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什么意思?,第1张

聊斋志异是用细腻的描写艺术手法和第一人称回忆式叙事以志怪的。

聊斋志异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扩展资料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书,1921年在《唐传奇体传记(下)》中写道:“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 今不绝。”

“齐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古文典籍中,是《庄子》一书。书中原话是:“齐谐者,志怪者也”。它描述了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鹏鸟的故事。那么《齐谐》真的是一本书吗?如果是的话那它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它的作者是谁呢?这些问题拭待我们去解决。以下分析仅仅为个人推测,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是宋国人(现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他少时便游学各国,通晓当时各类文学典籍。当时的楚威王还以重金邀请他到楚国做相。可见他的才能学识,得到了当政者的认可,非常有名。通揽《庄子》一书,庄子都是通过山川地理、江河湖海、四季变化、大自然的动物植物、鬼神故事进行拟人化的阐述比喻,或者借用古人的对话或者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能引用齐谐中图南冥的鹏鸟的故事,那么肯定他听到过这样的传闻,或者看到过一本叫《齐谐》的书。

齐谐,是不是一本书,我们无从考之。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史书的记载。只能推测。

从字面意思来看,首先是“齐”字。齐代表当时的齐地或者齐国。当时的齐国所在的地方是现在今天山东半岛,也就是在黄海和渤海边。当时的齐国可不得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就是齐国的君主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成为当时周王朝中国力最强的国家。九合诸侯,对抗北方蛮族,对抗南方楚国。

正因为齐国的强大,所以齐鲁大地从春秋直到战国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集聚地。尤其是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有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可称得上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他们在这里学习交流,和别人争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俨然是天下文明文化中心。所以大家会讨论自己各地的奇闻异事,从而流传开来。

更何况儒家大贤孔子出生在齐鲁之地,他在世时,他的儒家儒家以及儒家思想就已经闻名天下。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所以肯定也听闻、知道了很多奇闻异事。但是孔子教导弟子,对于那些奇闻怪事只有一个态度:《论语述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话。所以齐地充满了很多关于“怪、力、乱、神”的的奇闻异事,而孔子选择不去理睬,避而远之。

说完“齐”字,然后在说“谐”字。

“谐”字,左边言字旁,右边一个皆部首。皆是指大家一起,那么谐可以解释为大家一起说。《古代汉语词典》里列举了《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明“谐”字有和谐融洽的意思。而在《晋书顾恺传》:“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中“谐”则又有诙谐滑稽的意思。

我大胆推测,生活在齐地的人们,大家口口相传一些充满诙谐的奇闻异事。就这样也许有人就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从而成为一本书。也或者只是口口相传,没有形成完整的文章典籍。

但是我更倾向于后者。庄子只引用这一个故事,只能说明齐谐就是一些齐地人民口口相传的奇闻异事,并没有人去整理成文字记录而成书。因为如果是一本书的话,《庄子》一书中就不可能只有一处提到齐谐,应该有更多的内容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后世南朝宋朝的东阳曾写《齐谐记》七卷,已佚。后南朝梁的吴均续作1卷,《随书经籍志》著录,今本只有17条。看看其内容都是一些这个神话、鬼怪、山川奇物怪事等,也印证了齐谐的内容,就是关于一些“怪、力、乱、神”的奇闻异事的传说。

所以,著书立说,是相当重要。只有将人们口口相传的见闻记录下来,才有可能传之后世,这样后人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文明才能代代薪火相传。

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什么意思?

聊斋志异是用细腻的描写艺术手法和第一人称回忆式叙事以志怪的。聊斋志异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