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弘扬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主要方面,就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什么才得以长久传承、生生不息呢?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
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高校古籍整理十年》)。
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因而,今译也最具时代特色和大众特性。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还在于社会大众对于古籍的熟悉与亲近。
而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尤其是在深入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今天,今译更是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是它的文物价值,也是古籍保护所要面对的。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普通读者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也就是它的现代形态。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
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因而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古籍定义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知识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
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古籍
简策
《御笔诗经图》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本书是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专业选修课教材。全书共二十四讲,按历史顺序安排选材,内容涵盖中国文化史中的上古神话、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剧散曲、明清小说、文人书信等各个方面,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训练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教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结合题材和体裁特点,以“专题概说”、“经典英译”和“翻译练习”三部分组织每一讲的翻译教学,结构清晰明了。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以博大精深的医理,神验奇效的医术济世救人,传承数千载。
而中医古籍即是蕴藏、保存、传播这份珍贵遗产的知识载体,它记载了祖国医学深厚的理论体系,历朝历代医学家防病治病的临床经验和方药研究成果
现在中医变得越来越流行了,也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了,很多人都会通过中医中药来调理身体,也会通过中医疗法来治病,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是来自于这些古籍中。
中医古籍是用来传统中医知识的关键,很多古代的一些知识、经验都经过记载最后传到我们现在人的手里。
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医学术的载体,还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翻译中医古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古籍白话注译的传播作用是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内容。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2023-08-05 04:55: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