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十二正经简介
十二经脉为经络分类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每一经脉,内部属络于一定的脏腑(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外部则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
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其走向互相连接。
各经脉有五行属性,且有气血多少的不同。
详见百科词条:十二正经 [ 最后修订于2016/4/17 23:18:35 共65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通常是以六经传变之次第排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相续相通。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凡互为表里者,阴阳之经并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
这样的排序,是以《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理论为基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太阳经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排序在前。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2、阳明经
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阳气的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导致,即为阳明病。
3、少阳经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 “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发为本病。
4、太阴经
太阴,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太阴为开"之说。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太阴时相中阴侵犯了阳的本位,形成了内阴外阳的气逆格局。
5、少阴经
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少阴时相中内阳虚衰,阴犯阳位,导致人体阳气降极复升、至静复动过程发生障碍。
6、厥阴经
厥,含有极尽之意,是两阴交尽的互词。厥阴为阴之尽,阴尽则阳生,所以,厥阴含有阴尽阳生、阴中孕阳之意。其位置在少阴之后,所以又有"厥阴为阖"之称,有蕴蓄阴气的作用。厥阴与少阴相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君火,成子母相应,在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厥阴时相中阴邪深犯阳位,但阳气来复已可成势,形成邪正交争急迫、厥热来回胜复的格局。
通常是以六经传变之次第排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相续相通。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凡互为表里者,阴阳之经并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
这样的排序,是以《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理论为基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没有记载。
有人说,太阳烛照就是太阳,太阴幽荧就是月亮。
在《山海经》里,太阳不是烛照,而是金乌;月亮不是幽荧,而是玉兔啊。
太阳烛照、太阴幽荧的存在,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矛盾的。
太阴星君,中国道教神话中的月神,俗称太阴娘娘、月姑等。有时也把太阴星君与恒娥仙子合并为一个神,认为其是一位绝色美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太阴星君的 传说 故事 ,供大家参考。
一、 太阴星君基本介绍
全称为“上清月府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见《道法会元》)、“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见《道门定制》),或称“太阴元君孝道明王灵宝净明黄素天尊”(见《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中国人民对月亮的崇拜习俗,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王逸注《楚辞·九章·惜诵》时云:“六神,谓六宗之神也。”可见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们视为神 而加以崇拜了。其实中国人民祭祀月亮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
二、 太阴星君概述
中国民间一些传说中,有时也把太阴星君与恒娥仙子合并为一个神,认为其是一位绝色美人,所以人人都欣赏她,也因为这个缘故,八月十五日的太阴星君诞辰祭,都在入夜以后,面对当空的皓月家家户外围院,排设香案点上一对红烛,供上四色鲜果,焚香膜拜,气氛十分虔诚,而又带有几分闲情逸致之感。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服药后升天而去,住于广寒宫,就成了月宫中的一位女神。《归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此后,太阴星君就较普遍地为中国民间供奉。中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太阴星君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太阴星君评理,或诉衷肠。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关于月亮的神话由来已久。
三、 太阴星君历史传说
至心皈命礼。大罗天上,七宝苑中。秉金水之精华,姿容绰约;本坤仪之柔顺,瑞相端严。开玉烛之神光,家沾清泽;鍊紫房之灵药,人锡长年。虽朓朒而真体罔亏,任满盈而明辉不溢。考核诸仙之升降,秉正无私;主持司禄之权衡,锡恩靡忒。命玉妃而滋甘露,催开万谷春容;咨青女而降玄霜,收敛千仓秋实。恩敷三界,化被天人;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月府太阴,结璘皇君,宝光幽照如来,妙果素月天尊。至心皈命礼。广寒至圣,紫光上真。主北极之阴阙,掌人生之魄体。明分长短,致吉凶有缺有圆;显示灾祥,降祸福无差无忒。巡游不住,玉兔周游于九道;辉照无穷,素魄全击于行方。凡承运照,实荷生成。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月府素曜太阴皇君,慧光朗照天尊。三光照耀万物生,天和地合得安宁。敬畏长存心恭敬,涤荡乾坤日月明。至心称念妙果素月天尊,不可思议功德。《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太阴真君,主肃静八荒,明明辉盛,如世人运炁逢遇,多有惨惨之忧,宜弘善以迎之。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宜图形供养,以异花珍果,浄水名香,灯烛清醴,虔心瞻敬,至心而咒曰:太阴真君,常弘正道。阴德不愆,福我亿兆。《洞渊集卷七》月者,太阴之精,皇后大臣之象。月中帝君、仙官、神吏,万众皆修结璘奔月之道。月为广寒洞阴之宫,自然化生,青华紫桂之林,亦曰绛林。枝叶红兰,神仙采食华实,寿同日月,升入玉清。魄精之黑,化生玉兔。一月一周天,月宫太阴帝君,下管五岳、四渎、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并邓都罗山。百司常以三元日,冥官僚佐皆谒月宫,校定世人生死罪福之目,呈进上帝,谓之阴宫死籍。月魄常泛十华之彩,光莹万国,月名结璘。
太阴星君历史传说记载相关 文章 :
★ 紫微大帝的历史传说由来
★ 道德天尊的历史传说事迹
★ 千里眼神话历史传说
★ 古代古墓故事历史传说
★ 风筝的历史典故以及有关传说
★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
★ 上古历史传说
★ 玉兔历史传说事件
★ 大力鬼王简介及历史传说
★ 煎堆的历史传说和起源
1、太阴
太阴,常指月亮,是月亮的别称,现代很少人用来称呼。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在中国民间也把太阴星君看成嫦娥。另外还有多个意思,如指极盛的阴气,指北方或北极,指北方之神等。
2、少阴
少阴,有多种含义。在《易》中,以八为少阴;用三枚铜钱测六爻,出现两个背面一个正面就为少阴;少阴也是中医学经脉名。
3、太阳
“太阳(Tài yáng)”是日的常称,与之相对的是太阴(月亮)。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内的地球和银河系恒星,并从它那里得到光和热。
4、少阳
少阳,东方、东宫,《易》“四象”之一。少阳也是中医学经脉名。
5、阴虚
阴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临床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6、阳虚
阳虚,中医名词。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太阴
-少阴
-太阳
-少阳
-阴虚
-阳虚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12]
太阴星君即为月神,俗称“太阴”。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王逸注《楚辞·九章·惜诵》时云:“六神,谓六宗之神也。”可见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们视为神
而加以崇拜了。其实古人祭祀月亮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
太阴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太阴星君,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民间也把太阴星
君看成嫦蛾,认为太阴星君是一位绝色美人,所以非常喜欢人人都欣赏她,也因为这个缘故,八月十五日的太阴星君诞辰祭,都在入夜以后,面对当空的皓月家家户外围院,排设香案点上一对红烛,供上四色鲜果,焚香膜拜,气氛十分虔诚,而又带有几分闲情逸致之感。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太阴星君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太阴星君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太阴星君评理,或诉衷肠。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关于月亮的神话由来已久。
古籍中的十二正经简介
本文2023-10-29 15:47: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