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屈原是什么样的?
屈原是一个初心不改有家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的人。
屈原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年都在过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我们多少读过或者听过《离骚》等屈原的作品;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屈原还有许多不了解。
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最可靠最系统的资料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头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是说屈原,姓屈,名平,字原,“楚之同姓”是说屈原也是楚国贵族,与楚王是同一个祖宗。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有九死未悔,上下求索的典故··
屈原将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其生命与“修名”为代价,自塑了一个完美人格的典型,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屈原以忧国忧民与求君任用二者为中心,形成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与理想美政的融合。屈原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也有明显缺陷的政治家,是一个诗人气质过于强烈的政治家。
屈子之悲是从时代和社会现实中生发出来的深厚博大的感情,所以他的《离骚》具有史诗的性质。
屈原的爱憎是分明的,他嫉恶如仇,感情象一团火,按照一般的逻辑,他是要唾弃楚王的。然而这只是我们现在的人的想法,在当时,特别是对屈原这样一个具体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屈原悲剧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忠与直在他身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扩展资料:
屈原心理模式:
1、自负感。作为贵族文人,屈原也患有古代文人的通病: 自以为才能高超的贵族性、复杂政治生活的幻想性、企望权位官阶的高层性,所以总是孤芳自赏,自我陶醉,自视甚高,自许辅弼,自期将相。如果打了一点折扣,就会感到不平,感到有负平生志向而痛心疾首。
2、失意感。屈原之不遇,有时代、环境、气质、素质、能力、水平、个性诸原因,他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老练的政治家,而是一个理想型、情感型、诗人型的政治家,对自己人才品格过高估价,左右了官位权利的高价值取向。
对复杂政治的简单化理解,使自己从政入世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有探囊取物式的期望、急切,而无冷静、从容之态度。
-屈原
有一些学者认为历史上没有屈原这个人。因为在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屈原。现在我们看到的作品,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汉时贾谊的《吊屈原赋》,然后就是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有屈原这个人的,不然像《离骚》这样伟大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可能是由于屈原生活在楚国,跟其他诸子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所以在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屈原。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第一。《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第二,《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第三,《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特点: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 屈原卜居图(局部)
《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屈原创作的诗要跟当时的年代联系起来。屈原,名平,字原。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
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
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
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
情。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其作品文字华
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
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
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
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
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
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
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
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
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
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离骚》中,诗人屈原的形象是光辉灿烂,有着气魄雄伟,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性格。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终生未失信,始终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忠贞耿直,有志气,不愿看见国力日渐衰败而爱国志士,是历史上古代罕见的爱国人士和忧伤诗情的代表。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精神
1、爱国的精神
屈原举贤荐能,主张富国强兵,虽被流放,亦不忘忧国忧民,直至国家被侵略,仍然不愿舍弃自己的祖国,投江而亡,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这种爱国情怀,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2、高洁的精神
屈原20多岁就官居左徒,谓位高权重,若想过着富贵荣华的土豪生活并非难事。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荒*无道的贵族统治集团和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屈原未选择同流合污,而是始终保持高洁品格。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句子如下: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其文辞和志行的高度评价的句子: 文辞: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志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典籍里的中国》屈原是什么样的?
本文2023-10-29 13:36: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