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1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赤壁赋中于用法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于的所有用法都在这里了,你可以对照着看。
想当年,姐姐我考大学的时候,咱老师可是找了十大张(正反面的)卷子的文言文常用字用法啊我勒个去!
2 高中文言文虚词“之,于,者”的用法答案:1之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3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以和之字的用法~人教版高中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2、以乱易整 介词,用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6、具告以事 介词,把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9、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来10、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11、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1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1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相当于连词“而”15、可以无悔矣 介词,凭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相当于“来”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2、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6、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7、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兴,……,已为陈迹”8、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9、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4 高中文言文重要虚词18个的所有解释和课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给必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欤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5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 于的古文用法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副词没有。
7 高一古文知识我现在不明白文言文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状语,词性的问题,看看现代汉语就行了,不必非弄明白古文里的词是名词还是动词,只要现代汉语里,你明白了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根据意思你就能明白古代汉语里是什么词使动用法,是“使……怎么样”,意动是“以为……怎么样”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一句半句说不清楚,语法的问题光例子就得举一大片只要你把书中课文里涉及的牢牢记住,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着很强烈的继承关系要学习古代汉语,先找一个现代汉语语法书大概看一下,把起码的词类和语法知识看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我为了回答你的问题,去网上粘来一大篇子,看着还是混沌一片,都分不清什么是什么也无法一下子就理解相信我,这东西是慢功夫都要从基础开始弄扎实只要稍微对语法一入门,古代汉语学起来是相当容易没事的,刚开始不要太执着于语法,就是你说的那些句法的东西先找语感,先弄明白古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大体是什么样子,那些语法在慢慢学习课文过程中就其义自见了,不能一下子就都弄明白。
1 求初中到高中语文课本的全部古文和古诗词
初中:Seven↑:童趣论语十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 by: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如梦令观书有感Seven↓: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狼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滁州西涧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约客论诗Eight↑: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望岳春望石壕吏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课外古诗词背诵:长歌行野望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鹤楼送友人秋词鲁山山行浣溪沙 by:苏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Eight↓: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 潼关怀古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亥杂诗课外古诗词背诵:赠从弟(其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终南别业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登飞来峰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Night↑:沁园春 雪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望江南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武陵春(封住尘香花已尽)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课外古诗词背诵:观刈麦月夜商山早行卜算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 骊山怀古朝天子 咏喇叭Night↓: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曹刿论战邹忌讽秦王纳谏愚公移山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月下独酌羌村三首(之三)登楼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逝东别云间高中:敕勒歌 北朝民歌大风歌 [汉]刘邦卖炭翁 [宋]欧阳修出塞 [唐]王昌龄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陨石 [宋]沈括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游子吟 [唐]孟 郊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周亚夫军细柳 [汉]司马迁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绝句 [宋]李清照孙悟空巧取芭蕉扇 吴承恩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李 白梅花曲突徙薪石灰吟 [明]于 谦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 鸟鸣涧 [唐]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大铁椎传 [清]魏禧凉州词 [唐]王翰绝句 [宋]僧志南河中石兽 [清]纪昀乌衣巷 [唐]刘禹锡约客 [宋]赵师秀墨梅 [元]王冕新竹 [清]郑燮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秋夕 [唐]杜牧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去私 《吕氏春秋》山居秋暝 王维回乡偶书 贺知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生查子 朱淑真题画梅 李方膺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观猎 王维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口技 魏学洢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游山西村 陆游竹石 郑燮活板 沈括元日 王安石赠范晔 陆凯黄生借书说 袁枚城东早春 杨巨源芙蓉楼送别辛渐 王昌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七步诗 曹植反七步诗 郭沫若捕蛇者说 柳宗元社日 王驾对酒 秋瑾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范进中举 吴敬梓桃花源记 陶渊明桃花源诗 陶渊明望江南 温庭筠旅夜书怀 杜甫蒹葭(节选) 《诗经》渔歌子 张志和曹刿论战 《左传》子鱼论战 《左传》虞美人 李煜朱子家训(节选) 朱柏庐如梦令 李清照西江月 辛弃疾诗词两首 七律•长征 沁园春•雪 小重山 岳飞 池州翠微亭 岳飞别云间 夏完淳焚书坑 章碣奕喻 钱大昕日喻 苏轼小车行 陈子龙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行宫 元稹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葫芦僧判葫芦案 曹雪芹干将莫邪 干宝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论诗 赵翼论诗 赵翼《儒林外史》序 惺园退士《唐诗三百首》序 蘅塘退士兰亭集序 王羲之南浦 王安石山园小梅 林逋墨池记 曾巩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潍上与友人别 郑谷题菊花 黄巢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子夜吴歌 李白凤凰琴 武陵春 李清照咏煤炭 于谦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陌上桑出师表 诸葛亮岳阳楼记 范仲淹登泰山记 姚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诗词改字 洪迈推敲 胡仔每周一诗 题画 沈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 黄庭坚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节选) 罗贯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过零丁洋 文天祥(二)诗词曲(30首)氓《诗经》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 原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 潜山居秋暝王 维蜀道难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 白将进酒 李 白兵车行杜甫蜀相杜 甫客至杜 甫登高杜 甫登岳阳楼杜 甫石头城刘禹锡琵琶行白居易李凭箜篌引李 贺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 牧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锦瑟 李商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雨霖铃(寒蝉凄切)柳 永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念奴娇(大江东去)苏 轼鹊桥仙(纤云弄巧)秦 观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 游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扬州慢(。
2 高中语文对课内文言文的要求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
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尽可能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尽管如此,我们对文言文的要求,还只是诵读、理解、背诵和重点掌握一些文言词、句式。
3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扩展资料: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4 求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16篇)重点语句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译: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译: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译: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译: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
5 上海高中课内所有古文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全文)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劝学(背诵全文)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第二册 滕王阁序(背诵2—3段)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师说(背诵全文)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阿房宫赋(背诵全文)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
6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以和之字的用法~人教版高中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2、以乱易整 介词,用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6、具告以事 介词,把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9、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来10、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11、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1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1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相当于连词“而”15、可以无悔矣 介词,凭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相当于“来”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2、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6、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7、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兴,……,已为陈迹”8、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9、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1形容听力的词语
灵敏、敏锐、敏捷、活络、敏感
一、灵敏 [ líng mǐn ]
解释: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 迅速反应:动作~。军犬的嗅觉特别~。
引证:叶圣陶 《线下·一个青年》:“这笑颜……是处女的天真与灵敏的智慧相互融合的表现。”
二、敏锐 [ mǐn ruì ]
解释:(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思想~。目光~。~的洞察力。
引证: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 王氏和罗氏都是封建时代的人物,但是王氏具有现代科学的头脑,他眼光比较敏锐,思虑比较周密,成就更为突出。”
三、敏捷 [ mǐn jié ]
解释:(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行动~。思维~。
引证: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人们从梁三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四、活络 [ huó luò ]
解释:灵活;不确定:头脑~。眼神~。他说得很~,不知道究竟肯不肯去。
引证:茹志鹃 《着暖色的雪地》:“他在爸爸和伯伯之间取了一个音,就叫他‘摆摆’。这比较活络,有时可以把音往‘爸’字方面偏一点,有时也可以向‘伯’字上靠一靠。”
五、敏感 [ mǐn gǎn ]
解释: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他是一个~的人,接受新事物很快。
引证: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再没比恋爱的青年人敏感了,对方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感受出来。”
2形容听力的成语有哪些1、成语: 耳听八方
拼音: ěr tīng bā fāng
解释: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举例造句: 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 老舍《赵子曰》第四
3、成语: 耳聪目明
拼音: ěr cōng mù míng
解释: 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出处: 《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
举例造句: 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3、成语: 明目达聪
拼音: míng mù dá cōng
解释: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出处: 《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举例造句: 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4、成语: 逖听远闻
拼音: tì tīng yuǎn wén
解释: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 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5、成语: 逖听遐视
拼音: tì tīng xiá shì
解释: 指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 《新唐书·选举志下》:“圣主明目达聪,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责,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3描写人物听觉的词语顺风耳、耳听八方
成语还有很多:
闭目塞听 揣骨听声 垂帘听决 垂帘听政 侈人观听
道听耳食 道听途说 道听涂说 耳视目听 耳听八方
耳听心受 俯首听命 反听内视 反听收视 隔壁听话
观化听风 拱手听命 公听并观 姑妄听之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骇人视听 骇人听闻 骇人闻听 狐听之声 混淆视听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即温听厉 计行言听 帘窥壁听 迷惑视听
牧豕听经 谋听计行 内视反听 牛听弹琴 偏听偏信
偏听偏言 倾耳而听 倾耳细听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耸人听闻
收视反听 束手听命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听而不闻 听风听水
天高听卑 天高听下 听见风就是雨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其自流
听其自然 听人穿鼻 逖听遐视 听天由命 逖听远闻
逷听远闻 听之任之 唯命是听 惟命是听 娓娓动听
危言耸听 妄言妄听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虚己以听
淆乱视听 眩视惑听 言从计听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言听计用 言听谋决 言听事行
言听行从 厌闻饫听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不绝于耳 不堪入耳 闭目塞耳 避人耳目 充耳不闻
垂耳下首 出口入耳 长目飞耳 垂头塞耳 鼎铛有耳
当耳边风 杜耳恶闻 当耳旁风 东风吹马耳 东风过耳
东风马耳 东风射马耳 盗铃掩耳 道听耳食 洞心骇耳
顿足捩耳 盗钟掩耳 耳边风 耳鬓斯磨 耳鬓厮磨
耳鬓撕磨 耳报神 耳聪目明 耳根清净 耳红面赤
耳后生风 耳满鼻满 耳目闭塞 耳目股肱 耳目一新
耳目众多 耳目昭彰 耳旁风 耳濡目染 耳软心活
耳视目食 耳视目听 耳熟能详 耳食之论 耳顺之年
耳食之谈 耳食之言 耳听八方 耳提面命 耳听心受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面见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耳闻则诵 法不传六耳 风吹马耳 附耳低言
附耳射声 方面大耳 俯首戢耳 俯首弭耳 俯首帖耳
伏首贴耳 俯首贴耳 肥头大耳 肥头胖耳 贵耳贱目
国耳忘家 公耳忘私 隔墙有耳 黄耳传书 轰雷贯耳
豁人耳目 惊耳骇目 撧耳挠腮 酒酣耳热 酒酣耳熟
疾雷不及掩耳 捷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暇掩耳 疾雷不及塞耳 贱目贵耳
交头互耳 交头接耳 口耳并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传
口耳之学 苦口逆耳 两豆塞耳 六耳不同谋 两耳塞豆
赁耳佣目 聊复尔耳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历历在耳
4关于“听”的词语有哪些耳闻目睹 忠言逆耳 洗耳恭听 耳熟能详 声声入耳 如雷贯耳 俯首帖耳 置若罔闻 充耳不闻 装聋卖傻 闻所未闻 听而不闻听说 听话 听写 听力 听歌 听书 听觉 听牌 听见 听到 视听 闻听 窃听 聆听 倾听 恭听 哀听 听教 听之任之 伫听 恣听 周听 重听 属听 中听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郑公听履 助听器 侦听 渊听 饫听 瞻听 游鱼出听 远听 荧听 隐听 莹听 倚听 以正视听 言听行从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厌闻饫听 言从计听 一听 言听计行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言听计用 言听谋决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言听事行 言听计从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讯听 眩视惑听 虚己以听 幸听 信听 嚣听 小听 淆惑视听。
5形容耳朵听力好的成语,(不要词语)耳聪目明 [ěr cōng mù míng]
耳聪目明释 义耳朵、眼睛反应灵敏,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
中文名
耳聪目明
拼音
ěr cōng mù míng
同义词
心明眼亮
反义词
昏聩糊涂
词目
听语音
拼 音 ěr cōng mù míng
造 句 虽然他已年近古稀,但仍就~,这都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结果。
同义词心明眼亮
反义词 昏聩糊涂
用 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头脑清楚。
出 处
6形容朗读声音的词语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灰机_52諨9
习作4描写声音的词语:流水——哗啦啦北风——呼呼呼青蛙——呱呱呱汽车喇叭——滴滴吧吧鼓声——咚咚锵烧菜——砰砰砰扑通滋滋当当当动物叫声:(鸟/麻雀)叽叽喳喳(猫)喵喵(绵羊)咩咩 (狗)汪汪(蟋蟀、小虫)唧唧、啾啾(青蛙)呱呱(公鸡)喔喔 (苍蝇蚊子)嗡嗡 (老鼠)吱吱 (鸽子)咕咕……自然界声音:(大风)呼呼 (雷声)轰隆隆 (小雨)沙沙沙、淅淅沥沥(溪水、大雨)哗哗哗(泉水)叮咚叮咚 ……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车喇叭)嘟嘟 (吹气)扑(打碎玻璃)哐啷啷 (走路声)咯噔、咯吱咯吱 (开门)吱嘎 (笑声)哈哈、咯咯、扑哧(哭)呜呜 (肚子饿得叫)咕噜咕噜 (喝水)咕咚咕咚 (放脸盆)哐当 (烧菜热油)毕毕驳驳 (炒菜)当当当 (钟)嘀嗒嘀嗒 ( )丁零零(敲击声)乒乒乓乓 (东西撞击或落地)砰、啪、劈里啪啦 (放鞭炮导火索声、爆炸声)哧哧、砰——啪 ……范文例一:赛场上,前锋队员抬脚一记劲射,只听“砰”的一声,足球越过守门员的头顶,射入球门。守门员奋力扑救,可惜球没碰着,却“扑通”一声摔到地上。“咚咚锵。。。。。”啦啦队员们高兴得敲起了锣鼓助威。例二:锅碗瓢盆交响曲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了厨房。水龙头”哗哗哗“唱起
1 语文必修五第91页的文言实词归纳
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②爱而不见(隐蔽)
③吴广素爱人(爱护)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
安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岂);
②(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哪里、什么地方)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⑤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安逸,安乐)
⑥安营扎寨(安置)
兵
①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
② 穷兵黩武(战争)
③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④ 兵不厌诈(兵法)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③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④ 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拜见,拜访)
除
①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治,整理)
②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任命,授职)
③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清除,去掉)
④ 扶辇下除(台阶)
辞
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不接受)
②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文辞)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别)
④卮酒安足辞(推辞)
殆
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将近)
② 俪元所见闻,殆与余同(大致)
③ 吾非至于子之门,是殆也(危险)
④ 思而不学则怠(懈怠)
⑤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几乎)
当
①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②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山(挡)
③ 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将要)
④ 当其室者,三年释其政(掌管)
⑤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判罪,判决)
⑦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示在某时或某地)
⑧ 长歌当哭(当作)
道
①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谈到)
② 不足为外人道也(讲说,)
③ 得道者多助(道义,正道)
④ 任重道远(道路,路途)
⑤ 益慕圣贤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途径)
2 跪求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拿)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按照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凭……身份)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从) (5)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而)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来) 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 >)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与:“与”在很多情况下作实词: 1给予,授予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与尔三矢(《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yǔ 3 对付。 庞暖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4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引申为“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齐策一》) 5 yù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崤之战》)作虚词主要有下列用法: 1介词,“和”“跟”“同”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yǔ 2连词,“和”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 3 yú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同“欤”。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于 介词,总是跟名 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 从”、“跟” 、“同”、“对”、“对于、” “给”、“由于” 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 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3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实词吗?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实词
《劝学
高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本文2023-10-29 13:03: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