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介所有的中医类书籍,古籍书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求推介所有的中医类书籍,古籍书目录?,第1张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

从中医药大学权威copy过来,共81本,本本经典!读懂这81本你也是中医大师!

中医书单:入门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 豆瓣评分85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 豆瓣评分84

《黄帝内经说什么》(以下五册)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天年》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异法方宜》徐文兵 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合集》

《名老中医之路》豆瓣评分92

《中医入门到精通》石兴华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一百天学开中药方 (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豆瓣评分87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内经知要白话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灸入门》仁表 豆瓣评分79

《针灸师承录》

《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一针疗法》周树中

《针灸学》石学敏

《常用针灸100穴》

《董氏针灸注疏》

《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

《本草问答》唐容川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

《全注全译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豆瓣评分90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

《经方沙龙》黄煌

《经方使用手册》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卢崇汉

《扶阳论坛1+2》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张介宾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论》李东垣

《四圣心源 》黄元御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法圆通》郑钦安

《医理真传》郑钦安

《医林改错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张仲景50味药证》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伤寒论》 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础,历代被奉为医家之圭臬。它的辩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它便成为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必读之书。

390你对脉分阴阳的意义是如何体会的

391脉有阳结、阴结,亦有阳微、阴衰,应如何进行辨认?

392促脉与结脉都有动而中止的特点,临床应如何区分?

393动脉有滑数之似,但又有不同,你是怎样体会的?

394弦脉与紧脉有什么不同?如何体会两脉之特点?

395为什么说“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会出现什么?芤则又会出现什么?

396何谓欲愈之脉?何谓应时之脉?何谓欲解之脉,何谓战汗之脉?

397表里脏腑之诊的脉法为何?

398试述趺阳如经之脉,少阴如经之脉,以及趺阳病脉与少阴病脉。

399趺阳脉浮而数,医用下法,从其脉证变化推论可能有哪些证候出现?

400为什么患病之后,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反欲裸其身

401命绝与五脏气绝之脉证为何请讲述其理

402如何辨痈肿初发之脉证

403脉散与形损为什么属于死候

404什么是四时平脉、五脏平脉,阴阳相等之平脉

405病脉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举例加以说明。

406为什么说呼吸为脉之头?“内实外虚”和“外虚内实”的脉搏特点是什么?

407为什么必须四诊合参?如果只凭脉诊一法,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408为什么人恐怖则面白而脉细?

409人愧为何脉浮?为何面色赤白无定?

410津液不足的脉证为何?

411什么是伏气?如何辨认伏气发病?

412什么是举按寻手法?什么是根脉?什么是损脉

413什么是非时之脉的相乘及纵、横、顺、逆

414肝、心、肺的平脉各是什么?

415有胃气与无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有何不同?对疾病的预后有何影响?

416为什么肥人责浮,而瘦人责沉?如果肥人脉浮,应当责其什么病证?

417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其原因为何?

418脉病人不病,人病脉不病,各说明了什么问题?于临证有什么指导意义?

419“翕奄沉”名曰滑,它的脉态应如何体会?为什么说紧脉主寒,而又说主虚寒?

420寸口脉侯荣卫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寸口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421趺阳脉候脾胃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趺阳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422少阴脉候肾气之盛衰,“尸厥”病的少阴脉脉象是什么?并简述其机理。

423什么是有胃气之脉?为什么脉有胃气则生?

424病邪入脏入腑,其脉为何?试言其理?

425什么是四时正气为病?什么是时行之气为病?举例说明之。

426什么叫伏气为病?什么叫更感异气为病?举例说明之。

427何谓两感于寒?为什么两感较一经感寒为重?

428试就本篇内容,谈谈人和自然的关系。

429痉病的证候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伤寒的类证

430试述痉病的类型及它们的鉴别

431湿痹的证候特点及治疗原则为何?

432风湿、寒湿、湿热在证候表现上有哪些不同?

433暍病的证候特点是什么?对暍病夹湿应如何辨识

434暍病伤人气阴的病机为何?

435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以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436为什么说太阳中风的病机是“卫强营弱”,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二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鉴别要点是什么?

437预防太阳之邪传变,为什么要“刺足阳明”?

438以寒热辨阴阳的辨证意义是什么?

439太阳中风本有汗,为什么还要用桂枝汤发汗?

440发什么样的汗,才能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441以原文为据,试述桂枝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42举例说明在阴阳两伤时,仲景是如何治疗的,为什么这样做?

443试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意义。

444桂枝加葛根汤中用葛根的意义是什么?

445桂枝去芍药汤证,为什么不用芍药?

446试述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的适应证及方义。

447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皆有喘,其喘的病机有何不同?

448你对“病常自汗出”和“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的病机是怎样理解的?桂枝汤为什么可治这两种病证?

449太阳伤寒表实证为什么药后可出现衄解或不药而自衄作解?在临证中若遇到伤寒见衄时,应怎样处理?

45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什么样的喘证?

451你怎样理解“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452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证中皆可见到喘,其喘的病机和其他证候有何不同?应怎样区别使用这五方?

453新加汤证的身疼痛与麻黄汤证的身疼痛,病机有何不同?

454苓桂术甘汤证和苓桂甘枣汤证有何异同?

455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有何异同?

456厚姜半甘参汤证是实证还是虚证?本方药量比例应如何掌握?

457试述太阳膀胱蓄水证的病因、证候、病机、治则与治疗方药。

458茯苓甘草汤的适应证为何?

459为什么把热扰胸膈证称作“虚烦”?

460你对服栀子汤后“得吐者,止后服”如何理解?

461试述虚烦证的特点及栀子豉汤的方义。

462试述真武汤证的因、机、证、治。

463麻黄九禁为何?

464试论战汗、冒家汗出的机制与证候表现?

465试述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因、机、证、治。

466你对少阳兼里虚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的治疗方法怎样认识?

467试述桃核承气汤证的因、机、证、治。

468火逆变证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学习本段,你有哪些收获?

469桂枝加桂汤,桂甘龙牡汤,以及救逆汤的适应证和病机各是什么?

470试述太阳蓄血的因、机、证、治。

471太阳蓄水与太阳蓄血证,病位皆在下焦,其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472试述大陷胸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三物白散证的异同。

473运用大陷胸汤须注意什么问题?

474大结胸证有类似太阳病与少阳病之处,如何进行鉴别?

475血室指什么?它与肝胆有什么关系?

476热入血室证应如何辨认与治疗?

477结胸证与痞证有何异同?

478五个泻心汤所治痞证应如何区分?

479试述恶寒一证的辨证意义。

480白虎加人参汤的主治证为何

481对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甘草附子汤证作一鉴别。

482试对太阳病篇中滋阴养血益气方药作一分析。

483试述阳明病提纲的含义。

484阳明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又为何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485太阴病在什么情况下易转为阳明病?

486阳明病身痒与太阳病身痒的病机有何不同?

487试讲解第〔189〕条原文的精神和意义?

488辨阳明中风与阳明中寒之异同。

489试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及主证。

490“心中懊憹而烦”一证在辨识湿热黄疸的意义为何?

491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必鼻衄的机理为何?

492阳明病,小便次数减少,而大便为什么不成硬?

493阳明病禁下证有哪些?为什么不可攻下?误下后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494谵语和郑声有何区别

495试述谵语、潮热、濈然汗出的辨证意义。

496阳明病大便成硬与未成硬的脉证表现各是什么?

497三承气汤的方义及治则有何异同?

498一般来说,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但论中却说阳明病反不能食者,此有燥屎也。你如何理解?

499第[219]条三阳合病中“自汗出”一证有何特殊意义?

500何为“阳明开手三法”?试从证治角度加以分析。

501猪苓汤临证运用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502第[229]条有“发潮热”,第[230]条有“不大便”,为何均以小柴胡汤治疗?

503试述小柴胡汤在阳明病中的应用。

504试述导便法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505试述茵陈蒿汤证的证治特点。

506阳明蓄血的病因病机及主证如何?

507怎样辨别阳明病的可下证?

508阳明腑实证一下不解,还可再下的道理是什么?

509第[242]条中的“小便不利”一证有何辨证意义

510从吴茱萸汤的方药组成来分析其治疗范围及其适应证。

511何谓脾约证?如何治疗?

512试述阳明大便不下的几种不同治法。

513如何辨别燥屎是否已成?

514试述阳明三急下证的证候及治疗机理。

515本论中二阳合病下利的证治各如何?

516试解释第〔256〕条“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之理。

517阳明蓄血证的证治为何?

518何谓阳明热证、腑证?何谓气分证、血分证?

519试述寒湿发黄的成因及治则。

520湿热发黄的证治为何?

521少阳腑热与经气不利证的表现与病机是什么?为何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

522你怎样理解少阳主枢?

523试述太阴病腹满和腹痛的不同类型及其病机与证治。

524太阴脾虚脏寒下利证和太阴阳复邪却下利而自愈证,其临床表现和病机有何不同?

525试比较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的证治异同。

526太阴脾虚脏寒下利证的治疗为什么不说XX方主之,而统言“宜服四逆辈”

527试述少阴病提纲的辨证意义。

528少阴寒化证的特点是什么?出现心烦、口渴的机理是什么?

529少阴寒盛亡阳的脉证及病机如何?

530少阴病为什么禁汗、下与火劫?

531试将少阴病的顺证与逆证进行归纳与分析,看看判断其预后的关键是什么?

532少阴病为何会有寒化与热化之异?

533四逆汤证、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534真武汤与附子汤在药物组成上只有一药之差,其功效与适应证有何不同?

535太少两感的证治为何?

536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皆可见到心烦不得眠,二者的因、机、证、治有何异同?

537桃花汤适用于什么样的下利?它属于什么治法?

538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适用于何种咽痛证?

539仲景为什么以寒热错杂证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540“厥”的含义什么?其基本病机为何?试述寒厥,热厥,蛔厥,脏厥,血虚寒厥,水阻胃阳致厥,痰阻胸阳致厥的因、机、证、治。

541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与麻黄升麻汤皆为寒热兼治之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主治证有何不同

542厥阴热利的证治为何

543何谓“除中”,临证怎样辨除中

544为何本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入了众多呕、哕、下利之证

545霍乱的成因及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

546试比较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证治异同。

547何谓阴阳易、劳复、食复与房劳复?其临床表现与治法各是什么

548牡蛎泽泻散与十枣汤皆可攻水,其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不同?

549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异同?

550通过对本篇不可发汗诸条及误汗后变证的学习,你怎样体会仲景护阳气、存津液的精神?

551结合桂枝汤方后注,谈谈使用汗法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552以本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原文为据,归纳汗法的分类与代表方。

553以本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原文为依据,试将汗后诸病证治作一归纳总结。

554以本篇(辨不可吐第十八)原文为依据,试述吐法的禁忌证及误吐的变证。

555以本篇(辨可吐第十九)所集原文为依据,试述吐法的适应证及使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556本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搜集了哪些不可下证?试从原文为依据进行归类总结。

557以本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原文为依据,归纳总结下法的临床应用。

558通过本篇(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的学习,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有何体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艾草医用的记载。《庄子》云 “越人熏之以艾”。《孟子·离娄上》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艾草的疗效就已被认可。

孟子所谓“三年之艾”,更是对艾草使用的进一步认识。保存3-5年的艾草,既祛除了燥气,又保存了药性,最适宜艾灸。

《五十二病方》中有将艾草燃烧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伤寒论》中便记载了艾叶,当中提到的胶艾汤时至今日仍是治疗血虚寒滞、月经过多的妇科良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是以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

《名医别录》最早把艾叶作为药物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慝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

宋朝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国提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书中还附有“明州艾叶”图。复道即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四明即今浙江宁波。该书最早提出了注重艾草品质的道地药材。《蕲艾传》是论述艾草的专著,描述艾草“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明朝的李时珍是对艾草极为推崇的一位医家,他对艾草的称赞不胜枚举,其著作《本草纲目》对艾草做了大量研究及记载,包括“艾叶能灸治百病”“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李时珍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蕲艾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四川成都一男子,自学《伤寒杂病论》,配置特效中药,被罚6000万。

小伙子彭某,一直比较喜欢中医,平常也会买些医书来看,时间一长,就通过自学中医古籍《伤寒论》等书籍,按照医书里面的药方,成功配置出药丸、膏药、中药液等。而制作过程就是在自己的家里,通过自己买的机模等机器设备,制作完成,也没有取得任何药品监管部门的认可。药品制成后,通过网上销售给病患,获利达到130多万元,现场查获的半成品,未销售的货物多达15万之多。

而他制作的药品有:生发丸、温经汤、山药丸、打呼噜丸,多达42种,价格从十几块到几百块不等,他最先通过病友群推销,在一些病友使用过后,效果不错,进而推广给其他人,就这样把生意越做越大,直到开始了自己的专营网店,生意更是好的不得了。

当然刚开始人少,并没有什么影响,随着生意做大做强,正准备再创辉煌的彭某,经人举报,被执法人员盯上,随后采取行动,控制住彭某,并查抄了所有货物。对彭某处罚决定,没收其违法所得130万元,并处罚金3000万元,然而在之后彭某并未交纳付款3000万元,执法部门向法院提起执行,法院在依法审理后,准许强制执行,包括违法所得130万元,罚款3000万元,加处罚款3000万元,共计6130万元。

我认为合理

实话实说刚开始,我也对这个处罚不甚理解,感觉太重了,针对个人的罚款上了千万,估计这辈子都还不完。再说药的疗效挺好,又不是假药,为什么要罚这么多呢?

其实执法部门对他处罚还是有理有据的,首先彭某没有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验许可证,就凭自学敢生产销售药品,属实说太危险,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老中医,都是经过多年的锻炼,从小的专业学习,才能出门行医,而药品又多有毒性,稍有不慎,人命关天。

在《药品管理法中》规定罚款的处罚是要按照违法所得的十五到三十倍来处罚的,而现在定的3000万,是安装20倍处罚得出来的,基本是中等偏下了。再说无论罚多少钱,没有出人命也够万幸了,不然就不是罚款了,还要负刑事责任。相信谁都不想那一幕的发生。

我们国家现在对食品安全很重视,更何况还是药品呢!如果真想发展中医,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好好的学习去考证,国家也为了发展中医,制定了好多利于中医的条款,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助力中医发展。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中医《伤寒论》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1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 医学知识 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2

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 广告 ,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3

看了两天《伤寒论》,贪便宜买的没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实在晦涩难懂于是又翻开医学院中医教材的六经辨证部分,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谓的六经辨证与其说是《伤寒论》的浓缩,不如说筛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内容,要么是编写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内容过于牵强附会,或两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将现在看来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个大类,大类之中再根据脉象、各种症状甚至节气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觉得像中医这样的 经验 学科辨证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很难理解,疾病真实的情况,到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再到医者根据这种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会不会大到令辨证这一行为失去价值的程度

作为一个门外汉,上述观点可能会被业内人士狂喷,但总认为读中医古籍参考其思维 方法 的意义要远大于光是记住里面的结论。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4

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 句子 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5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 思维方式 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 文化 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中医传承心得体会

★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5篇范文

★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

★ 刮痧**观后感范文

★ 读伤寒论心得范文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

★ 读伤寒论心得

★ 父亲的病读书感悟范文

★ 高中《父亲的病》读后感作文五篇

读一千遍,没有实践也不行。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词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医学书籍是:记载前人的经验结果,具体怎么实施到病人身上,还需要一个实践过程和临床发挥。这就是中医流行的一句话: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就代表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呀。

书籍给人以指导方向,具体应用,全靠医生的悟性了。

比如:张仲景的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如果用原方治疗阑尾炎,是完全不行的,本人以此方为基础,创立的:八味阑尾炎汤,治疗阑尾炎,二小时止痛,4剂如除根。

如果说:甘桔汤是张仲景治疗咽喉痛的专病专方,但是,遇到严重者疗效不佳,本人以此方为基础,创立的方剂治疗急性咽喉痛,二小时止痛,一剂一天治愈。

中医是:读书三年,可谓:天下无病不治,治病三年,可谓:天下无方可用。

如果你是中医,你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刻,甚至会灵感显现。

如果你不懂中医,那将是另外一回事了。

将两书仔细读五百遍,一定会了解几段话的真义,也可以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最起码会成为中医爱好者!

读一遍与读五百对某些人来说,没有根本的区别。关键是否将中医定性为科学,强调“中医治未病”的特点(此处“中医”与伤寒论中的“中医治欲病”不同),不神化、不夸大、不胡扯什么“特效药”,这对中医日后 健康 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任何人将“中医”视为玄学、神学、哲学,至少是无知的。中医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科学发展史。任何无原则的夸大与肆意的抵毁,对中医的 健康 发展都是同样的至命伤。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张文宏说: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就是上医。我爱中医。

中医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不是读五百遍就能神明自通,能医百病,学中医学理,这两本书一定要读,不是读多少遍,是先求自己理解,再求深研,自己先修科项,如脾肺或心肾,肝胆,各脏腑自有関连,除研究各汤方案例,重要读泡制及草本等书,切脉得明师指点,这最重要,跟师学艺是中国医学不二之选,切脉书本是教不了,视频也学不会,追本求源,才是习医行径,因无捷径。

古今多少人读伤寒和金匮不止五百遍吧!神髓细节抓不住,读一辈子也就是平淡无奇,最多是自了汉,不一定要透彻全懂,熟记心间各方剂,药物,用法含义,抓到一星半点神髓,熟练运用,那就相当了不起了。治病不求多,真做到一剂知二剂已。就一个种类现代的疾病能做到立竿见影快速治愈,就是学到真本事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是读多少遍的事情,假如难度小,你多读几遍可以,但是难度太大,所以即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可能都研究不透,你五百遍与研究一辈子的相比还是差多了。

我研究的方法是多问为什么,发现问题,比如一味药的应用,一个症状,感觉想不通,就一直记着,学习过程中,发现相关内容就联想一下,也许就通了。

《伤寒论》,读1千遍,也不明仲景"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阴之为病,少阴之为病,厥阴之为病"从何而病,因为《伤寒论》非仲景原著。《金匮要略》,读1千遍,也不明仲景"上工治未病何义也",因为《金匮耍略》非仲景原著。

切身体会,读五百遍短期不现实,现代人都很浮躁,通篇文言文,枯燥乏味,么有文言基础的人很难,。如果真的读了,不在乎一遍,还是一百遍,每次读的时候适当想象,琢磨,那就厉害了。

医学院老师读了几百上百遍了,不如一些 社会 几层中医师,就读了几遍或者几十遍,但是临床应用的很多,很好,所以,读书不在读了多少遍,在于读懂了多少内容,实际应用又有多少,谢谢

背诵了五年多,大概1500遍左右,仍感觉无所得。

求推介所有的中医类书籍,古籍书目录?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从中医药大学权威copy...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