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一位高手帮我列出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典籍的目录吧!最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战国策》
《潜夫论》
《九章算术》
《周礼》
《周髀算经》
《竹书纪年》
《楚辞》
《庄子》
《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繁露》
《中论》
《尔雅》
《法言》
《风俗通义》
《汉纪》
《韩非子》
《韩诗外传》
《汉书》
《鹖冠子》
《孝经》
《新序》
《新论》
《新书》
《新语》
《荀子》
《淮南子》
《黄帝内经》
《易经》
《逸周书》
《仪礼》
《管子》
《公孙龙子》
《孔子家语》
《国语》
《老子》
《礼记》
《列子》
《论衡》
《论语》
《吕氏春秋》
《孟子》
《墨子》
《穆天子传》
《白虎通》
《山海经》
《商君书》
《尚书》
《申鉴》
《申子》
《慎子》
《史记》
《诗经》
《释名》
《说文解字》
《说苑》
《孙子兵法》
《大戴礼记》
《太玄经》
《独断》
《东观汉纪》
《吴越春秋》
《盐铁论》
《晏子春秋》
《越绝书》
附录一 篇目索引
附录二 主要西文杂志译名表
附录三 外国人名译名表
附录四 西文文献篇目索引
译者后记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1、儒家:孔子(春秋中期)《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人编著的通史)(五经之一)、曾子(春秋后期)《大学》(四书之一)、子思(战国前期)《中庸》(四书之一)、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四书之一)、荀子(战国后期)《荀子》
2、道家:老子(春秋前期或春秋中期)《道德经(老子)》、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南华经)》
3、法家:申不害(战国中期)《申子》(大多散佚)、韩非(战国晚期)《韩非子》
4、墨家: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先秦时期其他一些经典作品: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所著。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
《易经》(周易):传为周文王所著。(五经之一)
《礼记》:传为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孙子兵法》:“兵圣”孙子所编。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
《诗经》: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先秦散文·国语·王孙圉论国之宝》原文鉴赏
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之②,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④”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⑤,能作训辞⑥,以行事于诸侯⑦。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⑧,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⑨,金木竹箭之所生也⑩。龟、珠、角、齿、皮、革、羽、毛(11),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也(12)。若诸侯之好币具(13),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14)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材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注释 ①王孙圉:楚国大夫。 ②定公:晋定公,公元前51 1年——公元前476年在位。 ③赵简子:赵鞅,晋卿。 ④珩:系在佩玉上的横玉。 ⑤观射父(guan yi fu音贯义府):楚国大夫。 ⑥训辞:外交辞令。 ⑦行事:交往。 ⑧道:通“导”。 ⑨薮(sou音叟):湖泽。云连徒洲,云梦泽。 ⑩金:铜铁等金属。箭:箭竹。(11)龟:龟甲,古时用以占卜并记载吉凶征兆。珠:珍珠,相传可以防御火灾。角:兽角,可做弓弩的构件。齿:象牙,可做工艺珍品。皮:兽皮可做垫席,鱼皮可做盛武器的囊、鞘。革:犀牛皮,可做甲胄。毛:旄牛尾,用来做旗杆顶端的装饰品。 (12)宾:招待。享:馈赠。 (13)币具:礼物。 (14)宪:表明。臧否:吉凶。
今译 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赵简子故意把衣服上的佩玉弄得丁当响,在一旁陪同。他问王孙圉道:“楚国的美玉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还在。”赵简子说:“它作为宝物,有多少代了”
王孙圉说:“楚国从来没有把它当成宝物。楚国所宝贵的,叫做观射父,他善于外交辞令,让他到各诸侯国去与之交往,使各国无法拿我们国君作话柄。又有左史倚相,能根据古代典籍,来解说各种事物,并每天给我们国君提供前人成败的事例,使我国国君不忘先王的事业,又能博得天地神灵的欢心,顺应它们的好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还有一个大泽叫做云连徒洲,是金属、树木和各种竹子的产地。龟甲、珍珠、兽角、象牙、鱼兽之皮、犀牛皮、旄牛尾这类东西都从中出产,可以用来防备战事,或预防意想不到的事件。也可以作为礼物,供招待和馈赠诸侯之用。假如诸侯喜欢这些礼品,再用辞令来加以疏通,有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准备,又得到天神的保佑,我们国君大概就可以与诸侯和睦相处,而国家和人民也能得以保全了。这些才是楚国的宝物,至于那白珩,不过是先王的玩物,它有什么宝贵的呢
“我听说国家的宝物只有六种:那些贤明的君主和有德有才之人,能够创造和评论各种事物,有助于治理国家,就把它们作为宝物;祭祀用的玉器足以庇护嘉谷的生长,使它们不发生水灾、旱灾,就把它作为宝物;占卜用的甲能够表明吉凶的,就把它作为宝物;珍珠可以防御火灾的,就把它当成宝物;金属可以制作武器,用来防御战乱的,就把它作为宝物;山林湖泽能够供给财物用品的,就把它作为宝物。至于那种发出喧嚣声音的美玉,楚国虽然是蛮夷之地,也不能把它当成宝物。”
集评 清·储欣评《国语选》:“辞令整而暇。”
民国·秦同培《国语评注读本》:“王孙圉答辞,不以白珩为重,却以观射父、倚相两人为国家栋梁。末段说及国之可宝者六,磊落光明,词意何等正大,读之令人有楚国多材之感。至文辞之苍劲,句语之流利,自是千古有目共赏之文。”
总案 王孙圉作为使臣,身担一国荣辱。面对赵简子“鸣玉”而相”的骄态,及暗含污辱性的问话,王孙圉从容作答,并以“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反唇相讥,维护了楚国的尊严。从王孙圉的话可见,他本身就是“观射父”一样的“楚之所宝者”。
王孙圉对“国之宝”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人士的思想,今天读来,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1 求先秦和两汉的经典文章
乐毅 毅,灵寿人。
初仕赵,去仕魏,为魏使于燕,燕昭王以为亚卿,拜上将军,兼佩赵相国印。以破齐功封昌国君。
惠王即位,以骑劫代将,去之赵,赵封望诸君。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令军中 环画邑三十里无入。(《史记·田单传》:“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贤,令军中。”
) ○献书报燕王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於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於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於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於历室,齐器设於宁台,蓟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遁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於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战国策》三十,又见《史记》,又见《新序·杂事》,小异。)
贾谊 谊,洛阳人。文帝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谪为长沙王太傅,征拜梁王太傅。
有《贾子》十卷,集四卷。(案:贾谊诸疏散在《新书》者十六篇,小有异同,见存不录。)
○惜誓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沾濡。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苍龙蚴虬於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於后车。
驰骛於杳冥之中兮,休息乎昆仑之墟。乐穷极而不厌兮,愿从容乎神明。
涉丹水而驼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睹天寺之圜方。临中国之众人兮,托回飙乎尚羊。
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乔皆在旁。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寿冉冉而日衰兮,固亻?回而不息。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若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或推┢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谔。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悲仁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已矣哉!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
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后下。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麒麟可得羁而系兮,又何以异乎犬羊。(《楚辞》十一。
王逸《叙》云: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莫能明也,今姑编入《贾集》。)。
2 求先秦百家小短文 一二百字左右 要求含“徐”这个字 嗯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
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
——《孙子·军争》
3 吕氏春秋,短文两篇为先秦是什么代表作《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里
4 文言文的短文之一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之二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之三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5 求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文言文翻译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下。”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
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 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 吗?”。
6 麻烦给我13篇文言文每篇40字内1、学弈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掩耳盗铃朝代:先秦作者:吕不韦 撰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截竿入城朝代:魏晋作者:邯郸淳 撰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4、杨氏之子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郑人买履朝代:先秦作者:韩非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6、叶公好龙朝代:两汉作者:刘向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7、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8、世无良猫朝代:清代作者:乐钧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9、滥竽充数朝代:先秦作者:韩非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铁杵磨针朝代:明代作者:郑之珍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1、父善游朝代:先秦作者:吕不韦 撰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2、枭逢鸠 / 枭将东徙朝代:两汉作者:刘向原文: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3、伯牙绝弦朝代:未知作者:佚名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亲,找的真辛苦,,谢谢。
中国是有悠久史官文化传统的国家。司马迁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也是继承了先代史官文化的传统而成就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
一、《尚书》。它的意思就是上古的书。《尚书》原本有很多篇。孔夫子就是通过《尚书》来教导他的弟子们的。但是经过秦焚书坑儒以后,《尚书》大量的丧失。到了汉代初年,有一个叫XX的人,凭借自己的记忆,用隶书写出了《尚书》的本子。这个《尚书》留存下来篇目不多,只有二十八篇。这里面三代以前的书有两篇,就是《虞书》。传说是尧舜在位期间的历史事件。
《尚书》里边最主要的部分是西周之书。《尚书》这本历史典籍很特别,它主要是指上古时期政令的汇编。从文体我们可以看出来,《尚书》里边所有的文体特点是,典,谟,誓,训,诰,命……这些以政令形式出现的文本。命,在今天的公文种之中,还保留着,是常用的。其它的公文文种虽然不常见,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是重要的政令性的文件。它主要是有关国家政令文件的一个汇编。
《尚书》从语源训估学角度来说,它的语言比较深奥。
二、《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留下来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事件为主的。但是也不只是说鲁国事件独有的。传说是由孔夫子编订的。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时间跨度四百二十二年。是以鲁国的十二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十二个国王的先后顺序为依据来编纂的鲁国的历史。同时也涉及到了其他的诸侯国。但是其他国的《春秋》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它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所以叫编年体史书。这种编年体史书对后代的史书体例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编年体史书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值得我们关关注。
第一,这部史书喜欢记载一些奇闻异事,带有一种传奇性特征。比如说《庄公七年》记载,星陨如雨。这是一个重要的天象。比如《僖公十六年》,六只水鸟退着飞过了宋国的都城。《文公十四年》,光芒四射的彗星,这个记录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对哈雷彗星的记录。从科技史上来说,这条非常重要。这使《春秋》这部史书充满了传奇性的特征。这就是他所具有的文学性。第二,春秋时期,诸侯国不断争霸国,国与国之间战争非常频繁。所以《春秋》记载战争的事情特别多。在记录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他所选用的词语特别讲究,遣词造句特别严格。
《春秋》这部书在遣词造句上对后代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这部书记载历史的时候,往往就是先记在一个时间,再用一两句话来记载某些历史事件,只一两句话就把重大事件描述出来。后人认为如果想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原因等,那么单看《春秋》的话是不行的。所以,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对《春秋》的语言文字进行补充的著作,就有了《春秋三传》。
请一位高手帮我列出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典籍的目录吧!最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本文2023-10-29 15:36: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