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姓靳的宰相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有没有姓靳的宰相啊,第1张

  靳贵(1464~1529),字充道,号戒庵,镇江丹徒(今江苏)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钱福榜进士第三人。靳贵乡试第一,会试第二,殿试第三,授翰林编修。武宗出阁,被选东宫,兼司经局校书,进左中允。预修《会典》成,升左谕德兼侍讲。武宗即位后,靳贵受到重用,升为太常少卿兼侍读,充日进官。不久,母亲去世,靳贵辞官归家守丧。期满官复原职,不久又晋升为礼部侍郎。当时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曾向靳贵咨询过朝政,让靳贵密书京官殿最以进,靳贵没有听从。从此刘瑾忌恨靳贵,寻机报复。于是挑出《会典》中的一些小毛病,将一些翰林学士贬官降职,靳贵也在所难免,被降为光禄卿。也许是武宗的眷顾,不久,靳贵又官复原职,改任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后又晋升为礼部尚书。正德九年(1514)春,靳贵为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朝政,加太子太保,户部上书,武英殿大学士。当时,武宗还未有子嗣,皇储始终定不下来。靳贵劝武宗选择宗藩中亲近且贤惠之人,置之京师,用以安抚海内人心,待皇子降生,再让宗藩之亲复归藩王。这样的规劝在当时不是一般大臣所敢为的。正德十年,乌思藏入贡,其来使对武宗说,他们那里有一位活佛能预知祸福。武宗遂命中官刘允去迎接,携锦衣卫官员130人,卫卒及私仆如隶数千人,光粮草车马的费用就以百万计。内阁大臣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武宗不听。

  靳贵在翰林时,曾主持过正德六年和十二年两次会试。第一次主考会试后,有人揭发其家童受贿鬻题,靳贵亦不申辩。及正德十二年会试,此时靳贵已中病在身,但他仍带病复出,重任会试主考,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反而遭到更大的怀疑。受到言官们的丑化和攻击,靳贵无奈,只得上疏辞官。归乡两年后,靳贵病逝。朝廷为此辍朝,赐祭葬如制,赠太傅,一谥文僖。武宗南巡,亲临靳贵的家,参加了他的葬礼。武宗亲抚其灵柩,命大臣为靳贵撰写祭文,但都不满意,遂亲自为靳贵写了一首诗,随行文臣皆愧叹不如。靳贵一生简重静默,不轻易藏否人物。在内阁侃侃正言,无所顾忌。多次主持科举考试,提倡典雅,反对浮华文风。靳贵居家俭约,曾作《师俭堂》已示子孙。著有《戒庵文集》二十卷。

  清光绪《丹徒县志》载,靳贵最后长眠于长山脚下的西凤凰山腰,据当地村民反映,他们小时候还看过靳阁老墓前的很多石物,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长山开发的进展,靳贵的墓肯能重现。

  明代废宰相职,大学士实握宰相权。

张岳,为明朝进士,在《明史》列传中出现了两次,即有两个张岳。分别是列传八十八中来自福建惠安的维乔和列传一百一十五中来自浙江余姚的汝宗。

张岳,字维乔,号净峰,福建惠安东岭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十月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以大儒自期。正德八年(1513年),乡试中解元;正德十一年(1516年),会试成进士,授职行人,掌朝觐聘问事。

张岳,字汝宗,余姚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行人。擢礼科给事中。

张岳(1492-1553),字维乔,号净峰,福建惠安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行人,因谏阻武宗南巡,被廷杖,贬为南京国子学正。世宗即位,张岳官复原职,迁行人司右司副。后改任

南京武选员外郎,历主客郎中。出为广西提学佥事,改提学江西。坐事贬为广东盐课提举,升廉州知府、广东参政。时塞上多事,被荐迁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移抚江西,进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进兵部右侍郎,召为兵部左侍郎,总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进右都御史。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二十八日,死于沅州,年六十二。赠太子少保,谥襄惠。张岳博览文章,经术湛深,其学不喜王守仁之说,以程、朱为宗。著有《小山类稿》。

春晴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诗中记叙了初春风和日丽的景色,诗人抓住和风、残雪、冉冉飘动的蛛丝、静谧的花枝、远处飞过的鸟儿等景物极力烘托出初春的温馨,但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赏春,而是通过对春日风光的咏赞,排遣被贬谪后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表面写景,实为表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诗的最后,诗人从内心发出“客衣尘土终须换”的感叹,便是希望尽快的结束贬谪生活的心声

译文

林下春光明媚风儿渐渐平和,高山上的残雪已经不多。

垂吊在空中的蛛丝冉冉飘动花枝静谧,远远的看见白鸟从石板路上面飞过。

忽而在山中怀念起旧时的朋友,多少回梦到洞口雾气缭绕的藤萝。

衣服沾满尘土最终要换下呵,好到湖边采荷花与菱角。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

1 明史·唐寅传哪里可以看

《明史》中的唐寅 选举二 科场弊窦既多,议论频数。

自太祖重罪刘三吾等,永、宣间大抵帖服。陈循、王文之齮刘俨也,高谷持之,俨亦无恙。

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乃命东阳独阅文字。

给事中林廷玉复攻敏政可疑者六事。敏政谪官,寅泰皆斥谴。

寅,江左才士,戊午南闱第一,论者多惜之。 艺文三 唐寅《画谱》三卷 《唐寅集》四卷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南京兵部尚书信子也。

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

学士李贤、彭时咸爱重之,贤以女妻焉。成化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

翰林中,学问广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冠。孝宗嗣位,以宫僚恩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

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弘治元年冬,御史王嵩等以雨灾劾敏政,因勒致仕。

五年起官,寻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进礼部右侍郎,专典内阁诰敕。

十二年与李东阳主会试,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时榜未发,诏敏政毋阅卷,其所录者令东阳会同考官覆校。

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东阳以闻,言者犹不已。敏政、昶、经、寅俱下狱,坐经尝贽见敏政,寅尝从敏政乞文,黜为吏,敏政勒致仕,而昶以言事不实调南太仆主簿。

敏政出狱愤恚,发痈卒。后赠礼部尚书。

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第,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卒,年二十有三。

祯卿体臒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子伯虬,举人,亦能诗。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

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

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

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

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

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千金为赙。

征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於吴宽,学书於李应祯,学画於沈周,皆父友也。

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

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

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

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

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征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馀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征明官。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於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

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

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彭孙震孟,自有传。 吴中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骋,文风极盛。

征明及蔡羽、黄省曾、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征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属,亦皆以词翰名於世。

2 文言文《唐寅传》翻译

唐寅字伯虎字畏吴县幼入才气奔放与交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读书讥笑俩唐寅豪气十足说:我要关门读书考取解元易反掌弘治戊午唐寅考取乡试第名主考洗马梁储朝廷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都赞赏于程敏政招纳唐寅门梁储奉命使外唐寅求程敏政诗文饯行已未试程敏政主考官同乡考徐经用钱贿赂程敏政家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唐寅起打入监牢拷问没找具体根据求诗文事唐寅判发浙藩役吏唐寅没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台、武夷等东南观海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桃花坞建座房与朋友每畅饮其曾经妻世唐寅放浪伤怀再想功名所建树梧桐树打层严霜喻自问苟延残喘作呢阵叹说:丈夫即使功名应该慷慨激昂何效仿些困顿于刻枚图章江南第风流才作首《伥伥》诗读都觉悲伤宁王朱宸濠仰慕名用重金聘请前往唐寅见面知道谋反思于装疯卖傻宁王放乡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化境研究历探求扬马、元虚、邵氏音韵文字理肯定订旁及山川虫鱼鸟兽文星宿入于自世间于官应景诗文没特别用做说知道我才能面胸奇气喷发寄情于画笔描绘颇唐宋名家笔;(别)饱经艰苦拼命追求能完全达种境界晚皈依佛门自号六死才五十四岁来自。

3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译

译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后被授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当时,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东宫讲书,都先要准备所讲的经义,由阁臣阅正后,呈皇上批览,然后才得进讲。解缙讲《书经》,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诗经》,幼孜讲《春秋经》,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进升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并传谕吏部,说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已任满,不要改作他任。七年,幼孜随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学才华,所过山川要害,总命他加以记载。幼孜就在马鞍上当场起草。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天黑时,幼孜从马上掉下来,胡广、金纯去而不顾,杨荣为他结鞍再行,走了一会儿幼孜又掉下来,杨荣便将自己的马让给他骑,第二天才到达行在所。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名使者追寻杨荣和幼孜,但都没有找到。他们回来后,皇上非常高兴。此后每次北征,幼孜都随从,他还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后录》。十二年他受命与胡广、杨荣等人编纂《五经》和《四书》、《性理大全》,升为翰林学士,十八年他与杨荣一起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只有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到达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朕梦见神人两次说上帝好生,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固在于除暴安民。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诏谕各个部落。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幼孜护梓宫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十月命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正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不喜欢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以讨好君主。贤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纳,便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应当引以为戒。”幼孜等人叩头致谢。洪熙元年(1425)幼孜进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亲去世。

宣宗即位后,诏令幼孜出来任职,修撰两朝实录,充任总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节到宁夏,册封庆府郡王妃。他所经过的地方,都询问士兵和百姓疾苦,回来后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许并采纳了。随从皇上巡边,度过鸡鸣山时,皇上说“:唐太宗仗着其英武征辽时,曾经过此山。”幼孜回答说“:太宗不久便后悔这一战役,所以修建了悯忠阁。”皇上说“:此山在元顺帝时崩塌了,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幼孜回答说“:顺帝是亡国之主,就是山不崩,国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听。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所耻的行为。”

4 唐寅识破术士诡计的文言文题目和答案

(原文)唐伯虎识破术士诡计 有术求见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

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

术士犹未悟。日造门,出一扇求诗。

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译文)有个术士求见唐伯虎,极力地说修炼的好处。唐伯虎说:“如此高妙的道术,为什么不自己干?反而要赐予我?”术士说:“只恨我自己福浅!我看过的人很多,有福气的人,没有像你这样的”唐伯虎笑着说:“我只有仙福,在城北有一间房间,非常僻静,你到那边修炼,练出以后各得一半。”

术士还没有省悟,每天到家来,拿出一个扇子求唐伯虎题诗,唐伯虎写道:“破布衫中破布裙,碰到人就会说会炼银,那为何不烧一些自己用?还要到河边担水卖人。”。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1D(就,趋,这里指到任)2D(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可要)3C(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参考译文: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吴县人。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

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俩,唐寅就豪气十足地说:“只要关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

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都很赞赏,于是程敏政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

已未会试,程敏政为主考官,同乡考生徐经,用钱贿赂和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监牢,拷问没有找到具体根据,最后因求诗文的事,唐寅判发到浙藩为役吏。 唐寅没有到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畅饮其中。

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过了一阵又感叹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困顿之人。 ”于是刻了一枚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又作了一首《伥伥》诗,读过的人都觉得悲伤。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请他前往。

唐寅见了一面后知道他有谋反的心思,于时装疯卖傻,宁王只好放他回乡。他学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到化境,研究历法,探求扬马、元虚、邵氏的音韵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订正它,旁及山川虫鱼鸟兽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间。

他对于官样应景的诗文,没有特别用心去做,说后来人会知道我的才能不在这方面。胸中常有奇气喷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描绘颇有唐宋名家笔法;(别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那种境界。

晚年后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死时才五十四岁。

6 明史刘麟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刘麟传

原文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绩学能文,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平反三百九十余人。正德初,出为绍兴知府。因刘瑾衔其不谒谢,罢为民。瑾诛,起补西安,寻迁云南按察使。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于嘉靖四年(1525)三月二十一日致仕后起改大理寺卿,擢工部尚书。因上节财十四事,中贵大恨。由于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亦在停中,中官吴勋以为言,遂令刘麟致仕。居郊外南垣,赋诗自娱。晚好楼居,而贫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徵明绘其图。嘉靖四十年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少保,谥清惠。有《刘清惠集》。

译文

刘麟,字元瑞,是本安郡仁县人,世代做南京广洋卫副千户,于是安家于此。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与顾璘、徐祯卿合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考中进士,授任刑部主事,进升员外郎,纠正了三百九十余人的冤假错案。正德初年,出京做绍兴知府。因为刘瑾嫉恨他不拜谢(自己的恩情),被罢免为民。刘瑾被诛杀后,被起用补任西安,不久升任云南按察使。嘉靖初年,被征召授任太仆卿,升任右副都御史,做保定六府巡抚。在嘉靖四年(1525)三月二十一日辞职后又被起用改任大理寺卿,升任工部尚书。因为上书谈十四件节财之事,宫中的大臣很记恨他。由于通令暂停浙江、苏州、松江织造,而皇上提供袍服也在停止之列,宫中的官吏吴勋拿这件事说事,于是让让刘麟辞职。(刘麟)住在郊外的南垣,赋诗自娱。晚年喜欢竹楼,而贫穷不能建楼,(就)在梁下悬挂车子,蜷曲着睡卧在里面,命名叫神楼。文徵明画了这幅图。嘉靖四十年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赠官太子少保,谥号清惠。著有《刘清惠集》。

正德帝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长子,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又早夭,是孝宗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即位之初,曾在庄严的皇宫正殿奉天殿以猴坐犬背,燃起爆竹,一时猴跳狗走。1514年正月,正德在乾清宫玩灯火,最後失火,正德在豹房路上,回顾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栅大焰火」。又常常离开帝都燕京四处巡游,寻花问柳,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沿路骚扰,人民逃匿山谷。住在京师期间,又不愿住在紫禁城,在宫外建了一座“豹房”居住,亲自训练虎豹,并甄选大量美女於其中,供其交媾逸乐。其男宠也不计其数,名曰“老儿当”。\x0d\正德帝不喜上朝,起初宠信刘瑾、张永、丘聚、谷大用等号称“八虎”的宦官,1510年平定安化王之乱(朱寘鐇)后,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后又宠信武士江彬等人。\x0d\正德帝喜好宗教灵异、怪力乱神,终日与来自西域、回回、蒙古、乌斯藏(西藏)、朝鲜半岛的异域法师、番僧相伴。正德帝也学喇嘛教,自称大宝法王。正德帝还曾亲自接见第一位来华的葡萄牙使者皮莱资。正德帝并听从伊斯兰教义,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猪肉「内批仍用豕」;旋即在大学士杨廷和的反对下,降敕废除\x0d\正德帝“奋然欲以武功自雄”。正德十二年(1517年)10月,在江彬的怂恿下,自封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到边地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亲征,击溃蒙古鞑靼小王子(即达延汗巴图蒙克),回去后又给自己加封太师。史称“应州大捷”,虽安定了明朝华北边境,但明军的伤亡却比蒙古军还多。1519年,宸濠之乱爆发。宁王在江西南昌叛乱,正德帝不以为意,且以御驾亲征为名,巡游江南,行至半路,得知右佥都御史,大思想家王阳明已经平定叛乱,俘虏宁王。正德帝先是隐瞒消息,继续南巡。在金陵受降时,先将朱宸濠假意释放,然后再由自己化身“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亲将宁王抓获。离开扬州时,正德帝又要求当地知府蒋瑶将欢送宴会的餐饮折成现金给他,但当蒋瑶以天子应当节俭为由拒绝后,正德帝只是低声骂了句“小气”而并没有处罚。\x0d\八个月之后返燕京途中,正德帝在淮安清江浦上学渔夫撒网,作为游戏,却失足落入水中,并因此患病「燥热难退」,1521年,正德帝因为过度享乐吐血而死,终年仅卅一岁,葬于康陵(今北京明十三陵之一),谥号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由於无子嗣,於是杨廷和等大臣,依照宗法,由宗室中选出正德帝堂弟朱厚熜,作为继承人,是为明世宗。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权臣王导[1][2]。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为官颇有情操,为明孝宗器用,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年间因得罪刘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书,又被贬职,之后被罢免[3]。据《年谱》记载,王守仁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他刚好出生,祖父王伦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奇特的人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4]。和通常的书香门第不同,年轻的王守仁则经常跟从父亲出游居庸关、山海关,并时常出关外,纵览山川地理[5]。

思想演变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主奉道教旌阳真君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唤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6],之后的他更加适才讨论军事,并且善于射箭[7]。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二十七岁,他在读朱熹的《上光宗疏》,读到讲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王阳明开始懊悔以前读书虽然勤奋却无所得,都是因为自己过于贪图读书的速度。于是他开始循序以求,但终于认识到“物理吾心,终判为二”,以致旧病又复发,这时见到有道士谈养生之说便因之而喜。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还朝后上奏谈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件事情,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8]。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勃,苗、僚杂居。王守仁亲自劝导当地民众学习,受到民众爱戴[9]。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不久,刘瑾被诛杀,王守仁升为庐陵县令,后升为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其供职于验封司。此后他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10]。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

军事功绩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民变。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赐以节度地方军政,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事。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金陵。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士卒,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成份为杂牌兵,包含各地民兵,农民及土匪),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吉安太守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宁王军,宁王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1]。

后来,明武宗以“威武大将军朱寿”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释放宁王,让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借此讨好皇上。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俘虏,高兴一下。

平宁王《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军功封爵

正德十六年正德朱厚照去世,新朱厚熜继帝位,因念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特敕封其为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照旧参赞机务,并于嘉靖二年在绍兴开建新建伯府。

明朝文官封爵屈指可数,无军功不得封爵,王阳明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二位因军功封爵的文官,南京兵部尚书挂参赞机务衔与镇守太监、南京守备共同负责南京军务。

总督两广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事变,都御史姚镆无力解决,嘉靖赐姚镆致仕,任命王守仁以原职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击溃了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卒后,朝廷予谥文成,赠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封侯爵,称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宋末元初,资州战乱连年,城池颓废。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资州并入简州。元至正末年(1362—1371),明玉珍、明升在四川地区建立“大夏”政权,复置资州(治所在今重龙镇),下辖内江县。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汤和、傅友德率军入川,明升投降,大夏亡。朱元璋降资州为资县,编户十里,辖11乡,属成都府。清圣祖雍正五年(1727),雍正皇帝升资县为直隶资州(治所在今重龙镇),直隶四川省(清朝政区制度多,州有直隶于省的,有直隶于府的),属松茂道,领资阳、内江、井研、仁寿四县。

从1371年到1727年的356年,资中县一直被称为资县。在明代,资县出了几位颇有名气的御史,包括永乐年间的监察御史李芳,天顺年间的右副都御使宋有文、监察御史邓本端,正德年间负奇气有风裁的御史张元电,嘉靖年间三受廷杖的铁面御史周冕。

张元电,字文光。《浙江通志·第12部分》记载,“张元电,资县人。”《畿辅通志》记载,“张元电,资县人,进士。”张元电中进士的时间是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三月,该科状元是陕西高陵人吕柟,其位列三甲。参加这次会试同科而中进士的还有内江人尧弼、王廷祖。后来,尧弼官任知县,王廷祖官任监察御史。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新都人杨慎(字升庵)也参加了这次会试,但因试卷被烛火烧毁而下第。

张元电中进士后,先是到都察院任职,掌理刑法,被称为理刑进士。《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记载,正德四年(1509)五月,“壬寅……进士张元电、萧海、田兰、赵鹤俱都察院理刑。”

明代对监察体制作了较大的改革,就是把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把御史台的三院制改为都察院的一院制,设左右都御史、左右都副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并另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吏。理刑进士则是明代任官制度的一种试职。新科进士分配到都察院熟悉政务,理刑半年,故名。期满后实授御史。

半年后的正德四年冬十月戊申日,张元电成为试御史。“授理刑进士张元电、萧海、张宏、王度、李玑、王潮、蔡澄,知县解冕、李如圭俱为试御史。元电、海、澄、冕、如圭俱山东道,宏云南道,度福建道,玑山西道,潮江西道”(《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明代监察体制最重要的是创立了“巡按御史”制度,使御史分巡天下成为定制。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与地方按察司互相配合,形成了双重监察体制。张元电作为试御史,在山东道历事。

正德五年(1510)三月,张元电由都察院御史改任正六品的刑部主事。其改任的原因,《资县志》记载为,“初为御史,弹劾不避。时阉瑾专权,元电不附,因改刑部主事。”《四川通志•名宦》记载为,“初为御史,弹劾无所避,忤阉瑾,改刑部主事。”而《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则记载为,“戊午。吏部会都察院考察河南等道御史短于激扬、历练未纯者,为田墀、杨淳、萧海、张元电、刘经、孙迪、潘锐、严紘、魏彦昭、郁侃、范嵩、方德懋、赵鹤、童宽、李纬、张宏、夏廷芝、乔岱十八人,俱调改别任。墀、淳、海、元电为各部主事;鹤、宽、纬、宏为府推官;廷芝、岱为各府儒学教授;经等公差丁忧,待至日拟改。从之。”

正德元年(1506)初,之前侍奉太子朱厚照(明武宗)的宦官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张元电任御史时,恰是刘瑾把持朝政,正直之士不为其所容。正德五年(1510)四月,刘瑾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罪行,明武宗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据《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五》记载,正德六年(1511年)春,发生了刘六、刘七起义,“辛未春,北畿流贼刘六、刘七、齐彦明陷郡邑,杀良民,诸将莫能御。”当时,有人建议刘七等人仿效《水浒传》中宋江通过李师师取得赦书的故事向皇帝要赦书,刘七因而派齐彦明到豹房(刘瑾为了诱导明武宗戏玩娱乐,在西华门另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又称为“新宅”)见了明武宗。“或说七等,《水浒传》宋江赦者。”“豹房义子多与诸贼交通,有通事王永者得幸左右。中秋日,潜引齐彦明见上于豹房。”

这件事后来被人揭发,王永被张元电依照明朝刑法,杖击处死。豹房义子一党(武宗在宫廷中日为“嬖佞盘结左右”,他慷慨地封男宠为“义子”,赐姓朱)于是向皇帝告状,要治张元电的罪,张元电坚持认为自己是按照《大明律》处理这件事的,才免于责罚。“事发,下永狱,杖杀之。义子党诉于上,将罪原问主事张元电,公曰:‘刑官知有《大明律》耳!’事得解。”

正德十一年(1516)二月,已升任正五品刑部郎中的张元电,按照明武宗“审录天下罪囚”的安排,负责处理云南、贵州的事务。“遣刑部郎中留志淑、孙泰、欧阳重、吴山、张元电、马文、唐锦、倪璋,员外郎陈璋,大理寺寺正洪聪、刘经,寺副金罍、周叙审录天下罪囚。志淑北直隶,泰南直隶,重浙江,山江西,锦湖广,罍四川,陈璋福建,聪两广,元电云南、贵州,叙陕西,文河南,倪璋山东,经山西”(《明实录·武宗实录 ·9部分》)。

正德十三年(1518),发生了平浪土司和地方官员为一己之私而相互勾结煽动的政治争斗,“平浪苗夷阿向等之构乱也”。“自言为土官王阿童子孙,而三连者,本其家奴所出,乃世冒袭职,与之争;连复攘效无厌,阿向不能堪,遂紏拽苗民数千,攻劫村寨,欲必得官印乃已。时巡抚都御史曹祥檄都匀府卫,议处抚剿之宜。都指挥司继先知府张禧等皆受连赂,诬阿向僣称王号。祥辄信之,调永、保、酉阳、镇湲土兵进剿。兵无纪律,所过肆掠。”

张元电作为朝廷处理这场动荡的刑部会官审录人员,也受到了牵连。“巡按御史李显劾祥罪诏,审录郎中张元电并按之。元电具奏处置失宜,固祥之罪。而镇守太监史泰、总兵官李昂、巡按御史刘士元及参政胡濂、佥事许效廉尝与用兵之议,且显亦两特俱难辞责。继先禧纳赂及贪功者十四人宜逮治。连、激变、胖林等从叛俱拟斩……”

此事过后,张元电被从朝廷外调,任直隶保定府知府。在保定知府任上,张元电对保定府衙进行了修缮。四川威远人,清乾隆元年(1736)实授保定府知府倪象恺在《修保定府治记》中对此进行了充分肯定,“乾隆四年己未六月辛未,府治公廨,岁久将压,因谋拆卸,详动公帑,庀材鸠工,员吏率作,以至落成,则时维九月。粤考兹堂之作,则明正德十四年己卯,亦成以九月。明守张元电,资中人也,由监察御史守是邦,其所以甘棠吾保者,事载志乘。而兹堂则实始新之,并树槐柏百本,犹有存者,今二百十五年矣。予籍威远,资中比邻,自台湾道罢职而来,五年于兹,其所以宣德达情、教养士民者,未知何似……”

刘瑾伏诛后,明武宗又日益宠信豹房义子江彬等人。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十四年二月,在江彬的诱导下,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当武宗出巡到保定府时,张元电因为没有给权奸江彬纳贿,被诬告下狱。张元电毫不屈服,后经多次上奏,才豁免出狱,改知浙江处州(今丽水市)。《畿辅通志》记载道,“正德时任保定知府。武宗巡行,一切供亿秋毫不取于民,权宦诬奏被械系,旋亦释之。”《四川通志•名宦》记载为,“后迁知保定府。武宗南狩,江彬以无贿故,诬系狱,弗屈。寻奏释之,改处州。”

张元电在处州任上时,临近处州的台州黄岩县出现了一伙打家劫舍的山贼,时常到处州地界骚扰,老百姓苦不堪言。张元电于是亲自到山贼聚集地方,向他们晓以道理,讲清聚众作乱的祸福。不久,山贼就逃走消失了。当地老百姓大为感动,为张元电修建了祠堂进行祭祀。《四川通志•名宦》、《资县志》均记载道,“值黄岩贼起,谕以祸福,贼即遁去。郡人感而祀之。”

正德末年,张元电因为皇帝的猜忌,被免官回到资县家中。少师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杨慎之父)对此感到非常惋惜,认为张元电的才能不在前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余子俊之下。“后竟以忌免。少师杨公惜其才,以为不在余肃敏公下”(《资州直隶州志》。

据《浙江通志》记载,张元电在浙江期间游览了建德县的玉泉寺,并写下了《游玉泉寺》诗,“石佛山岩古,茅堂秋草深。流云栖塔树,飞絮贴禅心。高阁悬灯在,危萝碍日沉。乘闲一登眺,留此壮云林。”

免官回家后,张元电并没有闲下来,他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四川通志•名宦》记载道,“后免官,家居十三年卒。”《资县志》记载为,“家居十三年,闭门授徒,名臣多出其门者。”

张元电不仅是朝廷官员,还是有名的文人、书法家。他著有《石峰书法》、《张元电文集》十余卷。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张元电在资县东三十五里修建金紫桥。资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孙宏轼有记,刻大佛岩。清圣祖雍正八年(1730),慧朗和尚在州东四十里第一山重修宋代淳熙时建的皇觉寺,“寺有古坊、古屏各一,明御史张元电有诗。”

张元电还为资县水南街炳灵庙牌坊题写了“靖远”二字,并撰写炳灵庙碑文,文采斐然。资州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他也有诗赞誉:“晴江一曲自悠悠,石镜当崖玉气收。潭底倒悬千尺影,波心摇动万轮秋。夜凉露浴清辉净,野阔风飘素魄浮。遥忆王孙游赏处,机随鸂鶒渡芳洲。”

有没有姓靳的宰相啊

  靳贵(1464~1529),字充道,号戒庵,镇江丹徒(今江苏)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钱福榜进士第三人。靳贵乡试第一,会试第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