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哲学的代表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日本哲学的代表人物,第1张

1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是这个学派的先驱,他的学生林罗山在使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的官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同佛教和神道教斗争中,曾经用理性主义去批判非理性主义。这一学派内部,也存在过唯物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的矛盾,如安东省庵、贝原益轩等人虽然都从朱熹的理气观出发,最后却把自己的宇宙观归结为理、气合一说,接近于唯物主义;斋'" class=link>山崎斋、三宅尚斋却把自己的世界观归结为理一元论,陷于唯心主义。山崎斋和水户学派甚至把朱子学完全神道化了。水户学提倡“大义名分”论,它的尊王攘夷思想有助于重新巩固封建统治。当时日本的封建阶级企图用朱子学把封建等级制度合理化,但是,到17世纪,随着商品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商人的抬头,朱子学便开始逐渐丧失影响,代之而起的是古学派。 

2古学派。这一派的哲学家排斥汉唐以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仁斋和徂徕都用气一元论去反对朱熹的理气观。这派学者以民间异端思想家的姿态出现,代表非当权派,名义上提倡复古,实际上是对日本朱子学派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此外,还出现了朱子学派的另一个反对派──阳明学派。 

3 阳明学派这个学派由中江藤树开创,主张阳明学的良知说。其他代表人物有熊泽蕃山、佐藤一斋、大盐平八郎等。幕府末期的志士吉田松阴等人也受过阳明学的影响,大盐曾经领导大阪的贫民和郊区农民起义。这一派的学者并非自觉地组成一个集团,而是各自信仰王阳明的学说,其中有的人在方法论上具有一些辩证法因素。阳明学在中国一般说来是起了消极的作用,但是,日本的阳明学派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复古神道。在17世纪,德川幕府前期,与尊王论相关联,出现了复古神道。这种神道反对以往神道依附于佛教或儒教,反对用儒、佛思想解释日本的古典和神道。这派思想首先由神官荷田春满倡导,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加以发展,集大成者是平田笃胤。他们依据《古事记》等日本古籍所记载的神话,提倡“日本精神”哲学,鼓吹“皇国之道”,宣扬“皇国精神”。他们声称,日本的神道出自神灵,只有这种道才是“真实之道”;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应当统治世界。这种神道理论在德川幕府末期成了尊王思想的一大支柱,对明治维新时王政复古有很大的影响。明治维新(1868)以后,作为国家神道的神社神道,基本上继承了复古神道的理论,使这种充满宗教迷信的理论,成为这个时期支配日本民众的思想武器,并且为军国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对外侵略所利用。 

5 非传统诸学派。17~18世纪,还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学派和学说。从18世纪20年代前后起,西方的书籍开始流入日本,许多日本学者研究兰学,即通过荷兰语研究西方学术的学问,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引起了世界观方面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具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识或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不属于任何传统学派的思想家,如安藤昌益、富永仲基、三浦梅园、皆川淇园、司马江汉、山片蟠桃、镰田柳泓等。在整个德川时代 260多年间,只有安藤昌益彻底地批判、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他站在劳动农民的立场上提出了无统治无剥削的绝对平等的社会观;富永仲基认识到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并且把这种认识运用到他的历史方法中;三浦梅园富于独创精神,建立了“条理学”;皆川淇园根据他对《周易》的“开物成务”的理解,创立了“开物学”,并且完成了日本最初的范畴论;司马江汉是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先进的市民思想家,具有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自然哲学见解,提倡地动说;山片蟠桃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成为日本实学的先驱;镰田柳泓知识渊博,不仅批判儒学、神道和佛教,而且在说明知识和感官的关系方面接近了唯物主义。此外,在18世纪上半叶,随着商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心学,它的代表人物是石田梅岩、手岛堵庵、中泽道二等。他们都是工商业者的思想家,认为“节约”、“正直”、“勤勉”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美德,是在封建制度下士、农、工、商四民通有的心。他们的思想尚未达到否定封建制度,但已含有人间平等的思想。上述独立的学派和学说,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关于日本人种的起源,我国古代史上不乏记载,有种说法说日本人的祖先是秦始皇派去的徐福。

比如《史记》,千古一帝秦始皇,派遣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求长生不死药。徐福是个方士,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个超级大忽悠,他从秦始皇那里忽悠来大把钞票,带着童男童女和好多精工巧将,还有好多粮食种子,坐着船东渡来到日本,开创了日本民族。

其实徐福并非是个传说人物,1982年经考证他的故乡乃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在中国古籍中徐福是个聪慧过人且大胆细心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可还算个早期化学家。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位高权重,最盼望的就是长生不老。于是,公元前219年徐福来到秦始皇宫前,声称自己能找到不死药,说是《山海经》中有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中有一种不死药。

然而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来什么不死药,他告诉秦始皇,东方确实有仙药,但是神仙需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挡路,还需要强弓弩击退大鱼,秦始皇都答应了,结果徐福却一去不复返。

徐福去了日本后没有回来,反正那时秦始皇已经死了。徐福带去的人在那繁衍生息,他们就是日本人的祖先。

注意:

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徐福东渡只是传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稍有大风浪就会船只倾覆。东海风浪可不小,徐福东渡日本怎么也得几个月,难道这几个月都没遇到大风大浪

至于徐福在日本留下的遗迹本身就很可疑,这是千年后的日本人修建的,没有直接证据能说明就是徐福的活动遗迹。

又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是真,但最后达到的不是日本,而是琉球、台湾,更扯的是,有人说他到了美洲,美洲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他们是中国人后代。

日本人一直努力搞清自己来自哪里,他们通常把目光瞄准在大陆上。不管怎么说,日本人与中国人在长相上几乎没区别。从地理山看,朝鲜半岛离中国最近,但半岛上的居民与中国人外貌差异明显。反倒更远的日本与中国人长得没区别,这点很值得研究。

哦,是这么回事。

xxx命、xxx比命、xxx比卖命、xxx美命、xxx尊,这些都是古代日本神话中对天津神的一种称呼,日语都叫做“のみこと”,意思是XXX大仙、XXX大神的意思。

因为古代日本(其实我国也是如此)对神仙不能直呼其名,更何况是那些身份高贵的高天原的天津神们,因此要加上这个,免得对神仙不敬。

另外,由于古代日本天皇也被视作是神,所以他以及他的子女也是可以加上“比命”或者“命”等称呼的

那我就说个最出名的吧,武藏坊弁庆。

他是平安时代的著名武将源义经的手下,当敌人包围了源义经的时候,他为了掩护源义经自杀,于是手持大刀拦住追兵,敌人头领不忍杀他,想劝降,结果被他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最后他奋战至精疲力尽,敌人害怕他的武力,于是放箭射他,最终弁庆被弓箭射死,死时扔屹立不倒。

后来他的故事传遍至今,在日本成为了忠诚的代名词。

最后额外一提,弁庆的主人源义经在日本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被誉为日本三大悲剧英雄之一。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简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 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现在的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 北海道战国时的九州,四国与现在所称相差不大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坂其 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 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 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 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

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 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 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 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涤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狭桶间合战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以四千兵马奇袭今川义元的四万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站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五万铁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 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 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 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 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武田人质而迫使武田杀了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 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著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疾如风,静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摇过市。 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 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火烧本能寺(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 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实现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 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 丰臣秀吉筑大坂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 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战 大坂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坂,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 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 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战国大名简谱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图

部分武将简普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著《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阵”图:

关原之战形势图

附录:日本战刀

日本刀外形的变迁

弯曲的曲线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征,关于曲线的形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曲线)是直线极度紧张的表现姿态。”日本刀是从大陆传来的直刀形式发展起来,日本刀的出现据现有资料考证是在平安时代中期。随着时代和战斗形式的改变,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渐地变化着。

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总体而言刀身较细,刀身从茎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较大的反转。与元幅相比先幅显著显得狭窄,具有小锋的特征。

镰仓时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别明显减少。在刀背的弯曲上,从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弯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强,锋和中锋基本上都是“猪首”(一种刃文的风格)的风格。

镰仓时代末期

外形与镰仓时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锋有一点伸长。刀身的尺寸比较细,就刀的全体而言弯曲的程度有一点加强。

南北朝时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风格豪壮。连超过三尺的大太刀都有,为了减轻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动脑筋,通过“棒+木+通”的方式来减轻其分量。这种刀到后来也有将其打磨成刀的情况。

室町时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长大的样子,重新回复到了普通太刀的样式。不过刀的前部的弯曲度增大是当时刀的特征。当时打刀的制作已经和太刀的制作平行进行了,后来逐渐发展到打刀的制作比较多的情形。

室町时代后期

铁炮的输入和讯速普及,使得战斗形式从个人单挑的战法转变成为集团战。太刀失去了它的实战作用。长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为了主流。在刀身的弯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弯曲为特色。

桃山时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将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样子。刀身较宽,元幅与先幅的差别不大,弯曲度较小,刀尖部分较大。出现了庆长新刀。

江户时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来了,日本刀不仅仅因其实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为了武家社会的象征。弯曲度变小,先幅与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锋的作用。长度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较多。

江户时代末期

复古思想的兴起,幕末动乱的开始,使得日本刀的实用性再次显现出来。刀的尺寸,长度都变得长大,刀锋也被延长,显示出强调武力的豪壮风格。在这段时期,制作了很大数量的日本刀。

当然有到过了!不过却不是特定的、能说出‘张三、李四’这样名字的具体的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们!

————————————————————————————

从文字方面,最起码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就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为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

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队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

说到东渡,我想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应该是徐福度日吧!据说徐福东渡带去了3000童男童女,按此说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3000。

按照一条戈船能载3百人计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一条大翼船载1百人计算,则需要三十余艘。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连在一起,随着对马暖流、风向等的影响,应该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则到了日本。

就像蒲公英一样,这些人应该最终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

有关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记载,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还有人是从朝鲜半岛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

徐福东渡在历史上是流传了很久的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为什么秦始皇会如此的信任徐福?因为他懂得怎么对秦始皇投其所好,在知道秦始皇需要神奇药物的时候,徐福就找上了门,说在海上中有三座仙山,那里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当时听了立马就派人出去找,只是无功而返,不过秦始皇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所以就派了徐福去找。

队伍徐福来说,来是一个很有心思的人,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比如回不来了,不想回来了,就做好生活在那边的准备。

所以出发时候,带了三千的童女童男,还有工匠,还有种子,感觉这并不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是大迁移,明着就是带着这么多人可以种地,可以盖房,可以传宗接代,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徐福是想的多么仔细,所以在船只上的考虑,徐福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船要好,要大也是比较简单的了,因为秦始皇几乎完全满足了他的要求。后面也有了“蜃楼”来形容徐福的船队。

如此的安排仔细,对于东渡到所谓的仙山,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就是说东渡到日本有巨大的可能,在很多的记载中也表明祝福他们到了日本。

在这里,徐福可以东渡到日本更多的是他的决心还有心细,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在危险的海洋中漂泊是很危险的,如果不细心,坐的船小,也容易发生危险。换句话说如果秦始皇只是简单得把他排出去找药,带一些士兵,估计结果就不一样了。

日本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文化是极为的仰慕,因为作为小国没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所以发展不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以至于他们拼命的吸收中国的文化。

从古代开始,日本人就非常喜欢李白、杜甫等诗人,甚至夸张到他们会模仿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来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是最受欢迎的,那么日本人喜欢白居易是因为他的诗多?还是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

要了解其中原因,还得从白居易诗文中独有的特点和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来分析。

元和十年,白居易给好友写了一封信《与元九书》,这封信中白居易将诗文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大多数人喜欢白居易是由于他侧重的讽喻诗,如忧国、忧君、忧民、忧物等,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在课文中所吸收的。

但日本在白居易诗文方面感悟跟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喜欢白居易诗文意境中的闲适诗,对讽喻诗并不感冒。

日本人的审美意境,谓之“物哀”。

“物哀”一词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出现,是由当时的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哀”在日语里是一种喟叹,是绝对主观的感情,我心光明,黑夜也是白天;“物哀”则不一样,它似需要一个作为客观实在的“物”作为投射,需要用心去感受。“物哀”是一种文学审美、也是一种人生修养。

作为充满“物哀”精神的日本人,他们不喜欢白居易讽喻的诗,因为政治是包含着利益、是世俗的,它们不属于物哀的美,无法让日本人对它进行心灵上的审美。

白居易的闲适诗对日本人的审美就不一样了。

白居易早年时仕途坎坷,因无法成就自己的希望,所以这个时候的诗大多数以讽喻为主。但左迁到江州后,他的诗文风格为之一变,收敛了早期的锋芒,转向自然与内心的宁静,正是这闲适、感伤的诗,引起了日本人审美上的共鸣。

在平安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对白居易这种入仕又出世的生活态度崇拜不已,他对生活的感悟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这样的生活感悟中写出来的诗,充满了闲适、自然、感悟,非常符合日本人“知物哀”的审美境界,让日本人对白居易的诗如此如醉。

日本人对白居易的仰慕是从古至今的,不仅民间文人喜爱,就连天皇对白居易的诗也是如此如狂。

在日本的古籍中有记载,嵯峨天皇喜爱白居易的程度,比如他将《白氏文集》藏在秘府,视为枕秘;又如他在位时专门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白居易的诗是皇天每日必学的课程。

古籍还记载嵯峨皇天与小野篁之间一段经常的故事:

白居易的《春江》中“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嵯峨天皇将“空”字改成“遥”后再交给小野篁鉴赏。小野篁看了后,立刻将“遥”字改为“空”,嵯峨天皇顿时变色,说道:

“此句乐天句也,试汝也,本空字也。”

在后来的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都是白居易的狂热粉,醍醐天皇更是表白道:“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也。”

(醍醐天皇)

在这样狂热的环境下,不但天皇们对白居易诗集热爱,整个日本上层贵族也都尊白居易为“神”,他们学习、理解、熟读、品味白居易的诗。这种风潮已然成了高雅、地位的象征,如果有哪位贵族不会一两首、或品不出白居易诗文的意境,那么这些人就会被其他贵族看不起,更甚者会被天皇冷落。

在这些忠实粉丝中有两位女性更是已经到了“脑残”的地步。

日本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的清少纳言是《枕草子》的作者,她的雅号“草庵”便是出自白居易的“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夜雨草庵中”。

一次大雪后,皇室中人问“香炉峰雪想如何?”

清少纳言听后,便掀起门帘远眺风景,这种行为艺术就是来自白居易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风雪拨帘看”。清少纳言就连行为都已经融入到了白居易的诗句中,可见她对白居易的仰慕。

紫式部,“平安时代三大才女”之一,虽然与清少纳言不和睦,但她一样是白居易的狂热粉。在其传世名作《源氏物语》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诗词多达百余首,不止如此,紫式部设立的白居易新乐府讲筵更是日本最早的白居易乐府讲坛。

白居易在日本这么受欢迎,他本人知道吗?

我想他或许知道吧。会昌五年,白居易在《白氏文集》中写道:

“《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由此可见,白居易应该知道自己在海外很受欢迎。日本朝廷对白居易的喜爱后来影响到了民间,普通知识分子也加入到了白居易的粉丝团,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研究他的诗文的社团。

日本哲学的代表人物

1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是这个学派的先驱,他的学生林罗山在使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的官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同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