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书都有哪些种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图书馆里的书都有哪些种类?,第1张

目前,正规的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基本都是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的,有22个大类。如下: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图书馆源于保存记事的习惯。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图书馆的职能

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文字,用来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图书也就应运而生。它记载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以便广大的读者借阅使用。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它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任务,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它是以文献为物质基础而开展业务活动的。但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不但保存手写和印刷的文献,还保存其他载体形式的资源,而且保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 

二、开发信息资源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地开发,广泛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也是图书馆承担各种职能的基础。由于当今社会文献的生产数量大、增长快;社会文献的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文献的时效性强;文献的传播速度加快;文献的内容交叉重复;文献所用语种在扩大,质量下降等特点,使人们普通感到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它们。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开发包括下面几项内容:第一,对到馆的文献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加工,最后调配到各借阅室,以便科学排架,合理的流通;第二,对馆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过滤,成为虚拟馆藏,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第三,通过最现代化的手段—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1] 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1987年落成,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2008年9月9日二期馆舍(现称总馆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图书馆建筑总面积增至25万平方米。[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文物回归有了重大的突破,达摩院通过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将20万页的古籍收拢回归,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这让人惊叹的古籍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我国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当下又过着怎样的光景?而又有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呢?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国物产丰腴,能工巧匠众多,因此有很多优秀的文物国宝流传,但随着侵略者的入侵在他们的硝烟与炮火的侵略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国宝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铜首,此外还有很多工艺精美的文物也辗转到了海外,这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不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国内各种制度设施的辅助和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推动,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在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等手段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以解决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政府间的沟通,尽可能就追索流失文物以及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配合。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与国际刑警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珍贵流失文物的详细资料,充分发挥其在打击国际犯罪和进行司法鉴定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顺利回归。

在海外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团体,特别是华人律师团的作用。借助他们对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诉讼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我们成功维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激发国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历史、尊重中国的意识,促成其自发捐回文物的善举。

文物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文物能够更快的回归祖国的怀抱。

在古代世界的大型图书馆,如佩尔加姆图书馆和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多年后,君士坦丁堡帝国图书馆保存了近1000年的珍贵古希腊和拉丁文字

图书馆位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大约公元前357-353年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建造,因为他意识到早期写在纸莎草上的文字已经变质

在图书馆的写字间里,他委托抄写员把纸草卷上的书复制到更稳定的材料上,如羊皮纸或牛皮纸,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据认为,负责抄写的人是Themestios,直接在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的管理下,在图书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的半身像(CC BY-SA 2

0)和瓦伦斯皇帝(大约公元372年)的监督下工作,通过雇佣四名希腊和三名拉丁书法家,继续他的前任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的努力

因此,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大部分希腊经典都是通过源自君士坦丁堡帝国图书馆的拜占庭式的复制品来了解的

然而,某些大部头比其他大部头更受欢迎

那些从事抄写工作的人,把文本从纸莎草抄写到羊皮纸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存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像荷马和希腊历史这样的老作品,比后来的拉丁作品更受重视

类似地,更著名的名字,如索福克勒斯和他的当代哲学家,被优先于较不知名的名字,一个可能代表瓦伦斯(公共领域)的大理石半身像,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帝国图书馆可能收藏了多达10万卷手稿,其中一些可能来自图书馆亚历山大的

在毁灭它的大火之后被保存下来的

然而,记录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的记载是矛盾的,关于君士坦丁堡帝国图书馆内容的知识也很匮乏

据说亚历山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很多卷书

然而,历史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据说收藏品在不同的时间被转移到不同的地方

收藏品被赠予或销毁

最后,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时,还不清楚藏品中还剩下什么

事实上,如果君士坦丁堡皇家图书馆持有拟议的10万册,这将是中世纪早期西方世界最大的汇编文字知识

亚历山大图书馆(公共领域)与亚历山大图书馆非常相似,君士坦丁堡皇家图书馆被摧毁的历史是朦胧的

据称,在公元前475年的一场火灾中,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藏书都被烧毁了

然而,其他消息来源报告说,图书馆的管理员康斯坦提乌斯二世和忒米斯蒂奥斯不知疲倦地抢救和重新复制了在火灾中丢失的作品

有报道称,随后发生的火灾给图书馆收藏的藏品造成了超过千年的更大损失

同样,有人认为藏书的一部分后来在8世纪由查理曼大帝获得

虽然查理曼大帝的宫廷也曾使用类似的书籍来创造8世纪和9世纪的文艺复兴,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书籍是存放在君士坦丁堡皇家图书馆的,还是仅仅是查理曼大帝的亚琛图书馆、查理曼大帝(左)和他的长子佩宾驼背的复制品

约830年的一份遗失原件的10世纪复制品

(公共领域),除了火灾损失,建筑本身,以及收藏品,受到袭击和战争的损害,包括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在法兰克人和威尼斯人占领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帝国图书馆被烧毁,很可能毁掉了大量的藏书

历史学家注意到,在大火肆虐君士坦丁堡之后,没有迹象表明当时有一个正式的帝国图书馆存在,没有来源提到丢失的手稿

这使得人们不清楚在火灾中损失了什么,或者留下了什么要销毁

据说1204年的大麻袋是历史上最有利可图、最不光彩的麻袋之一

据信,十字军可能偷走并随后出售了一些罕见的拜占庭手稿,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公共领域),虽然不清楚这些年来幸存下来的东西和破坏,但图书馆确实在1453年在奥斯曼帝国手中遭遇了灭亡,当君士坦丁堡城被攻占,图书馆连同里面的任何残卷都被摧毁

尽管有许多关于奥斯曼帝国占领这座城市时幸存下来的文献的报道,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座图书馆在这个时候已经接近了它以前的辉煌

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图书馆的任何部分都没有被恢复

在19世纪,卡莱尔教授,一位医生和“东方主义者”,被授予访问后奥斯曼帝国占领图书馆的内容

然而,他总结道,没有任何文献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追溯到君士坦丁堡帝国图书馆,这是阿基米德回忆录中的一页

然而,阿基米德回文(CC BY 3

0)在奥斯曼帝国征服后的文本 中是一个异类

1840年浮出水面,1915年翻译,在一个私人收藏中莫名其妙地发现,1998年出售

这本书最初是10世纪拜占庭式的希腊版本,是锡拉丘兹的阿基米德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它是希腊语中唯一已知的“气孔”和“力学定理方法”以及“浮体”的复制品

这篇文章可能是唯一的证据,证明帝国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于奥斯曼帝国,并进一步延续到我们的时代

上图: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摘自威尼斯的杰弗里·德·维尔哈德因的历史手稿

公共领域,由维罗妮卡帕克斯,最近毕业于中世纪和古代地中海研究威尔弗里德劳里尔大学滑铁卢,安大略省,加拿大

在我的研究期间,我是一个历史教授的研究助理,其中包括中世纪拉丁语的转录和翻译,以及收集阅读Mor

在古希腊,文艺和科学十分繁荣,僭主和学者都拥有藏书。公元前4世纪,各 哲学流派在雅典相继产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很大的私人图书馆。据古希腊史地学者斯特拉本说,亚里士多德的大批藏书数易其地,几经沧桑,后来被LC苏拉作为战利品带回罗马,政治家MT西塞罗有机会享用了这批图书。在古希腊的废墟上,还发现了体育学校和医学学校图书馆的遗迹。

西方图书馆史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后面的怎么全部复制了我的答案,日。太不厚道了

为什么部分中国人怀疑欧洲古代历史的真实性?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汉语的文言文是官方书面语,但是,自从汉字诞生的那天开始,汉语的文言文就成为了官方书面语,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汉语的文言文都是统一的书面语,今天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甚至也将汉语的文言文定为官方语言,因此,在古代的东亚世界,汉语的文言文就成为了东亚世界的通用语。

几千年以来,汉字只有字体、字形的变化,文言文只有语法规则的细微改变,因此,中国人现在也能看得懂秦汉时期司马迁所著之《史记》、班固所著之《汉书》,日本人、韩国人同样也要学习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的文言文,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欧洲在古希腊时代的书面语是希腊文,古罗马时代的书面语是拉丁文,到了近现代社会,则是英文、法文、德文等不同的文字,今天的英语、法语和德语虽然有很多词汇来自希腊文和拉丁文,但是,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是无法直接阅读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著作的,古希腊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古罗马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期,这就相当于中国人无法直接阅读《论语》、《史记》、《汉书》一样。

可是,统一的文字和书面语,也让中华文明承担了一些风险,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计算机出现以前,人类文明的有形载体主要是纸质的书籍,珍藏历代典籍的皇家图书馆一旦失火,就相当于文明经历了一次浩劫。欧洲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多样性,一种文字的书籍毁于战火,另外一种文字的书籍若得以保留,同样可以复原历史,而中国古代的书籍一旦毁于战火,可能就意味着这本书永远消失了,日本、韩国现在虽然也保留了中国部分已经散佚的书籍,但是,古代日本和韩国的早期历史,都是中国人书写的,他们的历史都保留在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里,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汉字还未传入到日本和韩国,他们连自己的典籍都没有,又怎么会保存有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的书籍呢?只能说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保留了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已经散佚的著作。

因为中国古代的皇家图书馆遭遇了几次火灾,所以,西方人很早就开始怀疑中国历史的真实性,例如,他们认为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上古经典都是汉代的学者伪造的;夏朝和商朝的君主都是太甲、小乙这样的名字,如同星宿,显然是伪造的;亚历山大的军队东征到印度和中亚,居然没有提到中国,怀疑当时世界上有没有中国。

西方人怀疑中国历史的真实性,始于19世纪,而在此之前的16世纪、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人则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非常的崇拜,认为中国历史悠久,社会稳定,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帝国,在当时的欧洲甚至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欧洲的上流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崇拜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公元1700年,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身穿中国服装,坐着中国皇帝和官员乘坐的八抬大轿出场时,法国的贵族们都惊呆了。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为什么会掀起“中国热”呢?明朝自洪武年间开始,一直禁止民间私人所进行的海外贸易活动,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才开放部分通商口岸,承认私人海外贸易活动的合法性,史称“隆庆开关”,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欧洲的传教士开始来到中国游历,他们将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著作介绍到欧洲,欧洲人开始直接了解到关于中国的信息,而在此之前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以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著作,间接得到的关于中国的信息。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到欧洲的时候,中国正好是国力强盛之时,与西欧的混乱、贫穷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儒家文化里体现的理性与智慧,也正好与欧洲人的愚昧、落后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当时的启蒙思想家非常推崇中国文化,希望在欧洲走向理性主义的道路上,中国能够成为他们的榜样。

然而,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欧洲人就不再崇拜中国文化了,甚至怀疑中国历史的真实性,认为中国的古籍存在造假行为。

欧洲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我们一般称之为“汉学”或“中国学”,而他们对近东与远东的研究,则称之为东方学,欧洲地理学家以自身为中心,称呼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埃及、土耳其、希腊等地)为近东,称呼亚洲东部地区(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远东,所以有的时候,汉学也是东方学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中国学者则称呼欧美国家为“泰西”,泰就“太”的意思,泰西就是“远西”。但是,进入到近代社会,中国人、日本人在世界文化领域并无多少话语权,东亚国家接受了欧洲人的“远东”概念,欧洲人却并未接受中国学者的“泰西”概念,今天,“泰西”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所以,仅仅从“远东”、“泰西”的概念来解析,我们也可以看得出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史的存疑实际上也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体现。

欧洲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往往也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解读,欧洲汉学最早可追溯至马可·波罗时代,但是在宋元之际,欧洲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往往是间接的、零星的,到了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后,欧洲才有了系统的汉学,这一时期欧洲的汉学主要是试图将中国上古历史与基督教《圣经》所记载的民族世系联系在一起,将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与《圣经》的记载调和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观点,比如南怀仁认为伏羲是亚当的“第十三代子孙”;李祖白则认为“中国之初人实如德亚之苗裔”,如德亚就是犹太人,李祖白的观点承自汤若望。

图书馆里的书都有哪些种类?

目前,正规的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基本都是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的,有22个大类。如下: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