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化痰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清肺化痰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清肺化痰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212 版本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清肺化痰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成份 45 性状 46 清肺化痰丸的功能主治 47 清肺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48 注意事项 49 清肺化痰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0 备注 5 《活人心统》卷一之清肺化痰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清肺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清肺化痰丸 清肺化痰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qīng fèi huà tán wán

2 清肺化痰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清肺化痰丸

Qingfei Huatan Wan

22 处方

酒黄芩60g、苦杏仁60g、瓜蒌子60g、川贝母30g、胆南星(砂炒)30g、法半夏(砂炒)60g、陈皮60g、茯苓60g、麸炒枳壳60g、蜜麻黄30g、桔梗60g、白苏子30g、炒莱菔子30g、蜜款冬花30g、甘草30g

23 制法

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苦、微麻。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纤维淡**,梭形,壁厚,孔沟细(黄芩)。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花粉粒球形,直径约至32μm,外壁有刺,较尖(款冬花)。

(2)取本品水蜜丸10g,研细,加水10ml,搅匀;或取大蜜丸18g,剪碎,加硅藻土8g、水6ml,研匀,再加水15ml,超声处理15分钟,加乙酸乙酯30ml,搅匀,超声处理30分钟,倾出上清液,残渣再加乙酸乙酯15ml,超声处理10分钟,倾出上清液,合并上清液,加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15ml,再用水洗涤2次,每次15ml,取乙酸乙酯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陈皮对照药材、枳壳对照药材各05g,分别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8~12μl、对照药材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含1%氢氧化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3: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3)取本品水蜜丸10g,研细;或取大蜜丸18g,剪碎,加硅藻土6g,研匀,加浓氨溶液2ml,乙醚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加盐酸乙醇液(1→20) 4ml,摇匀,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脱脂棉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20: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水蜜丸10g,研碎;或取大蜜丸18g,剪碎,加硅藻土4g,研匀,加正丁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水30ml,微热使溶解,加石油醚(60~90℃)洗涤2次,每次15ml,弃去石油醚液,水液加7%硫酸乙醇溶液10ml,加热回流3小时,放冷,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三氯甲烷提取液,加水40ml洗涤,弃去洗液,三氯甲烷液用无水硫酸钠2g脱水,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桔梗对照药材1g,加7%硫酸乙醇-水(1:3)混合液20ml,加热回流3小时,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5~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水蜜丸6g,研细;或取大蜜丸9g,剪碎,加硅藻土4g,研匀,加乙醇1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薄层板置展开缸中预饱和15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3%磷酸溶液(39:6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8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蜜丸适量,研细,取约03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混匀,取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60W,频率50kHz) 30分钟,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黄芩以黄芩苷(C12H18O11)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38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80mg。

28 功能与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多作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10 规格

(1)水蜜丸  每袋装6g    (2)大蜜丸  每丸重9g

211 贮藏

密封。

2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三增补本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Qingfei Huatan Wan

32 标准编号

WS3B242597

33 处方

胆南星(砂炒) 30g 苦杏仁 60g 法半夏(砂炒) 60g 枳壳(炒) 60g 黄芩(酒炙) 60g 川贝母 30g 麻黄(炙) 30g 桔梗 60g 白苏子 30g 瓜蒌子 60g 陈皮 60g 莱菔子(炒) 30g 款冬花(炙) 30g 茯苓 60g 甘草 30g

34 制法

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35~ 50g与适 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40~ 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苦、微麻。

3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 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纤维淡**,梭形,壁厚,孔沟细。纤维束周围薄 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淀粉粒类圆形、不规则形等。脐点点状、人字状、 马蹄状和星状。花粉粒球形,直径约至32μm,外壁有刺,较尖。

(2)取本品1丸,剪碎,加硅藻土 4g,研匀,置锥形瓶中,加甲醇15ml,振摇30分钟, 滤过,滤液浓缩至近干,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甙对照品,加甲 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页)试验,吸取上 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醋酸水(10:7 :5:3)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38 功能与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多作喘,痰涎壅盛,肺 气不畅。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 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310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 9g

311 贮藏

密封。

云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清肺化痰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清肺化痰丸

43 药品汉语拼音

Qingfei Huatan Wan

44 成份

酒黄芩、苦杏仁、瓜蒌子、川贝母、胆南星(砂炒)、法半夏(砂炒)、陈皮、茯苓、麸炒枳壳、蜜麻黄、桔梗、白苏子、炒莱菔子、蜜款冬花、甘草

45 性状

清肺化痰丸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苦、微麻。

46 清肺化痰丸的功能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47 清肺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次。

48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用三天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4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5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6儿童、孕妇、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7对清肺化痰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清肺化痰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清肺化痰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清肺化痰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9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0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 《活人心统》卷一之清肺化痰丸 51 方名

清肺化痰丸

52 组成

白枯矾5分,枳实1两(炒),黄芩1两,苏叶5分,半夏1两(炮),甘草3分,茯苓1两,陈皮5分(泡),瓜蒌5分,贝母1两,北梗1两,玄明粉5分。

53 主治

《活人心统》卷一之清肺化痰丸主治痰火胸痞咳嗽。

54 清肺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白汤送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清肺化痰丸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三]前胡三十一

寒,无毒,性降。手足太阴、阳明药也。下气开结,清肺化痰。平喘嗽呕逆之症,疗痞满霍乱之。除内外痰热,消

《医宗金鉴》:[卷五杂证门]龟胸

于胸膈,高如覆杯,现证咳嗽喘急,身体羸瘦,治宜清肺化痰为主,先以宽气饮开其气道,再以百合丹除其壅滞,

《麻疹阐注》:[卷三]麻后龟胸

皮。葶苈子。枇杷叶等药。以开导其气。继用九味平胸丸治之。清气化毒饮(见前)凉膈散(见前)九味平胸丸

《幼科心法要诀》:[卷六杂证门]龟胸

甜葶苈石膏(各五钱)大黄(三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量儿大小服之,临卧滚白水送下。《幼科心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七下虫鱼部]裸虫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语言謇涩的方剂 2 治疗语言謇涩的中成药 3 治疗语言謇涩的穴位 4 古籍中的语言謇涩 1 拼音

yǔ yán jiǎn sè

2 英文参考

dysphas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语言謇涩亦称语言謇吃、口不能言[1] 。指因舌体强硬,运动不灵而致发音困难,言语不清的表现[2] 。多因风邪乘袭,痰涎壅盛所致[1]。《华氏中藏经·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万病回春·中风》:“其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或瘫痪不伸,或舌强不语,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此皆中脏也。” 常见于中风、瘫痪等病证[1]。

4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风热邪毒外袭 62 邪热传里,脾胃热盛 63 其他疗法 附: 1 治疗咽喉痈的穴位 1 拼音

yān hóu yōng

2 疾病科属

咽喉科

3 疾病概述

咽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间及其邻近部位的痈疮的总称,又称猛疽、咽喉生疮,也即是咽喉及颈深部的脓肿。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因而名称各异。生于喉关的叫喉关肩,或骑关痈,相当于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生于喉底的叫里喉痈,相当于西医的咽后壁脓肿;生于颔下的叫颔下痈,相当于西医的咽旁脓肿;生于会厌者,称下喉痈,又称会厌痈,相当于会厌脓肿。临床上,以喉关痈为多见。本病发展迅速,每致咽喉肿塞,影响呼吸,是耳鼻喉科临床中较为常见而严重的疾病。

4 诊断要点

l、以咽部疼痛剧烈,张口困难,吞咽不利,言谈不爽,高热恶寒,精神疲乏,便秘溲赤,脉数,舌红,苔黄腻为主要症状,但因痈肿所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1)喉关痈:咽喉疼痛偏于一侧,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汤水易从鼻中流出,因局部疼痛,颈部不敢伸直而倾向于病侧。

(2)里喉痈:多发生于小儿,起病急,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呛咳或拒食,口涎外溢,言语不清,甚则呼吸困难,可发生窒息危证。若为痨瘵继发之里喉痈,属冷喉痈,发病较慢,患者常午后潮热,盗汗,干咳或咳唾痰血,消瘦,倦怠乏力,咽喉梗阻感,吞咽不便。

(3)颔下痈:咽部及颈部疼痛甚剧,吞咽困难,牙关紧闭。

(4)下喉痈:起病迅速,突然感到喉痛,并很快发展为喉部剧痛,吞咽障碍,纳食困难,自觉有硬物梗于喉中,痰涎增多而不易咽下,发声不扬,如口内含物,甚者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痰鸣气喘。

2、检查可见局部红肿高突。

(1)喉关痈:见一侧喉关、喉核红肿明显,蒂丁被挤向对侧,喉核也被挤向内前或内后方。患侧下额角有臖核,压痛。

(2)里喉痈:见喉底一侧红肿突起,患侧咽壁也红肿,颈部常有臖核。

(3)额下痈:见患侧下颔部肿胀压痛,喉核及该侧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无红肿,悬雍垂多呈水肿,颈项肿胀有臖核。

(4)下喉痈:咽部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轻微潮红。间接喉镜检查可见会厌红肿,红肿高突如半球状,有痰涎潴积于会厌两侧。

3、各种喉痈要注意与风热乳蛾、急喉瘖相鉴别。各种喉痈在初起阶段往往与风热乳蛾相似,但风热乳蛾病变在喉核,初起即见喉核红肿,继则见黄白色腐物自喉核小窝处排出,覆盖于喉核表面,甚或形成假膜,且常双侧发病。此与喉痈发于喉核之外,于肌膜下局限肿起者不同,一般喉痈之表面并无假膜覆盖。若风热乳蛾并发喉关痈者,则可见单侧喉核周围肿胀明亮,喉核被推向喉关中线部位,病起叁四日后,于喉核之前上方隆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以注射器穿刺可抽得脓液。颔下痈、下喉痈可令患者声音改变,此与急喉瘖易于混淆。但急喉瘖声嘶重而喉痛轻,咳声如犬吠,检查见喉部粘膜红肿,声带肿胀如圆柱状。而下喉痈者会厌红肿如半球状,颔下痈可见一侧咽壁肿胀,且患侧颔下肿胀压痛,并有臖核肿痛,此与急喉瘖大不相同。

5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肺胃素有积热,又被风热邪毒侵袭,外邪引动肺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蒸于咽喉,致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作肿,热灼血肉,以致腐坏成痈。咽部肿塞,则张口困难,吞咽难下。喉关为饮食、呼吸之孔道,上通颃颡,汤食不能咽下,势必反逆于颃颡而从鼻孔流出。里喉痈位于喉底,下喉痈位于会厌,容易阻碍气机,兼之热伤津液,煎炼成痰,痰涎壅盛,则痰鸣气促,甚者发生窒息。喉痈咽喉疼痛剧烈,故病人言语、饮食均感困难。初起外邪犯肺卫,故可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与胃腑之热互结,则高热,头痛,口焮热,口干口臭;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苔黄厚,脉数有力;喉痈肿胀甚者,气道受阻,兼之痰涎壅盛,故有痰鸣气急、呼吸因难等症状,汗出如油,烦躁不安,唇青面黑,脉微欲绝是阴阳离决之危象。喉痈辨证中要注意有脓无脓。若脓肿散漫,可用压舌板轻触患处,坚硬者,脓未成;如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者,是为脓已成。脓未成之时痛觉散漫,脓已成则痛觉集中,且有跳痛之感。辨别脓之成与否,对指导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总的治疗方法,初起邪在表,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里热壅盛,脓在蕴酿之中,宜清热解毒,利膈消肿;脓成者则宜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脓成之后,应立即放脓,使邪毒尽快清除。

6 辨证论治 61 风热邪毒外袭

证见

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张口困难,吞咽不利,言语含糊,患处红肿高突,全身症见头痛,发热,恶寒,体倦。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 l—2丸,每日2次。

62 邪热传里,脾胃热盛

证见

咽喉疼痛剧烈,张口困难,吞咽困难,频频唾液,语声含糊,饮水反呛,患处红肿高突。全身症见高热,头痛剧烈,口气焮热,口臭,胸闷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利膈消肿。

方药

l、主方:清咽利膈汤(朱翔宇《经验喉科紫珍集》)加减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山栀子15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生大黄10克(后下),桃仁10克。水煎服。若脓已成者,加皂角刺15克,白芷10克。痰涎壅盛者,加僵蚕12克、胆南星15克。若热入营血,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谓语者,宜加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

2、中成药(1)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2)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4片,每日2—3次。(3)六神丸,口服,每次l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服10粒,每日3次。外治法l、吹药

2、含漱

3、含服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吹患部,每日6—7次。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药液含嗽。可含服清金开音丸、铁笛丸、草珊瑚含片等。可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清开灵

4、超声雾化喷喉

5、外敷

6、放脓注射液等喷喉,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2次。颔下部红肿,可用双柏散、如意金黄散外敷,或用木芙蓉叶60克、红糖6克,捣烂外敷。(1)在脓肿最高处,消毒后用叁棱针刺破,轻压排出脓液,或用吸痰机将脓液抽吸干净。(2)可用空注射器和长穿刺针头,针头从痈肿顶端最高处刺入,抽吸脓液,务使脓液抽尽。若一次抽吸不尽,可根据情况第二天再行穿刺抽脓。(3)切开排脓,也为常用之法。

63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针刺少商、商阳穴出血,以泄热毒。

(2)痈肿未成脓时,用叁棱针于局部肌膜浅刺5—6次,使其出血,以泄热消肿止痛。

(3)咽喉肿痈甚者,针刺合谷、内庭、太冲穴,用泻法,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冬瓜苡米汤:冬瓜200—400克,苡米30—50克,煎汤代茶,可加糖或盐调味,每日或隔日1次。

(2)咸鸭蛋蠔豉粥:每次用咸鸭蛋两只,蠔豉60—100克,大米适量,加水煮粥服食。

(3)豆腐石膏汤:每次用生石膏约50克,豆腐约20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煲两小时以上,然后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

(4)白糖煮葛粉:每次用葛粉30—50克,白砂糖适量,加水煮成稠糊状服食。

3、擒拿法适用于咽喉痈,咽喉肿塞,汤水难入者。

(1)单侧擒拿法:操作时嘱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则应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施术时,可嘱第叁者立于病人前面,将汤药或半流质等缓缓灌下。此时,咽喉疼痛明显减轻,能吞咽。此法可连续使用。

(2)双侧擒拿法: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任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伎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助及背部压紧。要叁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劲,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4、预防调护

(1)宜选用易于进食和消化的食物。禁食燥热及干硬食物。

(2)内服药物宜待凉服用。

(3)小儿患者的检查及治疗要有充分的准备,预防痈肿溃破,脓液溢出,堵塞气道。

(4)注意口腔清洁,每日含漱5—7次,尤其吃东西后必须清洁口腔。

(5)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时机,袖脓或切开排脓。

(6)屡次发作的“喉关痈”,应择期进行扁桃体摘除术。

治疗咽喉痈的穴位 水天

膈膜痉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备急千金要

水门

膈膜痉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备急千金要

水突

润喉开音。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备急千金要

少吉

痛,臂麻,手颤,小指不用,项强,喉痹,扁桃体炎,咽炎,舌卷,昏迷急救,中风昏迷,鼻衄,癫疾,瘛疭,

小吉

答案:E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者,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湿证宜用化湿、利湿法;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清肺化痰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清肺化痰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