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记载真菌的古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古代记载真菌的古籍有哪些?,第1张

在记载大型真菌的许多古籍之中,比较重要的是:宋代《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1种;明代《广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9种;清代《吴蕈谱》描述了26种。

《菌谱》是南宋学者陈仁玉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书中论述了浙江省台州所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11种菇的产区、性味、形状、品级、生长及采摘时间。书后附有毒菌的解毒方法,即“以苦茗、白矾匀新水咽之”。

南宋时期,台州的菌号称上等美味。比如当时朝廷中右丞相谢深甫家族,皆喜爱台州这种鲜美的特产。由于当时朝廷上下对台菌的酷嗜,入山采摘的人络绎不绝。

陈仁玉认为对于这种珍贵的土特产,很有辨识的必要。因此,他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品尝,“欲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后来写成了《菌谱》一书。

可以说,《菌谱》就是陈仁玉对家乡所产食用菌的调查记述。

《菌谱》中还对菌的生长条件,作了详细的记载,认为“芝菌皆气茁也”。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气候、温度、湿度均适宜的生长环境。

陈仁玉的《菌谱》,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的专著,还开创了我国菌类植物学的先河。在陈仁玉《菌谱》问世之后,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菌类专谱还有明代潘之恒《广菌谱》,清代吴林《吴蕈谱》等。

明代潘之恒在宋代陈仁玉著的《菌谱》的基础上编写了《广菌谱》,收录各种蘑菇40余种,把云南、安徽、广西、湖南、山东、江西等省出产的19种食用菌作了介绍。

《广菌谱》,实际上是对《菌谱》的补充,它所记载的12个品种蘑菇均为《菌谱》所未载。此外,它所载的品种不限于某一地域,而且内容更为详尽。

清代吴林《吴蕈谱》1卷,为《赐砚堂丛书新编》、《昭代丛书》和《农学丛书》所收录,是继南宋陈仁玉《菌谱》、明代潘之恒《广菌谱》之后的又一种我国古代大型真菌专著。

吴林在《吴覃谱》中概述了吴中当时所产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其特点,并根据菌类食用的优劣性,将26种食用真菌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非食用真菌也作了详细论述,其中包括毒菌。书中除引用前人的部分资料外,作者亲自作了许多研究工作。

通过与《菌谱》和《广菌谱》比较发现,《吴蕈谱》记录的大型真菌数量最多,描写也最为细致,是三谱之中成就最高的。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对于龙的信仰不言而喻,而在神话中就有七位神龙,充满神秘色彩,每一种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无上威能。以下仅为简单列举,并非按照实力进行排名。

(七)蟠龙

所谓“蟠龙”,其实可以理解为“盘龙”,其中的“蟠”有“伏在地面上”之意,所以蟠龙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因此,这种龙的形象,多出现在古代传统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以及天花板、房梁上的,都称为“蟠龙”

古籍《太平御览》: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

(六)夔龙

夔龙的“夔”字,是《山海经》中一种“苍身无角、一足、出入风雨相随”的牛状异兽,黄帝曾剥其皮制鼓打败蚩尤,也称为“夔牛”,而夔龙,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纹饰,后人将青铜器上表现为一足、类龙(身躯蜿蜒曲折)的形象都称之为夔,主要是引用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古籍《山海经》:"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五)火龙

火龙之名,源于其掌握无上的火焰威能,全身赤红色,所到之处烈焰焚城。

古籍《清史稿》: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清五十六年六月,吕州赤龙见于龙王谷,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之处草木如焚。

(四)黑龙

黑龙的出世与天崩地裂的神话背景有关,黑龙本来是共工手底下一员大将,共工败给颛顼,黑龙就没人管束,无法无天,到处兴风作浪,后来被女娲大神所斩杀。

古籍《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三)青龙

青龙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作为和白虎、朱雀、玄武并称的四大神兽,青龙一般代表了东方甲乙木,为东方之神,主管春天,为木之精。

古籍《白虎通义·五行》: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

(二)烛龙

烛龙,是一个人面蛇身的大神,传说其一只眼睛长在正中,睁眼为白天,闭眼为黑夜。

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一)应龙

应龙,是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亦作黄龙、飞龙。作为黄帝大将斩杀蚩尤、夸父,也曾以尾画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同时,还为禹王擒获了水怪无支祁,战功赫赫。

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新唐书》记有唐干河的木化石,杜光廷《录异记》记有婺州的松化石,767年华宏还画有松化石的壁画。沈括《梦溪笔谈》和邵博《邵氏闻见录》先后记有延州地下得“竹化石”,实际上是似竹的新芦木。《梦溪笔谈》还记有泽州(今山西晋城)“蜿蜒如蚊状”、“鳞甲皆如生物”的化石,可能是石炭、二叠纪的鳞木化石。杜绾在《云林石谱》记有镇江、黄山、商州、益州等处的“石笋”,实际是硅化木。

龙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龙、凤、麒麟常见于春秋时期的古籍。北方地区以龙为图腾,南方楚人以凤为图腾,这在考古学上也极为常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且以龙为声部的字也蔚蔚大观。

看来,古人对龙的认识可谓渊源流长。有文字以来,关于龙的形象(有鳞长蛇)、习性(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神通(变化莫测)已经定型了。有人说龙的原型是蜥蜴或鳄鱼;有人说龙既然是图腾,肯定是古人艺术想象的。嘉会认为,无风不起浪,龙在上古肯定是有的。至于是否如今天绘画、雕塑的样子,是否具有神灵变化特性,那我就不知道了。

有朋友会笑了:化石都木有,不符合生物科学嘛。这嘉会也会笑答:并非所有生物都会留下化石,尤其水生生物;即使有化石,您也不认识是龙的。很多物种已经灭绝了,现在没有的不代表几千年以前没存在过。举个例子,嘉会长在汉江边,小时候大人老是恐吓我们调皮蛋:再下河游泳,小心江猪把你们吃了!我爷爷亲口讲述,有一年涨水,他买了只猪仔,过渡船时掉河里了,亲眼看见江猪把猪仔给吞了。现在汉江连鱼都快没了,哪还有人信有什么江猪呢?嘉会认为,老家人说的江猪,其实就是江豚或中华鲟,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像猪。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先秦古籍关于龙的记载那么多,不可能没有龙。当然,嘉会不可能弄些老祖宗来详加请教,再说百闻不如一见,若能穿越几千年,即使没带现在的相机,依嘉会的写生功底,一定弄个龙的大作让那些质疑龙真实性的朋友大开眼界!

鲁昭公二十九年《左传》,晋太史蔡墨与魏献子关于龙的对话,可以专治疑龙症。这年的秋天,龙现于晋都绛之郊。

魏献子问于太史:“我听说,蛇智不如龙,因为龙不能生得,说龙智,可信吗?”

蔡墨答道:“人实不智,而非龙智。古代养龙,所以有豢龙氏、御龙氏。”

献子说:“这二氏,我也听说过,却不知其详情。有什么说道吗?”

答道:“过去有飂叔安,有后裔叫董父,他实在是很喜欢龙,能求得年老之龙悉心喂养,龙多归服他。于是专门养龙,服待帝舜。帝赐其姓董,氏为豢龙。封之于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代。所以帝舜之世有养龙之官。到了夏孔甲时,能顺从于上天。上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雄雌,孔甲不能喂养,而豢龙氏已灭。陶唐氏已经衰落,其后有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来奉事孔甲,能喂养龙。夏后嘉奖他,赐氏御龙,以代替豕韦之后。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暗地做成肉酱,以免其它龙发觉。孔甲吃了很满意,不久派人用龙。刘累恐惧,自贬于鲁阳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尤其蔡墨以《周易》爻辞为证,形象揭示龙其实是古人常见之物:

(史墨)答道:龙,水生之物。水官废弃久了,所以龙不生得。若非如此,《周易》怎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龙的爻辞呢?《姤》辞“潜龙勿用”,《同人》辞“见龙在田”,《大有》辞“飞龙在天”,《夬》辞“亢龙有悔”,《坤》辞“见群龙无首,吉”,《剥》辞“龙战于野”。如果不是朝夕可见,谁能描述得那么清楚呢?

昭二十九年《传》,可以说是专门论述龙的篇章。不知各位还怀疑古代有龙否,反正嘉会是相信的:虞舜之时,祝融八姓之董氏,为豢龙之官,于夏而灭;至夏孔甲,祝融八姓之彭姓豕韦也曾养龙,后为唐尧之后、晋范氏之先刘累所代替。至周,祝融之后仅芈姓兴于江汉,此为楚国(参见《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古人养龙、乘龙渡水,今人不相信有龙,很简单,肯定是龙已经灭绝了呀,既然它们的肉也香,哈哈。即使江豚、中华鲟已经灭绝,嘉会从江猪的故事中,仍然会相信它们曾经存在过。

山海经里面记载的众多生物,不管是一些奇异国家的国民,还是各种奇怪的山上的动物,都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样子,现在几乎很少见了,所以很多时候,山海经里面所记载的这些生物都被认为是神话传说里面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然而最近却发现,有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动物,长得非常像是数中记载的人面兽,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最近网上走红的酷似山海经中人面兽的动物狨照片走红,因为长得给人的感觉确实很像妖怪。产于中南美洲的许多种属于狨科(Callithricidae)的软毛猴子,除大趾外,其他诸趾皆具尖爪而不是指甲marmoset。

狨原生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巴拉圭、秘鲁,最近亦可在发现于中美洲及墨西哥等地。在某些国家,狨亦可当成宠物饲养。

大部分的狨身长都在20公分左右。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有爪子,腕部带有绒毛,没有智齿,大脑比较原始,体温也不稳定。由以上特征显示,相较其他猴类,狨是比较原始的物种。

生活在森林的树冠处,杂食性动物,以昆虫、水果和树叶为食。一般为群居。似乎狨科的动物都能套用到山海经中,只是山海经里面的名字太怪异了。

拓展阅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时期的古籍。其中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

《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奇禽怪兽,它就像是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动物博物馆。而其中有一些很有特点,比如人面马身的英招,人面鸟身的毕方,人面豺神的化蛇,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今天小编就要为大家盘点一番千古奇书《山海经》中的14个人面兽。

1马身人面的英招。《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在槐江之山上有一股河水流出,叫做丘时之水,最终注入了泑(yōu)水。这座山上盛产雄黄,玉石和金银矿藏都很丰富。山的南坡是一片朱红色的沙石,北坡则是金银遍地。从槐江之山到整个丘时之水这大片的区域,其实是天帝的后花园。

而看管这座苑囿的正是神兽英招。英招长着一张人脸,却是马的身子,它的叫声就像辘轳抽水,有鸟一样的翅膀,羽毛上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它的职责就是飞来飞去在山川之间巡逻警戒。

2人面鸟身的毕方。大海之东青水之西有一种大鸟叫毕方。它是人面鸟身,木精所生,两翼一足,只要是它出现的地方必然会有火灾,所以人们都很避讳它。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曾有赖于毕方出手才破了蚩尤和灵媒组成的亡灵军团,一统四海。

3人面鸟身的橐蜚(tuo’fei)。橐蜚也是长着一只脚,样子很像猫头鹰,人面鸟身。它夏天躲在窝里不露面,到了冬天才会出现。橐蜚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抵御雷电的袭击而毫发无伤。把它的羽毛做成蓑衣就可以躲避天劫,是修道修仙者竞相争夺的宝物。

4豺身人面的化蛇。《山海经(中次二经)》中记载,化蛇是一种水兽,人面而豺身,背生两翼,走路像蛇一样爬着蜿蜒游动。化蛇的叫声像是婴儿在啼哭,又像是女人在破口大骂。和毕方相反,化蛇招水,只要他发出怪叫此地必然要发洪水,大浪滔天,一泻千里。

5人面的九头鸟九凤。在苍茫的荒野,有一座山,叫北极柜,海水从它的北面注入山中。有一种神兽,有九个头,俗称九头鸟。奇特都是,它的这些头都是人的脸。它是一个人面鸟身的九头神兽。

6羊身人面的狍鸮。狍鸮是生活在钩(gōu)吾山的怪兽,它的下身像羊,却长着一颗人头,但是眼睛是长在腋下的。这是一种食人兽,十分凶恶。

7人面龙身的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雷神是一种半兽人,龙身人头,游弋在雷泽之中,它只要敲一敲肚皮,天上就会雷声隆隆,电闪雷鸣。

8豹身人面的诸犍。它是一种人面豹身的神兽,尾巴很长,能发出巨大的响声。行走时就把尾巴咬在嘴中,休息时才盘着。

9人面虎身的陆吾。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经·西山经》记载,陆吾乃是掌管昆仑山的神兽,司天之九部和天地的苑囿,它是所有看园子的神兽里级别最高的一个。

10鱼身人面的鲛人。鲛人又叫泉客,是一种人身鱼尾的神秘兽人,生长在水中,与美人鱼有些相似。《搜神记》记载他们居住在南海之外,像鱼一样居住在水中,整日纺织不辍,只要一哭,眼泪就变成珍珠,传说入水不湿的龙绡就是它们织就的。

11人面兔身的讹兽。《神异经》记载,在西南一带的荒野中,生长着讹兽,形状像是兔子,长着人脸会说人话,喜欢骗人,常常说反话,比如你跟它问路,是西偏说东,但是这些谎言并没有恶意,就只是说说玩笑而已。讹兽虽然毒舌但是内心善良,传说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再说真话了。

12虎爪类人傲因。傲因又叫獏,居住在西方蛮荒之地,身高跟人差不多。傲因有个恶习,就是喜欢袭击单独行动的旅人,抓到就会吃人脑。傲因的舌头非常长,能够卷出地面一丈多远。如果遇到它就要想方设法让它先伸舌头,然后把烧红的大石头扔到它的舌头上,这种猛兽就会气绝而死。

13人面犬身的山犭(quan入声)军。山犭军是一种招风的怪兽,它跑起来也像风一样快,只要它出现必然会刮起大风来。山犭军长得像狗,人面,见人就笑,善于投掷,百发百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山喙。

14蛇身人面的白矖(xi入声)。白矖是女娲仿照自己造出来的一个兽人,人面蛇身,雄性为螣蛇,雌性为白矖。它们也是女娲的左右护法,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天塌地陷,女娲化炼五色石,可还是缺了一块,最终以身补天,白矖和螣蛇也追随而去。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古代记载真菌的古籍有哪些?

在记载大型真菌的许多古籍之中,比较重要的是:宋代《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1种;明代《广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9种;清代《吴蕈谱》描述了26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