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哪个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哪个朝代,第1张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

推拿:中医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

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

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中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

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中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中国学习。还有一些聘中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出处本歌录自《针灸大成》。有人提出此歌是宋代杨氏所作。元代上国瑞所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首先搜集了此歌,题名“一百二十穴玉龙歌”,以后《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引入,称之“玉龙歌”。“玉龙”之说法不一,唐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zū)》载:“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这段记载与玉龙

歌命名的涵义比较吻合。选用“玉龙”二字,可能是一取其贵,二取其120穴,合玉龙长一尺二寸之意。

本歌介绍120个腧穴,分治80余种病症,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强调《玉龙歌》的应用价值;二是重视经络理论;三是强调辨证施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按病之寒热虚实分别施针或艾灸或针灸并用;四是全身疼痛取不定穴(即以痛处为穴);五是注重沿皮卧针透刺或出血等针法。此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临床参考价值很大。

歌诀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kē),

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

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

伛(yǔ)者立伸偻(lǚ)者起,从此名扬天下知。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

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

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

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口眼㖞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㖞左泻右依师正,㖞右泻左莫令斜。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

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

亦治项上生瘰疬↑①,下针泻动即安然,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

如今瘾疹↑④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

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

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

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

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

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自康。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

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

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

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剌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

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

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邅迍↑⑤。

九般痔瘘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

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

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

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

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

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

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

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

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

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贯晴,羞明更涩目难睁,

须得太阳针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火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剌为通,

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

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

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

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

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

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

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

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

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

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

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绝起疲癃。

脚背肿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

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

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

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此穴元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

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

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

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狂,

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

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

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

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

问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

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痔瘘↑②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

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

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

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

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

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

刺入三分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

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

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

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蛾↑③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

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

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

诸经俱载三毛处,不遇师传隔万山。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

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有筋有骨须浅刺,着艾临时要度量。

劳官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

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huāng),

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

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

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安然。

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

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

水病之病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

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

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

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

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

俞府乳根一样剌,气喘风痰渐渐磨。

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

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

脾泻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剌休差,

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

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穴法深浅在指中,治病须臾显妙功,

劝君要治诸般疾,何不当初记玉龙。

注释

①瘰疠:又称鼠瘘。一般指颈部淋巴结核。

②痔瘘:痔疮和肛瘘合称痔瘘。

③乳蛾(鹅):扁桃体肿大。

④瘾疹:即指荨麻疹。

⑤邅迍(zhǎnzūhn)):不顺利。此处指肾虚证。

针灸入门书籍

如果想要学针灸推拿,三个月就完全学会了。如果想要学针灸推拿学,那么必须要为之奋斗一生。要说一个很让人痛心的事情,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一来,有绝大部分中医,都是拿着半部《内经》“治天下”。《内经》分两卷《素问》和《灵枢》。两卷通常都被拆解阅读,因为《灵枢》被普遍认为是针灸,所以不学、不钻研针灸的人就不用读《灵枢》。

注意间看图中右下角,所有中医针灸书籍均出自于此,还有很多其它中医书籍资料

但是打开《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有多少人看不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可以发现,如果不通过《灵枢》学习腧穴经络,又怎么读得懂《素问》呢?

如果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发现,就会有《内经》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解剖学,第一部的针灸著作,所称不虚的感慨。

所以,《内经》可以作为题主日后针灸推拿略有心得了以后的研究,专攻对象。

但是如果有心无力读《内经》也没关系,有人已经从《内经》里写了读书笔记,总结成书,这就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被看作是《内经》的注解本,也被看作是第一本系统的针灸学著作。

《甲乙经》里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不可多得的针灸学著作。

另外。

学习针灸必须要有一本《针灸大成》,这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要《英汉字典》一样基础。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所著,搜集明以前所有的针灸学著作,编辑成的“字典”。

推荐针灸入门书籍目录: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看医学网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流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经络一词首见于如下:

“经络”一词首见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

经脉是中医学独有的一个专有名词,经络学是全部中医学医药学基础知识的关键之一,是身体中医针灸和推拿的基本。简易的讲,经脉便是一个安全通道,经过它运作血气、联络五脏六腑和表皮及全身各处,是身体作用的管控系统。

经脉,是经络和络脉的统称。是身体运作血气,联系五脏六腑型体官窍。沟通交流内外左右,磁感应传输信息内容的通道系统。是人体解剖的关键构成部分。经脉分成经络和络脉两大类,其差别取决于:经,有相对路径之意。

经络是经脉系统的主杆,多循行于身体的浅层,有固定不动的循行位置,多见纵列。络,有关联之意,络脉是经络的小支系,可寻行于浅部,横纵交叉式,关联全身,无从不至。

经络分成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脉系统的主干。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包含手三阴经、手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条。是经脉系统中行为主体的一部分,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联。

是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奇经八脉包含我们熟知的任督二脉即督脉、任脉,此外也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之为奇经八脉。具备提升十二经脉联络和调整十二经脉血气的功效。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有一定循行特性的另一类经络,是十二经脉的较大支系。十二经别各自源于四肢肘膝盖骨以上位置。具备提升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络和补充十二经脉循行的功效。

出处本赋首见于明代徐风所撰的《针灸大全》一书中,是明代的针灸家席弘所写。该赋主要介绍了他针灸治病的经验,故名为《席弘赋》。内容包括各种病症的取穴及补泻手法,提出了50余症,选用了60余穴,反映了元明时期针灸治疗的特点,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歌诀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①,虚喘须寻三里中。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②凭此取。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胃中有疾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气海专能治五淋↑③,更针三里随呼吸。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癫功,十三鬼穴↑④不须饶。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牙齿肿痛并喉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更有三问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⑤。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转筋目眩针鱼腹↑⑥,承山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冷风↑⑦冷痹↑⑧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

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⑨三里高。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

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

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腰连膝肿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

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噎↑⑩不在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

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拈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注释

①喉风:多因风热外邪客于经络,深入肺胃脏腑,致气血凝滞,风火相煽,蕴结而成。症见咽喉部突然肿痛,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又有锁喉风、缠喉风之名。

②食癖气块:指饮食无节伤及脾胃,致精气亏耗,邪冷之气搏结不散而形成之积聚,潜匿于两胁向,按之无物,有时作痛,当痛时方觉有物。

③五淋: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小腹尿道刺痛胀痛,称为淋证,根据病机和症状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五种类型。

④十三鬼穴:有两种提法,一种是孙真人十三鬼穴,另一种是徐秋夫鬼病十三穴,详见相应歌诀。这些穴位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确有卓效。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认为精神疾病是由鬼神作祟所致,故将这些治疗穴位命名为“鬼穴”。

⑤风劳:风寒客于经络,致痹痛不仁,失治则渐人腑,继入于脏,久之耗伤气血,虚损成劳。

⑥鱼腹:即小腿腓肠肌的肌腹部,因其形似鱼腹而名之。

⑦冷风:指风寒湿之邪侵入四肢肌肉及关节,加之脾胃俱虚,引起肢体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

⑧冷痹:即寒痹。病因风寒湿邪中以寒邪偏胜,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

⑨痃癖:“痃”与“癖”是两种证候,但习惯上通称为“痃癖”。“痃”是形容脐的两旁有条状筋块,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平时寻摸不见,痛时摸之才觉有物。

⑩噎:足指乔咽时,有哽噎不顺的感觉,多因肝气不舒,气逆上攻所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 62 分型治疗 63 专方治疗 64 老中医经验 65 用药规律 66 其他疗法 67 其他措施 1 拼音

nǎo jī shuǐ

2 英文参考

hydrocephalus

waterhead

water on the brain

3 概述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过多聚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病症。以脑室扩大、颅缝分离、头围异常增大为主要特征。—般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阻塞性脑积水两类。多种疾患诸如先天畸形、颅内感染或出血、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导致本病,其发病机制包括脑室系统的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等。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手术疗法预后亦难肯定。

在中医学中,本病相当于“解颅”、“囟填”等。其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至北宋,对本病症候描述更详。《小儿药证直诀》曰:“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咣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隋唐直至宋代医家多倾向于肾虚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即称“由肾气不成故也”。治法上多采用补肾。至金元,开始出现不同观点,如朱震亨指出本病“乃是因气虚与热多耳”(《平治会萃·解颅》),主张用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调治。明代医家又有较大发挥。如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到:本病可“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界复分开矣。”制订加味泻青丸辨治。《本草纲目》记载了本病外治法:“小儿解颅,丹雄鸡冠上滴血,以赤芍末粉之,其良。”清代的《医宗金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和内服外敷结合之法:“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囟散极效,临时摊贴保安然。”古人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仍为现代医家临床所借鉴。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59年,系以针灸治疗之验案。自60年代初起陆续有中医中药治愈本病的报道,但多为个案,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等。且有用推拿之法治疗脑积水的。70年代,本病的辨治获得较大进展。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瘀热、积水、瘀血均可致病。在辨证上,增加了热毒、瘀阻等证型,并发展了清热泻火、解毒定惊、通窍活血排水等法。其治疗的范围,还扩大到了脑脊膜膨出症术后急性脑积水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980年代以来,对本病的临床规律的认识,更趋深入。如提出颅脑水瘀的新观点,通窍活血化瘀利水之法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大的突破,在穴位 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及针刺结合中药外敷等,并观察到,从中医辨证分型看,阳虚患者效果较阴虚患者好。从西医分类看,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率及预后均较阻塞性脑积水为优。

4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文献,本病病因颇为复杂。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胎气怯弱、肾气亏虚,或因大病之后,耗伤脾肾之阴致病;亦可因外感风邪、热毒,或内因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等致病。近年,尚发现某些颅脑脊髓手术不当,脑窍阻塞而引发本病的。其病机可概括如下:

肾虚 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亏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不能生髓养骨,以致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头颅增大。如为肾阴耗损,水不胜火,火气逆上,蒸灼脑髓,髓热而颅缝开解,囟门宽大,致成此病症。

脾虚 常系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清阳不行,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聚颅内,导致颅缝开解。

热毒 外邪入侵,热毒炽盛,壅积于内,阻塞窍络,或素有痰饮,郁久化热,上冲于脑,腑气不能下行,气机郁结,水液停聚,发为解颅。

瘀阻 可因肾气亏而气血衰少,运行无力;致血瘀脑络,或脾虚水浊上犯,与脑络瘀血互结,或手术不当,瘀血积留,均可压迫脑髓,阻塞脑窍,瘀闭日久,则外渗化水。

5 辨证分型

本病辨证分型,综合各家意见,大致可分下列四型:

1肾阴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太,囟门多平,眼珠下垂,白睛显露,面色萎黄,盗汗恶热,惊惕烦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秘。舌质黯红,苔微黄少津,脉沉细数,指纹略暗。

2脾肾阳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大,囟门平或凹陷,眼珠下垂,神情呆滞,自汗盗汗,恶寒肢冷,腹泻便稀,唇淡口和,舌淡多胖嫩。苔白脉沉迟或微迟而弱,指纹淡暗。

3热毒 头大异常,囟门高突,无汗发热,抽搐不止,或高热惊厥,神昏气粗,面红唇赤,或发紫,便秘或便闭,或排出恶物。舌绛苔黄,脉洪数或疾,指纹紫或略暗。

4瘀阻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头上青筋显露,烦躁哭闹,面色眺白而隐青或发暗,神情呆滞,重者半身不遂或麻木,口渴不欲饮。唇舌发紫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虚数,指纹色紫或隐青而淡滞。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目前尚不统一,现据所及文献拟订如下。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恢复至正常范围,且静止不再发展。颅缝闭合,囟门闭合或张力不高,无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智力发育好,四肢活动正常,x线片或CT检查提示正常。症情巩固1年以上。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头颅缩小,前囟平坦,头皮静脉隐现,落日征(±),颅缝变窄,智力尚可,四肢功能有所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明显改善。症情巩固在3~6个月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头颅增大减缓,囟门稍隆,颅缝尚未闭合,头皮静脉较充盈,智力发育较差,落日征改善不明显,四肢功能略见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有一定改善,或不显。

无效:用药1~3个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继续恶化,甚至加重、死亡。

62 分型治疗

(1)肾阴虚

治法:补肾益髓,滋阴通阳。

处方:熟地、车前子、川断、沙菀子、桑寄生、淡苁蓉、何首乌各3克,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6克。

加减: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便秘加当归;伴龟背者加鳖甲或鳖甲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补肾地黄丸等。

(2)脾肾阳虚

治法:扶脾补肾,通阳利水。

处方:茯苓、猪苓、车前子、熟地各6克,白术、陈皮、姜半夏各5克,全当归、鹿角胶各9克,桂枝、甘草、山萸肉、淮山药、川牛膝各3克。

加减: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减地黄量;便稀增大茯苓、山药量;呕吐加半夏、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苓桂术甘汤、扶元散等。

(3)热毒

治法:清热泻火,开结通络。

处方:蒲公英、漏芦、银花、菖蒲、路路通各9克,黄芩、白茅根、丹皮、木通各6克。

加减:惊悸加朱砂、琥珀粉;呕吐加半夏、竹茹、鲜生妻;高热惊厥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泻青丸等。

(4)瘀阻

治法:活血祛瘀,破阻通络。

处方:丹参50克,桃仁25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地龙25克,茯苓15克。

加减:症重便秘加麝香001克,水蛭05克;有毒征合人牛黄01克,冰片05克,大黄75克,制成散剂合用,随汤冲服。

用法:每剂为2天量,水煎2次,分6~8次匀服。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加味等。

疗效:按上述四型辨治,共治疗275例,其中按224例有明确疗效的统计,基本痊愈113例,显效58例,有效2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88%。

63 专方治疗

(1)通窍活血利水汤

①内服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各3~9克,葱白1根,大枣3枚。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眼球不旋重用黄芪;纳少便稀加党参、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匀服。

②外用方:

组成:红花、艾叶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能吊起如线为止,再加人麝香调匀,装入瓶内冷藏备用。用时,先剃光患儿头发,将上药均匀涂于头上,颅缝及囟门处适当涂厚一些。然后用绷带包裹,早晚以温水湿敷绷带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湿度,每周换药1次。

以上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2)脑积水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10克,当归6克。上药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患儿,每次半丸;3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丸。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

(3)双胶双角合剂

组成:鹿角胶、阿胶、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当归、茯苓、猪苓、泽泻、茺蔚子各6克,羚羊角、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脑脊膜膨出症手术后之并发脑积水。上方为1岁以内患儿之剂量,于术前、术后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结合西医方法治疗85例,均获得显著疗效。

(4)加味五苓散

组成: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加减:烦躁加生石膏20克,琥珀面1克(冲服);呕吐加竹茹10克;大便干加大黄75克,知母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频服。

疗效:共治脑积水4例,均收到一定疗效。

64 老中医经验

何世英医案

张×,男,生后34天。1975年2月11日初诊。患儿于生后2天即开始头颅增大,到满月前舌更为明显。前囟宽大饱满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差,嗜睡,厌食吐乳,大便可。两目垂视,心肺正常。舌质红稍淡,指纹淡滞,脉细无力。印象:先天性脑积水(解颅)。

处方:熟地6克,山药3克,鹿角胶9克,牛膝3克,茯苓9克,净萸肉3克,当归3克,猪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克,车前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

自服上药后,每日尿量较多,精神、吃奶均渐好转,不吐。连服两周后头围开始逐渐缩小,两目已不垂视。服至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颅缝已小。

按:本例患儿,何老认为系肾气不足,脑髓不充所致,采用地黄丸加味,以补肾益髓治本,行水化湿治标而获显效。何老指出,本病系难治之症,如单纯补肾,效果极为缓慢,故强调标本同治,且治疗越早,效果愈好。一般于服药1至2周,头围即开始缩小,3~6周多可恢复正常。但本法仅适合先天性脑积水患儿。

65 用药规律

经将各地报道的每篇病例数在4例以上的专方用药情况进行归纳,共10篇,应用药物共71味。现将文献报道2次以上(含2次)以及使用频度在10人次以上者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8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

101~200

5~6

鹿角胶、当归、牛膝、泽泻、丹皮、茺蔚子、猪苓、车前子。

15~100

2~4

黄芪、肉苁蓉、麝香、赤芍、桃仁、川芎、红花、丹参、地龙、菖蒲、黄芩、犀角、龙胆草、木通、黄连、僵蚕、白术。

从上表可看出,目前,中医界治疗小儿脑积水仍以补肾益髓之药用得最多;其次为健脾利湿之剂。活血化瘀及清解毒热的药物也正在引起重视。这一用药情况,不仅和临床辨治规律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66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主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配穴:大椎、足三里、风池、风府、水分透中极。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 的方法,轻捻转慢提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针针毕加捏脊3遍,或沿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上疗程,停针3~5天续治。

疗效:共治疗78例,2例为个案均有效。76例中,基本痊愈44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5%。

②综合法

取穴:主穴:分2组。甲组:水沟、支沟、四神聪、合谷、水分、阴交、中极、水道、阴陵泉、足三里、阴交、复溜;乙组: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腰俞、殷门、委中、承山、绝骨。

操作:每次用1组,穴位按患儿情况酌情加减。早期以点刺或作短时间的 为主,待适应后,四肢穴可留针20~30分钟。每次针前,先以皮肤针叩打夹脊穴,自上至下轻叩,以皮肤潮红为度。对尿少、囟门不缩小及肢冷者,用艾条回旋灸水分、阴交、关元,每次5~10分钟。为加强效果,可在患儿头部外敷中药。针刺每日1次,30~5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敷药隔日1次。

外敷中药制备: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各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细粉,以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备用。

疗效:共治疗69例,有效5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39%。以交通性脑积水疗效为优。

(2)单方验方

①皂角膏

组成:皂角1500克,艾叶60克。

用法:将上药中皂角去籽研碎合艾叶加水7500克,用武火煎煮2小时后过滤。浓缩至用筷子蘸药液扯出9~15厘米长的粘条时,将锅离火,稍冷后,放人麝香09~15克搅拌均匀,装入瓷质容器内备用。使用时,将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和前囟部位涂药要厚些。每2个月更换膏药1次,共用3~5次。

疗效:治疗2例,均获愈。

②开积散

组成:苍术、元明粉各12克,山甲9克,炒蒲黄24克,牛黄、珠子各15克,琥珀、朱砂各6克,生公羊肝1具。

用法:先将上药分别研末。然后剖开生公羊肝,将前四昧药童人蒸熟,焙干为末,再加入后四味药末拌匀。每服约03克,日服2次,早晚各配服硫酸亚铁03克,忌食酷。同时将患儿口中的疙瘩用三棱针挑破,四缝点刺放血,隔10天1次。

(3)推拿

操作:补肝胆1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清六腑5分钟,揉二人上马穴10分钟。下肢痿弱加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摇头哭闹加揉小天心5分钟,上窝风5分钟,掐四横纹各1分钟;小便黄加清肾5分钟;大便结加清六腑5分钟,清大肠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6例,均获良好疗效。

(4)食疗

组成:核桃仁200克,鹿角粉12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面,为一疗程量,每日服1次,每次16克,分20次服完。在服药期间喝骨髓汤,量不限,猪、羊、牛骨汤皆可。

67 其他措施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哪个朝代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推拿:中医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