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第1张

1、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石鼓山墓地经过两年发掘,发现商周墓葬15座,出土文物230余件(组),其中的高领袋足鬲改变了以往此类鬲不可能晚到西周的观点。出土的92件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格外瞩目,特别是青铜礼器中的两座超萌的牺尊,似鹿似羊,憨态可掬 。

2、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

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是继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发掘后随州发现的又一重要东周墓地。众多“第一次”令人眼花缭乱:第一次发现曾国车马坑,第一次发现“亚”字形墓葬,第一次发现春秋中晚期失蜡法铸造法的直接证据;第一次出土“随”字铭文铜戈 。

3、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2012年2—7月和2013年9—10月,山东省考古所等单位对纪王崮两座春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一号墓出土文物近200件(组),最大特点是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坑中非常少见。墓葬规模大、规格高、结构特殊、出土遗物丰富,对研究墓葬制度、考古学文化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

4、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是战国楚至宋朝益阳县治,其延续时间之长、保存遗迹之丰、出土文物之多极为少见。遗址古井中出土简牍15万余枚,十分罕见。秦二世元年文告为认识秦二世提供了新资料,“张楚之岁”觚是考古发现简牍中唯一的张楚时期实物资料 。

5、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成都考古所和荆州文保中心对金牛区老官山一处西汉墓地进行抢救发掘,出土50余支木牍和4件竹木制织机模型、920余支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等。织机模型填补了丝绸纺织技术研究空白,出土医简是继马王堆之后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医简医学文物 。

6、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洛阳考古院对汉函谷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道路和建筑遗址等,基本明晰了遗址布局。此前关隘遗址考古资料匮乏,此次发现为关隘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不仅为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支撑 。

7、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渭桥遗址经过一年多的发掘,发现3组7座渭河桥,其中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在东西400米的范围内高密度发现5座大型桥梁,这在考古学上尚属第一次。一号桥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木梁柱桥,也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 。

8、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2013年3月扬州市一房地产建设项目发现两座砖室墓。M1出土“故随炀帝墓志”1合,蹀躞(dié xiè )金玉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件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M2出土的青铜编钟、编磬是迄今国内唯一隋唐时期的实物。考古发掘确认墓葬为隋炀帝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 。

9、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四川省考古院等单位对石渠县境内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发现3处保存良好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烟角村石刻,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论据,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

10、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景德镇南窑唐代遗址考古发掘全面揭露了一条长达788米龙窑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尤为独特的是,发现了以往龙窑遗迹未见的方形减火坑技术。此前景德镇发现的最早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南窑遗址将这一时间大大提前 。

在湖南里耶古城遗迹,发现了秦朝的竹简有36000个,上面记载了秦朝发生的一些事情,上面还发现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九九乘法口诀“。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对于我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先后灭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三公九卿来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建立郡县制;修建了万里长城,修建了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秦直道“;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当然他也有不好的地方,像焚书坑儒等等,不过他的功远远大于过,永世流传。

陕西西安让我们认识了秦朝,里耶古城遗迹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秦朝,里耶古城遗迹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的龙山县,在2002年,考古学家们在一口古井里面发现了秦朝的竹简,数量有36000个。

这竹简上有十万多字,记录了秦始皇时期的许多事情,更重要的是,在竹简上面,发现了那时候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九九乘法口诀”。

对于九九乘法口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它的历史,是很少人去了解的,之前大家一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西方1600年前发现的,但是这个竹简的出现,让我们发现原来在更早之前的中国就有了九九乘法口诀,而且上面还有关于分数的一些运算。

这一重大的发现让我们又抬高了我们的头,对于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非常了不起啊!

福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城村的村民都听老一辈的人传说,城村有一百口老井。可是人们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口。有顶真的村民拿着一百支香,每数一口井插一支香,结果还是剩一支。

村民都知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是极富智慧和有历史知识的,绝不会犯数数不清的低级错误。如这个村庄建在一座西汉古城的遗址上,连清朝初年对地理有精深研究的大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建阳》卷九十九,曾把这座西汉时期的城池,错误地说成是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所筑,把城址的建城时间推迟了一千多年。而该村的先人却早把村庄起名为“古粤”、“粤城”,并把这四个字分别载入“家谱”,镌刻在村庄南、北村门的门楼上,以此昭示后人,我们的村庄是建在古代粤族人废弃的城址上,所以叫城村。

一九五八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城址出土文物进行了科学考证,验证了城村先民的正确性,说明城村的先人不会欺骗后人。

那城村还有一口古井怎么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了呢?这个谜一样的传说,演绎出一个神奇的谜一样的故事。

城村居住的村民以赵、林、李、江四姓组成杂以其他姓氏。过去的村落是靠道统和血统维系的,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和纠纷,一些人口少的家族,常受到人口众多的大家族的欺负。于是某些小家族就希望通过占有村庄周边理想的风水格局作为“佳城”(祖坟),以借助风水之灵达到人丁兴旺,子孙繁盛的目的,也就是说荫庇后代要多生男孩、多繁殖人口。

某姓氏家族人口不多,常受欺侮,家境却颇殷实。于是该家族族长重金从江西赣州请来一位“形势派”地理先生为他们“寻龙觅穴”。双方签订契约,在先生完成东家所托后,如发生意外,该家族要为地理先生“养老送终”。

“形势派”以五诀察看地理,即“龙、砂、穴、水、向”。 采取“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五种方法择地。地理先生大约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城村周边群山内外围合中找到一块生气聚集之地,经过精心勘察、分析、评价、权衡后,选择最佳点为穴,劝东家买下这块地,将先人骨殖安葬于此。也许是先生泄露了“天机”,该遭天谴。完成这件事不久,先生便双目失明,变成了盲人。按约定该家族要赡养先生到死。

时间一年年过去,这个家族人丁真的兴旺起来。开始这个家族的人对先生还热情相待,照顾有加,可是时间一长,真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是个外人。冷言冷语,指桑骂槐,残汤馊饭一件件都发生了。先生暗想:这个家族虽获福地却无善心,自己已经残废,再呆下去恐怕更加难堪,何不趁早走人。

先生是个颇有能耐的人,堪舆之技十分了得,他废了城村位于风水上所谓“龙眼”的位置上最古老、最好的那一眼古井,借这口井的水光复明了自己的双眼。又用黑巫术破了他所勘测的这个风水格局,远走他乡。这个家族的人丁不再繁发,而城村范围内从此也失去了一眼古井。

这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在城村流传了很多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讲古的话题,给村落增添了一丝让人沉思、咀嚼的味道。虽不能尽释“百井失一”的谜团,但故事中透露一个信息,这口古井确实存在过,而且是最好的。

转瞬到了1980年,省考古队进驻城村,对城村边上一座汉代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破译了这个疑团。他们在村庄西南的丘岗上,从这座二千多年前西汉闽越王营建的宫城主殿遗址的后院,发现一口王城饮用的古井。水井的位置恰恰是宫殿周边地势较低的地方,虽然井中水位还是远高于城外村庄水井的水位线约20米以上,却正好位于王城风水的龙眼位置上,是泉脉和生气的聚集之地。这样,井无须打很深就可取到水,这在高台建筑这种特定的地形中,是非常合理的。

经过清理,发现这口汉代古井果然非同凡响,因为是王侯饮用之井,非常讲究,显示它的尊荣和权威。井台铺砌花纹方砖,井深7米多,井壁由直径11米、高06米、厚004米的陶井圏套叠而成,这是村庄中其他用卵石和砖块垒壁的古井无法相比的。井下用木板铺底,陶圏套叠其上,既可防止井壁坍塌,又可隔绝井底泥沙污染水质。陶井圈外有一层沙砾过滤层,每节井圈四面各有一个小洞,打井套圏时便于绑绳子,更大的作用是使外面的泉水可流进来,井中的水积到一定的程度又可流出去。形成井中套井的自动循环系统,在水井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水质仍能保鲜,经久不腐。城村其他九十九口井都不具备这种功能,就凭这一点,就可称它为百井之首。经考古队员一番努力之后,古井又恢复了生机,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让人们尝到了二千多年前古井甘冽的清泉。在清理过程中,还从井中出土了一批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说生活在武夷山的古粤人,在秦汉时期就与茶结缘。闽越王和他的臣僚、妃子们曾在这口井中汲水煮茶。

考古队员还从井中发掘出整块的井栏残木,井台东西两面发现6块础石,说明当时水井有井栏和亭屋设置。

因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烧制的陶圈,考古队员在掏开历史的淤泥后,担心井壁坍塌,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措施,沿着陶井圈内壁套叠一层水泥圏保护井壁。井壁是保护下来了,可古井的自动循环系统却被破坏了。井水无法保鲜,必须每年洗井。

后来考古队又在井口仿制了井栏(水泥的),井上仿制了汉代井亭屋。听有经验的老人说,水井必须见天,否则井水水质会变坏,于是在井亭顶上凿了一个洞,光线从洞中可照到井中。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可能是加了水泥圈,水井内空直径变小,水由于受空间限制,水的振动不能传递出去,又通过井壁反射回来。产生强烈的共振,因此水捅打完水,或是丢下一块小石子,井水会不断晃动,久久不会停息。而井亭上洞中透射的光线正好照到水井的半个水面,井水在圆形空间晃动,半明半暗,正像一幅太极图,两头黑白的阴阳鱼在不停的转动、变化。整过程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神秘莫测的感觉。你自然而然地想到太极那种自如、和谐、整体、平衡、流通的状态。习太极拳者,到此一观,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启迪。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考察王城遗址,在王城古井旁,汪老先生饮了满满一杯古井水之后,无比感概地说: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水井都已废弃或干涸,惟有这口井依然有生命力,从这一点来说,这口井可称得上“华夏第一古井”啊!

“华夏第一古井”从此传开了。

众所周知,时间并不会倒流,我们要想知道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么只有通过前人留下来的史书或者文物古迹来查看究竟。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古书上所记载的事迹,因为古书虽然是根据历史事件来记录的,但我们却不能保证记录人在记录时不会加入主观因素,也不可能保证记录人没有被统治者要求更改事实,而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在我们的认知里,秦朝之后就是汉朝,但是在2013年时,湖南出土了一枚竹简,竹简上面的内容就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其内容不禁让人怀疑在秦汉之间还存在有另外一个朝代。

2013年,某开发商正在益阳市赫山区三里桥铁铺岭社区兔子山施工,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无意之间发现了古代文物。该开发商上报情况之后,考古专家随即赶来查看,考察之后发现该遗址是三国之前的,这为考古学家研究益阳三国之前的历史非常有帮助。

经过考古学家们的抢救性发掘,一共发现了16口古井,古井的平均深度大约为9~10米,井中放有大量竹简。考古学家们挖掘了其中的11口古井,出土的竹简约有15000多枚。经过研究,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竹简是益阳县衙署档案和公私文书,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比如人口、赋税、土地以及律法等。

在这些竹简中,有一枚竹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挖掘的八号井中有一枚竹简上面写有“张楚之岁”四个字,它的意思为“张楚时期”,即类似于我们通常称呼某一个时代的方式,比如“汉朝时期”。如果这是偶然出现的名词也不至于让考古学家们惊讶,但是除了在此竹简中见到这四个字外,大家在《五星占》中也发现了这四个字。

由此判断,“张楚”极有可能是一个政权的名字,但是倘若其为某一个政权,那么为什么有关它的记载这么少,甚至几乎没有呢?而且不论是在《史记》还是在《汉书》中,有关“张楚”的记录只是极为简略的介绍,并没有详细说明。

《史记》中是陈涉建立了“张楚政权”,其中“张楚”的含义为“张大楚国”。另外,楚在先前被秦所灭,记录为“楚已弛”,而陈涉建立大楚,则表示的是相反的意思,所以用“张”字,这里的“张”并不是一个姓氏。此外,陈涉吴广起义时,益阳也曾响应过他们,而且为了表示益阳与其站在统一战线,还沿用了“张楚纪年”,新发现的竹简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被投入了古井之中。

在《史记》中,陈涉并不是楚国人,而是秦国人,《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并没有什么大的背景,但是他却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的豪言。其实陈涉当时虽然是农民身份,但是他也是落魄的小贵族,骨子里还有着宏大的理想。

陈涉有着优于常人的见识与胆魄,当时的百姓在秦朝的统治下,生活苦不堪言,赋税徭役太过繁重,就连陈涉自己也被严苛的秦朝律法所累,差一点丢了性命。

之后陈涉以“天下苦秦久也”的理由揭竿起义,号召大家推翻秦朝苛政,百姓们对秦朝统治早已心怀不满,所以陈涉发起反抗之后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陈涉最初发起起义的地点是在之前的楚地,因此在之后建立政权时起年号为“张楚”。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推断陈涉建立的这个政权并不是楚国“复辟”,而是一个崭新的政权。

在“张楚”政权正式建立之后,当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他们也打着“张楚”的旗号揭竿而起。历史中著名的反秦领导者,比如刘邦、项羽、彭越等人都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可见“张楚”的势力范围非常广泛。从这个角度出发,张楚确实可以称为一个王朝,毕竟这个政权被很多人承认和支持。

另外除了新出土的竹简中记载有“张楚之岁”外,考古学家们还在《五星占》中发现了“张楚”的年号,只是“张楚”政权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尽管如此,陈涉在很多“反秦人”眼里,他还是一名勇敢者、还是一位英雄,其中刘邦就视他为榜样,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还将陈涉封为“隐王”,可见其影响之大。

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

王巍 2002-02-22 08:59:24

策划人语

首期图书视点版“边地中国”(见本报1月24日C1版)见报之后,很多读者朋友给我们来电、来信,提出了一些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在这些反馈信息中,大家对“边地中国”这一选题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都给予了肯定。这使我们深受鼓舞。为了推动学界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将与云南大学联合邀请海内外相关的著名学者,汇聚昆明进行专题研讨。本期推出的图书视点版的主题为“精神考古”,欢迎读者朋友继续关注。

一、远古人类化石及其遗存的发现

二、有关农业起源的考古发现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器、磨制骨器和石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稻粒及稻的植物硅酸体。这表明当时稻子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制陶术已经为各地的人们所掌握。在河南新郑裴里岗、河北武安磁山等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7000多年的炭化粟,表明当时粟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三、史前聚落和城址的发现 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等遗址,发现了8000至6000年前的围沟聚落;在河南郑州西山和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相继发现了规模不等的城址,其中有的城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四、史前祭祀遗址的发现 辽宁凌源牛河梁、浙江余杭莫角山等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的神庙、祭坛和显贵墓葬;在石家河城址,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小陶杯和人形及动物形象的非实用陶器。这些都表明,史前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原来的想象。

五、夏商时期都城的发现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发现了夏代和商代都城,特别是殷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遗物,尤其是大批甲骨文的出土,为了解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六、地区性青铜文明的盛衰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杖、神树、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等器物。江西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铜器。同时,这两个遗址又出土了具有商王朝文化特点的遗物,表明在商代除了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商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些地区性的青铜文明,他们与商王朝保持着某种形式的联系,又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七、西周王朝及诸侯国都城和高级贵族墓地的发现 陕西长安丰镐和周原遗址等地发现的西周王朝和诸侯国的都城及王侯墓地,为我们了解西周王朝以及诸侯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资料。特别是大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周原甲骨文的出土,弥补了西周时期文献的不足,弥足珍贵,备受瞩目。

八、东周列国的都城和诸侯墓的发现

九、楚国和秦国竹简的大量出土

十、秦都和秦陵的发现

十一、汉代两京及王陵和诸侯王墓的发现

十二、汉代及三国时期简牍的大量出土 在内蒙古居延和甘肃敦煌悬泉置等地,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帛书、纸文书。其总数达数万枚之多。为了解汉代邮置传舍的机构、职能和有关制度以及早期丝绸之路的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总数达数千件,内容包括《晏子》、《管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的古籍,可证这些文献在西汉之前业已流传于世,而并非后世人们所认为的伪书。

三国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湖南长沙走马楼古井出土的十万余枚简牍,内容涉及户籍管理、赋税、屯田等方面。此外,在安徽马鞍山、新疆古楼兰和尼雅等遗址,也出土了不少三国和晋代的简牍。

十三、佛教遗迹的发现与研究

十四、隋唐两京的重要发现

十五、其他重要的唐代遗迹的发现

十六、周边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在云南石寨山发现了滇王墓;在新疆的楼兰、尼雅、阿斯塔那,先后发现了一批古城址和古墓葬,为丝绸之路的研究增加了资料;在宁夏,发现了西夏王陵;在吉林集安,发掘了高句丽的都城和精美的壁画墓;在黑龙江,发掘了渤海的都城和高级贵族墓葬;在内蒙古东部,发现了辽陈国公主墓等辽代高级贵族墓葬,出土了精美的壁画和随葬品。这些发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十七、元代以后的重要考古发掘 主要有元大都和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

湖南地方史常识

一、湖南境内的重大发现和传说:

1、远古遗存著名的有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

2、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其中遗存的稻谷颗粒,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3、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这里出土了石斧、陶器、玉器、竹篾垫子等器物,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远古部落居住处和生活垃圾堆放处,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

4、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约8000年。这里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还发现了房屋遗址。

5、城头山遗址据彭头山遗址月20千米,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该遗址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其中还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远古传说:

1、炎帝姓姜,又称神农氏,炎帝部落在与黄帝部落争夺黄河流域的战争中失败,南迁长江中游地区,直至湖南境内。他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为纪念他后人修建了炎帝陵(在今炎陵县)。

2、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与炎帝、黄帝部落在中原地区发生过战争,在与黄帝部落的战争中兵败被杀。九黎部落的大部分向南迁徙,成为南方苗簇先民的一部分。

3、舜帝晚年南巡征战打败三苗,在南巡中病逝,葬于九嶷山(今宁远县境内)

4、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天下远及衡湘,在湖南留下许多有关于禹的遗迹和传说。 珍贵的出土文物

1、四羊方尊是宁乡出土的青铜器。

2、湘西龙山里耶的一口古井出土了36万余片秦简,数量超过目前国内出土秦简的总和,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长沙马王堆发掘出三座西汉墓葬,出土了3000多件随葬品,更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它们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4、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7万余片,是我国一次性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对研究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石鼓山墓地经过两年发掘,发现商周墓葬15座,出土文物230余件(组),其中的高领袋足鬲改变了以往此类鬲不可能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