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伞菇的适宜和禁忌人群有哪些?什么人最适合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9收藏

黄伞菇的适宜和禁忌人群有哪些?什么人最适合吃?,第1张

黄伞菇属于一种菌类,黄伞菇(干)又名又脂鳞伞、柳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黄伞菇(干)子实体色泽鲜艳呈金**,菌盖菌柄上布满黄褐色鳞片。营养比较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身体之后可以有效的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加速身体的水液的排出。可以改善腹胀,腹泻,周身水肿等现象,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可以补充身体营养成分。而且还有其他的矿物质,适当吃的话,对那些身体抵抗力差的患者能够起到改善的作用。

其中含有的维生素B族比较丰富,可以营养神经,含有的卵磷脂可以改善记忆,而且从中医角度来讲,水渗湿止痛能够加速身体内废物的排除。黄伞菇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非常高的营养物质可以转变为维生素D,对于增强抗疾病和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使用还可以预防人体特别是婴儿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血钙代谢障碍导致的佝偻病有益。所以预防人体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病。

 黄伞姑因为有以上的功效,适合一般人使用,适合消瘦,免疫力低,记忆力下降,贫血,水肿等症状的人群食用,还可以适合生长发育停滞的儿童使用。但是对于皮肤性疾病的人群来说,是不适合吃黄伞菇的,尤其是顽固性皮肤瘙痒患者,更加是应该禁忌使用黄散菇。

并且黄伞姑因为是一种菌类,如果患者对菌类有过敏的情况也不能吃。否则会导致身体出现过敏反应,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菌类中含有的嘌呤成分较高,所以患有痛风以及高血,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也不宜吃,否则会导致身体的嘌呤含量过高,影响病情恢复,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

从古书记载,秦始皇时代外星人就光顾过华夏大地。甚至 说秦始皇见过外星人。

这一说法一定使不少人感到吃惊。 然而,当我们仔细地读一读《拾遗》中曾有过的那段记载,人 们就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可能真的见过外星人。秦始皇想长生 不老的想法说不定还是从外星人那里得到启发的呢!因为身 处外星文明社会的外星人多数都是长寿的。所以秦始皇要找 还阳草,差徐福出东洋(带3000童男童女),故今天南美丛林中 的有些印第安人村落,与汉人有相似之处,有人认为是徐福所 带人员的后裔,值得进一步考证。那么秦始皇见过外星人的那 段记载是如何描写的呢?原来在王嘉撰写的《拾遗记》第四卷 中有如下这段文字:

“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 入。日“沧波舟'其国人长十丈,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 如童稚,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秦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 了如亲睹。“沧波之舟”能日行万里而“水不浸入”,此“宛渠之民”应是诊人未解之谜当时地球的超级文明之 士,难道这是外星人亲 临地球的写照不成?尤其文中谈到秦始皇与之 谈及天地初开之时,即 宇宙和地球形成初期情 景,“外星人” 了如目睹, 即是说“外星人”对宇宙的演化过程掌握得了如指掌,好像亲眼见到的一般。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就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建国于公元前221年),“外 星人”己达到超高科技水平,对宇宙知识了解的很多。今天,外 星人的信息告诉我们,地球人对宇宙的了解还很少,我们天文 界所能极目的200亿光年那仅仅是半个宇宙分区,而外星人己 经了解到十个宇宙分区(即达到400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如 此说来,外星人早就到达过地球且与人类首领接触过,例如秦 始皁』

东晋关于UFO的记载

公兀4世纪出现的古书《拾遗记》是东晋时代王嘉写的,书 中记载:“尧登位30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 常浮绕四海,12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U贯月槎,亦谓挂星 槎。”

600多年前,当时根本没有UFO和飞碟等现代名词,故古

人起名为“巨槎”,“巨槎”实际上就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水上飞碟

或水屮游弋物。这种物体夜明昼灭,常常游动,如此循环。那 时人称之谓“贯月槎”或“挂星槎'显然,这是客观存在的怪异 事物,否则,古人不会将之写入古书。据分析很像今天的飞碟 着陆游水。

宋代UFO奇案

苏东坡笔下的“炬火明”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调离京师,被派任 杭州通判,赴任途中路经镇江畅游金山。11月3R,金山寺老僧 留他夜宿金山观落日,巧逢奇景,堪称佳话。这天晚上,夜空漆 黑一片,苏东坡看到大江中出现了多个发光体,强烈的光使栖 居在江边林木里的鸟都受到惊扰。他看得真切、清楚,特地在 诗中亲自注解“是夜所见如此”,以强调其真实性。即非幻觉, 又非仙境,他百思不得其解,自我发问“非鬼非人竟何物?”这 颗“明珠”用强光隐蔽着自己的真面目,以灵敏的速度来去无 踪,难道是』位不速之客从天外来到我们这个星球吗?

沈括笔下的“明珠案’

北宋神宗时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沈括(公元1031—〖095 年)隐居在长江岸边的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写成一部名著,叫 做《梦溪笔谈》,距今己900多年。《笔谈》的卷二记述了中 国最有名的一则飞碟案例,

文章说嘉祐中(北宋仁宗第九次改年号),扬州有-‘珠, 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乂后 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

“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 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 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

如初日所照。远 处但见天赤如野 火。倏然远去,其 行如飞,浮于波 中,杲杲如□。占 有明月之珠,此 珠色不类月,荧 荧有芒焰,“崔伯易尝 为《易珠赋》中。

元代UFO奇案

宋朝之后的元代(公元〖206—1368年),也有关于UFO事件 的记载。但不是用今天K飞碟”一词,而是用“天开眼”形容之, 经过研究人员判定,这里所说的“天开眼”并非是天文现象,而 是UFO案例的纪实。

元代人姚桐寿的《乐郊私语》记载:“乙亥秋九月晦,余晓诣 嘉乐,时晓星犹在树梢。忽西南天裂数十丈,光焰如猛火照彻 原野,一时村犬皆吠,宿鸟啼鸣,观其裂处蠕蠕而动,中复大 明,若金融于冶铸者,少时方合,操舟者谓余曰:此天开眼也。”

明代UFO奇案

明朝(公元1368 —1644年)的古籍中也有不少关子UFO的 记载。

吾说话的“陨石”

明史中还有关于“陨石”会说话的记载,这很可能是对“飞 碟”和其中的外星人的误解。而且都是对内装有录音放音设备 的飞碟的误解^请见明史记载:

公元丨460年2月22日至3月22H,陕西省庆阳县连续发生 大陨石伤人事件,砸死人数以万计。传言这些陨石竟然会说话。

《耳新冲》记载的“天

明代郑仲夔著《耳新》中有如下的记载:“酃县于甲子七年 间,夜半忽有响如山裂,有一大鸟从东南方飞往西北去,身具五 彩作火焰光,或云当是天篷鸟。其县尹与学博士咸见之,因斋 戒祈祷七昼夜。”从记载描述中的情景可知,这很可能是一起 UFO 案。

《园杂谈》的松江案

在明代的松江,曾发生过空中飞船的事件。据明人陆容在 《菽园杂志》第十三卷中说:

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8月12日正午,天宇澄霁,皎无 纤云。松江城郭之人,见空中驾一小舟,从东而西,乂折而东, 落序班董进卿楼上。市人从观者塞道,细视之,乃茭草所结。 时进卿之父仲頫已患耳疮,乃曰此船来载我也。”疮果不疗而 卒。张汝弼志其墓如此

从记载上看,那只“空中小舟”极有可能是飞碟。

清朝UFO奇案

“龙”现山东

据清史记载:公元1512年8月6日,山东省招远县境内发现 空中悬浮着一条红色的龙并发出火花,从西北往东南盘旋而 k,天空中随即传来鼓声:公元1546年1月22日二更时刻,天空 突然发出巨响,天地都亮了起来,照得地上草根都看得。清二 楚,却看到空中好像有人马往来景象^很久以后,才变得-团 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公元1565年10月15日,有一颗后面带柄 的怪垦,从东北飞向丙南陨落,光芒好像火把燃烧一般,一会儿 就听到空中有雷声传出。清史又载:公元1683年2月18U,渠县 礼义Hj铜鱼门附近乡民们先是听到像打雷一声巨响,后又见到 云中有人坠落下来,身体是大红色,从卤坠向北方,两小时后消 失(这可能是被同伴救回或收尸的外星人)了。公元1826年4月 5曰,是夜月亮暗淡无光,半空中坠下个车轮大的星星,忽然 长到200米由东南飞向西北方。

《觚媵》中关于UFO的记载

清人钮诱在其《觚媵》一书的卷六《六中黄伞》中写道余 内兄毕西临自滇南归,偶来粟署,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公元 1688年),春夏之交,去云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 之午,辄有**宝盖,从山顶渐起升高,耸入天半,灿曜飞扬,徐徐而下,仍复轩举,薄暮,**始淡。至螟,乃没。如果者两月 余。”“山顶旧有龙王庙,方伯遣府佐致祭,究不知其何异也。” 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公元1688年这起事件令人惊异,每 天定时定位出现,在高空飞翔、闪耀、变色,一直坚持两个月有 佘,试问,就当时的环境背景而言如果不是飞碟又是什么

楼主:“波黄”、“秋黄”、“三年龙”是海东青(鹰)其中的三个品种不是代表鹰的年龄

玉爪也是其中一个品种

海东青是鹰的一种,身长不足二尺,体重仅及天鹅的五分之一,有“玉爪”、“波黄”、“秋黄”、“三年龙”等品种。其中,以纯白“玉爪”为上品。海东青又称海青、鹰鹘、吐鹘鹰。后来满人称之“松昆罗”,意为“东方之鹰”。

海东青”——矛隼

矛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体长为56一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头顶具有粗著的暗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但比阿尔泰隼的斑纹较为稀疏。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则介于上述两类色型之间。虹膜淡褐色,嘴铅灰色,蜡膜黄褐色,跗跖和趾为暗黄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 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 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矛隼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是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热。常在低空进行迅速的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两翅一收,突然急速俯冲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地冲向猎物。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矛隼因为体态雄伟、羽色奇特,在辽、金和清朝时,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猎,视为珍禽,称为“海东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场阅兵,当他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从身边飒爽走过的时候,不觉龙颜大悦,诗兴大发,遂口占一诗赞美海东青,其中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的诗句。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加千钩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矛隼的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北极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悬崖岩石上,偶尔也营巢于北极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结构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为70克左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46一49天后才能离巢。

满族与海东青

"海东青"是满族人用于狩猎的猎鹰。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享滚河以东,满族话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享滚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海东青又叫白尾海雕,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由人捕来驯化后再以供助猎之用,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到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到了清代,一只海东青竟值30两白银,可见其何翟讳贵。骄奢的辽统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曰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海东青”——矛隼

矛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体长为56一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头顶具有粗著的暗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但比阿尔泰隼的斑纹较为稀疏。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则介于上述两类色型之间。虹膜淡褐色,嘴铅灰色,蜡膜黄褐色,跗跖和趾为暗黄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 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 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矛隼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是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热。常在低空进行迅速的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两翅一收,突然急速俯冲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地冲向猎物。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矛隼因为体态雄伟、羽色奇特,在辽、金和清朝时,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猎,视为珍禽,称为“海东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场阅兵,当他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从身边飒爽走过的时候,不觉龙颜大悦,诗兴大发,遂口占一诗赞美海东青,其中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的诗句。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加千钩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矛隼的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北极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悬崖岩石上,偶尔也营巢于北极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结构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为70克左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46一49天后才能离巢。

满族与海东青

"海东青"是满族人用于狩猎的猎鹰。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享滚河以东,满族话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享滚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海东青又叫白尾海雕,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由人捕来驯化后再以供助猎之用,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到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到了清代,一只海东青竟值30两白银,可见其何翟讳贵。骄奢的辽统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曰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关于海东青一名的由来,文献有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临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页)“海东青,鹘之至俊者也,出于女真,在辽国已极重之。因是起变而契丹以亡。其物善擒天鹅。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直入云际”(明叶子奇《草木子》卷4,中华书局,l959,85页)。海东青以小制大,甚至还能捕鹿,是鹰类中最矫健凶猛的一种。《宫廷鹰鹞》记载,海东青“盘旋空中可以无微不瞩,栖于地面能见云霄中物”;《析津志辑佚》称之“横飞而直上,可薄云霄”;《宁古塔纪略》则谓:“鹰第一等”,“一日能飞二千里”。

当时,五国部(今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江与松花江流域)盛产海东青。契丹统治者常驱使女真人到五国部境内捕捉海东青。“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102页)。由于契丹不断索要,海东青被源源送入辽国宫廷。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契丹统治者设立鹰坊,置鹰坊使、鹰人等职官,负责管理驯养海东青。道宗清宁七年(1061),严禁吏民蓄养海东青,使海东青成为皇家专有的珍禽。经过驯养的海东青,常被鹰人架在肩上。出土的辽墓壁画印证了这种形象:一个身穿紧袖绿袍、腰系红带、脚登黑靴的契丹人,左手擎鹰,右手抚摸鹰爪(项春松《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文物》l979年第6期)。

女真崛起后,建立大金帝国,灭辽克宋,淹有燕云与中原。小巧而俊健的海东青与女真人息息相关。有研究认为,女真的意思是从东方大海飞来的海东青,这种猛禽成为女真民族的象征(崔广斌《“肃慎”一名之我见》,《北方文物》l987年第3期)。还有研究认为,海东青是女真反抗力量的源泉,激发了女真人勇猛、神速、顽强、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王禹浪《“女真”称号的含义和民族精神》,《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女真人“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元脱脱《金史·兵志》,中华书局,l975,991页)。据宋人记载:“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甚,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每见巧兽之踪,能蹑而推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树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麇鹿射之。”(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350册,20页,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俊健的海东青和强悍的女真人在性格上十分相似,都善于以小制大,变弱为强。在女真人心目中,海东青是勇猛的化身。女真人的“鹰崇拜”意识很强,在女真人生活遗址(今黑龙江东部兴凯湖附近)曾出土兽骨雕刻的“鹰首”。

有金一代,海东青依然备受皇帝青睐。当时,金源内地阿什河畔的云锦亭和临漪亭曾是皇家驯养海东青的场所。驯养时,首先把鹰绑在特制鹰架上七八天,仅喂食绑着麻绳的肉块,以刮掉它肠内的肥油。这一步骤称为“熬鹰”。接着是“过拳”,即在室内反复训练鹰从架上起飞、落到驯养人带着皮套的手背上,直到娴熟为止。最后是“跑绳”,在相当距离内发出“噢噢”呼唤声时,使鹰起飞后准确落到驯养人的胳膊上。 金代皇帝多在春秋两季外出渔猎,叫做“春水”。海东青捕猎天鹅是“春水”的重要内容。据《金史·章宗本纪》记载,章宗“春水”渔猎多达十一次。每年春季,携带后妃、宗室、大臣及随从,驾l临“春水”巡游之地,捕猎天鹅。“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金史·舆服志下》.中华书局,1975,985页)。

渔猎之地建有行宫,建春宫和光春宫是章宗常去的行宫。皇帝一行人白天渔猎,晚上就住在行宫里。海东青捕天鹅的场面十分热闹,皇帝及后妃、大臣们站在上风头,发现天鹅后,皇帝即令卫士鸣锣击鼓,使之惊起,并亲手放出海东青。海东青迅猛扑向惊慌逃窜的天鹅,有的直飞向上,在空中牢牢地抓住鹅颈,狠啄它的头,受伤的天鹅就纷纷坠下:有的在天鹅刚刚起飞时,就横掠水面,攫住鹅头,无论天鹅怎样挣扎,都逃脱不掉。第一只捕获鹅雁的海东青,可获天鹅脑浆作为奖赏,驯育者也能得到银绢赏赐。 。

那些橐笔从驾的翰林辞臣也都纷纷奉敕赋诗,以示庆贺。如赵讽云:“驾鹅得暖下陂塘,探骑星驰入建章。黄伞轻阴随凤辇,绿衣小队出鹰坊。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共喜园陵得新荐,侍臣齐捧万年觞。”(金宋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l983,86页)为金章宗赞赏。赵秉文诗云:“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韛掣臂翻青冥。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金赵秉文《春水行》)海东青捕天鹅的雄姿也展现在文物中,金上京遗址女真墓群曾发掘出鹘捕鹅鎏金铜带銙,就是以海东青捕捉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为纹饰(阎景全《黑龙江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北方文物》l990年第2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金代青玉镂空环托鹘攫天鹅和青玉留皮镂空鹘攫天鹅等玉雕作为“春水玉”的代表,再现了鹘追鹅逃的一幕(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lJ》1983年第2期)。

金代皇帝外出渔猎,究其作用有二:一为培养刻苦精神和精湛骑射技能。女真人自上至下,无一不是狩猎好手;二为达到练兵习武之功效。“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元脱脱《金史·兵志》,中华书局,l975,992页)。女真军队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就得益于长期从事渔猎活动。

金亡后.好尚海东青的遗风犹存。蒙古统治者也设立养鹰官,称为“昔宝赤”,他们精心喂养海东青。“夫事鹰鹞之谨细养护过于子之养父母也”(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l983,234页)。昔宝赤驯养的海东青如在春猎中捕得头鹅,就能得到五十锭黄金的赏赐(明叶子奇《草木子}.g-4,中华书局,l959,85页)。因此,人们花大力气捕鹰驯鹰。当时有4423个捕鹰户,每年养鹰用肉三十多万斤。经过驯育的海东青是狩猎的主角。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皇帝出猎时,曾有整整一万鹰师随行,携带的海东青之多可想而知。

元人对海东青是呵护备至,为它精心准备了全套装备。《析津志辑佚》记载:“论其贵重,常以玉山为之立,欲其爪冷,庶几无病。冬月则以金绣拟香墩与之立,夜则令其稍睡……其首笼帽,多奇巧金绣。以小红缨、马尾为束紧之制。爪脚上有金环束之,系以软红皮系之,弗以红条,皆革也。”玉山,也称绣墩,是一种特制的鹰架。玉山、束环,辽代已见使用.只是元代更为精致罢了。

明朝统一天下后,曾在黑龙江下游设努儿干都司,以加强对东北的管理。海东青依然是那里各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珍品。《明一统志》记载:“以十一月入贡,中途饲以鸭肉,旦夕尝引其爪立冰上,性恶热也。”可见在进贡途中对它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满人人关。十分重视海东青。《黑龙江外记》记载了一则故事:一天.齐齐哈尔副都统巴某率人携鹰外出打猎,看到一只兔子,他刚放出鹰,突然失控坠马,随从急忙搀扶,哪知副都统大骂道:我死就死了吧,鹰飞走你们该当何罪!这里的鹰就是海东青。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皇帝阅兵南郊,作《海东青》诗云:“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摇光星。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胡扯黄绦铃。劲如千钧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满族人继承了女真人对海东青的崇拜。满族的神话讲,最早的女萨满是海东青从东方背来的。满族萨满们善用舞蹈来表现鹰神壮阔的气概与英姿。在祭神时。萨满戴上顶为展翅神鸟的帽子,击鼓踱步到“七星斗”前,叩拜吟唱神歌,然后舞动神帽上长长的象征七彩神光的飘带,急速旋转神裙飘飞,象征着神鹰在天穹云海中展翅高飞(金吉子、王宏刚《萨满鹰祭与满族鹰舞》,《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l期)。 清以后,海东青与驯养海东青人的数量急剧减少。据调查,吉林永吉县土城子乡满族依尔根觉罗氏的少数人还在驯养海东青,用以捕猎(李露露《海东青探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

古代北方民族以渔猎为生,由于海东青凶猛善猎而成为人的好帮手。这是从契丹、女真、蒙古到满族人,一直宠爱不衰的根本原因。从这样的角度看,它的衰落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相一致。然而,关于海东青的种种传说,及由海东青所体现的英勇无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美好传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