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第1张

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

塞声寒

朋友,你到过山西省永济市吗?你听说过鹳雀楼吗?

如果没有,那么听我给你讲一讲鹳雀楼的来世今生,以及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

在永济市蒲州古城西七公里左右的黄河岸边、蒲州古城城南,有一座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直插云天的名楼,这就是鹳雀楼。

据史书记载, 历史 上的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在蒲州驻军时建造的军事建筑,当时的作用是窥视敌情,护卫蒲州(当时叫蒲坂)。

遗憾的是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鹳雀楼毁于战乱,仅存故址。

现在的鹳雀楼是当地政府于1997年12月破土动工,历时五年,耗资七千余万元,到2002年9月26日建成并开始接待游人。

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景区由北京大学规划,西安古建园林设计院设计,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和名楼中心浏览区,开阔秀丽,景色宜人。

永济的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2018年中国黄河 旅游 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五十景之一"。

如今,走在景区的鹳影桥上,一边聆听着由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词谱曲而成的充满了盛唐韵味的优美歌曲,一边瞭望辽阔的唐韵广场和眼前气势雄伟的鹳雀楼,使人仿佛回到了盛唐时代,嗅到了盛唐的气息。

登上鹳雀楼顶,站在靠西栏杆边,与诗人王之涣(铜人)一同远眺祖国的母亲河,吟诵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名楼几经战火毁,盛世又立黄河岸。

站在鹳雀楼靠北栏杆边,俯视远处门楼和环绕唐韵广场的鹳影湖,以及辽阔秀丽的唐韵广场,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你有闲暇时间,一定来永济蒲州转一转,看一看,这里人文荟萃,名胜云集,不仅有爱情胜地-普救寺、稀世国宝-唐代开元大铁牛,往东还有奇石怪峡-神谭大峡谷、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五老峰、中条第一禅林-万古寺、民族英雄杨振邦抗日革命根据地-雪花山,等等等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所以,永济是你体验盛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绝佳胜地,在这里,可以领略王之涣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的深邃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鹳雀楼已于1999年开始重建,2001年落成。

登鹳雀楼

[标题]: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原文]: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写作背景]: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此诗描写作者登楼远眺,眼前展现一幅辽阔的图景:落日西沉,黄河奔腾,诗人不禁咏出含有哲理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此诗的名句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时候的许多文化精髓都流传到了今天,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风俗习惯,在有些方面或许就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流传需要载体,比如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寺庙和公园等公共场所,以某位古人作为主题,如武侯伺,就是后世纪念诸葛亮的伺堂。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些我们中国历史文化的常见载体——古楼,它们所承载的历史,都值得我们学习。

天一阁

1浙江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建于明朝中期,具体时间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以明朝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天一阁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一阁在防火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钟鼓楼

2西安钟鼓楼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其中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相传就是为了使鼓声能传遍全城,所以建造该高楼,设置大鼓。

天心阁

3湖南长沙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天心阁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之所,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被击毙于天心阁下。

阅江楼

4江苏南京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江南四大名楼之一。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但是只建了地基就停建了,直到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2001年才得以完工。阅江楼的建设,是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特建此楼作为纪念。

大观楼

5云南昆明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巡抚王继文兴建。康熙二十九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 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取名大观楼。而大观楼之所以能跻身“中国名楼”, 是因为一个布衣寒士孙髯翁在大观楼写了一180字长联,此联惊世骇俗,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该天下第一联。

蓬莱阁

6山东烟台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是一处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古建群。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秦始皇访仙救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传说及“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传说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统治者秦始皇听说这里生产一种长生不老的药物,而且还有神仙出没。于是他下令让一个叫徐福的人,带领着很多童男童女前往寻找神药。而后来汉武帝也曾到此求仙药。

鹳雀楼

7山西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朝、唐朝、五代、宋朝、金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现在的鹳雀楼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兴建的。古时候的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如今的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朝风格。

滕王阁

8江西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唐朝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恒的经典。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胜利落成。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传言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岳阳楼

9湖南岳阳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岳阳楼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黄鹤楼

10湖北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朝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据传说,古时此地原来是一家酒楼,一个道士为感谢店家“千杯之恩”,临走时画了一只鹤挂在酒楼里,该酒楼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十年后,该道士再来,只见他吹着笛子乘着一只黄鹤直上云天。店家为了纪念这名道士,就在该地建楼,取名“黄鹤楼”。

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

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 塞声寒 朋友,你到过山西省永济市吗?你听说过鹳雀楼吗? 如果没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