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修养的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7收藏

关于自我修养的文言文,第1张

1 求关于人生哲理的文言文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

2 积极向上的古文100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 关于学好一技之长的名言或文言文我要写一篇演讲稿,学好一技之长,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4 关于个人修养的作文

一个人的修养反应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培养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人们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 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 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言行举止表一如一的人 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我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零做起哪怕是随手捡起路旁的果皮纸屑,在工交车上给老人或小孩让个座位,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其实这些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总之,个人修养是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保障第二篇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是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修养不高的人却比比皆是缺乏修养的人还有很多,有些人乱扔垃圾,甚至随地吐痰还有些竟然脏话连篇,不注意语言文明 一个人如果要获得别人的赞赏、别人的尊重、甚至吸引别人的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说话、举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问候;更甚至接听电话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呢?这里面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了有时,优雅和礼貌并不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从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欣赏这样的美并不一定长得很美、很帅;并不一定拥有一把很好的嗓子、或者一只名牌的手表,稍加注意,就可以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个人的修养了俊朗的外表、皎好的面容仅仅是母亲给的但优雅礼貌的行为则是后天的获得许多时候,后天的获得都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 因此,迫切的希望我们在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有每个人的修养得到了提高,整个社会才可以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说(开头引用康德的话,富有诗意,也暗示主题)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鲁迅那样,用一种尖锐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存着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像海伦·凯勒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运用排比和对比,旨在说明我们可以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精神) 当我们在车站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已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井然有序"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颤颤巍巍地过马路,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赞扬的吗?……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会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异质"? 的确,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试想,如果精神文明不发展,人文素养不培养,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吗?……是的,我们必须向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呼吁--"构筑精神的伊甸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段论述是必须的,拓宽了文章的视野)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的深刻和内在深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蕴于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这根绳索,沿着它来找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运用引证法,但相当巧妙)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是可怕的,用 的一首诗来概括之,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5 表达有上进心的文言文句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有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望采纳~谢谢!

未有不能正bai身而能正人者。 ——宋·du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释义:zhi从来没有过自身品dao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释义: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明·高拱《本语》卷三

释义: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释义: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

释义: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释义: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释义: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释义: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释义: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加油!

关注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1 有关读书养德的古诗文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劝学文》 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漫读书。——《客舍喜郑三见寄》唐·刘长卿 8、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卢纶 9、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答侯少府》唐· 高适 10、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李益 1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杂曲歌辞·缓歌行》唐·李颀 12、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13、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王缙 1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刘慎虚。

2 穷养的文言文

常言道 富养德,穷养志。

穷养,就是培养人的‘志气’。

我们的民族,还有‘穷养小子富养女’的说教。就是要培养男孩子的志气,女孩子的高雅。男孩子有志气,长大成人能做大事情;女孩子‘富养’,吃过,见过,用过,显得高雅,到哪里不受人歧视,将来长大找了婆家,也会让婆家高看一眼的意思。

(文言文)吾之族,有‘穷养子富养女’之说。即当养儿之志,女子之高。男儿有志,长成能成大事情;女‘富养’,食过,见,用过,清纯高雅,如何不受人轻色,将来到了夫家,亦当令姑、婆高视也。

3 关于“慈孝”的古文和名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首孝弟,次谨信。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大全

1、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感恩的名言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8、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9、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10、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11、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肖楚女1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1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14、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6、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日本谚语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中国谚语1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1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2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1、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2、知恩图报,善莫大焉。23、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24、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25、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2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8、可怜天下父母心。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3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3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3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4、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35、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36、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39、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40、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41、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42、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43、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44、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45、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46、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4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4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5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5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5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53、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5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55、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56、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

——日本5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58、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5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6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6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62、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63、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6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65、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66、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6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68、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6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7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71、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5 有关教养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须是中国的

古籍中有关教养的文句实在是多如繁星,以下仅采摘几句:如果感兴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人争求荣乎,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人争恃宠乎,就其恃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贱。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则小时不是好学生。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 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不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哀哉羞此七尺之躯! 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惜乎坏尔方寸之地! 到处枢偻,笑伊首何仇于天? 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 富儿因求宦倾资,污吏以黩货失职。 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

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此用财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则者,满而覆。 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 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6 关于节约的古文名句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

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

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

7 求两篇关于读书与养德的作文

记得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就是说读书可以使人提高修养,变得高尚很多人喜欢读书可是,网络时代的人们到底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学习呢?众所周知,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才能有逐渐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人是在读书学习中逐渐提高完善个人素质修养的,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就会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思想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人要想具有广博的知识,就要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要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很多,读好书可以使人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可以使愚者变得睿智;可以使人变得文明豁达读书更能使人摆脱愚昧无知读书还可以使人相信科学,走向精神和物质的富裕世界多读书可以使人懂得行为是否合乎道理;多读书还能使人知美丑,辩善恶只有读书多了,人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多读书,读好书,才会有高尚的思想和行动思想才会愈加深刻行动才会愈加自觉人生的定位才会愈加准确博览群书并善于思考的人会时刻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做思想和行动都高度统一的人,做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先人后己,以大局为重的人;是具有高尚人生追求的人;是在利益面前让,困难面前上的人;是置“天下”于心中的人;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是宽宏大量、不以名利为追求目的的人这样的人会把“知耻”放在重要位置,是那些不读书,不学习的人的镜子,照出了境界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品德的不同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现代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在读书中净化心灵;在读书中提高精神境界;在读书中身体力行忙或时间少都不能成为不读书的借口不管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去读好书,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多了会使你的世界一片光明。

8 对“笃信、养德、励志、博学”怎么理解

厚德、励志、博学、笃行 八字校训从品德、精神、学业、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出自于《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励志”, 有志之人立常志,志向专一,时常鼓励学生为实现人生志向而奋斗,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出自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兼纳百科,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 “笃行”,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问思辨贵在笃行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哲理)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个人修养的功夫是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功夫,是对自己的品行进行不断锤炼和陶冶的工夫,是一个不断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进行道德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追求理想人格。修养一词源出于《孟子》的“修身”“养性”。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修养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认为,通过修身,人不仅能找到为人处世的恰当方法,而且收获了更大的幸福,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经典《大学》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来形容为学和做人,认为人格养成和完善需要类似于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过程。中华先人探索了很多修养方法,在今天,仍闪现着其光辉,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1、立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很重视“志”,把立志作为修养的第一步。古人所说的志,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志于道(人生的最高真理)、志于仁义、志于成圣成贤(圣人,为理想的最高人格)。儒家认为,人无论贫富、贵贱、长幼皆应如此。人只要努力从事于道,皆可以成圣成贤,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立志一是志要笃,即意志要坚定,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志要大,志小则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志大则进无止境。

2、为学

古人认为,对于道德修养来说,为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孔子强调,君子可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却不能忘却学习。古人强调要博学,认为博学可以开阔人的眼界,从而免于孤陋寡闻之患,并做到博以反约。反约指掌握要领。古人还强调学要与思结合。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而无所得。殆,危险,指终而不能有所得。儒家强调,学者当为己,即是为了在道德上提升自己。

3、存养

存养学说最早出于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的提法。儒家讲的存养指的是保养人善的本心、本性,培养自己道德、精神品格。存养的方法主要有:

(1)存心养性,即保养善良本性,指保养人的道德意识。孟子把存心养性作为君子的本质特征。孟子所要人存养的心,亦叫良知,认为良知是先天的。孟子强调要保存、养护这一道德意识,不要使之丧失。孟子认为,丧失了道德意识,也就是丧失了人的本心(本性)。他把这一丧失本心的情况叫做“放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说,学问的道理就在于能把丧失了的心重新找回来,这就是存心养性的重要功夫。虽然孟子认为道德良知是先天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他提出的道德意识需要保存、养护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存心养性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说,实际上是外在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

(2)正心诚意,即端正思想认识,培养真诚品格。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诚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古人往往把正心和诚意联系在一起。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十分重视正心诚意的修养功夫。程颐认为:“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3)养气,即养成正气禀性。孟子提出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指气概、气质或禀性,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气质,禀性。养气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培养积累自己的道德意识,保持住这种道德意识。宋以后的儒家们,又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质和变化气质的问题。他们发挥孟子提出的志与气的思想,强调志对气的主导作用和持志的重要。所谓变化气质,也就是要克服气质中的恶,使之纯归于善。而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就是持志,用志来驾御气,使气质完全符合道德理性。

(4)集义,即持之以恒为善,积善成德。集义是孟子在谈到养气时提出来的一种修养功夫。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朱熹讲:“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积善是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我们在道德修养上努力坚持,日积月累地提高。这一方法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要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一个人做几件善事并不难,做几件善事并不说明道德品质高尚。人只有坚持不断做善事,坚持绝不做恶事,才能使自己的心性不断改变,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最后成为有大德之人、有圣德之人。

(5)持敬,就是要求有恭敬、敬畏之心。关于持敬的修养思想,孔子既已提出。他提出了“修己以敬”和“行笃敬”的思想。《易传》提出了“敬以直内”(主敬使内心正直)的思想。宋代二程特别提倡主敬、持敬。宋代以后的学者常常把持敬作为一种主要的修养方法。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之一字,真对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4、克治

克制与存养相辅相成。存养是培养、保护善的心性,而克治则是努力克服、去除心性中存在的各种恶。宋儒讲“存天理,灭人欲”。如果说存养主要是指“存天理”一类的修养,则克治便主要是“灭人欲”一类的修养。“存天理,灭人欲”是讲要人存养自己内在的天理良心,提高道德自觉,去除各种违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欲念。因此,“存天理,灭人欲”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成分。

早在《尚书》中就提出过“克念”的思想,孔子明确提出“克己”。宋代以后,把这方面的内容统称为“克治”,主要指改过和克私。总起来说,克制是指经常警惕心中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情感的发生,一旦出现,就要主动加以克服。

克治的关键是克私节欲。克私节欲是我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春秋时老子已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孔子讲的克己,无非就是要克除“己私”,即克除心中的私心私欲。孟子也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主张。

克私就是以公克私。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所了解的“公”与“私”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古往今来的道德生活无不是以“公”与“私”为轴心展开的。在历史上,公一般指公义,私一般指私利。公义实际上就是反映一定社会整体利益的普遍通行的道德准则。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等都极力提倡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

节欲指节制欲望,或称寡欲。儒家思想家们或认为物欲能干扰良心活动,是产生不道德行为的根源;或认为物欲会干扰人们正常的认知活动,导致思想混乱等。因此,他们提出了节欲思想,主张以理或礼来节制情欲,有的甚至提出了无欲、灭欲的思想。他们认为,节欲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自己意志的功夫。当然,这些观点中有些过分夸大了物欲的危害性,甚至否定了人们正当的物质欲望的要求,带有禁欲主义的倾向。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讲,古人的节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一个物欲太强烈的人,是不会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

5、慎独。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实际上,古人对慎独有不同的解释,如郑玄的“闲居”之说,朱熹的“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五行》传文之使心独自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等。

在任何情况下自己的所思所行都符合道德要求,是慎独的精微所在。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它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这种方法已被充分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6、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儒家认为,反身内省的方法,乃是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内自省”的观点,曾参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影响深远。孟子提出“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是指反省自己的言行。《易传》把这种自省的修养称为“修省”。后来的思想家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责己说,即今天所说的自我批评。总起来说,自省就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辩察思想和言行中的善恶是非,严于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自省”的修养方法,是儒家们所倡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修养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自省之要在做到反求诸己。中国古人强调反求诸己,意即从自身找原因,主动积极地自我检查,通过不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提醒,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反求诸己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批评、知耻改过的精神状态,是不断扬善祛恶,逐步培养优秀思想品德,树立高尚情操的过程。

7、知耻

耻是指羞耻,知耻即有羞耻心。古代儒家将知耻看作勇的表现,认为羞耻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耻是人生的大患。古人特别重视养成知耻之心。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教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古人强调要“耻其所当耻”,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

8、改过

改过指改正错误与过失。孔子曾多次谈到改过是善的一种体现,认为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过。孔子以颜回为例指出,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不犯过错,而在于有过就改,不要重犯。后来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改过的具体方法,如知过、思过、补过、闻过则喜等。可以说 ,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过失的批评,一直是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的问题。有过错不怕改,知过必改,欢迎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等,不仅是我国传统首先的一个重要的修养方法,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重要美德。

9、力行

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力行即道德践履,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德,成就理想人格,达到道德境界的最基本途径。古人十分重视道德的力行,孔子倡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和“听其言而观其行”,《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也就是要广博地学习,审慎地问辩、思考,最后是笃实地实行。古人倡导的力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躬行、笃行。躬行,就是亲身实践之意,笃行是一心一意实行之意。二是慎言慎动。慎言慎动指言语行为要谨慎,勿放纵之意。孔子以“讷于言而敏于行”作为仁人的重要标志,反对言过其实,更反对巧言令色取悦于人。《易传》把谨言行作为事之成败的重要因素。宋明理学更是把言语行为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教导弟子们多在言行上克制。三是事上磨练。事上磨练是力行的重要内容,是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很有价值的修养方法。孔子教人在具体事务上锻炼才干,磨练意志。孟子认为实际事务甚至痛苦境地的磨练是人担当大任的先决条件。宋明理学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更把事上磨练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古代思想家们普遍认为,事上磨练比书本所得更真实、更深切。事上磨练既是做了实事,又能在其中体验人生,增进修养。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来,而美德只能通过实践养成。道德修养源于实践,成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

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关于自我修养的文言文

1 求关于人生哲理的文言文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