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 的陵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历代皇帝 的陵墓,第1张

秦始皇陵该不该挖掘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中国秦始皇陵2000多年来一直是个巨大的谜,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注意和好奇。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从秦始皇起开始称皇帝。秦始皇因其在位时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突出的地位。秦始皇陵占地50多平方公里,包括几十米高的大型坟丘,还有地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已经发掘的引起世界的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它的规模相当可观,有七、八千个兵马俑。秦始皇陵周围不光有兵马俑,已经知道的还有铠甲坑,它的面积跟兵马俑一号坑差不多。还有文官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铜鹤坑、铜车马坑等等。如此丰富的宝藏使人自然就联想到地宫的埋藏可能更加丰富,最重要的文物、建筑可能都集中在地宫。无论是考古学界还是一般大众,都希望知道地宫的情形,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2003年底,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采用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手段,经过对秦始皇陵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勘查试验,基本确定了秦始皇陵地宫的位置及内在结构。许多人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加渴望能尽早一睹秦始皇陵的庐山真面目,也再次引起对“该不该惊扰老祖宗”的争论。我们是否应该去惊醒地下的君王?开发皇陵的时机成熟与否?

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不能开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我不赞成发掘帝王陵寝,我们的保护技术不够发达,文物保护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事实。像壁画、瓷器、丝绸,许多有机物的保护比较困难。虽然有了很多办法,但还没有找到完美无缺的手段,只是相对过去有进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文物保护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包括帝王陵、都城遗址等等,我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都给发掘了。比如秦始皇陵,不能开这个口,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我们不能全做完了,让子孙后代骂我们。为什么呢?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一开,第二座、第三座就管不了了,全国有帝王陵的不止陕西,江苏省南京市、河南省洛阳市以及北京都有古代帝陵,一旦各地兴起挖帝王陵之风,依照现在的速度和能力,用不了几十年所有的帝陵都被发掘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情形。

现在考古发掘不是没有事情可干,国家基建任务非常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一系列工程的上马,带来许多抢救性的发掘工作,这些都还没有做得很好。不是所有该发掘的都得把它发掘完毕。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为什么一定要去发掘帝王陵呢?现在不要考虑这些事情。

还有一个方面。帝王陵有相当一部分在古代被盗掘。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尚不知道。就是从旅游上的角度来考虑,还不如多保持一些神秘和未知。

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可以就现在的资料研究。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两害相权取其轻,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帝陵不发掘,在考古界是共识。现在的秦文化仍然是蓬蓬勃勃的发展,资料很多,相反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据报道,秦始皇兵马俑从开发到现在仅门票收入一年就达18亿元,发掘帝王陵寝对当地的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但着眼点首先还是保护,第二步才考虑文物的经济效益。无论有多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办法,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经济效益只是在遵守文物法和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才去考虑,这两者很难对比。一个国家的繁荣不能靠吃祖先饭,我还没听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就凭吃祖先饭而发达起来的。保护第一,现在全世界都是这样一个共识。对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第二才是发掘。埃及的帝陵很多都是很早期发掘的,这两年电视上播的也不是帝王陵。不是说墓葬都不发掘,只是帝王陵不发掘。小的墓葬经常发掘。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跟世界是同步的。我们的文物保护经常是跟国外合作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有些手段甚至是名列前茅的,比如土遗址保护,希腊罗马很多石材建筑,中国很多是土遗址,土木结构建筑,这方面中国有许多新的手段。

至于说到哪一天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动手去发掘秦始皇陵,我们只能知道现在的情况。未来的变化很大,我们不知道。即使科学技术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也不见得都把它发掘出来,这是一个漫长的,可能是几百年的过程。

《人民日报》秦珂:当地政府对于秦皇陵的发掘及其经济效益的兴趣是很大的。比如,一份《秦始皇陵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提出,如果投入553亿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将收入18亿元,10年累计收入可达2269亿元,还可累计增加相关产业收入13614亿元。

文化遗产最本质的属性应该是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至于经济价值,则是以上这些价值的衍生物。经济价值的大小是建立在其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的。如果盲目地开挖秦皇陵,不能保证它原原本本的面貌,就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带来的是其基本价值的贬值,而基本价值的贬值又必然会带来经济价值的贬值。

退一步说,即使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利益也不仅仅是眼前的、短期的利益,更有综合经济利益和永久经济利益。关键问题是,如果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其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贬值在有时候很难一下子看得出来,而容易看到的恰恰是眼前的利益。用历史的、长远的观点来看,对一时一地利益的追求越大,对综合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损害也越大。

文化遗产作为独一无二、不可代替、不可再现性的特殊的资源,在当今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当代的某个地方、某个团体。从横向看,它属于全人类,当年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毁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就是明证;从纵向看,它也属于后代子孙。所以在开发利用上,必须顾及到全民的整体公平和人类的代际公平(即“维护世代间公平”)。

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应该体现代际公平原则。也就是说,文化遗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一样,不仅仅属于当代人,也是属于后代的子子孙孙。当代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任何破坏,都会给后代人的生存造成影响。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生活的富足而牺牲后代对文化遗产资源应享有的权利。

属于自己的,自己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属于子孙的,就要留给子孙。不独对秦始皇陵,对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应如此。

我们应该享受历史遗产

社会学家王汝青:我觉得应该有目的地部分开掘,考古的目的不就是要了解历史吗。不揭开面纱,又怎能看清历史呢?保护的好坏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的,难道埋在地下他们就能永远保持完整吗?如果没有当年埃及的众多考古发掘,人类的文明史能像今天这样清晰吗?只能是尽量的保护,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行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这样也可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毕竟利用人的好奇心理产生的广告效用是最大的。其后的旅游开发也具有无穷的潜力。不管是出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我都主张开挖秦皇陵。中华文明太需要全世界的正确了解。

太空都上了,秦始皇陵有什么不能挖的,它除了代表逝去的一段历史外,并不能代表其它什么东西。关键是在开挖之前先行解决保护和资金问题,我不相信现在的科技水平解决不了保护问题。反对开挖的理由显然不充分,这有利于我们研究、探索历史。不能充分了解自己过去显然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历史就是在不断的破坏、重建中产生,守着所谓的历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秦皇陵是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物证。我希望国人要用长远的眼光综观历史,承认事实,享受历史带给我们的知识遗产,让我们先一步了解远古的迷!我们宇航员已经迟别人几十年才上天了,我们对历史的开发不要在居人后了。

读者肖泉:我支持发掘,动用国家的力量进行科学的发掘,对我们的祖先有个良好的了解,然后再按原样重新埋回去,就像国外的原古遗迹发掘一样。考古就是要了解过去,不是简单的刨祖坟,不是迷信的断香火,不是短视的盗墓狂。是对我们自身的了解,中国人要了解自己,考古学家也说得很清楚了,不发掘,是怕产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的,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他们没有实力去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但以后会有的,我们要有信心。

我认为应该尽快开采,如在财力、物力、技术方面有问题可以向全国13亿人民募捐,可以向全世界对皇陵发掘有兴趣的团体和技术机构发放信息希望能提供无偿援助。我相信以现在的世界考古水平和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必定会尽力相助。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区内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周长2000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帝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最大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最大的地下皇陵。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水银分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而巴寡妇清是唯一一个因经营丹砂入选的人,从事巴寡妇清研究的李永明认为,在当时有能力提供这100吨以上水银的人,只有巴寡妇清。

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一边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是地宫建设与不死之药的原材料“生产大户”,而这或许便是两者之间神秘关系的纽带。

女怀清台,这是秦始皇为表彰巴寡妇清而建造的古代建筑,标志着巴寡妇清的一生勋业和身份地位,堪称中国养生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寝殿便殿遗址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发现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占地面积1875万平方米,建筑密集,规模宏阔。据专家们研究分析,可能是陵园的礼制性建筑即陵寝建筑遗迹。为了叙述方便,将三组建筑群以甲、乙、丙来区分。

甲组宫殿遗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处;距离原先封土的北边沿仅有10余米,可以说是紧靠着封土北侧。它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面积3575平方米;建筑四面有散水,并绕有环廊,高出环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为主体建筑。遗址上部覆盖有残碎瓦片及红烧土、灰土等。根据已知情况分析,这座建筑结构可能是重层、瓦顶,中心建筑为双层或三层的大型建筑。

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甲组的北侧10余米处,向南距离陵墓封土北边沿130米,西边与内城西墙相邻。此遗址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内有6座建筑基址由东向西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而且面积从东到西逐渐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余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筑规格较高,装饰华贵,设有环廊和散水;有的建筑基址内出土了彩绘俑头残片及铁铤铜镞等兵器。

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乙组北侧仅2米处,南边距离陵墓封土150米。遗址内共有4座建筑基址,东西向做横一字形排列,成为一个建筑组群。建筑基址内出土有铺地及贴墙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当、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锛、锸、凿、铲、铺首、栓板等铁质器物,陶井圈、陶灶门及残铜器等。瓦当背后的半圆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当遮住脊部的檩(lin)头,既起到防朽保护作用,又具有美观装饰的作用。

在丙组建筑遗址以北,还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红烧土等遗物发现。分布情况好像与乙、丙组建筑遗址一样,也是由多座基址作东西向排列成组群。从而和甲、乙、丙三组一起构成由南向北一组组的大型建筑群。这批建筑群可以笼统地称为秦始皇陵的陵寝建筑。

秦汉时期陵园内的礼制性建筑,有寝殿和便殿。寝殿为陵园内的正殿,以像平生的路寝,是墓主灵魂的主要居处;便殿,又名别殿、便室,是寝侧的附属部分,像平生正殿路寝旁的配殿,是供墓主灵魂像生前一样休息、闲晏之处。

蔡邕《独断》中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甲组建筑基址紧靠陵墓封土北边沿,且面积大,四周有环廊,显然居于主要地位,应是陵寝中的正殿,即寝殿;乙、丙组建筑离陵墓较远,也比较小,为附属建筑,即便殿。

文献大多记载,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创始于秦始皇时代,如《独断》所记。而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考古资料,是秦东陵及始皇陵墓侧的建筑。秦东陵一号陵园的两座亚字形大墓封土附近,发现4处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残片。《汉书》中记载:“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后汉书》载:“寝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

总体布局

秦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在墓地的选择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远见卓识,而且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它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秦陵地面上的主要遗迹就是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当年那长达20华里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了。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还有当年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幸好地面建筑的废墟还没有完全破坏。考古工作者在这些废墟上进行了钻探和发掘,从而确定了建筑遗址的位置和规模。经过多年的勘探与试掘,发现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分布在封土北侧和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封土北侧的地面建筑群已探明的有三处,其中靠近封土的一处建筑规模较大,形制讲究,似为陵园祭祀的寝殿。寝殿之北还有两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亦为寝殿。陵园的陪葬坑与陪葬墓基本上分布在封土西侧内外城垣之间。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就是位于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还有一座大型马厩陪葬坑、61座空墓坑和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也分布在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封土东侧考古工程者先后发现了两处陪葬坑和一处陪葬墓。这些陪葬坑与陪葬墓都分布在外城垣以东。17座甲字形陪葬墓相别具匠心外城垣350米,90余座马厩陪葬坑相别具匠心外城垣400米,西距外城垣1225米处就是著名的三个兵马俑陪弄错坑。西与兵马俑相邻的还有一座甲字形大墓。

秦始皇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其它国君陵园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在布局上体现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过去发现的魏国国君陵园,其中并列着3座大墓,中山国王陵园内也排列着5座大墓,秦始皇陵园内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而其它国君陵园的布局则显示了以国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点。这一区别正是秦国尊君卑臣的传统思想在陵寝布局上的反映。

二、封冢位置也有别于其它国君陵园。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半部。有的先生以为这是按照“以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封家围起于陵园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家树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的。

三、陵室严密的防盗系统。人们常说: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有防盗机关。要问有哪些防盗机关,则往往说不清楚。相传秦始皇陵地宫的周边填了一层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这沙海就是秦陵地宫的第一道防线,使盗墓者无法透过挖洞进入墓室。

如果说沙海只是一种传说,那么暗弩则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地说:秦始皇陵中设有暗弩,当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与暗弩配合的机关还有陷阱等等。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毒,也会把盗墓者熏死。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防盗体系是相当严密的。

当然存在,现在已经出土的陕西秦陵兵马俑遗址就是秦皇陵的陪葬坑,也就是说兵马俑只是秦皇陵的附属物,规模更庞大主体墓葬还没挖掘,经过现代的X光等多种考古手段已探明在兵马俑旁的夯土下确实存在一个庞大的墓葬,这就是秦皇陵的主体墓葬。至于为何不挖掘,根据目前推测来看秦皇陵是世界上规模 最大的帝王墓葬群,而挖掘就面临着完善保护的问题,由于已经埋藏2000多年,其内部压力,温度,适度与外部都不一样,突然挖出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遭侵蚀而被破坏,其实兵马俑已有这样的教训。而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要想挖掘而又完善保护,注定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耗时费力的庞大工程,有专家预计可能有耗费150到200年才能完成,所以与其现在贸然挖掘,不如留给后人待技术成熟后再做打算。这也是对古迹的一种保护。而秦始皇的尸体应该还在,至于是否保存完好,由于没有挖掘专家们也不清楚。

被历史遗忘,被风沙侵蚀,沉寂在黄沙漫漫的荒漠。

黑水城的发现,掀开了一个未被正史记载的王朝神秘的面纱。

文字失传,族人被灭,皇陵被盗毁。

只在其他王史中,留给我们只言片语。

《鬼吹灯之龙陵迷窟》中的黑水城,埋藏着黑将军的宝藏及遗失千年的雮尘珠,引来无数探险家和盗墓贼的觊觎。

摸金校尉鹧鸪哨就断臂于此。

雮尘珠是虚构的;黑水城 及 宝藏确是真的。

黑水城如今叫做“额济纳”,在内蒙古和外蒙古以及甘肃的交界处。

传说蒙古族黑将军(哈日巴特尔)曾在此地驻守,被敌军围困,将城中的财宝尽数投入井中。

俄国人探险家波塔宁深信黑水城宝藏的存在:

多番寻找,无功而返。

俄国人科兹洛夫贿赂了蒙古王爷巴登札萨克,得以找到黑水城。

城中没有富可敌国的宝藏,却有令整个世界震惊的“无价之宝”。

30多座佛塔塔身和塔基被科兹洛夫一一刨开。

8000余种由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书写的文书经卷被盗走。

佛塑画像,钱币饰物,陶器铁器,织品雕塑,装满了数10个箱子,运往俄国圣彼得堡。

文物数量之浩繁,从1909年科兹洛夫将文物运往圣彼得堡,到1996年初步整理工作大致完成,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如今的黑水城,断壁残垣,宛若苟延残喘的老人。

砖石瓦块、陶瓷残片、锈迹斑斑的铁器,残缺的佛塔,风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

依稀可见900年前边防要塞黑水城的繁华。

1938年,发现黑水城30年后,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银川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辽阔的宁夏平原上排列着9个巨大的白色土堆:

白蚁堆?金字塔?还是史前文明遗迹?

卡斯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

或许是某个古中国墓葬?

卡斯特并没有将它与西夏联系在一起。

史料太少,连学术界都很少知道西夏。

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座唐墓。

直到1971年,卡斯特发现的白色土堆,终于被证实为西夏帝陵。

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陵墓的设计师据说是位中原人士,极通风水学。

西夏陵仿造中原的陵墓建制,又吸取了党项民族的特色,排列上似北斗九星。

(北斗七星加上辅星、弼星,时称北斗九星。辅星、弼星渐渐隐失,北斗九星“七现二隐”。)

西夏七号陵出土的残碑拓片,证实该墓葬属于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

其余墓葬被盗毁严重,墓主人的身份至今无法确认。

这些陵墓的墓主人是谁?陵墓为何被破坏至此?

我们把时间拉回千年前。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迁徙

助唐平定黄巢起义

占据西平府,成为夏国王

依辽和宋,以文治国

大白高国的建立

……

拓拔思恭、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党项人的精神领袖、民族英雄。

带领西夏从青藏高原上弱小的部落,成长为令辽、宋不敢小觑的西夏帝国。

夏州、灵州(西平府)、地斤泽、兴州、兴庆府、中兴府。

不断扩张的领土,见证着党项人的日益强大。

李继迁以武安邦,却在出征吐蕃时中计身亡。

功业未成而中道崩殂。

儿子李德明继位。

党项族的血脉,植根着尚武和血性。

一边西攻吐蕃和回鹘,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一边“依辽和宋”,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以麻痹宋辽。

对内大力发展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尊尚儒学,温和治国。

大业将成,李德明突然病逝。

儿子李元昊的继任,使宋朝叫苦不堪。

青少年时期的李元昊:

驻守陕西沿边的宋朝边将曹玮,早闻李元昊英勇不凡,派人暗中偷画了李元昊的素像。

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雄也!”

一语成谶。

李元昊成了宋朝的心腹大患。

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

西夏的铁鹞子军队打得宋朝毫无还手之力。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弃用李姓,改姓“嵬名”。

创造西夏文,颁布秃发令。

追封祖宗,修建宫殿。

文治武功,雄才伟略,李元昊开创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人口不足百万的西夏国,几乎全民皆兵。

上战场的西夏女性被称为麻魁或寨妇,丝毫不输巾帼英雄花木兰和杨门女将。

当宋朝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西夏女性在政治、军事上已有极大的话语权。

西夏190年的政权中,女性掌权的时间就有近100年。

西北苍茫的土地上,一只部落的崛起,使欧亚大陆上的国家闻风丧胆。

蒙古军的铁骑攻陷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南宋、大理等国。

元朝统治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

西夏是蒙古征服欧亚大陆上啃到的一块硬骨头。

当蒙古铁骑踏上西夏领土,党项人心中的血性被激发。

顽强抵抗,是党项人最后的坚守。

英勇桀骜、宁死不屈,刻在了将士、士兵乃至每个人的血肉骨子里。

蒙古军猛攻斡罗孩城,兵力悬殊,西夏副帅高逸被俘,宁死不降。

蒙古军引水淹城,城中百姓死伤无数,宁死不降。

蒙古军围困兴庆府半年,弹尽粮绝,宁死不降。

气节、尊严、血性,党项人的基因里,没有投降二字,唯有战死沙场。

或许真的是命运的安排,或许西夏真的命数将尽。

中兴府突如其来的地震,成了压倒党项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若亡我,我可反攻,天若亡我,我欲何为?

天谴攻破了党项人心中最后一道防线。

蒙古围困中兴府半年后,西夏末主李晛亲自献上了投降书。

统治时间长达190年的西夏,覆灭在蒙古军的铁骑下。

然后,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蒙古军秉承成吉思汗遗嘱,秘不发丧,待攻下中兴府后,屠城以泄恨。

李晛被杀,中兴府被屠,西夏皇族下落不明。

中兴府笼罩在一层血雾之中。

蒙古建立元朝政权后,给辽、金、宋都修了史,唯独少了西夏。

至此,西夏真正的从历史上消失。

我们只能从元、金、宋的正史边角,窥探些许西夏的遗迹。

1804年,清朝史学家张澍在清应寺发现了一块前后砌砖、封闭已久的石碑:

拆开封砖后,“上面所刻文字体形方整,乍一看,好象都能认识,细看则无一字可识。

另一面则刻有汉文,其中有建碑年款:‘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戍十五年戊子建’。”

“天祐民安”是西夏年号,碑上繁复的文字,便是失传900年的西夏文。

遗憾的是,已无人能识、无人能辨、无人能解,西夏文成了死文字。

直至今天,还有大量的西夏文未被破译。

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佛像、经卷、书籍,映照出昔日西夏文化的璀璨与繁华。

文字、文化的断层,致使西夏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近千年。

曾经的光辉岁月被掩埋,只能从正史的边角料中,拼凑出西夏的中兴之路。

党项民族数代人呕心沥血的经营,用鲜血和汗水铺出一条,夹缝求生的的强国之路。

900年前,曾经如此绚烂的西夏,徒剩几个残破的黄土堆。

没有文字传承,没有载入正史,连墓主人的身份都未可知。

煊赫一时的西夏成为风景区,络绎不绝的游客满载希望而来,又满腹失望抱怨而去:

“不就是几个土堆吗?没什么好看的,票买亏了。”

无意的抱怨,让西夏陵的工作人员内心涌上一阵深切的悲凉。

站在陵塔前莫名奇妙的流泪。

多么瑰丽的文化、多么强健的民族,绚丽的崛起又悲壮的消亡。

最后只成了游客口中“票买亏了”的黄土堆。

何其悲哀,何其苍凉。

贺兰山下古冢稠。

云是昔时王与侯。

它们不是一个个土堆,是一个灿烂王朝最后的归宿。

900年前,李晛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900年来,贺兰山脚,西夏先辈以另样的方式,默默俯瞰着缔造过无数传奇的中兴府。

党项人退出了历史舞台,血脉仍不断在延续。

南长滩村村民大多数姓拓,据考证是西夏党项贵族后裔,保存有完整的族谱。

四川木雅人崇尚白色,传闻是党项贵族的后裔,至今保留着西夏风格的建筑。

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群牧民,自称唐古特人,他们的先辈也是党项人。

近千年历史的缺失,遗落900年的西夏文成了死文字。

可党项人却隐姓埋名,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黑水城、西夏陵的遗址,俄国冬宫博物馆的馆藏,西夏学的创生。

昔日的辉煌,昨日的遗忘,今日的复兴。

西夏,将以全新的方式,重登历史舞台。

·END·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历代皇陵

燕赵区域的文物古迹,除帝王都成宫殿外,便是帝王陵墓了。历代帝王陵墓之中,当首推金代皇陵,其次为明皇陵和清皇陵。

北宋末年,女真族勃兴于东北,1149年占领燕京,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确立为首都。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树立皇族在民间的正统地位,决定将皇家先祖坟墓迁往北京,建立皇家陵园。

金代皇陵位于北京房山区龙门口村至车厂村的九龙山一带。九龙山主峰俗称皇陵尖,又称主龙脉,以主峰向下分布有九条山脊,伸向平川。据《大金国志》载,当年海陵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又据《金史·海陵王纪》载,“贞元三年(1155)三月,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正隆元年(1156)十月,“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以山陵礼成,群臣称贺。

大房山金代皇陵,先后有十七个帝王和诸王埋葬于此。到明天启年间,满族(即原女真族)再次兴起于中国东北,建立后金政权,军事上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掘其祖坟,便可断其生机,遂派兵捣毁了金代房山陵墓,使仅剩残垣断壁。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遗址几乎淹没无存。1986年开始调查,在龙门口村山坡上发现一石碑,高约二米、宽约一米,上刻“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十个大字。睿宗是金世宗的父亲,其陵为景陵。另外,此处还发现一段保持原貌的道路,东西宽五点四米,南北残存三余米,专家推测,这是当年拾阶而上直通主陵的神道。调查中还见到雕刻精细的石栏板、台阶条石、龙头滴水、刻花石柱等大殿建筑基础构件,和龙虎文瓦当、绿琉璃瓦等殿顶用构件,以及石牌楼构件、石像生等神道设施残件。从文字记载与实地勘察可以确认,金代皇陵设施齐全,气势宏伟,与历代皇陵相比较毫不逊色。

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位于江苏南京市紫金山。孝陵的建筑结构,改变了汉唐以来的皇陵特点,首先取消了陵园内外二重城的结构,实行了三进院的布局,主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其次,封土前建方城,城上高矗明楼,楼后封土由覆斗式变为圆形,称为宝城或宝顶。

明代第三个皇帝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永乐七年(1409)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选址建陵,有明一代,在此建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即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明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检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明十三陵占地四十余平方公里,整个陵区大体由陵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

陵道古称神道或神路,十三陵神道长七公里。神道之南为石碑坊,北行一公里为大红门,一垣三洞式,两侧竖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进大红门便是神道,北行有大碑楼,楼碑高三丈余,铭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备述成祖一生功业;碑阴刻有清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碑楼四角各竖汉白玉石华表一座。再北行,有石人、石兽屹立路旁。再北行经龙凤门、七孔桥,直达长陵。长陵居十三陵之首,建筑最为宏伟壮观。

明代诸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财政状况各异,因此各陵规模也不相同,然其规制基本相同。每陵自成一独立建筑群,外面绕以红墙,前部呈长方形院落,后面为圆形宝城。其中的主要建筑依次为陵门、碑亭、裬恩门、裬恩殿。碑亭内竖无字碑,裬恩殿是地表中心建筑。裬恩殿后有牌楼,石五供(石香炉一个,石烛台两个,石花瓶两个)。再往后是宝城,宝城外墙砌砖,内填黄土,上建明楼,楼内竖石碑,上刻皇帝谥号。宝城下便是墓主人。

1956至1958年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主持发掘了定陵,使我们得以观察明皇陵的地下结构。定陵地宫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皆由汉白玉、花斑石砌筑,各殿有券门相通。中殿设三座汉白玉雕宝座,一座雕龙、两座雕凤。宝座前摆放三盏长明灯和石五供,长明灯系龙纹青花大瓷缸。后殿和左、右配殿都设石棺床,其中后殿最大,长三十米,宽九米,高九点五米,棺床上摆放着三个朱漆棺椁,神宗朱翊钧居中,孝端、孝靖两皇后分居左右。定陵出土随葬文物二十余类,近三千件,另有大量金、银、玉、瓷及丝织品,极富考古价值。明十三陵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古建筑群,是历代帝王陵墓保存最完善者,并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清代皇陵有四处,辽宁省新宾县葬有努尔哈赤的先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墓则在辽宁省沈阳市;另外两处都在燕赵大地,一为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之清东陵,一为河北省易县之清西陵。

清东陵距北京一百多公里,是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中心的清代皇陵。其建筑规制与明陵相似,时有帝后分别建陵是其特点。孝陵东侧建有顺治皇后的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和景妃陵、双妃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和惠妃陵,顺治皇帝母亲的昭西陵。孝陵西侧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和裕妃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定东陵、定妃陵。清东陵葬有五帝、十五后,及妃、嫔、福晋、格格等一百五十余人。

清东陵地面建筑全仿明制,陵区总门户是大红门,门前高矗一座石牌坊,汉白玉质料,五间六柱十一楼;大红门前竖“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石牌。门内为神道,北行有大碑楼,内竖两通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叙顺治皇帝一生的业绩;再北行,石像生峙立神道两侧;神道上建有石桥。神道最北端建有各种附属建筑,如小碑亭、省牲亭、神厨库、玉带桥等。东陵每座皇帝陵前的神路两侧,都立有石像生,只是数量不等,孝陵规模最大,共有石像生十八对,数量最多。

神道直通隆恩门。门内耸立隆恩殿,这里是陵墓地表主建筑,殿内供奉帝后牌位,在此举行祭奠仪式。隆恩殿后是一垣三洞琉璃花门,两侧有围墙连接,筑成方城。方城上的前部建明楼,楼内立石碑一通,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明楼之后是宝城,宝城正中垒筑圆形封土,称之为宝顶,下面是地宫。

清皇陵地宫平面图呈长方形,由墓道、石门、明堂、穿堂、金堂组成,金堂内设石棺床,上面放置帝后、嫔妃等墓主人的棺椁。清皇陵地宫的规模不及明定陵,然地宫内石刻艺术远胜明代定陵。

清西陵在北京西南方向,河北省易县境内。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为了突显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愿将自己的陵墓排在列祖列宗之后,便另辟陵区,遂选址建陵于易县,并示意后代子孙跟随自己也葬在此处,于是形成清西陵。然而雍正以后诸帝,并未完全按他的意志行事,或葬东陵、或葬西陵。

清西陵以雍正泰陵为中心。泰陵西南有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泰陵东南是光绪皇帝的崇陵,前后有四位皇帝,九位皇后,二十七个妃子及六座亲王公主陵寝,其规模远不及清东陵。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加之民初军阀战乱,且清陵埋藏较浅,因此屡遭盗匪劫掠,几乎没有一座完整墓地保存至今。最严重者是1928年,军阀孙殿英动用军队,炸开乾隆裕陵、慈禧定东陵地宫,将大量珍贵文物、金银珠宝洗劫一空。所幸西陵易县地方民风淳朴,陵区古松巨柏保留至今,为陵区景色增加无限古朴凝重气氛。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