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怎样的?,第1张

历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我认为当数三国时期的司马家,直接捡了一个皇帝的位置。

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说的是魏蜀吴,说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角逐天下的故事。曹操的儿子曹丕是第一个称帝的人,他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并建立了魏国,之后孙权、刘备也分别称帝,是为东吴皇帝、汉昭烈帝。在这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多年以来战乱不休,诸葛亮七次北伐、蜀吴之间也曾多次发生战争。

而在三国角逐天下的时候,曹操招募了一个非常得力的幕僚-----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帮助魏国打赢了很多的战争,所以曹操对司马懿充满了戒备心,担心他功高盖主、尾大不掉。因此,曹操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训,不能让司马懿接触到军队,否则魏国社稷危矣。

在曹操死后,曹丕并没有严格执行曹操的遗训。果不其然,司马家在经历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后,在军队,民间和朝廷上都已经树立了足够的威信。所以在司马炎时期,他逼迫魏明帝曹奂禅位与他,正式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但其实,早在司马昭时期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为取魏而代之的做准备了,只是后来还没有正式实施便去世了,所以才会有后世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

司马家历经三代,将曹操曹丕励精图治白手起家的魏国,成功地取而代之,可以说是一个最厉害的捡漏了。

这个应该怎么说呢,在建国初期,刚刚开始组建考古队的时候,国家因为缺少经费,就向民间征集“考古学家”,这个时候确实有一部分盗墓贼弃暗投明投入考古队,但是后期像现在的话,考古界大多数科班出身的起码也是大学生学位,所以说盗墓贼变成考古学家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

而盗墓贼成为考古学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发掘马王堆的,被称为“土夫子”的任全生了。任全生是民国时期的人,是长沙人,因为家里贫困,所以被人带上了盗墓的道路。任全生这个人很是聪明,在经历过几次盗墓之后,他迅速积攒了很多关于盗墓的知识,而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盗墓之中,一时之间盗出许多宝物,而这些文物基本上全部落入外国人的手中。

建国之后,国家需要组织考古队,所以向民间征集,任全生想要金盆洗手,并且想要将自己多年来累积下来的经验贡献给国家,所以就报名参加了考古队。后来有人在挖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洞中冒出蓝色火焰,就上报给了考古部门,考古部门带着任全生一起到了现场,任全生灭掉了蓝色火焰,并且抢救性发掘出几件文物。后来更是在考古队挖掘方向错误时给予指导,顺利挖掘出了“辛追夫人”。

而且他还抢救、保护性发掘出二十五本失传的古籍,为我国研究历史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盗墓贼成为考古学家这种事,对我个人来说觉得挺好的,毕竟这么多的亲身经历累积下的经验,比单纯书本上教的要生动得多。况且,少一个盗墓贼,多一个考古学家,我们国家的文物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护,不会被随随便便卖出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文明也慢慢被大家淡忘,使得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被遗忘,不过也理解,毕竟记录我们文明和历史的古籍数量太多了,高达20万部,也正是因为它的体量大,所以在我们使用起来的时候也是非常不便,当大家需要阅读的时候也是没有统一的途径,所以自然使得古典知识的传承受到了威胁,那么对于这些知识文明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传承呢?个人觉得可以讲这些知识点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并建立对应的古典知识库,这样大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阅读以及使用了,不但很好的保存了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传承。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它的便捷性,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这样他的价值才能最大化,下面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下,网络所带来的改变。

首先是生活更加便捷,现在因为网络化的普及,网路上有了很多便民门户网站,很多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办理,比如购物、比如观影、比如娱乐、比如办理相关事件,只需简单的一个电脑或者是一个手机,我们就能足不出户轻松搞定了,非常的方便、快捷。

其次是可以更好地分享,网络的另一功能就是全方位的传播,通过网络,可以把很多新闻很多内容进行快速的分享和传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更快速的吸收和了解对应的内容,影响非常的大,范围也是非常的广。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和有弊的,自然网络也不例外,关键还是需要看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利用网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皇帝就是最好的职业。

如果在家里呆着,有人来请去做皇帝,恐怕是最厉害的捡漏吧。

莫名其妙做了皇帝的人还不少,就说一下汉灵帝吧。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01

解渎亭侯

秦、汉、魏、晋时期,都是以二十等爵封赏有功之人。

最高等级是彻侯,后来因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称为通侯,后又改为列侯。

《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其意思就是,在列侯中食禄于县、乡、亭者,就称为县侯、乡侯、亭侯。

比如曹操的父亲太尉曹嵩封费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刘备封宜城亭侯。

列侯跟其他爵位的俸禄一样,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主要是粟米,可以兑换布匹。

有时候皇帝也发一些钱币、黄金之类的,但数量很少,不属于正常的俸禄。

一般是以年为单位发放,称为年俸。

列侯食俸一千石,按照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一石大约是3075公斤。

也就是汉灵帝刘宏没做皇帝之前,继承其父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每年三万公斤粟米的工资。

今天物价来看,也就是几十万的工资,不算啥,三五口之家也就是个小康,要在一线城市生活还很紧张。

但在汉代,却不得了。

二十等爵第一等是公士,年俸50石,杀一个敌军军官才可以获得。

相比之下,作为解渎亭侯的刘宏,小日子还很过得去,悠哉悠哉,阔阔的小地主。

02

祖上曾阔过

太远的刘邦就不说啦,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说起吧。

刘秀作为东汉开国皇帝,传位给四子刘庄,是为汉明帝。

刘庄传位给五子刘炟,是为汉章帝,是东汉第三位皇帝,也就是汉灵帝刘宏的高祖。。

东汉以小皇帝居多,从章帝就开始啦。

章帝(公元57--88年),十八岁继位,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二岁,一共生了八个儿子:

依次是刘伉、刘全、刘庆、刘肇、刘寿、刘开、刘淑、刘万岁。

先立三子刘庆,后立四子刘肇为太子,刘肇十岁继位,是为汉和帝,在位十七年,终年二十七岁。

章帝六子刘开(?--148年),永安二年(90年)封为河间王,以乐成、渤海、涿郡三郡为国。

刘开的儿子很多,记载下来的有:刘政、刘翼、刘得和刘淑四个。

刘政继承了河间王的爵位。

刘翼为平原王,是汉桓帝的父亲。

刘得为安平王。

刘淑只得到了解渎亭侯的封爵。

刘淑去世后,其子刘苌继承了解渎亭侯的爵位。

刘苌早逝,其子刘宏继承了其解渎亭侯的爵位。

说起来,刘宏祖上也很阔,其高祖刘炟也曾是第一大老板,但到了他这个玄孙时,就只是个解渎亭侯啦。

对平民百姓来说,找这么个工作还很不容易。

但对姓刘的来说,这也就是打酱油的差事啦。

03

登基为帝

为了恩泽共沾,普惠刘氏,章帝之后,大多都是小皇帝,而且都不喜欢干得太长。

章帝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二岁。

仅仅过了八十年的时间,先后就有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祐、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等七位帝王登上皇位。

最小的殇帝刘隆不满百日登基,在位二百二十天。

在位时间最久的就是汉桓帝刘志啦,在位二十一年。

汉桓帝刘志(132--168年),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刘翼去世,刘志袭爵为侯。

永嘉元年(145年),年幼的汉冲帝去世,无子。

外戚权臣梁冀拥立渤海王刘鸿之子刘缵(138年-146年)为帝,是为汉质帝,东汉第九位皇帝,时年八岁。

刘缵因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在一次朝会中,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此跋扈将军也”。

由此引起梁冀的忌恨,就把刘缵毒死啦。

本初元年(146年),刘志就捡了个大漏,被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继位,是为汉桓帝,成为东汉第十位帝王,时年十五岁。

汉桓帝毕竟年龄大了点,心眼多一些。

此时,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大小事也不用桓帝操心。

汉桓帝就一门心思贪玩,但也不知道他忙活了些啥。仅宫女就多达五六千人,在位二十一年也没生个儿子出来。

168年1月25日,汉桓帝恋恋不舍的抛下后宫一大群女人,自己一个人走啦,享年三十六岁。

汉桓帝刘志驾崩后,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就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挑来挑去就把刘宏选为了皇位继承人。

天上又一次掉馅饼,啪叽一下,这次砸在了河间国解渎亭侯刘宏的头上。

窦妙派遣侍御史刘儵守和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洛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成为了东汉第十一位帝王。

刘宏不仅捡了个大漏,坐上了皇帝,而且捡了桓帝后宫几千个女人,自然是十分开心,也就玩得不亦乐乎!

玩着玩着,也就把东汉彻底玩完啦。

尽管是捡来的东西,理应也得珍惜才是哦。

自己不珍惜,可惦记的人却不少。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还得连累大家背黑锅,这个有失公允啊。

靠捡漏坐上皇位,迷迷糊糊却将宋朝带向繁荣

历史上的皇帝除了极少数的开国皇帝是靠自己打拼白手起家以外,大多数都是子承父业。而到了宋代,皇位的继承有又了全新的玩法。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没有按照规则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另辟蹊径,将皇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而这弟弟赵光义按照金匮之盟自己去世后将皇位应传给弟弟赵廷美。但赵光义登基后隐瞒了金匮之盟的内容。

按理说这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宋真宗赵恒来坐,因为赵恒是三皇子,既不是太子,又非皇后所生,即使他皇叔赵廷美没当皇帝,他赵恒前面也还有两个哥哥。

可有些事仿佛冥冥中安排好了一样,赵廷美,这个理论上既定的储君,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的斥责,后又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暗中谋划篡位,可篡位计划败露,皇位自然就与他无缘了。皇位就顺利落到了赵光义的大儿子头上,就是太子当储君,神奇的是,命运之轮再次转动,二皇子因为野心,干掉了老大,可笑的是,自己在顺位成功后却因病猝死。就这样,捡漏王赵恒毫不费力登上皇位。

宋真宗赵恒是位糊涂皇帝,但他历史上的功绩可并不少。据说,辽宋交战时宋江因中计,粮草所剩无几,大臣们都建议赶紧撤兵,可这宋真宗不干,硬要碰硬,调动了所有骑兵,幸运的是遇上了阴雨天,加上骑兵优势,赢得了这一仗。

宋真宗无论在小说、野史还是正史中,都是位宠信奸臣的人。赵恒宠信的奸臣王钦若,但宋真宗积极在农业生产上出谋划策,倡导节约粮食,调整农业生产计划,向别国购买粮食种子,他还听信奸臣的谬言大搞神坛祭天求雨,到处修建庙宇,看起来这做法及其幼稚,可是,由于他的农业改革措施,宋朝的农业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人口也持续上增,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农业相当发达,但是宋真宗时期的农业税竟然比唐朝还高。

宋真宗的功绩我们不会忘,但他的糊涂事也并非空穴来风,他惩治贪官虽厉害,但身边奸臣小人也是一大堆。可就是这么个人,捡漏当上皇帝,将宋朝带入盛世

古籍版本的种类主要有: 写本是用手写成书的本子,包括:写本、稿本、影抄本、传抄本等。 刻本又分官刻本、私人刻本、坊刻本三大类。官刻本是指历史上各朝代中央和地方的机关衙署及其附属机构刻印的本子私人刻本也称“家刻本”,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等。坊刻本是指以刻印书籍为营业的书坊所刻印的本子,刻书中的牌记有“书坊”“书林”“书籍铺” “经籍铺” 等名称,书目中亦有称之为“书棚”的。按区域划分, 刊刻古籍著名的有浙本、 闽本、蜀本之称。 活字本包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泥活字本” 等。 金属活字印本还有锡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等。 其他有复刻本,亦称“影刻本”、“翻刻本”,还有写刻本、套印本、彩色印本、公文纸背印本、批校本等。 鉴别古籍版本的方法 ①对原书所具有的记载、特征和其在成书后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资料进行考察。一般从书名叶、牌记、序跋,采用的字体、行款,以及批校、题跋、藏章、装订格式,所附的刻工记录,书中避讳字考查。例如:清陆心源著《宋楼藏书志》书名叶,前半叶刻“宋楼藏书志 曲园居士俞樾题”,后半叶刻“光绪八年壬午冬月十万卷楼藏版”,据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 又如: 北宋刻本,字体刚劲硬整,南宋刻本字体渐趋圆润,元代刻本字多“软体”,明代刻本多尚楷体,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这仅是宋至清刻本字体衍变的轮廓,实际变化繁复得多,要细加区别。②通过书目著作考查鉴别古籍。考查书的刊行流通情况,现存各种版本情况,历史文献记载,或考查原书与历史所记载各本异同及其特点,单凭文献记载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状,在判断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书影图谱帮助识别。对前人有关图书的记述(如书目、论著等)要经过分析研究论证,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论断有误的,从而作出适当、准确的辨识。③从不同的制版工艺所形成的版本特征来加以鉴别。 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写本和印本两大类 ( 捶拓、铃印的图籍不计在内 ),以印本为多数,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为多。例如:刻本字迹锋芒棱角完整清晰,说明此本印成较早;字迹锋芒尽失,漫灭残损, 版片断裂,说明是较晚的印本,等等。④鉴别古籍要注意伪本。古籍不仅具有文化学术价值, 且具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但在社会流传过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产生一些投机的书商和“伪造者”。例如:以残充全,将原来有残缺的书加以裁改修补,充作完整的书;加盖伪章,冒充原书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补,把较晚的刻本经过挖改、描补等,充为早期刻本或少见的“珍本”;撕去原书序跋,藉以伪充前代旧刻古本,等等。 鉴别版本需要不断实践, 反复考查,增加感性知识,积累经验,争取多看实物,以书影图谱作研究的补充和参考,逐步做到确切了解和掌握。

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怎样的?

历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我认为当数三国时期的司马家,直接捡了一个皇帝的位置。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说的是魏蜀吴,说的是魏蜀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