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书写格式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书衣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古籍书封面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又称为书首。
10书根: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古籍书册各部位名称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问题一:左图右史的词语辨析 近义词 左图右书 、左右图史、左史右经
问题二:谁知道 行左时右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啊,提问的同志你写错字了。应该是“形左实右”。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一些人所作所为从表面上看是左倾冒险主义,实际上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这就叫“形左实右”。现在有些人革命口号过激,实际不利于革命事业,也是“形左实右”的表现。
问题三:“黄卷赤轴,左图右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什么意思? 佛家词汇:黄卷赤轴
解释:(故事)又云黄纸朱轴,谓佛之胆典也。案写经典用黄纸,盖准于唐代之黄敕,一为尊之,一为防虫害也。维摩经垂裕记一曰:“唐贞观中,始用黄纸,写敕制焉。至高宗上元二年诏曰:诏敕施行,既为永式。比用白纸多有虫蠹。今后尚书省,颁行天下,并宜用黄纸。”华严演义章曰:“言黄卷赤轴者,今大藏经卷是也。”正宗记曰:“教外别传,非谓黄卷赤轴。”
左图右史
解释:形容室内图书多。
出自:《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
示例: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倒很舒服。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十二回
近义词:左图右书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嗜书好学
名称:三坟五典 拼音:sān fén wǔ diǎn
解释: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成语举例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问题四:什么左什么右的成语有哪些??????求解 没有“()左()右”的成语,“()()()右”的成语只有一个:
无出其右
wú chū qí yòu
解释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出处《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如见与语,汉庭臣无能出其右者。”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天下第一
例句此二方专治一切肿毒,初起者速服速消,已溃者亦能败毒收口,大约古人痈疽各方,~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回)
问题五:犬夜叉的结局出了没有? 回楼主
没有出
动画167集已出
剧场版4个!
漫画连载中````
问题六:左什么右什么,如左邻右舍,要三个 左顾右看 左膀右臂 左辅右弼 左冲右突 左躲右闪 左顾右眄 左顾右盼 左邻右里 左邻右舍 左铅右椠 左说右说
左思右想 左书右息 左提右挈 左图右史 左图右书
左鸡右抱 左宜右有 左萦右拂 左宜右有
左支右绌 左支右调 左支右吾 左枝右梧
问题七:八B 什么意思好像是黄 爸比
横版印刷亦是自民国即有的,初起是为了配合外文篇章,不过作为古籍整理的底本文稿或旧籍的书写和印刷即是自上起右起,故而称见上文为见右,见下文为见左,改为横排便难解其意,又不宜改动原文,再则是卷题、篇题、节目依次降行格,便于排版。再则是对于眉批,若改横版便无法印刷,故像很多杂剧小说虽易正作简,依旧竖排。
无别的意思。“汉”繁体字为“汉”,右半边笔画顺序为“廿”+“中”+“一”+“大”,原来右边是:堇,后来“去土从大“,变为现在的写法。
古籍解释
巳集上水字部汉
1、〔古文〕㵄𣶔《唐韵》呼旰切《集韵》虚旰切《韵会》《正韵》虚汗切,音_。水名。《书·禹贡》_冢导漾,东流为汉。
2、又天河也。《尔雅·释天》箕斗之闲,汉津也。《史记·天官书》汉者,亦金之散气。《扬泉·物理论》汉,水之精也。《诗·大雅》倬彼云汉。
3、又汉中,郡名,秦惠王置。《广舆记》今为汉中府。
4、又汉口,地名。《广舆记》汉阳府,本春秋郧国地,汉属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汉阳。
5、又州名,属成都府。《韵会》汉属广汉郡,唐置州。
6、又半汉,形容之辞。《张衡·南都赋》天马半汉。
7、又《辍耕录》今人谓贱丈夫为汉子。
8、又高丽方言谓白曰汉。见《孙穆·鸡林类事》。
9、又《集韵》他干切,音摊。太岁在申曰_汉。亦作_滩。
10、又《韵补》叶诗建切,音扇。《繁钦赋》长唐虎圈,回望曼衍。_旋__,上刺云汉。
扩展资料:
汉,han,从水、难省声。
(1) 见于《诗经》,指银河。也称云汉 、银汉、天汉。也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2) 形声。从水难(省去隹)声。音_。本义:水名。即汉水。
(3)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4)汉最早指汉水(今汉江),后刘邦发迹于汉水边的汉中,建国后称汉(历史上的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汉朝因强盛且统治长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了今天的汉族、汉字、汉人等文化概念。
-汉
这就是人类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当竹木简需要侧向打孔时,当然是右手用力、右手穿绳子,这样最后的绳头才会留在文章的最后(就是左端)。而书写之前竹木简是不会穿绳的,因为怕写错了不好拆换,所以,书写不会从右向左,始终是从上到下。
你说“古代人看书是从右到左看”不是书写的原因,是绳编的原因,绳编从右到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在没有卫生纸的年代,左手是专门用来处里排泄门户的,虽然洗得很干净也是有所忌讳,故而文章的结尾就要放在左端。书要卷起来也是从左到右卷,左手一直触摸的是竹木简的后面,打开也一样,最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开头。
区别于竹木简,也许是为了保护树木,用树叶、树皮、皮革、织物以及石板、泥板用来书写文字的时候,人们为了方便躲避前一个字未干的墨水,就顺便向右书写了,而这种选择也是全球文字书写的主流,真正原因其实就是人的两只眼睛是左右横向排列的。
但是右面的书写空间没有了,还不是照样向下排列么?
这样说来,全世界看书都是从上向下的。你想想,当一行文字看完了,你还不是要把眼神从右端立刻回到左边来?这也是你说的“从右到左看”!
总结:绝大多数的文字的笔画,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从左向右书写(‘一’字、A字、2字都是从左向右拉开用力的),不管竖版书和横版书,它们的细节,都遵循了从左到右继而从上到下这个全人类通行习惯的。从细节上讲无论古今书写和阅读都是“从左到右”的。
古书书写格式
本文2023-10-29 15:09: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