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国学有用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第1张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中国有很多经典优秀的国学,国学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诵读经典可以给予孩子一种美好的语境和语感,感兴趣的来看看孩子学国学有用吗及相关资料。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1

  1、圆圆妈妈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而国学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我在教圆圆学国学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精粹,就算他们还不能理解,但这些人生哲理依然会指导他们的成长。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国学,在我看来值得一个人从小学到老。

  2、迪迪妈妈

 迪迪现在5岁,那天我和她姥姥聊天的时候说起了同事的一些小八卦,结果小姑娘立刻摇了摇我的胳膊,一本正经的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我和她姥姥愣了一下,才有些惭愧的说:“迪迪说的对,妈妈和姥姥不说了。”

 迪迪现在上幼儿园,已经会背诵《弟子规》全文了,我一直以为她只是像背儿歌一样,但是没想到她真的会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的座右铭一直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是非”,但是没想到在这一点上,5岁的孩子都做的比我好。

  3、窦桂梅 清华附小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我在吉林任教时,有一个学生名叫张一凡。

 有一年期末考试,学校的作文题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张一凡觉得这个题目太没有意思,于是就写了一篇驳论文,建议教务处不要再出这样的题。结果,张一凡的作文被打了78分,他非常痛苦。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这便是张一凡在那次考试失利后所作的三首诗中的一首,那时这个孩子只有11岁。

 我一直在想,这是我教的吗?

 那时我没有任何学术的积累,但是我知道方向在哪里,知道在小学里给学生打下国学的底子、精神的底子。

 小学六年,张一凡已积累到500到800首诗词,并阅读了国学大量书籍。这些都成为张一凡日后中学乃至大学的珍贵积累,如今张一凡正在北京大学读博士。

  4、钱理群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

 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国学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个人所接触的不过沧海一粟;并且对所接触的有限的篇章,我们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读透了——即便这样,已受益匪浅。

 为了培养少年儿童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等精神,学习和弘扬国学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2

  儿童看的国学经典

  《尚书译注》(精编本)

 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罔游于逸,罔*于乐。——《尚书·大禹谟》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本书用散文形式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优秀的国学经典

  《道德经译注》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伟大著作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唐玄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3

  儿童读的启蒙经典国学

  《庄子译注》(精编本)

 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道家学说的典范之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评庄子文章

 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庄子》

 本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列子译注》(精编本)

 被誉为“常胜之道”的智慧之书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重要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之右。—— 洪迈《容斋续笔》

 《庄》、《列》之文,播弄恣肆,鼓舞六合,如列缺乘踽焉,光 怪变幻,能使人骨惊神悚,亦天下之奇作也。—— 屠隆《文论》

 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刘韶《文心雕龙》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列子》共八篇,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则。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诗经译注》(精编本)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礼记译注》(精编本)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并称为“儒家五经”。

 《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梁启超

 《礼记》不但是打通《仪礼》、《周礼》二书之内蕴的钥匙,同时亦是孔子以后发展至于西汉时代,许多孔门后学所共同宣说儒家思想的一部丛书。————王梦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礼记·中庸》

 本书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及其众弟子的言行,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礼运》《儒行》等篇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古代学子的必学篇目。

中国散文文学形成的历史,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从片言只语到成段成章,再到中心明确、结构谨严的篇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代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统治者借用神的力量来加强他们对奴隶及臣民的控制。当时的文化,基本上是神权统治的工具,被巫祝所垄断。殷代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他们把卜问的时间及祭祀、天时、年成、田猎、征战、商王的起居、疾病等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以便日后检验。这些卜辞,一般包括序辞(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命辞(占卜的问题)、占辞(对卜兆的解说)、验辞(事实与预卜是否符合)等部分。也有少量非卜辞的记载,上面记录了狩猎与战争的史实以及有关甲骨整治、收藏等情况。这些记事,只是为了备忘,加上刻写的困难,所以力求简单概括,大多是些零散的句子,较长的记事刻辞如“小臣墙刻辞”,补足其残文,估计原文字数超过150字。就中能够完整明白地表达意思的已属上乘,能够略具篇章规模的更为少见,所以它还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甲骨卜辞 商周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已发现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估计近万件。商代铜器铭文很简单,一般仅用一至五、六个字记作器者之名、所纪念的先人庙号等。商代晚期出现了较长的铭文,但也没有超过50字的,内容多数是因接受赏赐而作纪念先人的祭器以示荣宠的记录,在表现技巧上,与同时的商代甲骨文相似。到西周,铜器铭文达到全盛,篇幅加长,二、三百字的颇为多见,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则长达498字;内容也大为丰富,除了较常见的记载周王的任命、赏赐及记功表德外,还有记诉讼、土地交易、勘定田界等较特殊的记事铭文,正如《墨子·鲁问》中说的:“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许多周代的铜器铭文是有韵的,且喜欢用整齐的四字句,有的铭文还具有比较浓厚的文学气息。但因铜器铭文的篇幅受限制,内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叙事部分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又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如流传下来的同时代的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周人卜与筮并用,但多用蓍筮。把占筮过的事和结果记下来,以便年终复查占验多少,这些记录,叫做筮辞。占筮者把收集到的旧筮辞编辑成书,以作占筮的参考。《周易》就是这样的一部占筮用书。《周易》中所记的旧筮辞也象卜辞一样,大多片言只语。经过编辑者的选择、加工,编成六十四卦,每卦分为六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多数的卦都有中心、有层次,卦爻辞中用韵的约占三分之一,部分近似民歌,有些描写细致,运用比喻、起兴、衬托等表情达意的手法,颇为生动形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写作水平。因为是占筮之书,所记的内容显得驳杂零乱,其中又插进了不少贞兆辞,衔接成章的并不多,只能说它还处在散文正在形成的阶段。 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应该是《尚书》。《尚书》主要载录了殷商、西周时期的典、谟、誓、命、训、诰,以及东周作品,是上古的一部官方历史文献。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尚书》是史官之作;前者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后者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现存的《尚书》已几经聚散,真伪杂糅。《盘庚》三篇是盘庚迁都于殷的三次训话。现在读来,文句上虽然“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但全文中心突出,议中夹叙,有生动的比喻,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它与《周书》中写周公告诫周成王的《无逸》等篇,可算是较早的、比较完整的论说文。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记叙文,则可以《周书》中的《顾命》为代表。《顾命》记叙周成王之死和周康王即位的经过,先记成王临终时对大臣们的遗嘱,接着记述康王即位的仪式,最后是召公和诸侯们对康王的告诫和康王的答词,记叙具体而有层次。《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九章之八 橘颂》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1 搜集有关诗经有关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古代民间百姓的智慧结晶,当然是好的,也是最早的流行歌曲

诗经好看不好看因人而异。在古代它是必修课,管它好看不好看都得背诵,长大了再去理解。现代人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历史,古文,诗词知识,看诗经如同嚼蜡入胃,晦涩无味。若你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且想象丰富,那读诗经的情景自然不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行道迟迟。

我心伤悲,。。

这是叙述了一位退伍老兵在回家路上的一番感叹。

当你失恋迷茫时,懈逅读到这段文字,能否产生无限的感触与共鸣呢

2 古文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

古文给我带来了这些好处:我觉得丰富了自己知识也拓宽了自己世界,多读了一些古文,发现说话都会有一些水平

古文有:

1、《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3、《 子鱼论战 》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3 《诗经》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诗无达诂”正是此人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4 上古时代《诗经》的作用 帮帮我吧~~~~~~

《诗经》的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5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重要性就是:你考试要考,不学考试不及格你就会倒霉。(这个是说笑的)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有延续性的,中华文化又是融会贯通的,很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在古代典籍中都能找到,如果对文言文一窍不通,那根本无法深入研究。而且文言文并不是学文科的人才需要学。比如说你要做个物理学家,古文献中有很多物理知识,以散文或笔记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了,你需要参考这些文献,但是并不会有人帮你翻译好现成的现代汉语,那你只能自己捧着古书看古文了。又比如说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古代有很多管理哲学可以借鉴,又需要你从古籍中去学习,看不懂文言文不是很惨?

再从个人修养上来说,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深化自己的思想,对个人气质、生活态度都有影响。

所以咯,有兴趣就好好学,没兴趣的至少也打个基础吧。总有一天是用得到的。

6 学古文的意义在哪

嗯。。。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都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体现的莫过于我们所遗留下来的古文了,一句很长很长的话能够用几个字就代替,阅读这些古文,体会这些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就拿李清照的词来说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运用了多种意象,如‘雁’“梧桐”“淡酒”等,无一不体现出她的那种愁,理解了这些意象,对我们的写作和文学积累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再如陶渊明,这一位莫过于所有中学生最熟悉的诗人之一,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作品风格是田园生活、平淡自然、简洁含蓄。或许你会问雪莱又有什么用呢?

我可以告诉你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淡,多了许多的污浊之气,浮躁之风在迅速的蔓延,不能够静下心,这些就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问题,文化积累过少

嗯。。。古文之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陶渊明的淡泊名利,苏轼的放旷不羁等。。。这些都是如今我们所需要补缺的

“三皇五帝”在不同的古代书籍中,出现过不同版本人物列表,分别是:

一、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先秦古籍《世本》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和《吕氏春秋》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皇霸篇》

伏羲、神农、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农、共工;出自《通鉴外记》

二、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庖牺、神农、黄帝、尧、舜;出自战国策》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三、涵义和历史时期

1、三皇

人物合称,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个杰出部落首领,后世尊为皇,先秦时期三皇的神属性更高于人属性,三皇皆有天帝属性,后世更多被记载为人类始祖。三皇时代,一般指公元前6727年~公元前3077年。

2、五帝

原指五方上帝,后演变为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一般为公元前3076年-公元前2029年。根据历史断代工程计算的年代,五帝时代起自公元前3076年神农氏炎帝魁隗(伊耆石年),终自公元前2029年大禹代替商均,共历23帝,延续1047年。

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成果,结合文献材料,对三皇五帝的时代做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认为三皇时代是“以石为兵”的新石器时代,凡神农氏以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

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下来,因此这段历史对于后来的人们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综合史料,大致为:

三皇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社会,不过女子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发展中也有很大的贡献。

“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

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荀子是怎样总结先秦哲学的

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实际上已经开始诸子百家的融合了

论先秦哲学的天命观。

天命观在先秦时期特别盛行。

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周人以“天”来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并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有别于“帝”的观念。

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内涵大致有三项内容:一是指独一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三代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无神(自然现象、人)的下移过程。《礼记·表记》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而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仰发展线索: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中国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这一顺延的选择方向决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此后的中国儒家文化都是在这一人本主义的方向上延伸与发展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这一人文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没有宗教传统的独特特点。

中国先秦哲学特点

第一类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包括《表记》、《坊记》、《缁衣》全篇和《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部分,属于《论语》类文献。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对于这种说法,后人多持怀疑态度,以为这几篇不过是后人之假托。现在,郭店竹简的出土,证明上述记载是完全可靠的。首先,《缁衣》就是郭店竹简的一篇。其次,郭店竹简《天降大常》篇的一段文字又见于《坊记》。从行文看,显然是《天降大常》引自《坊记》,这说明《坊记》的成篇早于《天降大常》。

第二类是子思门人所记子思言论。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为子思与鲁穆公的对话。《穷达以时》杂有孔子语,可能是子思对孔子思想的阐述。故此二篇当为子思所记子思言论,性质相同。它们的竹简形制一样,亦可证之。

第三类为子思的著作。《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之外的部分,则是子思本人的著作。《五行》显然是子思的著作。一则史载子思倡导五行之说,二则此篇的范畴概念和思想与《中庸》多有相合。《唐虞之道》与《穷达以时》思想较为一致;《忠信之道》将忠信归结为仁义,显然与《五行》有内在联络。故这两篇很可能亦为子思言论或著作。

第四类为子思门人的著作。《天降大常》、《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四篇不但竹简形制一样,而且思想一贯,当出自一人之手。《天降大常》曾引用《坊记》,故作者晚于子思。另从思想上看,此四篇上承子思,下开孟子。故其作者当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另外,马王堆帛书《五行》所附《五行说》的作者亦当属子思门人。

从这些文献看,子思学派曾经提出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卓识创见。

例如,心、性、情虽然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但在儒家传统中,一直到宋明理学才直接地、明确地讨论三者关系。现在,这批竹简的发现改写了这段历史。关于性与情的关系,《性自命出》说:“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关于性与心的关系,《性自命出》说:“金石之有声,槌弗击不鸣;人虽有性,心弗取不出。”这与1500年以后朱熹提出的“性,本体也;其用,情也”,“心以性为体”,“须有个心,便收拾得这性,发用出来”之论何其相似。理学家虽无缘见到这批竹简,却提出相似的见解,亦令人叹服。

《论语》、《论语》类文献与孔子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虽不可胜数,但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论语》、《左传》、《史记》等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所储存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为赝品。

更有甚者,最近有人提出《论语》到汉代才结整合书,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郭店竹简有助于打消这种疑虑。

关于《论语》的成书,两汉学者如刘向、刘歆、匡衡、王充、郑玄、赵岐等都有记载。被广泛征引的是刘歆的说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

从《论语》关于子张在听到孔子的教诲后“书诸绅”的情况看,孔子弟子确有作笔记的习惯,这正是日后结集《论语》一书的基础。

刘歆说《论语》的原始资料虽为孔子弟子所记录,但其结集者为孔子门人,是正确的。这从书中曾子、有子、闵子等孔子弟子被称为“子”可得到印证。

具体言之,《论语》是何时结集的呢?该书所记时代最晚的一件事是曾子之死,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所以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时代的上限。现存直接提到《论语》其书并引用其文的文献是《坊记》。如上所言,《坊记》确为子思所记孔子语,而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时代的下限。因而,《论语》当结集并命名于公元前436—公元前402这34年之间。从这个时间看,《论语》的结集者当仅限于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故当时一定有大量记录孔子语的笔记。而孔子去世后,后学即分化,“儒分为八”,故所谓“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一定只是各小集团之内的事情。

由此可知,当时一定存在许多结集孔子言行录而成的《论语》类文献。

当然,各小集团在结集孔子言行录的时候,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取材的。今本《论语》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由此可以推知,此书是由孔子德行科的弟子门人结集的。

那么,《论语》之外那些《论语》类文献的下落如何呢?在现存西汉以前的文献中,常常见到集中记载孔子言行的文字,从上下文看,绝非私家著作的征引。这就是《论语》类文献的佚文,其史料价值与《论语》不相上下,如今本和帛书本《易传》中的有关文献、《孝经》、定县竹简《儒家者言》和《哀公问五义》、《荀子》中的有关文献、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文献、《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中的有关文献等。现在,《缁衣》出土于战国楚墓,说明这种论断是可靠的。

综上所述,孔子及其思想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就孔子思想的发展而言,实由礼学而仁学进而易学,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孔子的早年、中年、晚年。这整个过程就是孔子本人所说“下学而上达”的过程。孔子对易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形式上,将过去的占筮之学转化为哲学;在内容上,将过去的乾坤二元论提升为易一元论。所以,过去那种认为孔子思想中没有形上学甚至没有哲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各学派之间的关系

(1)儒家和道家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势若水火。

竹简《老子》一出,方知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亦贯通。从竹简《老子》看,老聃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各种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而儒道之间的对立,始于战国时期。

这从太史儋和庄子对儒家的贬黜以及孟子和荀子对道家的攻击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

郭店竹简《语丛》四种值得注意。历史上有小简写杂记之说,而《语丛》皆为短简,且言简意赅,其性质为墓主东宫之师的札记,故应更名为《东宫之师札记》或《札记》。这部竹书兼综儒道,内容涉及墓中儒道两家的著作,故当为墓主阅读所藏儒道两家著作的读书札记,其中既有原书抄录,亦有个人感想,而《语丛四》可能抄自别家文献。这是现存最早有意识地将儒道熔为一炉的作品。

(2)道家和兵家的关系。早有学者指出,道家和兵家关系密切。

今观竹简《老子》,并无兵家影响的痕迹。因而,今本《老子》与兵家相通之处,乃太史儋对兵家思想的吸收,而权术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3)道家和法家的关系。有人指出,战国法家出自老子。但他们既没有注意到对法家发生影响的是太史儋而非老聃,也没有意识到两家之密切关系尚有地理上的原因。

权术是道家与法家的接合点,此乃太史儋思想之特色而为老聃所未及,故战国法家实出自太史儋。太史儋入秦后,促进了当地法家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法家活动的主要舞台。因而,韩非子之作《解老》、《喻老》并非偶然,这是法家承继太史儋之统绪的明证。

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先秦思想的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殷周之际。对这次转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致认为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我以为,这是一场宗教批判运动。其实质,是摆脱传统宗教,开创人文精神。这不是宗教内部的变化,而是以人文取代宗教的过程。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深层面的思想根源,应该归之于祖先崇拜。一方面,在先民的观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过祖先神来传达的,而祖先神当然首先要保佑本族类,这使天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另一方面,祖先神这个中介,拉近了人与天帝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们比较容易地对天命发生怀疑并进而肯定人的价值。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由此看来,中国哲学史的开端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过去,胡适先生从老子写起,冯友兰先生从孔子写起,影响很大。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文王、周公写起。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先秦时期,儒家侧重于伦理说教,道家侧重於哲学探讨,这已成定论了。

但简本《老子》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这一成说。尽管简本《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却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论语》相似。此外,这部《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论语》相合。这就是说,侧重伦理价值、风格古朴是当时哲学的共同特点。然而,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对天道、心性等深层问题的侧重。其风格也随之由古朴转向高远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后学、孟子,还是道家的太史儋、关尹,抑或隐逸家的庄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侧重天道、心性问题,风格玄奥,是战国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哲学,更加抽象了,或者说哲学意味更浓了。这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从古朴、简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对简本、今本《老子》时代和作者的推断。先秦哲学这种转向的转折点就是孔子晚年所建立的易学。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伦而鲜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学基本上是一种天道之学。

而战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填补并深入、广泛地挖掘了介于人伦与天道之间的心性这个环节。仅此一点,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评价。

先秦哲学存在的价值化

从哲学的定义看,狭义哲学指的是西方哲学,而广义哲学在生活中都有,不分东西

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老子道德经是在探讨哲学,而且很浅,很原始

在以后的中国是没有哲学的

老子道教对中国的影响就是其价值

其影响了中国产生了一种向稳的事态,以形成一种平衡

在历朝历代维稳时期大多可以看成是老子思想的影响,也就是其价值

演讲:中国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亲 快哦! )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求告知 对话先秦哲学 好过么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这要看楼主对哲学定义的理解了。

倘若哲学定义顺西方来,是一种依据逻辑、有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那么中国古代思想就鲜有可称得上哲学的东西了(有还是有,但不是二楼说的儒家思想,而是重逻辑的墨家与名家思想)。

但是哲学重点应该还是对世界与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活动(这是我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诸子除了兵家、农家等具体技术学派以外,应该都属於哲学。

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时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但中国有思想和智慧。”但是包括他自己的现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已经不断地突破著传统西方哲学体系化的定义了,如果说中国古代思想不属於哲学,那西方最源头的思想、现当代的哲学也会出现“是否是哲学”这样的危险。

因此中国学界一方面强调不要过分重视中国思想是否是“哲学”这样一个资格问题,因为这终究是个文化差异导致的话语权问题,哲学是西方词汇,不应该降低我国古代智慧的价值;另一方面普遍认为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思想包括先秦诸子思想是哲学,起码是能够引发人们哲学性思考的智慧,而且作为与西方哲学传统不一样的、在当代处于边缘地域文化体系,它的时代价值更应值得人们重视。

希望采纳

先秦哲学家,文学家有哪些?

先秦十大哲学家包括: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惠子、邹衍

先秦文学家包括:

屈原,《离骚》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庄子(庄周),《庄子》玄远、高深的哲学思想迄今无人超越,同时在文学上也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的文章,想像力无比强大,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左丘明,《左传》,一气呵成之势,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孔子,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此外还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对话先秦哲学 庄子的三言指的是什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现存的《庄子》文字是谁整理的A郭象 B庄子 C孔颖达 D王弼

庄子的三言是什么交流方式 A直接 B间接 C都不是 D都是

孔子的思想具有现代性 是 否

1、A郭象

2、文学上,庄子开创了“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手法

C都不是

3、这与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有关

我个人选否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1孔子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叫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什么 “思无邪”可以作三百篇的概括,孔子没有解释<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以作为“思无邪”的注脚。(虽然<经解>说的是学诗得来得的修养,自然也表现了他对诗本身的理解)然而三百篇中颇有不少激烈之作,并不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要使三百篇都归之“思无邪”,就只有对诗加以曲解。

2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作为一般原则,这些意见实在很有价值,但孟子实际运用时却颇成问题。《豳风·七月》云:“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啕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诉说农夫们为统治者劳动的辛勤。孟子摘引后四句,作为“民事不可缓也”的论据,解释为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小雅·小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然顾之,潸然出涕”。诗写东方被周人征服的人民,难禁繁重的赋役,顾望周道而潸然流涕。孟子摘取后四句,作为“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的说明 。这与子夏把绘事后素联及礼后于仁义是同样的逻辑。

3传诗大师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先秦诸子中荀子引诗最多,大多是断章取义。如〈〈齐风•乐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不管是按古人解释为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还是照今人理解为反映劳动人民繁重的劳役,诗所写的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荀子在〈〈大略〉〉篇中解释为:“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把它当礼的正常行为。前文提到曾子所引<小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荀子在<臣道>篇中用在说明“仁者必敬人”的态度,比曾子所用离诗意更远。如此断章取义,在<荀子>一书中比比皆是。再举一个例子:<小雅•裳裳者华>末章:“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这四句实紧承上章“我觏之子,乘其四路;乘其四路,六辔沃若”而来。左之右之者,无非是写之子驾驭技术高明,能够驰骋自如。(有,通友,顺也,与宜同意)锂子在<不苟>章中竟解释为: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到了毛公训诂传,这四句更被训为“左,阳道,朝祀之事。右,阴道,丧戎这事”,更是离题万里。其始作俑者,实为荀子。

4最早注意研究《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应当是战国末年为《诗经》作注解的毛亨,他著有《诗故训传》(简称《毛传》),全书三十卷,几乎对《诗经》所提到的动植物都作了注解,《毛传》对后人了解《诗经》中的动植物有着很大的影响。

4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解中时代仅次于《毛传》、《郑笺》和孔氏《正义》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聚讼纷争的基本问题都作有深入地思考和辨析,特别是于《周南》、《召南》的理解,有别于前贤时儒,故笔者试作下文探讨苏氏之解。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  孩子学国学有用吗,中国有很多经典优秀的国学,国学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