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普查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步骤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农业普查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步骤有哪些,第1张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以下简称“三农普”)数据处理工作遵循“创新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普查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全面提升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为了做好三农普数据处理工作,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三农普数据处理工作按照“统一标准、分级负责、规范管理、安全高效”的原则进行。

——统一标准: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农普办”)统一部署下,要求数据处理工作“统一技术环境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标准,统一数据处理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普查数据的采集、上报与处理。

——分级负责:本次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分别由乡、县、地市、省和国家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各级普查机构要按照各自分工,做好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按时完成各项数据处理工作任务。

——规范管理:本次普查规模大,技术要求高,数据处理人员多,数据处理设备量大,各级普查机构必须严格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落实责任、强化基础。

——安全高效:各级普查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数据处理的各项业务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数据处理系统高效运行和普查数据的安全与完整。

二、工作内容

本次普查数据处理对象为以下普查表式:

——农户填报的《农户普查表》;

——规模农业经营户填报的《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表》;

——农业经营单位填报的《农业经营单位普查表》;

——村民委员会填报的《行政村普查表》;

——乡镇人民政府填报的《乡镇普查表》。

数据处理工作是要完成上述5种表式的数据采集与录入、数据报送与接收、数据交换与备份、数据审核与验收、数据汇总与反馈,以及数据归档等工作。

三、数据处理流程

本次普查的数据处理是按照“移动采集、网上报送、两级部署、四级审核”的工作模式进行。数据处理流程如下:

(一)入户前准备。

在普查入户登记前,普查员领取PDA(移动采集终端(以下简称“PDA”)进行注册,接收数据采集应用程序、普查制度等,并进行数据应用程序的安装和普查制度的加载。

(二)数据采集与报送。

三农普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报送方式。

1农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

普查员入户进行现场登记,通过PDA数据采集程序采集农户、规模农业经营户以及农业经营单位的数据并进行初审,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普查数据上传到省级农普办。

2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

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填报的普查数据由乡级普查机构通过固定互联网在普查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录入与初审,并报送至省级农普办。

(三)数据审核与验收。

县、地市、省级普查机构利用普查数据处理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审核、查询、验收等工作。

普查数据经省级普查机构审核确认后,向国务院农普办上报净化后的普查数据和审核报告单。

国务院农普办接收、审核和验收省级普查机构上报的数据和审核报告单。

(四)数据汇总。

国务院农普办对验收后的普查数据进行汇总。

(五)数据反馈与归档。

普查数据经国务院农普办评估后进行反馈并归档。

四、数据处理软件

普查数据处理软件由国务院农普办统一开发,包括:移动采集终端管理系统、PDA数据采集程序、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等。移动采集终端管理系统和普查数据处理系统分别在国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两级部署。

(一)移动终端管理系统:负责PDA的注册管理;完成数据采集应用程序、普查制度、程序补丁包、普查制度修订包和培训教材等相关数据向PDA推送等任务。

(二)PDA数据采集程序:负责农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的数据采集。完成数据初审、数据上传等任务。

(三)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由数据采集报送、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三个中心构成。省级数据采集报送中心接收所辖地区PDA端上传的农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的普查数据、采集与报送行政村和乡镇的普查数据,并由数据交换中心将数据传送到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同时与国家级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定时同步。县、地市和省级统计人员登录省级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审核与查询,并在报告期将净化后的数据和审核报告单通过数据交换中心提交到国家。省级数据汇总工作在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完成。

国家级数据交换中心将同步到的省级普查数据传送到国家级数据处理中心;国家级统计人员登录国家级数据处理中心浏览、查询普查数据;根据省级农普办上报的审核报告单进行数据审核与验收,并完成数据的汇总、反馈与归档等工作。

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示意图

五、数据处理环境要求

(一)乡级数据处理环境要求。

乡级普查机构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处理办公环境和网络环境,2台以上计算机、1台笔记本电脑、1-2台激光打印机、防病毒系统、大容量移动硬盘等。同时,根据本地区业务情况为一线普查员配备PDA。

(二)县级数据处理环境要求。

县级普查机构必须具备专用的数据处理办公环境,100M以上局域网和2M以上与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统计内网接入的网络环境,4台以上计算机、2-3台激光打印机、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等。

(三)地市级数据处理环境要求。

地市级普查机构必须具备必要的数据处理办公环境,具备100M以上局域网和10M以上与省级、国家级统计内网接入的网络环境, 8台及以上计算机、2-3台激光打印机,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以及UPS供电环境等。

(四)省级数据处理环境要求。

1移动终端管理平台:配备3台服务器,含操作系统、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和应用中间件。其中,PDA不超过10万台的省,配备1台低档服务器用作数据库服务器,1台低档和1台中档服务器用作应用服务器;PDA超过10万台的省,配备1台低档服务器用作数据库服务器,2台中档服务器用作应用服务器。

2普查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采集报送中心:配备4台服务器,含操作系统、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应用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其中,2台中档服务器用作数据库服务器,2台低档服务器用作应用服务器。

——数据交换中心:配备6台服务器,含操作系统、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应用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其中,2台低档服务器作为前置交换服务器,4台中档服务器作为交换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处理中心:配备6-8台服务器,含操作系统、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应用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其中,2台高档服务器用作数据库服务器,4-6台中低档服务器用作应用服务器(农户数量不超过1000万时,配备4台;超过1000万时,配备6台)。

3.安全设备:配备1套网页漏洞检测工具,1台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2台应用防火墙,1台堡垒主机,互联网出口处1台DDoS防护设备。省级身份认证系统(在二经普统一配置的基础上或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升级和扩容),用户容量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配备。

4其他设备:配备2台负载均衡交换机,2台光纤交换机和2台存储设备。

5网络环境:互联网接入带宽大于100M。

6机房环境:要求机房承重荷载、用电负荷、空调系统及供配电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规范;要求机房分区,数据采集报送中心要放入互联网专区(DMZ区),数据交换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要放入等级保护的本项目专区。

设备配置参数参考附件。

(五)国家级数据处理环境要求。

(略)。

六、数据处理人员配备要求

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采集、处理和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设立数据处理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配备相应的数据处理人员。其中,省级数据处理人员配备要求如下:

1组织协调:1人。负责数据处理相关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系统管理:1-2人。负责系统软硬件的运维管理和相关技术支持等。

3网络管理:1-2人。负责网络环境的运维管理和相关技术支持等。

4应用管理:4-6人。负责各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相关技术支持等。其中,移动终端管理平台1-2人;数据采集报送中心1人;数据交换中心1人;数据处理中心2-3人。

5安全管理:1人。负责信息安全管理。

6机房管理:1人。负责机房环境的管理。

7PDA管理:1-2人。组织地市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进行PDA的验收和发放,联系并指导上网卡的登记注册等工作。

七、安全保密

三农普数据处理工作依托于网络进行,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安全管理,在数据处理中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各级农普办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安全保密管理要求制定本级的三农普数据处理安全保密管理办法。

省级节点在系统部署时,应遵循专区专域的原则,并对数据库等重要系统的访问采取最小授权的白名单访问控制策略。省级和国家级的数据交换通过统计专网进行。地市和县级农普办数据处理要按照三农普数据处理安全保密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各级数据处理人员都要遵守普查保密规定,对经手的普查资料严格保密。

八、技术培训

三农普数据处理技术培训工作根据业务情况分级或跨级组织与部署。

九、数据处理经费

按照财政分级负担原则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普查数据处理设备由各级财政分别负担。国家农普办将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申请三农普数据处理专项设备的中央投资。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现行投资政策规定,中央财政资金只能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普查设备补助。请各级普查机构提早做好普查数据处理设备经费的申请和落实工作。

十、组织实施

国务院农普办设立数据处理组,统一部署、组织和实施三农普数据处理工作。

各级普查机构应按照国务院农普办的组织形式,成立数据处理组。各级数据处理组接受上级数据处理组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并在本级农普办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级的数据处理工作。

(一)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做好三农普数据处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制定三农普数据处理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有关数据处理的各类标准;数据处理软件和硬件的采购;组织数据处理工作试点;数据处理软硬件的技术培训;数据处理环境的搭建等。

(二)数据处理和上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组织普查员完成普查数据的现场录入和数据上传;组织乡级普查机构进行数据的网上报送;组织完成数据审核、验收、汇总和数据归档等工作。

(三)资料开发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完成三农普汇编资料的分类汇总等工作。

(四)工作总结阶段。

从工作组织、系统环境保障,技术方案、主要问题及经验等方面,对本次数据处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十一、工作任务

各级普查机构数据处理工作任务如下:

(一)国家级。

1负责制定数据处理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

2负责制定数据处理设备配备方案和组织数据处理设备的采购。

3负责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4负责国家级数据处理环境的准备和部署,负责系统安全。

5负责组织国家级数据处理试点工作。

6负责组织编写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手册。

7指导省级数据处理工作和负责相关的技术支持。

8接收省级上报的普查数据。

9负责审核、验收、汇总、备份及归档普查数据。

10完成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二)省级。

1负责制定本省的数据处理方案和实施细则。

2负责组织接收并验收采购的数据处理设备。

3负责组织落实省级数据处理试点工作。

4负责本省数据处理环境的准备和部署,负责系统安全。

5负责本省相关的数据准备和PDA端的数据推送。

6协助本省资产管理部门进行PDA设备及IT资产的管理。

7指导地市级数据处理工作和负责相关的技术支持。

8接收普查数据,并进行数据备份。

9审核本省普查数据,并向国务院农普办提交审核报告。

10完成本省的数据汇总。

11完成本省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三)地市级。

1负责制定本地市的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与细则。

2负责组织接收并验收采购的数据处理设备。

3负责本地市数据处理环境的准备及系统安全等工作。

4协助本地市资产管理部门进行PDA设备及IT资产的管理。

5指导县级数据处理工作和负责相关的技术支持工作。

6对本地市数据进行审核。

7完成本地市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四)县级。

1负责制定本县的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与细则。

2负责组织接收并验收采购的数据处理设备。

3负责本县数据处理环境准备和系统安全等工作。

4协助本县资产管理部门进行PDA设备及IT资产的管理。

5指导乡级数据处理工作。

6对本县数据进行审核。

7完成本县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五)乡级。

1负责制定本乡镇的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与细则。

2负责本乡镇数据处理环境准备和系统安全等工作。

3组织本乡《乡镇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的数据录入与上报工作。

4组织和指导普查员注册PDA,接收和装载省级普查机构推送的数据。

5组织和指导普查员利用PDA对《农户普查表》、《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表》和《农业经营单位普查表》的数据进行现场采集、初审与上传。

十一、时间进度安排

(一)软件开发。

2016年9月底前,完成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

(二)系统环境准备。

2016年10月底,完成数据处理软硬件设备采购,搭建好系统环境。

(三)数据处理试点。

2016年10月底,完成数据处理试点工作。

(四)数据处理软硬件培训。

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数据处理软硬件培训工作。

(五)数据采集与处理。

参见三农普方案。

(六)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本次普查可以让我们调查第二企业和第三企业,看到这个企业的发展和规模以及一些布局和效益。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各个单位的情况,还有一些国民经济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等等。开始客观反映一下不一样的意义,也开始看一下现如今的这个状态。这次普查是一次国情和国力的调查,也是一个统筹的调查。

本次普查,让我们调查第二第三企业

目前国务院表示将会在2023年开启第5次全国的经济普查,调查的是一个全面的复查。同样也会让我们感慨,第二企业和第三企业的一些规模,布局和效益等等,摸清楚这个情况和单位之间的投资和产出,把这些要点全部都梳理一遍。普查的对象就是我国从事着这个活动的全部法人以及单位的老总等等。

掌握国民经济,掌握企业布局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掌握的是这个布局和效益,而且摸清楚的是各个单位基本的情况是什么,还有这些国民跟国民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一些行业的效率等等。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反映出目前的这次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国力国情的调查,也是首次统筹展开投资投入的调查。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还有着很多重点的内容。

这是一次比较正常的督查,也是统筹的督查

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要开展第5次全国经济普查,那么其实个人感觉,这是因为现如今的这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这个布局和教育也是完全不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是一次特别正规的普查,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存在和一个同酬的督查。第5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到很多部门和方案。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后面的怎么全部复制了我的答案,日。太不厚道了

人口普查10年一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开展的首次人口普查,也是新时代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这次普查增加了很多新指标,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手段,也摸清了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02:55

增设新指标 普查更细致

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历次普查中、项目数量最多最细的一次。在普查登记表中,增加了诸多新指标。比如,新增居民身份证号码登记,通过身份证号码的比对,能有效提高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新增了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受教育情况、新增了60岁以上人员居住状况和健康状况指标、新增了一批能反映人口迁移特征和经济特征的指标。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许颖:我们会有一个指标,就是问你居住的建筑有没有电梯。这个指标将来对我们老龄化,特别是对老年人口增加之后,生活不便的时候,怎样进行适老化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

采用新技术 数据更精准

更细致的指标设置对人口普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采集首次实现全程电子化。普查员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采集设备进行登记,数据实现加密直接上传到国家统计局,既准确快捷又保护了普查对象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恰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本次普查为方便居民申报普查信息,增加了自主填报方式,普查对象扫描二维码即可填报普查信息。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 张毅:应该说这次的数据精度非常高,根据我们事后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次普查的漏登率仅有005%,这个精度无论从横向跟世界各个国家比较,或者从纵向从历次普查来说都是非常高的。

查出新变化 家底更清晰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这次人口普查,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变化,新生人口增长放缓、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区域人口流动出现新的特点,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段成荣:人口的空间运动已经从过去的不流动的乡土中国的形态,到现在是频繁流动、高强度流动的迁移中国形态,这样一种变化对我们过去四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本身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未来我们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我相信也会继续发挥作用。这些都是这几十年下来普查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能够清楚地把它给展现描绘出来的。

人口普查 人人受益

人口普查最终获得的相关数据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大到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细到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布局与配套。可以说,有了精准的普查数据,国家、社会乃至每个老百姓都是受益者。

02:15

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看来,人口普查数据就像是一张全国人口的全息照片。拍好并读懂这张照片,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许颖:十八大以后,我们的发展理念、我们的发展方式、我们的发展格局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口作为发展的非常基础性的因素,它也一直在变化。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其实是审时度势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安排或政策安排。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持续加深,针对很多老人居家养老,老龄人口最多的省份山东建立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运营新机制,青岛今年实现了全市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照护服务送上门,减轻了百姓不少负担。

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居民 王柏成:医护人员随叫随到,而且每个月定时来进行健康检查,非常有利于我们。

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从中西部流入的劳动力持续增加,第一人口大省广东人口数量已突破1亿,今年国家加快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在广州,外地户籍人口和本地户籍居民都可以一样享受住房保障租赁补贴。

第七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速放缓。但与此同时,因为过去几年里,全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得人口中文盲率显著下降,受高等教育人数大幅增加。这些都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段成荣:最重要的竞争力是来自人,来自人才。通过发展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我们可以应对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人口结构老化带来的这些挑战。

七次人口普查见证中国从大到强

从1953年开始,中国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据的变化,也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今年是中国***成立百年,下面我们就从几项重点人口指标近七十年的变化当中,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辉煌发展之路。

02:17

1、总人口。

1953年,普查总人口数为5亿8260万,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万万同胞已经明显增加。1982年,普查总人口首次突破10亿,并在之后以每十年新增1亿左右的速度增长。2020年,普查人口总数首次突破14亿。

2、性别构成

历次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中一直是男多女少,男女性别比基本保持在10756∶100到10507∶100的区间,2020年,普查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与2010年基本持平,并略有降低。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3、城乡人口比重。

这是一个持续攀升的数字,它对应的是中国城乡结构的变迁。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只有1326%,58亿中国人5亿生活在农村。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近一半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4968%)。2020年,这一数据达到了6389%。

4、平均家庭户规模

这个数据的变动趋势和城镇化正好相反。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每家每户平均433人,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为262人,跌破了3。家庭规模小型化,主要是受人口流动日趋拼盘,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5、民族构成

1953年,少数民族在总人口所占比重为606%,之后基本保持了占比持续上升的态势。2020年,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了889%,比2010年比重上升了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泛、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

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泛、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对于普查的基本特点表述错误的是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很少。

普查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 普查是对特定对象或范围内的所有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普查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样本,确保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 定时性: 普查通常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比如每隔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通过定时进行普查,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统计数据,为国家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支持。

3 大规模性: 普查涉及的调查对象和范围通常是非常广泛的,涉及的人口数量众多,所以普查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4 统一性: 普查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调查的内容、方式、标准都是统一的,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5 长期性: 普查是连续进行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通过长期的普查,可以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变化。

6 重点性: 普查通常会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或领域进行重点调查,以满足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具体需求。比如人口普查会重点关注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问题,经济普查会重点关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情况。

7 必要性: 普查是国家统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普查可以了解国家的基本情况,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8 保密性: 普查涉及大量的个人和企业信息,所以普查工作要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确保调查数据的保密性。

农业普查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步骤有哪些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以下简称“三农普”)数据处理工作遵循“创新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