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云笈七签的目录,第1张

001目录

002序

003卷一 道德部

004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

005卷三 道教本始部

006卷四 道教经法传授部

007卷五 经教相承部

008卷六 三洞经教部

009卷七 三洞经教部·本文

010卷八 三洞经教部·经释

011卷九 三洞经教部·经释

012卷十 三洞经教部·经

013卷十一 三洞经教部·经二

014卷十二 三洞经教部·经三

015卷十三 三洞经教部·经四

016卷十四 三洞经教部·经五

017卷十五 三洞经教部·经六

018卷十六 三洞经教部·经七

019卷十七 三洞经教部·经八

020卷十八 三洞经教部·经九

021卷十九 三洞经教部·经十

022卷二十 三洞经教部·经十一

023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

024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

025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026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

027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

028卷二十六 十洲三岛部

029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

030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031卷二十九 禀生受命部一

032卷三十 禀生受命部二

033卷三十一 禀生受命部三

034卷三十二 杂修摄部一

035卷三十三 杂修摄部二

036卷三十四 杂修摄部三

037卷三十五 杂修摄部四

038卷三十六 杂修摄部五

039卷三十七 斋戒部

040卷三十八 说戒部一

041卷三十九 说戒部二

042卷四十 说戒部三

043卷四十一 杂法部

044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

045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046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

047卷四十五 秘要诀法部一

048卷四十六 秘要诀法部二

049卷四十七 秘要诀法部三

050卷四十八 秘要诀法部四

051卷四十九 秘要诀法部五

052卷五十 秘要诀法部六

053卷五十一 秘要诀法部七

054卷五十二 杂要图诀法部

055卷五十三 杂秘要诀法部

056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

057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

058卷五十六 诸家气法部一

059卷五十七 诸家气法部二

060卷五十八 诸家气法部三

061卷五十九 诸家气法部四

062卷六十 诸家气法部五

063卷六十一 诸家气法部六

064卷六十二 诸家气法部七

065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

066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

067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068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

069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

070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

071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

072卷七十 金丹部八

073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074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

075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

076卷七十四 方药部一

077卷七十五 方药部二

078卷七十六 方药部三

079卷七十七 方药部四

080卷七十八 方药部五

081卷七十九 符图部一

082卷八十 符图部二

083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

084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

085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

086卷八十四 尸解部一

087卷八十五 尸解部二

088卷八十六 尸解部三

089卷八十七 诸真要略部

090卷八十八 仙籍旨诀部

091卷八十九 诸真语论部

092卷九十 七部语要部

093卷九十一 七部名数要记部

094卷九十二 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095卷九十三 仙籍语论要记部二

096卷九十四 仙籍语论要记部三

097卷九十五 仙籍语论要记部四

098卷九十六 赞颂部·赞颂歌

099卷九十七 赞颂部·歌诗

100卷九十八 赞颂部·诗赞辞

101卷九十九 赞颂部·赞诗词

102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

103卷一百一 纪传部·纪二

104卷一百二 纪传部·纪三

105卷一百三 纪传部·传一

106卷一百四 纪传部·传二

107卷一百五 纪传部·传三

108卷一百六 纪传部·传四

109卷一百七 纪传部·传五

110卷一百八 纪传部·传六

111卷一百九 纪传部·传七

112卷一百一十 纪传部·传八

113卷一百一十一 纪传部·传九

114卷一百一十二 纪传部·传十

115卷一百一十三上 纪传部·传十一

116卷一百一十三下 纪传部·传十二

117卷一百一十四 经传部·传十三

118卷一百一十五 纪传部·传十四

119卷一百一十六 纪传部·传十五

120卷一百一十七 灵验部一

121卷一百一十八 灵验部二

122卷一百一十九 灵验部三

123卷一百二十 灵验部四

124卷一百二十一 灵验部五

125卷一百二十二 灵验部六

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献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著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和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组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著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

应当说,上清一系在当时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来,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渐渐在上层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纪中叶,尽管事实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长安和洛阳,但是,在上层士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司马承祯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1]。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李渤《真系》为这一派追溯历史时,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仿佛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陆修静、陶弘景,而列数到隋唐的王远知(580—667)[2]、潘师正(一682)[3]、司马承祯(647-735)[41、李含光(683—769)的[5],尽管这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6]。

而《真系》又被阅读道教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收录,而号称“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仅以《真系》为主,所以,后世关于开元、天宝年问的道教史的回忆,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历史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可以模糊成为背景[1]。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道教,可以发现,盛唐时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远远没有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2]。毕竟历史文献没有全部湮灭,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机会,像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就在不经意中留下了开元时代的道教风景[3],其中在开元、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相当多[8] 。

无上秘要和云笈七签相比较,无上秘要更好。

1、云笈七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

2、无上秘要并不是完本,但内容依然十分丰富,能了解到很多东西。有些原书已佚,只能从本书和其他提及此书的书中窥得一二。

3、无上秘要在魏晋南北朝众多道书中堪称巨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隋代以前道教和道经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也是校勘早期道书的重要依据。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素称小道藏、道教小百科。

云笈七签的目录

001目录002序003卷一 道德部004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005卷三 道教本始部006卷四 道教经法传授部007卷五 经教相承部008卷六 三洞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