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 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 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於君,君之立也出於长,长 之立也出於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 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 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於家, 刑罚不可偃於国,诛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

故古之圣王 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 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 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夫兵不可偃也,譬 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 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者不肖相与同 ,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 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 军攻战,兵也。

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 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故 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 ,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 之射於深 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

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 於暴君乎?。

3 文言文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

大军久攻无功效,如不开杀戒,就不能立军威。

宋太祖皇帝未登位时,虽然屡次凭借善于用兵而立大功,天性不喜欢杀人。所以接受命令以来,在将要攻取江南的时候,告诫曹秦王、潘郑王说:“江南本没有罪过,只是因为我想要统一天下,不能容忍他们,你们到了那里,慎重行事不要随意杀人。”曹、潘大军兵临城下,久攻不下,就起草奏章说:“大军久攻无功效,如不开杀戒,就不能立军威。”太祖阅览了奏章后感到震惊,就马上批回他们的奏章,说:“我宁肯不能得到江南,也不能总是杀人。”等到太祖的批复诏书到达时,城池已经被攻破。宋太祖皇帝下发契文查问攻城杀人的事情,就是批复奏章的日子 , 他后来坐车子到太原,也曾对军队警示说:“我如今攻取河东,发誓不杀一个人。”多么了不起啊,仁义之心!自古以来顺应天命统一四海的君王,都不曾有这种(不杀人)的话。

4 文言文《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5 文言文《小盘谷记》的翻译

江宁府城⑵,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⑶。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⑷,行抵寺,曰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⑸。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⑹;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⑺,若井灶龈腭之状⑻。

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⑼,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

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⑽,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⑾,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⑿六人。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注释 ⑴这是一篇寻幽览胜的游记文。

小盘谷山,当在南京卢龙山附近。文章通过寻找小盘谷山,描绘出卢龙山一带清幽秀美的景色。

文笔清丽,意象鲜明。 ⑵江宁府:属江苏省,治所在江宁(今南京市)。

⑶卢龙山:一名狮子山,在今南京市西北二十里。 ⑷熟五斗米顷:大约可煮熟五斗米的时间。

⑸陂陀(pōtuó坡驼):倾斜不平貌。 ⑹謦(qǐng请)咳:咳嗽声。

⑺阬(gáng冈):大土山,此处指高坡。 ⑻龈腭:龈,牙龈;腭,上腭。

井、灶、龈、腭,喻事物的高低不平。 ⑼团瓢:圆形草屋。

⑽摩荡:动荡摇晃。 ⑾管君异之:管同。

亦为姚门弟子。 ⑿凡:总共,一共。

[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

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

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

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6 李臣典文言文的翻译

李臣典传翻译译文

李臣典,字祥云,湖南邵阳人。十八岁从军,最开始隶属于王珍,后来跟随曾国荃救援江西,隶属吉字营。咸丰八年,在吉安南门外大战,曾国荃部受到重创,李臣典大声呼喊举着矛向前进攻,追杀敌人到永丰、新淦。曾国荃惊异于他的骁勇,破格提拔他为宝庆营守备。攻克景德镇,光复浮梁,都是作为军队的先锋。咸丰十年,跟随战斗到小池驿,晋升为都司,皇帝赐给他花翎。前进谋划攻取安庆,在菱湖战斗,逼近贼军屯守的地方。咸丰十一年,攻占安庆西门贼军的堡垒,陈玉成纠结杨辅清数万人包围官军好几重,战斗到中午没有决出胜负,疾驰禀报各位将领说,事情已经非常危急,成功失败在此一举。李臣典横持长矛前进,和诸营合力,决战冲杀,贼兵大败逃奔,斩首几千人,于是攻克安庆,提拔为参将,赐号刚勇巴图鲁。

同治元年,跟随曾国荃乘胜攻下沿江的各个城池险隘,进军攻打江宁,李臣典会合攻取丹阳镇,攻夺秣陵关,用总兵名号记录功勋。军队中瘟疫发作,李秀成率领很多军队来救援,逼近堡垒激战,曾国荃亲自监督军阵做战,炮弹打伤曾脸颊,李臣典和副将倪桂节拼力保卫他,桂节阵亡了。贼军当时攻打西路军队很急促,李臣典说,这是假象,请你准备东路防守。一会儿,贼兵果然攻打东面一路,参将刘玉春战死。炮弹打穿墙壁像下雨一样,李臣典死守阵地,贼兵最终没有打进来。包围解开以后,加升为提督的军衔。同治二年,与赵三元一起夜袭雨花台石城,捆杂草填充壕沟,攀缘梯子准备上城,贼众警觉,点燃火炮轰炸攻城的军队,官军稍稍后退。李臣典举着大旗大呼跳跃爬城墙,诸军也跟着前进,投掷火弹炸毁敌军城楼,城很快就被攻克,用提督职位记录功勋。不久授予河南归德镇总兵。率领萧孚泗、张诗日等攻夺紫金山,又打败各个校场的贼军,接连攻克江宁城边的敌军堡垒。同治三年,攻克天保城,对江宁的包围才开始合拢。当年五月又攻克地保城。

捷上,列臣典功第一,锡封一等子爵,赐黄马褂、双眼花翎。命未至而臣典已殁,诏加赠太子少保,谥忠壮,吉安、安庆、江宁各建专祠。

当年六月,各路军队轮番进攻江宁城,贼兵死死拒守,杀敌和伤亡差不多。李臣典侦探得知贼兵的粮草还没有用光,各路军队苦战,渐渐力量疲惫,就对曾国荃说,军队锐气渐渐丧失,如果不尽快攻克城池,拖延时日就了可能要发生变化。请求在龙膊子重新挖掘地道,愿意独自担任这项人物。于是率领副将吴宗国等,黑夜挖掘城池,十五天的时间,地道挖成了,李臣典和九位将领一同签下发誓的文书。第二天地雷引发,李臣典等像蚂蚁一样依附汝城,各路军队也一起攻入城中。下令见到长发的,新剃发的人都杀死,于是杀死贼军十多万人。李臣典忽然生病,仗着自己健壮不休息,没几天,就在军中病死,年仅二十七岁。

报捷送到朝廷,列出李臣典功勋第一,赐封一等子爵,赐黄马褂、双眼花翎。加封的命令还没有送到,李臣典就已经死了,诏书加赠为太子少保,谥忠壮,吉安、安庆、江宁各建专祠祭祀供奉。

7 文言文翻译摘发奸伏如老狱吏

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

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久,被推荐给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风俗凶悍,认为县丞文人,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邑里无节制地祭祀,每次祭祀一有蛇出门,百姓认其为神明。吴履缚住巫师责备他,把神像沉到江里,*祠于是消亡。

当县丞六年,百姓爱戴他。升迁到安化当知县,大户人易姓占据险要地势并自己守住,江阴侯吴良要击破他,召吴履商量。吴履说:“易氏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叫他他应该来,不来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来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世事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登记招收愿当兵的,不愿也不要勉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事常用牛羊代替秋天税收,吴履给百姓出谋说:“牛羊有生病死的隐患,不如输送粟子方便。”他日,上级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淮州百姓独保存。逢改州为县,上级召吴履回去,潍民都哭泣着跟着送。吴履向皇帝请求罢官回家。?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

“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

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

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

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

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

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

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

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

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

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

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

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

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

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

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

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

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

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

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

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

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渊阁

校理。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

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

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

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县小

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

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

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

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

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

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第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

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

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

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

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

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关刨办

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

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

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

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

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

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

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

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

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

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9月,与容闳见面,

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

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

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

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

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

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

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

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

,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

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

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

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

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

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

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

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

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

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

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

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

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

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

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

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

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

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

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麻

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

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

清咸丰六年,为营救被太平军围困于南昌的胞兄曾国藩,贡生出身的曾国荃招募乡勇3000,救下曾国藩的同时,一战成名。其所招募乡勇,被曾国藩编入湘军,因这支部队最早于吉安发起战事,故称“吉字营”。被曾国藩视为嫡系部队而予以特殊照顾的吉字营,在曾国荃的带领下,作战勇猛、屡克城池,逐渐成长为湘军战斗力最为强劲的主力部队。

据史料记载,曾国荃的统军之道非常简单,**《投名状》对此有过较为形象的演绎还原,那就是每攻下一城,曾国荃都会命令纵兵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无恶不作。在晚清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曾国荃的特殊“恩赐”,无疑会点燃湘军将士攻城拔寨的积极性和嗜血性,毕竟在城墙后面就是金银细软,就是美色如云。

安庆一战,曾国荃落得“剃头匠”恶名咸丰十年,按照曾国藩围困天京的整体规划,曾国荃率领吉字营包围安庆城,为实现天京合围做好绝对准备。

安庆一战中,曾国荃采取了惯用的“铁桶”

战法,在借用炮火优势将太平军逼出城池与湘军决战。此战持续二十天时间,其惨烈程度远超以往所有战事,据史料记载,仅湘军追杀刘琳所部就被“马队、步队围杀,逼下河者极多,解散者不少,杀毙者亦实有二千余人”。除了在战场之上被斩杀的一万两千余太平军将士外,曾国荃还下令将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杀情形之惨烈,就连蛮狠、凶残之曾国荃也“汗泪交下,手足瘫软”。

于城外大获全胜并完成了对安庆城的围困后,曾国荃派水师封锁江路,使得颗粒粮草不能入城,城内太平军粮尽援绝,将士饥困不能举刀枪。等到城内完全断粮后,曾国荃炸毁安庆北门城墙,城中太平守军只得举城投降。攻克安庆城后,曾国荃受俘16000余太平军,也正是这些俘虏让曾国荃落得了“剃头匠”的恶名。

据《能静居士日记》记载,曾国荃下令将所俘太平军分“百人一伍”,以“等次领取遣散之资”为由,分批次骗入大屋绑缚,并从后门引出砍杀,整个屠杀过程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

攻破天京,曾国荃犯下滔天之罪安庆一战,让曾国荃被朝廷赞赏为“智勇兼施”的同时,还被赏赐了布政使官衔并赏穿黄马褂,一跃成为从二品的省部级副职。此战以后,曾国荃又克雨花台,直扑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同治二年夏,李臣典炸开天京城墙,湘军攻入城内,遂克天京城。破城以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此展开。对于湘军屠城的惨烈状况,谭嗣同曾经在《北游访学记》中曾经有过笼统的记载:

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但谭嗣同毕竟不是亲身经历之人,所记当时情形也只是口口相传之言,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然而,时任曾国藩幕僚,当时就在曾国荃身边的赵烈文在其所著《能静居士日记》则明确描述了当时的惨状:

破城之日,全军掠夺且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余人,秦淮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窑可控者,尽遭杀死;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杀以为戏,匍匐道上;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

除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外,按照曾国荃的命令,湘军还在天京城内大发兽性,肆意蹂躏城中女性。在诸多史料中,诸如

“搜曵妇女,哀号之声不忍闻”、“勇利其妻财,掳其妇女”、“但有貌清秀者,强夺之归”

的记载,屡见不鲜,足以证明湘军破城以后的野兽行为。

眼见于此,赵烈文向曾国荃上呈建议四条:1、止杀;2、安顿妇女;3、设善后局;4、禁止粮草出城。可是,嗜杀成性的曾国荃竟然直接拒绝了第一条建议,只答应将后三条布告全军。但此时早已经陷于疯狂的湘军面对“煌煌告示”,却都不以为然,而“惟知掠夺,绝不奉行”。

安庆一战,曾国荃落得“剃头匠”

恶名;天京之围,曾国荃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坐实了自己恶名的名副其实。古往今来,屠城虽然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普遍现象,但曾国荃性格暴烈乃至报复心理引发的屠城行为,较之军事策略上的震慑用途,已经偏离人性。

盛夏炽热的阳光里,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死尸恶臭,秦淮河畔的六朝烟雨,雕梁画栋的千年帝都,在炮火硝烟中化作了一片狼藉。

同治三年(1864)六月廿五日,距离吉字营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刚刚过去十日,坐镇安庆大本营的湘军主帅曾国藩乘船抵达江宁下关码头。

站在天京城的废墟之上,审视着这座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巨大城市,五十四岁的湘军主帅却无法抑制内心的阵阵喜悦,墨绖从戎至今,尘满面鬓如霜,血染征衣十余载,如今终是功成名就。

很快,克复天京的报功奏折就摆在了紫禁城的御案之上,只是其中的某些内容,却让两宫皇太后在兴奋之余又难免有些失望,甚至对奏折所指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

是的,根据曾国藩的奏报,太平天国定都十一年的煌煌天京城,洪秀全倾尽所有营造的“人间小天堂”,却是座一无所有的空城。

那么,1864年被攻破前夕的天京城,是否如传闻所言,蕴藏了巨额的财富,而在这场最终的决战之后,曾氏兄弟又到底获得了多少好处?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

天京城破,与清朝分庭抗礼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湘军这一堪比清初平定“三藩之乱”的不世奇功,为曾国藩和曾国荃等人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荣耀。

但因为“发匪老巢”的巨额“贼脏”去向不明、交代不清,也让曾氏兄弟在战争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深陷在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

尤其是吉字营主帅曾国荃,身为前敌总指挥,直接指挥和参与了天京战役的全过程,战后一度传言其“ 获资数千万 ”。

流言虽无真凭实据,但也绝非捕风捉影,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非议,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不合逻辑

按照 历史 记载和实战经验,一座城池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都城被攻破时,多少都会留存一定数量的金银财物。

1127年靖康之变时,东京汴梁告破,金国人劫掠的北宋府库和禁宫珍宝不算,光是两次兵临城下,强迫徽、钦二宗交纳的战争赔偿款就高达黄金一百三十七万八千两,白银一千二百四十万两,帛一千一百零四万匹。

1644年李自成攻破明朝首都,闯王在北京城内也强制性“募捐”了超过七千七百万两白银的军费。

太平天国虽然不能和宋、明两朝相比,但作为一个统辖当时中国最富庶区域、存续时间又长达十一年的割据政权,若真如曾国藩所言,其都城之内全无资财,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其次,曾国荃对天京采取的是长围久困的铁桶战术,几乎在城破前一年,也就是1863年秋天时,天京就已经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基本上不存在大批量向外转移财物的可能。

战役的全过程只有湘军参与,战后整个天京城又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包括天王府、忠王府等可能存在巨额财富的地点,均被付之一炬。

这种事前秘不示人、事后死无对证的做法,如何能使人主满意、如何能令朝臣不生疑,又更如何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最后,曾国荃做不到如胞兄曾国藩那般近乎刻薄式的清廉自守。

所谓财不外露,但曾国荃不仅在战后一掷千金,遣专人到北京求购笺纸,弄得京城沸然,更在湖南老家大兴土木,一副陡然而富还深怕旁人无从知晓的做派

甚至其侄女曾纪芬都亲口承认,九叔“ 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捷,必请假回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 ”。

而这样的行事作风,也让人们对他贪墨之事的指控,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当然,对曾国荃贪赃枉法的猜测,首先要建立在天京城确实存在数额惊人的财富这一基本前提之上。

正如前文所述,天京被围日久,其中所藏金银多少,外界很难得知,关于金陵城中“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传闻,多半也只是根据过往经验而得出的一种推断。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即太平天国从1850年金田团营开始,便采取了财产归公、生活必需品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官方也对圣库的管理,有过明确的规定。咸丰元年,洪秀全曾专门下诏 :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如果严格按照这一制度执行,那么太平天国在十几年的战争中所得,以及治下亿万臣民缴纳充公的财物,确实是一笔难以估算的财富。

但“圣库”制度实际上仅仅存在了六年,在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后,便遭到了严重破坏,业已名存实亡。

内乱结束之后,洪秀全大权独揽,随着石达开出走,其洪氏嫡系又全面把持了朝政。

权力不受监管,必然滋生腐败,洪秀全并没有将圣库的钱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随意地支取用于大肆建造亭台楼阁,和满足自己的挥霍。

“圣库”的性质已经由“公帑”变为“私藏”,天王洪秀全带头破坏了这一制度,太平军中大小将领纷纷上行下效。

先是把战争中获得的金银财宝等硬通货悉数截留,而将谷米牛羊等寻常之物缴纳入圣库。

太平天国连年征战,圣库既要应付战争的庞大消耗,又要维持天京的日常开支,真金白银的收入在减少,而开支却不断增加,长期的入不敷出,必然导致国库的逐渐干涸。

李自成当年打进北京时,即使得国276年,家大业大的明朝,为应对农民起义和北方的女真入侵,其国库存银最后也不过只有37万两而已,以此类推,太平天国的圣库又怎么可能充盈?

天京被围最困难的时候,忠王李秀成曾苦口婆心地劝告“合朝文武”,“ 切勿存留银两 ”,“ 概行要买米粮 ”。

也说明在当时的太平军将领中,私藏银钱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圣库空虚,甚至连基本的粮食储备也无法得到保障。

1863年9月,天京被围日久,境况日趋艰难,同时李秀成的大本营苏州又正遭受淮军的围攻,忠王恳请离京赴援,但洪秀全却以“国库无存银米”为由,要其“助饷银十万”,方能放行。

试想如果不是“圣库”已捉襟见肘、无以为继,洪秀全即便是再利令智昏,也断然不会因为区区十万两白银,而允许天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在帝国生死存亡的最紧要关头离开的。

所以,圣库曾经“金银如海”不假,但城破之时,“全无货财”看来也是实情。

当然,曾国藩在奏折之中也并没有完全说实话,圣库枯竭不假,这只是反映出了太平天国这个政权,在国家层面的财务状况。

而实际上整个天京城中,大小王府林立,军民更有十万之众,这其中暗含了多少财富,湘军又从中发了多少横财,曾大人比谁都清楚,却在奏折中对此刻意的保持了沉默。

据曾国荃幕僚赵烈文事后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记载,“城破之日,全军掠夺,无一人顾全大局”。

在天京城内“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心理暗示之下,贪欲让湘军集体陷入了疯狂,“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

地面之上被劫掠一空,众人又开始挖地三尺,刨坟掘墓、破棺毁尸,为了尽可能地搜刮干净,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天京城渐渐沦为焦土废墟,而临江的水西门却热闹非常,大量抢夺而来的木材、器具,日夜不停地由城头吊下,然后经由停泊在岸边的船只,溯江而上,源源不断地运回湖南。

以上见闻,均出自《能静居日记》,作为曾国荃的高级幕僚,赵烈文亲历了天京陷落的全过程,其真实性不用怀疑。

湘军入城,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政权更迭和城防交接,而是对南京这座千年古都从上至下,由内而外的洗劫。

所以无论太平天国的国库是否空虚,湘军上下,肯定都通过对天京的劫掠大发了一笔横财。

当然,湘军上下这种疯狂的举动,曾国藩兄弟不仅知道,而且是默许的,湘军这种地方武装,得不到中央的财政支持,军费给养几乎全靠自筹,因此,城破之后,大索三日,已经是其内部不成文的规定。

行文至此,有两个问题大致可以得出答案,第一,天京城破之前,太平天国的中央财政系统已经崩溃,至少圣库之中没有传言和想象中的巨额财产。

第二,来自各王府宫殿中的奇珍异宝,以及百姓家中的民间财富,数量惊人,同时尽数为湘军所得。

那么,最后关键的问题来了,作为湘军主帅的曾国藩和前敌总指挥的曾国荃,到底有没有在天京战役中获得数量惊人的财富?

曾国藩的嫌疑很好解除,因为从天京战役打响,此人就一直坐镇安庆大本营遥控指挥,直到天京城破的第十天,才抵达南京,此时金陵城已被洗劫殆尽,所以湘军主帅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

况且曾文正公时时以圣人的标准为言行准则,克己守礼,清廉奉公,在战乱之中借机贪赃枉法不太可能。

而曾国荃作为围困天京的主力,吉字营的主帅,确实全程都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看似很难逃脱干系。

但城池何时告破,对于攻守双方而言,显然都是不确定的,恰好在城破当日,也就是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却是在天京近郊的雨花台湘军大营。

关于曾国荃的形迹,《能静居日记》中曾有专门说明,城破之时,赵烈文目睹湘军烧杀抢掠,愤而奔赴雨花台大营,请求吉字营主帅曾国荃出面主持大局,

但一来“大索三日”本就是湘军破城之后的潜规则,二来曾国荃在这场决战中,可谓殚精竭虑,陡然闻听天京告破,精神和肉体松懈之后,疲惫因此根本就没有理会赵烈文,倒头便酣然入睡了。

而且曾国荃在给朝廷的第一封报功奏折中,大致交代了攻破天京的相关情况,也正是因为“ 大势粗定,遽回老营 ”而遭到了清廷的斥责。

直到三日之后,吉字营主帅才姗姗入城,此时,针对天京洗劫的高潮已过,连天王府都已经被曾国荃麾下悍将肖孚泗在劫掠之后放火付之一炬了。

所以,曾国荃在天京城破的第一时间,肯定没有直接参与洗劫,至于其有没有指使下属参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无法妄加揣测。

但《能静居日记》中曾反复强调,“ 沅帅 (曾国荃字沅甫) 已实无所沾,但前后左右无一人对得住沅帅耳 ”,“ 沅帅坐左右之人累之耳!其实,子女玉帛,无所与也 。”

身为湘军一员,赵烈文能够如实地记载湘军入城后大肆搜刮抢掠、杀人放火的罪恶行径,这个秉笔直书者的史德还是值得信任的。

但如果曾国荃是清白的,那其“获资数千万”的谣言因何而起,其战后大兴土木的资金又究竟从何而来呢?

认定曾国荃私吞太平天国巨额财物的清末史料笔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伯元的《南亭笔记》。

此书对曾国荃的贪墨行为,言之凿凿,有如目睹,其中就详细描绘了湘军主帅在天王府正殿之中获得元代大顶灯四个、大如指顶的极品东珠一挂以及一个来自于圆明园的旧藏、堪称稀世珍宝的“翡翠西瓜”,并进而推断出“忠襄(曾国荃谥号)于此中获资数千万”。

此文一出,后世跟风者众,加之曾国荃行事高调又毫不掩饰,因此其“老饕”之名不胫而走。

事实上《南亭笔记》只能算是野史演义一类的读本,其史料的真实性也被后世学者诟病甚多。甚至其开篇第一句,“金陵既破,曾国荃入天王府”,就与事实真相有较大出入。

而关于曾国荃“获资数千万”是个怎样的概念,这里用几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嘉庆十九年,户部库存银为1240万两;道光三十年,库存800余万两;咸丰元年,国库尚有700多万两银子,但因为要应付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到咸丰三年,大清的家底便只有区区169万两了。

实在很难想象,曾国荃通过一场战争的掠夺,可以收获超过国库十倍、甚至几十倍的财富,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那么曾国荃在老家置办田产、购买宅邸的资金究竟从何而来呢?

先看看曾国荃实际拥有的资产情况,其长孙媳杏文曾透露“忠襄 身后,仅有田六千亩,长沙屋二所,湘乡屋一所。

这些财产折合成现银,大概有上百万两,比照一般升斗小民,当然堪称巨富,但离富可敌国还相去甚远。尤其是曾国荃还做了十几年省部级的封疆大吏,攒下这点身家并非难事。

而田不过百顷,宅不过三处,也实在很难和传言中贪墨太平天国数千万资财产生的“老饕”产生联系。

曾国荃确实在湖南老家修建了气势恢宏、威风八面的“大夫第”,但实际上此宅并非始建于打下天京之后,也不是一次性投资,最初动工于1859年,此后陆续添砖加瓦,扩大改建,前后历经八年才告竣工。

战后曾氏兄弟功成名就、加官进爵,而曾国荃又是挥金如土、性格张扬之人,衣锦还乡就更是理所当然的要大兴土木来光耀门楣,但如此举动也难免引起了他人的猜测和非议。

实际上曾国荃从军多年,后来又位列封疆,有人做过统计,其出任湘军统领六年,饷银12万余两,后又历任巡抚、总督,俸禄更高达两百余万,即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