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最后一句便是人鱼膏出处,从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鱼油脂为蜡烛而经久不灭”,那人鱼为何物,古籍中常有将“娃娃鱼”(大鲵)记为“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等名称。
其中如南朝刘宋裴骃《史记解集》:“人鱼似站,四脚。”《史记正义》又引《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大鲵这种动物目前在中国的分布大概是长江、黄河、珠江中上游支流山涧溪流(属亚热带气候),但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秦汉时期处于第二个温暖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柑桔在长江中游地区广泛种植,桑树遍布鲁国;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汉气候继续温暖,物候生长发育要比清初早3个星期,说明这一时期,整个亚热带北界比现在更偏北。
二、
《辞海》的解释,鲵有二种:一种是两栖类动物,四足、长尾,能上树,亦称娃娃鱼;另一种即雌性的鲸。庙庾《哀江南赋》云:“大则为鲸为鲵。”《广州记》载:“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
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而且据国外科学家做的推算: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再根据汉唐时期流传甚广的《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这些特征不就在说鲸鱼吗?
是隐鳃鲵科大鲵属动物。
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生活习性: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中国大鲵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是生物链重要的一环。
中国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有着白甲鱼、宽口光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
—大鲵
鲵鱼是娃娃鱼的一种。
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鲵鱼外形似蝾螈,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头部扁圆,眼小口大,四肢短;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
大鲵生长慢,且在不同饲养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个体之间生长差异大,加之大鲵又是肉食动物,在高密度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饵料缺乏时相互残食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养殖中必须按规格大小分池养殖,养殖池要按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的一定比例和大小修建。
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本文2023-10-29 16:10: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