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降「三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地骨皮降「三高」,第1张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功能凉血,退虚热,泻肺火。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因此,古籍也记载和证实了地骨皮可治消渴病(糖尿病)。

地骨皮的主要成分为: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尚分离到B一谷甾醇、亚油酸及地骨皮甲素等。正是这些有效的成分可降低「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降血糖过程主要是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促进作用。

现代药理学也证实,其煎剂口服可使血糖降低,并呈现降低血脂作用。还能降低血压、减慢心律,大剂量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现代中医临床也广泛的应用地骨皮治疗糖尿病,如用地骨皮50g,水煎代茶频饮,有一定的降糖及降脂效果;如将地骨皮制成4%浓度的水煎液,适当加点白糖,对降血压也有较好的疗效。地骨皮茶降糖降压降脂虽好,但对于外感风寒、脾胃虚寒、便溏、慢性胃炎、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并发症 ,其患者遍布于世界各地 ,发病率逐年增高。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预防、治疗的 历史 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描述,古代医学家将糖尿病命名为“消渴症”,并很形象地描绘了口干、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的症状。先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记载了很多名人罹患消渴症案例,比如:汉成帝、汉武帝、隋炀帝、慈禧太后、司马相如、杜甫、韩愈、苏东坡,民国以来也有朱徳、贺龙、汪精卫、胡适、蒋经国、陈立夫等。

古人与糖尿病的恩怨情仇

1

公元前118年

史上记载糖尿病第一人- " 司马相如"

《西京杂记》中专门有"相如死渴”一条,说司马相如早年就患有消渴病,后来遇到了美艳异常、放诞风流的卓文君,不但演出了私奔的闹剧,而且司马相如为卓文君美色所惑,过度沉湎其中,于是引发了“痼疾"。司马相如意识到了色欲的危害,为了告诫自己,还曾写了《美人赋》来自勉,但是却始终无法克制,最后由于疾病加重而死。

2

公元前770年

杜甫之死:病渴身何在?

杜甫至少在两首诗中显露自己患有消渴。《客堂》:“栖泊云安县,中消内相毒”;《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杜甫平日喜饮酒,长期饮食不节,忧国忧民,久病体虚,加之精神郁郁。晚年已表现出明显的肝肾亏损,耳聋、齿落、眼花、乏力、头痛、失眠以及肺部疾病等,日益消瘦,形同枯槁,770庚戌代宗大历五,杜甫卒,终年59岁。

3

公元前7年

汉成帝因纵欲过度,死于消渴症

汉成帝刘骜青年时代就沉溺酒色,荒*无道。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放屁,都有人代劳,就是汉成帝日常生活的写照。汉成帝后期阳萎,仍借助药物大行房事,据《赵飞燕外传》,成帝跟赵合德酒醉乱性,帝昏夜拥昭仪居九成帐,笑吃吃不绝,抵明,帝起御衣,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挹衣视帝,余精出涌,沾污被内 ”。成帝起床骤动,马上大小便失禁,精尽而亡。

4

公元1988年

蒋经国过分依赖药物生活不节制,

死于糖尿病并发多器官衰竭

蒋经国晚年罹患糖尿病并发多器官衰竭,口渴消瘦,周身乏力,形容枯槁,尿有血丝、蛋白,病情危急,当时拥有优越的医疗条件、顶级权威专家、先进的西药疗法。蒋经国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生活作息紊乱,患病后的对西药过度自信,视西药为神药,饮食无节制,喜吃冰糖燕窝和甜点,导致身体状况不断恶化。晚年生活苦不堪言,左眼失明,糖尿病足被截肢,终身轮椅相伴。1988年,蒋经国因糖尿病并发多器官衰竭而过世。

消渴亦“无知”,糖尿病无解?

从古至今,从消渴症到糖尿病一直都威胁着人类的 健康 ,酿成了无数 历史 惨剧,有人惋惜有人忧。消渴病对古人来说,“无知”是罪魁祸首,不知消渴为何物,不懂如何去防治。

现今医学发达,人们对 健康 常识有了一定的理解, 健康 保健意识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的人体代谢性慢性疾病,其本质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人面临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活压力、作息紊乱,长期处于亚 健康 状态,病理结构也更加复杂。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优于西医,但治疗周期长,对病理结构复杂的糖尿病束手无策;西药降糖作用起效快,能暂时控制血糖,但不能从根本上使人体胰岛功能恢复正常,且西药毒副作用大,依赖性强对于糖尿病,中医和西医一样无能为力。糖尿病目前在现代医学面前还是世界性难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或手段能治愈。

养生 大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明确提出,消渴病人需要注意三件事:饮酒、房事、咸食及面。孙思邈说,如果能注意这三件事,虽然不服药也不会有大的妨碍,如果没有遵守这三个戒条,那么“纵有金丹亦不可救”。事实上,这些戒律直到现在还为糖尿病患者所重视。

面对糖尿病,我们应注意饮食上合理搭配,保持生活作息规律,不熬夜、不抽烟、不喝酒,适当进行运动锻炼,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眼睛、口腔、皮肤等卫生清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及时释放压力,调整情绪,充分享受生活;定期进行体检,预防并发症出现,早期进行调整和治疗,能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谢谢邀请。医书上有记载:

1、梨果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

、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1、梨果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

、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2、自古梨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就有所记载。因梨可入药,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肾经。功效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伤津烦渴、消渴、

2、自古梨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就有所记载。因梨可入药,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肾经。功效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伤津烦渴、消渴、

肺热咳嗽

咯血

4、他说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

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但西医对于糖尿病的禁忌就是杜绝所有糖类的食物,而梨的糖分很足,所以也就产生了矛盾,这个梨究竟能不能吃呢?

4、他说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

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但西医对于糖尿病的禁忌就是杜绝所有糖类的食物,而梨的糖分很足,所以也就产生了矛盾,这个梨究竟能不能吃呢?

人们容易患消渴病,怎样诊断呢?

五脏都柔弱的人,容易患消渴病。五脏都柔弱的人,心性一定刚强,刚强多怒,柔弱的五脏就容易受伤。这类人,皮肤薄,两目凹陷、目光坚定,眉毛上扬而长直;他们心性刚强,容易发怒,发怒则引气上逆,蓄积在胸中。

血气上逆蓄积,肚子就会胀气。血脉流动不顺畅,会转为热气,热气过盛就会消渴。

面色微黄,牙垢黄,指甲表面发黄,就是黄疸。病人能够安稳地躺着休息,小便黄赤,脉小而涩,就不嗜食。

有一种病会导致口有甜味,病名叫什么,怎么会得这种病?

这是因为五脏之气(寒、暑、燥、湿、风)外溢,名叫脾瘅。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入口,收藏在胃,脾负责运行精气,津液停留在脾,所以会令人口中生甜味。这是肥腴鲜美的食物所引起的。病人一定吃过不少鲜美、甘甜、肥腴的食物。

肥令人产生内热,甘令人脘腹胀满(饮食停滞),所以脾胃滞气上溢,转化为消渴。要用佩兰等辛香燥湿之品来治疗,以祛除陈腐秽浊之气。凡是消渴、猝然倒仆、半身不遂、气逆胀满、肥胖症,都是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致。胸膈阻塞,食物不能下咽,上气和下气不能相通,是忧思引起的病。

消渴脉实而大,即使生病的时间已长,还可以治疗;如果脉悬绝(虚悬若无)、小坚(细而实),生病的时间已长,就不能治疗了。

内热消中(善肌多食,形体消瘦,或见小便甜),不可以食用肥美细粮、有香气的植物和丹石类药物(丹石之品,经火煅入药,性温热)。因为丹石类药物会发痈疽毒疮(千金要方: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有香气的植物会让人狂躁不安。

内热消中的病人,都是富贵之人。现在禁止他们食用肥美细粮,是不合他们的心意;又禁止他们服用有香气的植物和丹石类药物,是因为这些药物不能治愈他们的病。

有香气的植物气味鲜美,丹石类药物气味猛烈,两者的气急、疾、坚、劲,不属于缓心和人之品,因此不可以服此二者。体内热气猛烈,用的药气也一样,两者相遇,恐怕会伤害脾脏。脾属土,恶木,服这两种药,到甲乙日会更加严重。

黄疸(腹满不欲食),针刺脊中穴。

黄疸,频繁打哈欠,胁下胀满想吐(身重不能动),脾俞穴为主。

消渴身热,面红目黄,意舍穴为主。

消渴想喝水,承浆穴、腕骨穴为主。

黄疸内热口渴,太冲穴为主。

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穴为主。

消渴,气喘,气塞喉咽不能说话,手足清,小便黄,大便难,咽喉肿痛,唾液带血,口中热,唾液粘稠如胶,太溪穴为主。

消渴黄疸,足一寒一热,舌纵(舌体伸长吐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烦满,然谷穴为主。

阴气不足,内热消化太快容易饥饿,腹部发热、身体烦躁、说话狂乱,三里穴为主。

消渴,病在足厥阴肝经。厥阴肝经风木之气和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相火(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互为表里。风木之气要通过脾土疏泄,土太湿脾就失陷,乙木之气的疏泄也因此遭到抑制。风木之气疏泄不通,引动相火,相火就不能好好蛰藏。

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为主令,从相火而行,足少阳胆经循着相火化气。手少阳三焦经失陷于膀胱,下焦就会淋癃(淋沥余见小便不通);足少阳胆经循相火化气上冲胸膈,上焦就会消渴。由于风火合成邪气,水津血液耗伤,就形成燥渴了。

淋癃是因为肝脾失陷,消渴是因为胆胃气逆。脾气失陷,乙木(阴木)之气不能上升,就会导致淋癃;胃气上逆,甲木(阳木)之气不能下降,就会导致消渴病。脾气失陷、胃气上逆,二气不能相交,上焦得消渴,下焦得淋癃。

单单脾气失陷,只会得淋癃而不会得消渴;单单胃气上逆,只会得消渴而不会得淋癃。有淋病而没有消渴,是因为水液潜藏过多,导致木气不能疏泄;有消渴而没有淋癃,是因为木气疏泄太过,导致水液潜藏过少。

木气不能疏泄,肝气过盛就会生热,导致膀胱热涩,所以小便不通;水液不能潜藏于脾,肾阳外泄会生出寒气,导致肾脏充满寒滑之气,水液就难以止住。

肝木由肾水生发而生心火,火的热气,由木的温气化成;木的温气,由水的阳根生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气太虚(生火不足),会导致火气被水气压制,因此疏泄不能通畅,得小便刺痛之病;木气太旺(生旺火),会导致水气被火气泄耗,因此水火的潜藏失调,得小便不尽之病。

《素问·气厥论》:热气从肺转移到心脏(心属阳火,需水调和阴阳;肺属阴金,需火调和阴阳。故心喜寒而肺喜热),肺就得消渴。肺消渴,口渴不欲饮,喝一斗水,排出二斗小便,喝水少而小便多,不能治疗。这是因为上焦和下焦都寒。上焦寒,喝水少(口渴不欲饮);下焦寒,尿多。喝水少小便多,是因为精液和尿液参半一起排出来,因此一定会死。

《金匮要略》:男人消渴,小便反而会多,喝一斗水,小便也排出一斗。这是下焦寒上焦热,下焦寒就会尿多,上焦热就会想喝水。口渴欲饮,喝水少但小便多,是因为排出的尿液多而精液少,还可以治疗。口渴想喝水,又小便不利,是因为兼有消渴和淋癃。

肾气丸:地黄二两八钱、山萸一两四钱、山药一两四钱、丹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桂枝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要是没有感觉,就逐渐加量。

《金匮要略》:消渴,饮一斗水,排一斗小便,上焦遭燥热所伤,下焦受寒湿侵扰,燥热在肝经和肺经,寒湿藏于脾肾。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皮、桂枝,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山药、山萸,是收敛肾精,治疗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泄,木气越旺盛越要疏泄。疏泄不通畅,就会小便不利:疏泄过多失去潜藏,水液就不能止住。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匮要略》:“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因为它能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

猪苓汤: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治上焦消渴兼下焦淋癃。

上焦消渴兼下焦淋癃,脾土过湿,木气过盛,继而滋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是解渴通淋之良法。若木气过盛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使木气通达。若消渴淋癃同时发作导致发热脉浮,是因为土湿木盛又感风邪,应当以五苓散发汗。

桂附苓乌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龙骨三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治饮一溲二(饮一斗水,排二斗小便)。

《素问》:饮一溲二,肾水寒脾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消渴,是因为患者心肺气虚,又常吃生冷食物,冷坏了肺气;又或者因色欲过度,严重地损伤了肾阴,导致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滋润心肺。肾脉贯通咽喉,是舌头的根本,如果肾水枯涸,不能往上滋润口舌,就会导致患者喝水多而小便少。

有些书中记载的药方,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来治疗,损坏了病人的肾元,害人不浅。正确的治法是,春天灸气海穴三百次,秋天灸关元穴二百次,每日服延寿丹十粒,两个月之后,肾气就能恢复。

古代艾灸一柱为一壮,成人一柱一般为莲子大小,儿童幼儿一柱一般为苍耳子大小,灸四肢及身体。灸头面则用麦粒大小。除肚脐外,一般都是直接在皮肤上灸,以出疮为佳。

延寿丹,出自《世补斋医书》卷八。由何首乌、豨莶草、菟丝子、杜仲、牛膝、女贞子、霜桑叶、忍冬藤、生地、桑椹膏、黑芝麻膏、金樱子膏、墨旱莲膏组成。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之功。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耳鸣健忘,腰膝无力,四肢酸麻,夜尿频数,须发早白。

如果服用降火药,短期内是有效果的,时间久了,肺气会逐渐受损,肾气会逐渐衰竭,最后会虚劳而死。消渴证,酒色是大忌,生、冷、硬的食物也是大忌。

硬食物:胡萝卜、黄瓜、苹果、梨、莲藕等有硬度的食物。

如果脾气有余,肾气不足,就变成消中病。脾气实有火,所以吃得多消化也快,肾气不足,所以下部没有力气,或者小便浑浊。孙思邈认为这是三焦积热,用清凉药治疗,害人不浅。脾虽然有热,但如果用清凉药泻脾热,不但去不了脾热,反而会伤脾。正确的治法是,先灸关元穴二百次,同时服金液丹一斤就能痊愈。

金液丹,出自 《张氏医通》卷十六。明净硫黄五两,研细水飞入炀成罐内,水调赤石脂末封口,盐泥通身固济候干,三足钉钉于地,将罐放钉上,慢火烧养七昼夜。再加顶火,用炭十斤为度,候冷取出研细。每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白汤送下,阴极冷甚者服百丸。治阴极发躁,厥冷脉伏,爪甲唇青,水肿脉伏,小便不通,阴结畏寒,大便秘。

消渴虽然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但的来说,是由于损耗津液。因为肾是津液的源泉,脾是津液的根本,源泉和根本亏虚,消渴证就来了。

上消,《素问》称之为鬲消,患者口渴多饮,小便频数。

中消,《素问》称之为中消,患者吃得多,消化能力强,容易饥饿,身体消瘦。

下消,《素问》称之为肺消,患者口渴不欲饮,小便多而浑浊,喝水少,尿量多,后人又称之为肾消。肾消证,意味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患者脉微、涩或细小,身体瘦弱憔悴,小便味甜,是不治之证,主要办法是依靠救津液、壮水火来续命。

案例:

有一个人频频饮水,口渴却止不住。我说“你的病是消渴,是因为脾肺气虚,不是内热啊。他说,前面服了六剂凉药,热虽退了,口渴却止不住,觉得胸胁气痞满而喘。扁鹊说∶“之前的证,只是脾肺受伤,因为凉药又损伤了元气,所以气不能健运,以致津液停在心脏以下了。”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次,服四神丹,六十天后津液才重新生发。有些书认为这是三焦有大热所致,用凉药泻下,比用刀剑杀人还可怕,一定要谨慎辨证。(津液受伤,不一定是消渴,也有可能是其他杂病,误用寒凉药的人不少,有些医者这样害人,无奈大家还不醒悟。)

四神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雄黄、雌黄、硫黄、朱砂组成。活血实髓,安魂定魄,悦泽颜色,轻身保寿。书中称其可治百病,补五脏,远疫疠,却岚瘴,除尸疰蛊毒,辟鬼魅邪气。

注:此文系笔者按古籍翻译整理,文中针灸之法以及药方皆源于古籍,仅供参考学习。若有需要,务必找专业中医师诊治。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地骨皮降「三高」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功能凉血,退虚热,泻肺火。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骨蒸;肺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