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文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关于孔子的文章,第1张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因为答案超过10000字,所以后面的不能发了,表介意

1 如何提高高考语文选择题准确率知乎

距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备考的方向和策略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那么有没有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语文选择题也有很大的技巧性,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做题速度和提高做题准确率。 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 题目暗示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除迷惑选项。

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准确率。但是如何排除呢?很简单,假设你什么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楚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如果可能会让你误解,那么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

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如果有其他的解读,那么,出错率较大。 例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先分裂后统一是无法通行的死胡同,分裂与统一不能共存,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印象解读:分裂统一像鱼与熊掌。明显觉得不对 B入春以来,长春市一些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陈米、陈面,尽管价格低廉,每公斤有1元多钱,但生意做得很红火。

印象解读:小贩以1元多收购陈米、面,尽管价格低廉,但生意红火。“尽管”和“但”别扭。

C远古时代,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个部落,以狩猎为主,但知猎兽,不知捕鱼,更不知稼穑种植为何物。 印象解读:某个角落以狩猎为主,不知到种植。

“角落”不会狩猎也不会种植,明显用错主语。 D简单是一种富足和从容,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泡沫的虚化和油彩的掩饰。

印象解读:简单是一种…… 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 比较通顺。 通过这种方式去解读,能解决这一类题型。

语文选择题命题中,因为命题的一些特殊性,可以给我们利用,特别是“序列差”。什么叫做“序列差”呢?有一些选择题,有双重序列,题干上有1、2、3、4,选项里面有A、B、C、D,两个序列之间的矛盾,就是序列差。

迷惑选项总是要“露马脚”的。前面说过,各人的知识情况都不一样,在各个考生眼里,迷惑选项“露马脚”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

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就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再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又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一个选项被否定,就造成了另一个选项的不可能,于是题干序列和选项序列之间互相映衬,互相“揭老底”,产生了空档,正确答案往往就出来了,这类题常见于选词填空题。

当然,在实在不会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一定的技巧 比如字音辨析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这时候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比如字形辨析题,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

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 还有实词辨析题,重点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

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以及一些词语运用题,特别是虚词辨析题。主要是凭语感(即语言表达意思),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

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第一,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感 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

病句辨析题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2 学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请问高考古文阅读有什么秘诀,最好分条举例解说谢谢

解析历年春季高考古文阅读题 -------------------------------------------------------------------------------- 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春考古文题。

这两年春考语文卷中的古文阅读试题均为两大题:其中一题都是关于艺术(绘画)的评论;另一题前者为两段记叙短文的比较阅读,后者为人物记叙文的阅读。 考测的内容有:1、虚词析;2、实词解释;3、成语意义理解和作用分析;4、句子翻译,特点比较;5、文章归纳;6、特色理解;7、简要拓展发挥;8、通假字。

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大多数要点,所以学习和复习必须扎实而全面。我们试举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2002年春考阅读题(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B。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易马而三后今君后则欲逮臣乙竟日亡所获也子意乎鱼2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②用之则过也/乃投竿问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2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26、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 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

解答23题,一靠知识积累,二靠简单语法分析,三靠句意理解。 “易”常作形容词,为“容易、简单”之意;用为动词时有①“轻视、小看、”,②“交易、交换”,③“变换、改变”等意。

此句中的“易”是动词,看文句应是③“换、更换”。 “逮”在古文中的常用义有①抓住、逮捕,②追上、赶上,③比得上、及得上(表比较)等,看文句是赛驾车,所以应为②“赶上”、“追上”。

“竟”在古文中有“竟然”及“整”“完、完毕”等义,“竟日”则为“整天”之意。“意”在古文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基本用法,为“意料、料想”和“意图、心思、希望”等义,句子与钓鱼相关,而且“意”为句子主语,所以应是“意图”、“目的”、“愿望”、“希望”之义。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积累,把握常用实词用法,并且学会作语法分析和语境分析。 24题考常用虚词的辩析,同样需要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

“而”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是作连词、或表顺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或表修饰,有时“而”还通“尔”;“但”在现代文中表转折,是连词,在古文中却是副词,意为“只、只是”。 ②中的“则”和“乃”都有连接作用,但“用之则过也”与文中的“术已尽”形成转折关系,这个“则”是“却”的意思;“乃投竿问甲”和前文是先后相承关系,这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由此判定,②中的“则”、“乃”意思不同,选C。 要解答好25题这样的翻译题,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必不可少,否则就读不懂文句,难以准确译为现代文。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的复词。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不必译。

“御”是“驾车”不是“骑马”,“未尽”是说明“教”的,句子应为“把”字句,所以可译为“你没有把驾车的技术完全教给我”。 由此可见,要把古文句子翻译好,把握词的用法特点和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26题考简单的写作特点分析和文意归纳。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其次要把握要点和特点,第三要仔细审题,有的放矢。

26题第一空前一句既是限制又是提示。前句又说“不同”,那么不同于“一方”的必定是“双方”或“多方”,观文章确定为“双方对比”。

第二空应注意“人物表现”即“如何表现人物”(描写),而后句又有“记叙”前句更有“人物对话”,所以此空决不可填“叙述”。观文章,则很容易确定为“动作描述”。

第三空是归纳两文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抓关键句。A文中有反问句“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强调“心”要在马。

B文有“目不瞬、神不变”之句和“予叹”之句,强调的是“意”不能动。两者的共同点,自然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杂念”了。

综上所述,古文学习、复习必须注重积累,及对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把握其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训练,在训练中学会语法和语境分析,学会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从根本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 高考语文文言文大概怎么做

文言 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 4 、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5 高中古文的学习方法

高中生学好文言文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要尽可能读出作者的语气、轻重和感情,要流利通畅、声情并茂。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上课时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自己尚未弄懂而老师又忽略了的地方,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切忌浅尝辄止,不懂装懂!课后复习尤为重要,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

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像“猴子掰包谷”一样──丢了包谷摘桃子,丢了桃子搬西瓜,丢了西瓜追兔子,丢了兔子空手回──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第三,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抱着参考书不放,就像落水的人抱着一根救命的稻草,视若宝贝,敬若神明,一切唯参考书是听!殊不知,这些人误把拐杖当双腿,丢了拐杖则寸步难行!他们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

哪知长此以往,对参考书形成的依赖就像一颗定时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自己学习的生命!──他们一翻开参考书,就什么都懂,可谓一目了然;但是,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因为,它至多是一根备用的拐杖,千万别把它当成“双脚”,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

关于孔子的文章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