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书院在什么地方金庸书院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7收藏

金庸书院在什么地方金庸书院在哪里,第1张

金庸书院是一处专门为了纪念金庸先生的建筑群,位于金庸祖籍的家乡,也是一处极具江南水乡和武侠风范的传统纪念馆,为弘扬侠义精神而创建的特色舍管,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金庸书院在什么地方?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东南面(近观潮公园)

说起金庸“大侠”,相信在中国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所代表的14本著作,再加上一部《越女剑》,一共15部武侠巨著奠定了金庸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金庸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爱。

尽管金庸长期生活在香港,但金庸的家乡实际上位于浙江省的海宁市,金庸原名查良镛,出身于海宁当地赫赫有名的“查家”,曾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从海宁走出来许多的名家名人,都跟“查家”有着深深浅浅的关系。

然而,喜爱金庸的人,却未必知道,在金庸的老家海宁,居然有着目前中国独一无二的“金庸书院”。这座“金庸书院”位于浙江海宁盐官镇东南面,于2008年初由浙江省海宁市政府筹划建造,同年4月便得到了金庸本人的大力支持,2008年底开工,并于2010年9月落成对外开放。

最近,我在浙江海宁旅游,慕名来到了传说中的“金庸书院”,在这里追寻金庸大侠的足迹,感受侠客文化的点点滴滴。一走进“金庸书院”的大门,白墙上长长的一排浮雕砖画便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里展示的就是金庸先生的15部武侠作品,瞬间将我们带入了武侠的世界中。

整个“金庸书院”的建筑布局是参照清朝最负盛名的经学家阮元在盐官镇创办的安澜书院所建造而成,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当天我们来到“金庸书院”,天上正下着细细的小雨,更平添了几分江南的氤氲风情,不禁令人陶醉。

“金庸书院”总投资约1220万元,全面展示了金庸学术成就,并精心收藏了金庸的著作及相关的研究资料。除此之外,“金庸书院”还具备讲学、展示和藏书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全球金庸文学研究的一处重要场所。

“金庸书院”内珍藏着许多金庸先生的宝贵遗物,比如他的手稿、配件等等。如果你是一个“金庸”迷,来到“金庸书院”,看到这些物件一定会激动不已,想必再也没有在金庸先生的家乡看到金庸先生的珍贵遗物更让人动容的事情了吧

对于许多80后、90后,乃至于00后的朋友们来说,金庸基本上就代表了大家的青春回忆,哪怕你没有看过金庸的原著小说,也一定看过由金庸武侠小说所改编的**、电视剧,甚至直到今天,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一直都是各种影视作品重要的灵感来源,影响颇为深远。

然而,当我们在“金庸书院”里预览时,却发现几乎没有见到什么其他的游客,感觉有些意外。后来,我特意去问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金庸的老家浙江海宁,居然有这么一个“金庸书院”,也算是当地比较小众的一个旅游景点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你喜欢金庸,曾经看过金庸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都不应该错过浙江海宁盐官镇这个独一无二的“金庸书院”,来到这里,你看到不仅仅只是风景和建筑,更是可以感受到金庸所代表的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特定的文化,必定让你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龙光书院,在丰城西南部荣塘境内,即丰城古县治之地,为宋代私办,宋高宗赵构赐名的龙一所著名书院,收入《中国书院辞典》。北宋大观元年(1107),陈瑞(字应龙,官至大司寇)迁居荣湖后,首办第一件事是立荣塘义无反顾学。明陈廷章《龙光书院事实》曰:“吾祖荣湖应龙公於宋大观丁亥,立书院于古丰县治之上榜,晋令雷孔章(雷焕)掘剑之侧。剑池之名鸣天下,览山水之胜,有志以立义学,以诲乡邑及四方之来学者。捐剑池庙、山寺桥陂上田五百亩以给之,远近无不感动。”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自俯公瑞子克绍父志,俱承创制,给饷愈胜。”陈自俯《孔衍圣公家庙肖像贡礼上启》中有言:“豫章丰城,於独紫气,掘剑池之创办义学古县治之上,於田资,瞻延师省,云集英才。”绍兴二年(1132)四月,“走东鲁(山东)孔庙脱真圣像归祀书院。”同年“有司奏闻,承敕额龙光书院。”乾道六年(1170),“延请紫阳朱夫子作心广堂记。”至时,书院建筑已初具规模。《陈氏家谱》谓:“尔后,俯之子陈嘉请,嘉靖(赠文林郎,上高县令),合力“捐资增构晚晴斋,望光亭于书院之右,以为凭倚眺望之所。”元至大年间,“大元府君陈必强协弟宗强-书院,构宝气楼於剑池之东。”元进士、国子监学禄陈宗强,“重建讲堂,扩田千亩,以供四方之来学者三百余人瞻学之资。”使“龙学书院自度创立甚丽”,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龙光书院事实》载主要建筑有:“中立正殿、后立六经楼、会膳堂、讲堂、房庑及诸生读书之室四百余间,咸铁有序。”元学士欧阳圭斋(欧阳玄)过访,“为重书龙光书院、文明堂额匾及作序,一时书院之名扬天下”,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至清末的八百多年间,累有修葺。陈治章《书院义田记》云:“元末红巾贼肆掠乡村,书院焚毁,吾逃者没者不可胜数。”明洪武二年(1369)“是值清平,熙诚公偕侄且元及良策,良篪等二十六人,捐资重建。”越十余年,集数百金,复建六经楼,及心广堂等屋。明嘉靖三年(1524)县令潘颖奉上檄改建书院,嘉靖二十七(1548)八月重修。至万历年间,书院又一次被战火烧毁,再次重建,才得以复成原貌。道光五年(1800)有陈氏裔孙陈治平等14人,集谋修建书院,筹资1700文;咸丰八年(1858),陈汉霏等7人,捐资修书院银347两,同时有各房捐资银343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陈汉峰等20余人,先后5次捐钱507千文重修。然而使龙光书院保持原有的建筑规模和风貌,维护书院正常教学秩序。

龙光书院建筑规模,是丰城历史上所办书院中佼佼者。其建筑风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点。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后两进。中轴线上,首为大门、上石匾嵌有“龙光书院”四个黑色字,真字体,长2米,宽05米,今仍存,中为大殿,置先师孔子圣像;后为六经楼,藏经书三千余册;之后为仰止堂。院内东西两翼,前有左右庑;中两侧为讲堂、设衣亭、客馆、花台、读书室百间、会膳堂、心广堂(文明堂)等建筑物,均属砖木结构。院内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四周红墙环抱。院外附属建筑有山寺、望光亭、剑光祠、晚晴斋、仓廒等。整个院落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规范,造型雅致、奇丽,具有地方特色。此地,古木参天,松柏积翠,环境优美。历代名人讲学于此赋诗感怀,写下许多诗篇,赞美其风景佳色。宋名儒、理学家朱熹讲学月余,赋《龙光书院》诗赞云:“一道荣光带碧山,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名村坞,泉落飞虹泻石湾;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潭龙起夜光寒;咿唔何处经年韵,多在湖东乔木间。”明甘惟寅对此作有“荣塘烟雨”“塔埠云涛”、“剑池夜月”、“山寺晨钟”、“三汉鱼火”、“长秆稻田”、“荣塘落雁”、“古道鸣驺”八景诗文,表达他对景情感。清甘兴仁至此讲学时作《龙光书院》诗赞道:“龙光海内争传颂,院落巍巍齐鹿洞;紫阳去后几百年,想见风流千古韵。”反映当时书院胜景之一斑。

龙光书院自创办至民国元年(1912)毁书院改学堂,名国立学校,时达八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它是县级最高学府培养造就科举人才主要的场所之一,在丰城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从宋至清代,多有文人学士、达宫名流游学、讲授于此。清陈其璋在《续修族谱序》中云:“吾祖自俯公,相地宜割地创义学、置义田,敦请名儒敷教,四方来学者甚多。”陈自俯其人,首继父志,致力于办学,讲学不倦。乾道六年(1170),延请名儒朱熹讲学月余。朱熹在为之所作《龙光书院心广堂记》中写道:“乾道庚寅岁也,为友人荣塘陈自俯请,名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熹榜其间曰:心广。”并为书院题书“圣道中天”匾额,慕名求学者集居深造。陈明勖《族谱序》中言:“朱子晦庵留居月余,从学者四百人。”同时随从于此讲学者,有邑人盛温如(淳熙举人,官奉节郎),刘充(官提刑司干)、于革(淳熙进士,官湖北房州知州)三杰士。明徐即登《重建龙光书院记》言:“在宋时,晦庵失夫子游息颇久,一地相与如于去非(于革)、盛温如、皆称杰士”,讲授龙光书院,“四方来学者胥馆焉,甚盛举也。”元代时,先后陈氏裔孙陈必强、陈本强、陈植(元统元年进士,官上高县尹)“辞官归教,讲学书院,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四方名儒多从之游”;至正十三年(1353)举人陈熙明、官至刑部郎中的陈熙载、钦授兵部赞书陈天祥等先后主教书院。明代时,有陈裔工泰,景泰元年举人官授山东黄兴教谕,晚年辞归,讲学书院,范兆祥《文明堂记》载道:“陈君熙擢甲第科,拜监察御史,官至广东佥事”,先后在院讲学终年。清代时,先后有邑人罗拔(乾隆进士,官汉阳黄陂知县),敖宗瑚(乾隆举人,官广东镇平知县)、甘兴仁(雍正举人,官甘肃礼县知县)、吕光焕(嘉庆进士,官内阁中书,赣州府教授)、吕溶(嘉庆进士,官户部郎中)等诸儒士,均辞官家归,讲学龙光书院,为丰邑培育造就大批人才。清杨锡伯缓在《荣塘陈氏族谱序》中有言:“自府公豪举於邑基创院,高宗敕匾降以龙光,而一时人文蔚起。从宋名人杰出,甲第相望。”丰邑科举及第达官,不少就读此书院,明代尤著。徐即登〈书院记〉中云:“其弟子最著者若朱学士善(湖塘燕山人),以相出名”,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兵,“国初甘布衣惟寅,以文行重乡评;而陈代先若泰,以贤科试;邑博士若昭,以甲第为名御史。”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书院是在宋朝开始盛行的,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六大书院”的说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不过普遍大众认可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还是以下这四个。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它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五代时期,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历经沧桑,曾经多次被修复,在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前童古镇属于宁波古镇村落的著名风景区。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抗战时期浙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前童,解放战争时期宁海县工委在此诞生,属宁波市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近年来,前童又以其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而声誉鹊起。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在这里,人口学、教育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环境保护学乃至全部人文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机联系,因而引起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南朝梁宣帝隐居外,《徐霞客游记》第一站,太平天国古战场都横卧在村前村后。

前童交通便捷,位居宁波和台州的中点,34省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相信您的观光能乘兴而来尽情而归。

童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前童村的始祖是童潢,此公是位官居迪功郎的士大夫。南宋绍定(公元1228年),童氏游历兹土,见"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他们由台州迁入塔山山麓,居住在惠民寺前,建"寺前童村",俗称前童。770年来落籍生根,历代繁衍,终于成为万人大村。

前童村所在地前童镇的主要地貌特点为:西北与东南群山环列。北部梁皇山盘桓,东南有高背山、杨家山、岩下山。中部为平洋,占全镇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前童村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

村内布局着黛青瓦粉白墙的道地(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独具浙东风格。最兴隆的时候有亭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节孝坊表2座,旗干架2对,3百年以上古木15株。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大粗族群落。

前童村经历了760余年的发展,留下一批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建筑群。这批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其中童氏大宗祠,建造于明年初洪武18年,占地12亩,檐头四注,两廊发阁,南高戏台,北存祀室。其它环村而筑的"俨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分别建于明天启,清顺治、乾嘉年间、至今轮廓依旧。古祠周围是黛瓦粉墙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欣所寄"等40余间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清代乾嘉年间的风貌。

通过三年多的旅游开发,村民的旅游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旅游事业十分关注。现前童镇已成立了旅游办、旅游开发公司,配有导游6人,随时可带领游客游览,服务周到。

著名人物:

(1)、方孝孺--在前童村770年的历史中当大书一笔的重要人物是硕儒方孝儒,此公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洪武年间蜀献王聘他为世子的老师,因其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方正学",时曾任翰林院编修。明洪武18年童伯礼筑"石镜精舍"于南岙,请方孝孺来讲学,当时方29岁,正值思想成熟期。他的《逊志斋集》中极具思想性的《杂论》部分多数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童门三代全部拜学在方孝儒门下,连年长方21岁的童伯礼也不例外。这使方大为感动,萌生在此教书育人一辈子的想法。由于方孝儒鄞于教学,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名家子弟均慕名而来,聚集在石镜精舍下。方孝儒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前童族人的文化水准,而且他帮助前童编写的施规更是历经数代影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当说没有方孝儒,就难有前童知书达理、敦睦向上后人。

1402年燕王,即后开永乐年号的明成祖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夺取了皇位,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这诏示天下,命方孝儒起草即帝位的诏书,方孝儒忠于先帝,绝食拒诏,抗旨不遵,身着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难来抗议朱棣篡位,这便是《明史》所载方孝儒草诏被戮案。此案在明清以降株连九族的文字血案中,亦可谓空前绝后,死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棣因方孝儒宁死不屈而发明了"瓜蔓抄"、灭十族的刑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株连十族的文字狱。除此之外方孝儒被诛杀外,第十族--学生了遭到迫害,被流放充军的甚多。俞樾写诗纪念:"碧雪河山沉十族,白衣涕泪恸孤臣";"石镜山高境绝尘,当年逊志此传薪。风凄月冷先生去一脉读书留种子。"鲁迅先生称赞方孝儒为"台州式的硬气"。作为大明帝国的江南士子,他的方正品格,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撼动了中国几代鸿儒学士,方先生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童潢--字天水,童氏游历兹土,见前童"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因此他为宁海塔山童氏始迁祖。明考古学家、中都国子监典薄、余姚人赵挥谦为之作《宋迪工郎童天水先生传赞》。

(3)、童思立--字伯礼,号谨节,塔山童氏大房派祖。其人目秀身长,能读书,任侠有气质。就是他明洪武18年筑"石镜精舍"于南岙,礼聘硕儒方孝孺前来讲学。他本身不顾年高体弱,同年青弟子一产虚心聆听讲座,认真求教。这一精神不仅鼓舞了前童人,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前童尊师重教的先风,为日后古村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童濠--字继乐。明正德四年间(公元间1510年),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这就产著名quot;扬柳洪砩"。童濠完成了前童最早、最完整,也是受益至今的一项水利工程,日后为纪念这一壮举前童形成了元宵抬鼓亭行会的习俗。童濠因此数百年来名垂青史。

(5)、童桂林--字芳五、又字有享,号燕山。这清举人,读书异常努力,又非常孝道,晚年德高望重,曾为多位祖先写宗谱,并留有多首赞美前童的诗词。

(6)、童保暄--在辛亥革命中,前童光复会员童保暄(伯吹)响应武昌起义,25岁就任北伐战争中杭州代总司令,指挥光复杭州之役;在护国运动中,童保暄又以浙江护国军军长之职率部反袁,被誉quot;浙江蔡锷",死后镒为陆军上将。现在村中留有童保暄故居。

(7)、童先林--又名林雄、先森。中共党员。他有前童教书其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动动。后任宁海西区工委委员,兼管宁海、三门二县的工作。1949年解放后任宁海县第一任县长。从事革命工作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重望。现在村中留有童先林住宅。

(8)、鉴真大师--前童地处甬台临界点,背靠三门湾,面朝天台山,是南北朝佛的必经之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失败后,曾夜宿离前童不远的白泉寺,第二天去天台山。第四此东渡日本时,特意从三门湾登路,去前童村北的福泉寺进香。然后经过前童去天台,再去开封。福泉寺内留有"此路通东京"石碑一方,至今依稀可辨。

(9)、徐霞客--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明代管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旅行家。他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地理山水,留下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最大细致考察评述的神州山水是巍峨神奇的天台山和始丰溪。列在徐霞客游记第一篇的压卷之作,亦是《游天台日记》。徐霞客对天台山的考察,有几个不同于一般的特点,一是多次身入天台,反复细致考察。徐霞客游记中开卷第一篇描述的山川景物便是天台山,27载又故地重游。二是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对天台山下高低和以始丰大溪为主的天台水系全面考察。这是这位大地理学家绝无仅有的情系天台的杰作,三是越出地理学范畴,注目天台山的风物文化古迹,亦是霞客的破格之举。天台山在前童镇西北,南北朝时,为梁皇子的隐居地。前童因此和徐霞客具有了亲爱的关系。

(10)、方国珍--黄岩县新桥乡洋屿村人。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受诬被官府追捕,乃举义旗,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他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方国珍极为孝顺,相传前童人正月十四闹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均与方母逢十五吃素,为了便天老母与民同乐而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四大书院一般指中国四大书院,我国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那么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在哪里?

1、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2、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即为现湖南大学校址。

3、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

4、 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县城南。

以上的就是关于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在哪里的内容介绍了。

南京惜阴书院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惜阴书院

南京惜阴书院为清末南京著名的八大书院之一。惜阴书院由两江总督陶澍于清道光十八年(1858年)所建。

这个书院有许多故事。光绪年间,两江总督端方就在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的旧址,建造了前后二幢古式藏书楼,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里面有丁丙的“八千卷楼”藏书以及其他许多的珍贵版本。辛亥革命后,江南图书馆多次改名,但“八千卷楼”藏书基本完整。现在“八千卷楼”藏书迁往虎踞路,由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特辟专库保管。

书院规模颇大,聘请当时名儒薛时雨为书院山长,挑选优秀学生人学,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末,端方等五大臣去欧洲考察,称赞西欧的图书馆。后端方出任两江总督,于1907年在这里创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现为南京图书馆特藏部),委任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图书馆总办。

据史料记载,1912年2月间,鲁迅先生应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鲁迅于办公之暇,常与许寿裳到江南图书馆借阅善本书。鲁迅在江南图书馆,曾经借抄清孙志祖增订的挑之驷辑本《谢承后汉书补逸》一书。江南图书馆的“陶风楼”,古朴典雅。大楼前,还有两棵近百年银杏树,环境极为优美,遗址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庸书院在什么地方金庸书院在哪里

金庸书院是一处专门为了纪念金庸先生的建筑群,位于金庸祖籍的家乡,也是一处极具江南水乡和武侠风范的传统纪念馆,为弘扬侠义精神而创建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