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遗产分为哪些两大部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水文化遗产分为哪些两大部分?,第1张

水文化遗产分为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和物质水文化遗产两大部分。

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包含了水利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从全社会的视野来看待水和水利的。

我们说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就是说,中华水文化是客观地存在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的任务在于把中华文化中各个方面与水有关的文化集中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在卡西尔(现代西方哲人)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

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注解黄水为病证名。《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和《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所列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关于十水十水为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关于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详见水肿条。

详见百科词条:黄水 [ 最后修订于2016/10/24 21:17:47 共7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出处泉水首载于《本草拾遗》。1.《嘉佑本草》补出“泉水”条。2.《品汇精要》谓:“穴沙石面出者,谓之泉水……凿地取水曰井。夫井亦泉耳。用:新汲者。”3.《纲目》记载:“出巖泉水,此山巖土石间所出泉,流为溪涧者也……其泉源远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恶草者不可用。”古本草认为新汲的、未被污染的井泉水均有某种医疗价值拼音名QuánShuǐ来源药材基源:为未受污染的天然井泉中新汲水或矿泉水。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ater原形态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天然井泉水均含微量元素和盐类等杂质。生境分布主产青岛、广东、贵州;其他省亦有产。性状显微鉴别本品为透明的澄明液体,无色,有时具有极少量矿物盐沉淀。无异臭,无异味,具有矿泉水的特征性口味。品质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53787)规定:(1)确定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指标(mg/L):锂≥0.2;锶≥0.2;锌≥0.2;溴≥1;碘≥0.2;偏硅酸≥25;硒≥0.01;游离二氧化碳≥250;矿物质≥1000。注:凡符合以上各项指标之一者,可称为饮用天然矿泉水。(2)某些元素和组分的 指标(mg/L):锂<5;锶<5;碘<1;锌<5;铜<1;钡<5;镉<0.01;铬<005;铅<005;汞<0.001;银<0.05;硼(以H3BO3计)<30;硒<0.05;砷<0.05;氟化物(以F计)<2.5;耗氧量(以O2计)<3;硝酸盐(以NO3计)<45;226Ra放射性<1.1Bq/L。(3)污染物指标(mg/L):酚类化合物(以苯酚计)<0.002;氰化物(以CN计)<0.01;亚硝酸盐

详见百科词条:泉水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42:50 共10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

五行精纪里不仅有火土同源和水土同源,其实两种都对,他们只不过是来源于两种术数模型。我们要知道从鬼谷子禄命术出现后,他的理论体系出自哪?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他们的术数模型体系:五运六气,六爻纳甲,纳支和纳音。而水土同源来源于纳甲,戊己土分纳入坎离两卦。坎水与土一宫,离火与土一宫,此乃火土,水土同宫的根源。坎离原本纳壬癸水,坎离也是乾坤,乾坤为体,六卦为用。故纳甲中以乾坤代替坎离纳壬癸并甲乙,所谓“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从各种资料来看,两说法同时存在,但是宋以前明显是水土一体说为主流,宋之后特别到明代,火土一体说为主流了。这是因为,宋以后子平学说开始占据禄命主流了,而古法逐渐消隐了,因此可以说火土之说是随着子平八字学说盛行而成为主流的。子平之法与古法最大区别就是从注重年柱转移到了日柱之上。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论命技法也为之一变:古法从年柱为本,以干禄支命纳音为三命。子平转以日柱为主,以干禄,支命,地支藏干为三元。为什么有这样的技法的转变?还是回到两种五行的区别上来讲,真五行为先天无形之气,十干五行为后天有形之五行。先天为阳,后天为阴。先天五行未分阴阳顺逆,后天五行才分出阴阳顺逆。直接体察无形之气难。

‍‍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渔业经济问题有过许多论述,

编辑著作了丰富的渔业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状况,指导了当时及后世的渔业生产,在我国古代渔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渔业文献中,比较著名的有《陶朱公养鱼经》、《闽中海错疏》、《种鱼经》、《渔书》、《官井洋讨鱼秘诀》、《然犀志》、《记海错》、《海错百一录》。这些文献,都是研究我国渔业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渔业的大发展。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渔业文献。早在《诗经》、《尔雅》等古籍中,就有有关渔具、渔法和水产经济动植物的记载。

汉代以来,随着养鱼业和捕鱼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文献日益增多,多散见于笔记、农书和方志之中。在水产品利用方面,也从食用发展到药用,这在历代著作中均有所反映。至明清两代,渔业文献趋向系统性,产生了很多专门著作。

主要有《陶朱公养鱼经》、《闽中海错疏》、《种鱼经》、《渔书》、《官井洋讨鱼秘诀》、《然犀志》、《记海错》、《海错百一录》等。

  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通过阐述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并从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论述了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辩证耦合统一关系。

  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以及其相对应的水文化也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水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基础。

  一、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

  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而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所从事的水利事业工作中,形成新型的对应于这种水文化时代或时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耦合统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是人类对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与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对于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工作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与评估其效果、效益及其价值的准则。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中国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我国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在对于水的领悟规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带有独具中国特色的观念,从而形成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我国治水历史非常悠久,治水经验十分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我国秦代以前的水文化

  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前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造福。在黄河下游两岸,各诸侯国自筑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护本国,又以邻为壑,彼此“水攻”。直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止了“水攻”,统一了全国水政。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2.我国察代以后的水文化

  在秦代以后,我国进入了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其中经历了三次统一与三次和平时期,从而也带来了三次水利的大发展和人口的大增加,相应地,我国水文化也经历了三次大演变和大进展。

  (1)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统一治理江河,发展灌溉创造了条件。此时期的水文化为适应自然、满足人口增加及安居乐业的需求,对江河堤防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水文化的代表性灌溉工程有关中的郑白渠、成国渠,以及为开拓岭南修建的灵渠,使湘漓通航。自汉代起,为巩固国防,在西北屯边垦殖,了青海的湟水流域、宁夏的河套地区和甘肃的河西走廊。

  (2)隋唐宋时期

  隋炀帝修通了南北大运河。特别是唐朝,国泰民安,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垦荒地,修筑圩垸,以及荆江和汉江堤防;塘堰灌溉遍布,并已有提水灌溉,灌溉大为扩大,作物单产和总产大大提高。公元年,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水文化出现了《农田利害条约》法令,设立了农田水利官,“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复兴”。北宋徽宗,提倡围湖造田。南宋时期,珠江口大规模修堤围垦,太湖、浙东建设海塘,以及著名于后世的苏北以范仲淹命名的“范公堤”等。唐诗、宋词,人文传记和小说兴盛,以及李白、杜甫、王羲之、柳宗元等诗词和书法家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有关水利方面的文笔墨迹。此时期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相互交融,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3)元明清时期

  到年清道光二十年,全国人口已达41亿,耕地达073亿hm2,复种指数达%,这些均得益于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发展。如元代屯田,不仅在西北,而且还扩展到东北和西南边疆。公元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更把荆江大堤连成整体,又修筑武汉堤、黄广大堤,以及安徽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康熙和雍正年间,又拨专款修筑湖广堤围,修堤围垦极盛,即“湖广熟,天下足”。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都有很多有关水的精彩描述。水文化充分反映了封建盛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3.近代水利与水文化

  我国近代水利始于公元年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乱不已,外侮日深,导致国力大大衰退。世界上一些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大量涌现;但我国却因受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影响,保守固执,因循守旧,致使水利事业停滞,水利工程效益锐减。不过此时我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忧国忧民,献身水利,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和材料兴修水利工程,以减轻水旱灾害。其中以李仪祉先生为代表,在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灌区泾惠渠,以及渭惠渠和洛惠渠等灌区,成为当时我国水文化的主要民族特征。

  因此,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紧密关联,充分体现着各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在满足兴利除害要求活动中所创造的水利、水利工程和水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的水文化

  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夕,我国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在江河中下游及湖海周边,兴修了大量堤防和围垦工程,但均无水库调节,蓄洪、滞洪处于自然状态,圩垸零乱分散,防洪排涝能力很低。灌溉虽有016亿hm2,并有都江堰大型灌区等古代水利伟大成就,但灌溉技术十分落后,而且绝大多数灌区仍然依靠小型塘堰和人、畜、风、水力设施,工程极其简陋,灌溉保证率很低。总之,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30年间,水利建设停滞倒退,水旱灾害频仍,如年珠江流域大水灾,堤围溃决,广州城被淹。年秦、豫、冀、晋、鲁省大旱,灾民万,死亡50万。年江淮大水。年华北、西北、西南13省个县大旱。年黄河流域各省大旱,灾民万。年江淮和年黄河大水,年黄河南岸决口,汉江、漓水等支流大水。年在口决开黄河大堤,豫皖苏3省44县54万km2一片,等等,直到年人均占有粮食仅kg,远不能解决的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党和一贯重视水利建设。早在年周总理就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我国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历史性的变化,“其功不在禹下”,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技术,中国的水文化比大禹创造的功绩更大,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界,如三峡工程、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等,全国灌溉达053亿hm2,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进入21世纪,党又多次强调,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又强调“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要求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水利部还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培养具有更高思想境界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高水平的人才,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文化即将展现出更加夺目的光采。

  三、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辩证耦合统一

  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充分表明,水、水利、水文化是民族之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静态与动态的辨证耦合统一。

  (2)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的辩证耦合统一。

  (3)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水利与水害的辩证耦合统一。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既兴利又除害,但不恰当的水利与水利工程也会造成对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从而相应地使水文化遭受挫折与损害。

  (4)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供水与需水、用水的辩证耦合统一。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全民节水,发展节水农业,强化节水灌溉,在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时,逐渐降低农业用水量,减少灌溉用水量的损失与浪费,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生物需水、用水规律,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供、需、用水机制,以缓解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危机,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我国农业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这正是现代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重点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准则。 ■

水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对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2 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水文化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3 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对水文化的形成和表现有重要影响。

4 社会性:水的使用、保护和管理受到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工程性:水的利用和管理需要强大的工程技术支持。

水文化遗产分为哪些两大部分?

水文化遗产分为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和物质水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包含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