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玩包浆的问题谁能给我解释一下,瓷器。玉器 。。。。都有包浆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关于古玩包浆的问题谁能给我解释一下,瓷器。玉器 。。。。都有包浆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看,第1张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不只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浆红亮不待言说。新锄头的把柄没有包浆,老农民的锄头柄,无不包浆厚实。以下分类讲解玉器包浆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包子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 玉器包浆 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宝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瓷器包浆事实上瓷器在传世过程中都会形成包浆,相对而言,在同等材料、工艺的成型器,并在同等环境中年代久的民器包浆更明显。这说明是一个规律,但如若不是如此,则决不可认真认定。因为环境与瓷器本身的配方、用材以及烧成温度等是材料差的一定陈旧、易陈旧。

通常我们认为年久的一定陈旧,年代近的一定要新一点,这(汝器除外)是我们常人的感官意识,因为主要和太多关注的是民窑,有关或者见多的为一般的器。包浆的形成一是外部自然环境,除外还与瓷器本身内部结构疏松与致密相关。而所谓胎骨的疏松与致密,一是反映在成器的温度上;二是材料本身的优劣和细密程度上。我们应当明白,包浆实际是由大量我们肉眼所不可见的细菌等而形成,那么从细菌可繁殖与生存的环境而言,自然是疏松的胎骨之器空间更大。于是绝对的说同一个时代的官器和民器在相同环境的存放过程中,民窑一定要比官器的包浆厚也陈旧的多。

我在“易被认假、断错的瓷中精品、御器”一文中,所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而且反复讲到宝石、玛瑙、玉以及水晶、珍珠等添入瓷器之中的事实。就是想让天下的藏家,注意关注那些真正的国宝,而不要进入误区。因为我们能见到早在汉代的宝石出土以后与现今的宝石只是微微的在放大镜下有一层雾光以外,和现今新的宝石全无任何区别,这说明材质是第一性的。而更现实的是,实实在在南宋官器远比民国瓷器表面更新,而且刺人眼目,而这种刺人眼目之光的光源,事实源于南宋官器中的宝石等之光源。而我们在南宋官器厚而极重的釉面不一定能较好的看出宝石之光,因为宝石比重大,所以在釉面烧时添加的过程会溶入釉底胎面之上,但在破器的断面则一目了然。当然这以事实在没有亲自体会和感悟的人会不接受,但这一定是事实。而如若我们能够认识与感悟到这一点时,我们才能从传统认证的理念中走出,更多的会对古瓷鉴定认识上来个飞越,同样花钱收藏,自然收之国宝为好。

综上认识瓷器的包浆,当辩证的去认识,不可只继承传统而没有创新,时代在进步与前进,理念应当更新。我们尊重先辈、前人,但他们的知识是哪个时代的高山,可在更科学进步的时代面前,则未必。超越高山不是否认,而是传承与继承以至于为了更好的发扬光大。文物是世界的,知识是人类的,我们自己微不足道,只不过在还原一个原本而已。铜器包浆 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判断一件铜器的真伪,主要还是从其外观上看,具体地说就是锈迹和包浆,而这两点也正好是商家们作伪的重点环节。“通常情况下,发掘品的伪锈作法有两种。一是将铜器放人醋酸中,然后埋入地下,这样很快便能生成锈色;二是将铜器放人盐卤(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铜器表面粘锈。当然,如果你手上的宝物是传世品,商家们则更加看重铜器表面的包浆,他们往往习惯将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浆。”

那么,在如此缜密的作伪手法下,如何才能有效鉴别真假铜器呢?据王老师介绍,判断一件铜器的真假与否,首先还是得看外观,“真品铜器上 的锈色往往是深入铜器表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不容易被擦掉。而伪锈则不然,由于往往是做在铜器表面,所以也被称作‘浮锈’,这种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便不堪一击。同时,传世品的包浆真伪也易识别,真品包浆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除此之外,铜器的气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赝品多用化学物质来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则没有这种怪味。“当然,仅凭这些来判断仍然是不够的,铜器的铜质、声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一时难以解释清楚的东西,只能靠大家在今后的收藏中慢慢积累 。木质包浆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

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

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 鉴定古物,包浆甚为重要。倘你还不具备“望而知之”的功力,一时还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时代面貌、工艺特征、不妨可以从包浆入手,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旧包浆。如果一件古物包浆是真旧的,是到那个年纪的,工艺又不错,你看了欢喜,买下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包浆种类有很多,近来亦多有高手仿制,但多数假包浆是匆忙做出来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马脚终将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黄瓜、丝瓜、茄子,从没见过的人,你怎么说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场去,几分钟之内,他就一辈子忘不了了。

以下教你如何“看”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只要拿干净的燥布轻轻地揩擦,就会立即出现一种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包浆亮。这也是寒来暑往,干燥与潮湿,乃至爱心所呵护的结果,也是历史打下的“火漆印”。有人为了追求包浆效果,常常将新品用蜡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搽,色拉油浸,于是也出现了一种光亮,但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浮光,与精光深邃的包浆亮有千里之别。近年作伪的铜器,如佛像、香炉等,可以作成旧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难以造成深邃的包浆亮,会露出破绽。用氨水等化学药水浸泡的瓷器,可以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宝光,却毫无包浆。木器更是这样,凡是高级的木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乌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种油性,加上包浆,就会越揩越亮,精光内含,灵气四溢,令人百看不厌。可是有人不知包浆的珍贵,硬是用热水和洗洁精,将包浆洗得一干二净,变得白乎乎、燥兮兮,毫无灵气可言,殊为可惜。近年来我们试用84消毒液浸泡肮脏的传世瓷器,发现可以用来鉴别瓷器的新旧和大致的年代。只要是传世的古旧瓷器,84消毒液不仅可以除去器身上的污垢,还能出现明显的包浆亮,年代越久的包浆也越亮。但釉上彩是禁止浸泡的。如果是近年生产的新瓷器,则浸前与浸后变化不大。这一方法公开出来,让爱好瓷器的初学者得以借鉴。当然尽量不用这些刺激性很强的化学药水。木器等更要禁止使用。器物需要清洁时,还是适宜用木盆或塑料盆,盛上清水也可少量放些洗洁精小心清洗。千万不能用坚硬的器皿用来盛水洗瓷器,稍一不慎就会造成磕碰等后果。几年前,有瓷器爱好者将一只罕见的康熙朝茄皮薄胎天球瓶,因玻璃质感极强,看似新品,实为旧物。他竟将它放在水泥制成的水斗中冲洗,结果将瓶口给碰碎了,殊为可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生产出的瓷器有些已经仿出了近似的包浆,不可掉以轻心,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自然如发现了一点破绽,则要抓住不放,决不能有侥幸心理,想捡漏或相信故事,鉴别时要作全面观察。

其他如古籍善本、书画也同样存在包浆,不过没有出现光亮,只是一种旧色,阴阳面有明显的色差,作伪书画用浓茶水喷洒,混充包浆,正反面就没有色差。有种色差也称阴阳面,请参见《辨阴阳》。

包浆是一种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传世时间越久,包浆也越深,因而揩擦就容易出现包浆亮。包浆是传世古物的标志,新品与旧物的分水岭。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鉴别器物的新旧,再推断其真伪,以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少花冤枉钱!

上文已说到瓷器也同样有包浆。现在高仿红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鉴别经验的人看不出是新是旧,亦可用布揩。旧瓷充满包浆,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釉面还有一种古旧肥厚滋润的感觉。有些有年份的新仿瓷品、也有类似湿润感,但缺乏久经沧桑的古旧感,难以和真品相比拟。有包浆的旧瓷用手去摸,没有涩度,比较滑手,新器缺少这种感觉。这主要是包浆在起作用。多年前发现仿青瓷海浸作伪之法,即让刚出窑的仿晋唐瓷品,如怪兽、羊、天禄等,用网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里,并设法让一些寄生物如海贝、牡蛎等来叮吸。一年以后,打捞上来,再将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迹,混充古物。对这种“新发明”稍不注意即会上当,因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浆,藏家不可不察。当然也确实有沉船出土之物,要注意全面观察和考察,乃至调查研究,不可混为一谈。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

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斗彩瓷器近几年成交记录:咨询电话:18665011430

斗彩鸡缸杯-------------------成交价:341万    成交日期:2016/01/04

明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成交价:524万    成交日期:2017/02/04

斗彩“五色祥云”图长颈撇口---成交价:265万    成交日期:2017/01/15

斗彩缠枝莲开光农家乐渔家乐---成交价:531万    成交日期:2017/02/20

明成化斗彩葡萄杯-------------成交价:121万    成交日期:2017/02/03

清雍正斗彩水波寿石团花纹-----成交价:357万    成交日期:2017/01/12

婴戏纹斗彩捧盒---------------成交价:227万    成交日期:2017/01/23

如果您想拍卖鉴定手中的藏品 请联系:广东鼎瀚艺术展览有限

联系人:周经理 微信电话:1866501143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光阴大厦15楼

征集范围:瓷器、玉器、名家字画、古籍善本、珠宝翡翠、印章、邮品钱币、文房四宝、竹木牙雕、金铜佛像以及其它杂项等。

专业团队:我们层层把关征集真品、精品、去伪存真,打造艺术品交易平台,做中国艺术品交易界的领导者!

权威专家老师:杨宏星杨老师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对这一现象追踪关注,并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流失逾千万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当然,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认为:“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 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绘画,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宝藏,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其中,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40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关于古玩包浆的问题谁能给我解释一下,瓷器。玉器 。。。。都有包浆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看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