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什么方面评价一位古代人物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该从什么方面评价一位古代人物呢?,第1张

一。从他生活的历史环境来说。这决定了他的一些主张,观点,行为的历史地位。比如孔子,在统一中央集权建立初期,儒家思想为统治者从思想上统治百姓起了重要作用。而今天,又成为世界上中华文化的代表。

二。辩证看待人物。比如秦始皇。虽然他很多方面很残酷,但正是这些强硬手段巩固了新生的统一政权。

三。人物性格及地位。汉武帝雄才伟略成就千古帝王。阮籍饮酒写文,不拘小节,这决定了他的文章风格。岳飞忠君爱国,决定了他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遭遇凶险,还是收兵返回朝廷。

四。人物主要事迹与影响。比如张骞往返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对中国对世界对后世意义重大。

五。你个人的观点。

这些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这部文创类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如潮水般的好评,第一集中倪大红饰演了汉朝时期的伏生,伏生是守护《尚书》的传奇人物,伏生一家人除了他自己都在守护《书》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书》不仅仅是我国一部经典的文化著作,同时书也象征着我国文化的根基。在我看来,《典籍里的中国》能感动无数网友除了倪大红精彩的演出之外,还有的就是伏生这个角色本身的历史事迹感人,他们一家用生命守护传承《尚书》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守护我国国家的文化根基。

1倪大红的精彩演出。

在《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综艺中,倪大红扮演的伏生非常生动形象,演艺出了伏生这个角色经历丧子,丧妻之后应该有的苍老无奈之感,使得伏生的形象跃然舞台,让伏生再生,使得观众都非常感动。

2伏生一家用生命守护传承《尚书》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守护我国国家的文化根基。

伏生一家人都在守护《尚书》,自从项羽一把火把秦朝宫殿中的典籍烧毁之后,《尚书》这本书就只有伏生一家中存有了,是世界中存在的唯一完整孤本。伏生一家为了保护完整的孤本典籍,不得不举家迁移,离开战火弥漫的关中地区会到老家山东。在举家迁移的过程中,其子为了在兵灾中保护书籍,不惜以身犯险和乱兵搏斗,最后死在了乱兵的刀刃之中。后来在迁移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雪灾之年,一些灾民为了取暖打算燃烧一车《书》来取暖(以前的书是刻在竹筒上的,《尚书》这本书有几十车),其妻为了守护书不被烧毁,尽心尽力给灾民解释《书》的重要性,最后使得《书》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不过其妻最后死于病痛之中。最后一家之口在守护书的过程中只留下了伏生独自一人。

伏生守护的不仅仅是《书》,也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基。在历朝历代中,我们民族不断面临着战争,可是最后这些《书》我们都保留了下来,文化的根基没有断层。历史上许多的文明古国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国家的文明最终能得以保存,就是有无数像伏生这样的人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文化才不至于断层,文明不至于消失。

  对诸葛亮的评价: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历史是一场悲喜交加的正剧,所谓我方唱罢你登场,无数文人墨客,能臣名将,奸佞小人围绕着权利,生存等等各式各样的目的玩转阴谋阳谋,于是,打开史册,一幕幕刀光剑影扑面而来,君权,相权,民权,宦权不断交叉纠缠暗斗,最后演变成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帝王却比帝王更加出彩。

他们死了,却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不管怎样,我们记住了这些人。

仅此而已。

呃,以下只是我个人喜欢或是感兴趣的- -不喜欢的跳过无视吧~

诸葛孔明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 =这位牛人是绝对的家喻户晓型人才···他的事迹功就已经把他神化了,可惜,到了最后他还是没能完成愿望罢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个好名声而已。个人认为孔明大神死得真是遗憾

李斯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这位仁兄一出场,估计是有人会骂的,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有人对他的评价就是:“死有余辜”,但是,这位“千古一相”的功绩和能力是不能撇开的。

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足可见李斯的才学。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

只是,可惜了这样一位天纵英才,陨落的实在太早,24岁便逝去了,我们永远只能在想象中遥望那个在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鲜衣怒马的少年军神,我想,霍去病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无法超越的传奇,他已然成为了一种信仰。后人只能高山仰止,无法跨越了

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评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著名的投笔从戎。

他是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他是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他是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 他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他就是班超。 他在《后汉书》有中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身处于传奇般的家族。 他少有投笔从戎之志。 他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

  

他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

历史上许多姓班的人都很牛,但班超,只有一个。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这样一个人,注定是青史上,东晋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

这样的丞相,怎能不留名千古?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我死后,你要保护无忌”

——“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这是天可汗李世民的临终遗言。

简单一句话,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昭然若揭:临死了不忘记保他啊!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的,房玄龄杜如晦就已经在他之上,然而他却是李世民最信赖的人。

长孙无忌是个温情的人,也是个孤傲的人,他或许不是最强的,但他在兄弟曾相煎、儿女曾反目的时段里陪李世民走完了23年漫长的贞观路。一路艰辛,在李世民死后,他为心爱的外甥耗尽十年心血,沿着贞观开辟的道路,向唐的全盛时代稳步前进。

冤杀吴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乃长孙无忌一生最大污点,也因此多遭后人诟病。

可是他的光芒仍然不可忽视,他对大唐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可睹。长孙者千万,长孙无忌仅此一位!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又是一位大名鼎鼎众所周知的人物。对于他,我想是完全不用多说的,就那么几个字:“纯爷们!真英雄!”

耶律楚材

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这是一个改变元朝历史的契丹人,我相信他的名字大家应该还是熟悉的,虽然是从许多影视作品中。嘛~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协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实说到底,按照咱今天的话来说,还是为民族大业作出了贡献呐~

独孤信

独孤信(503—557),鲜卑望族,本名独孤如愿,西魏、北周大将。北朝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史称“美容仪,善骑射”。

战功卓著,威震四方的三朝国丈——独孤信。中国历史上第一老丈人。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皇后,隋文献皇后,唐元贞皇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对这三位皇后的称谓搞不清楚就算了,你只要知道,杨广,李渊,全是他外孙。(= =这关系···够呛)

不过这位兄台也够倒霉,杨广,李渊的福是占不到的,因为他在第一个女儿做皇后不久就去见佛祖了= =这也说明了他的地位完全靠自己得来,没有啥裙带关系。

——“侧帽风前花满路。”

这位独孤同志不但名字取得好(上面看仔细了,他本名独孤如愿),长得在当时那叫一个帅!话说他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独孤如愿放马快驰之下,头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骏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第二天一早开始,秦州城里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着戴,只盼能跟上独孤公子的一厘半分。

于是穿越小说什么的,写他准没错,人家可是正正经经的俊美皇族,别人都是叫他“独孤郎”的!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此人是超级牛人!纵观明代官场,我实在找不出一人可以与之匹敌!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中,写的相当猛。内阁想搞他,内阁倒台。秉笔太监(就是能够专权的那种)想搞他,结果太监下岗。当年明月总结的规律就是:在明朝谁想搞王守仁,谁就下台。甚至等他死了,影响仍然空前巨大,看看他影响的那些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一个比一个生猛!

而且此人不仅仅在本国几乎无敌,更是国际知名,现在还被不少日本人奉若神明!

据说有不少人写小说写到明朝,都想拿他开涮,结果一查资料发现,乖乖,这人实在太牛了!于是都不敢写了。

神人一枚!

夏言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谥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

夏言,我的印象就是施政能力有,斗争能力有,清正廉洁有,善良有,一个好总理!

我喜欢这个内冷外热的酷毙老男人,估计诸葛再世舌战群儒中要是多了个夏言,孔明兄也只怕有危险。

这个敢于和皇上对骂,且千骂不沾身的人也是个很有才的首辅,可惜了最后毁在明朝第一奸臣严嵩手里。

张居正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虽然死后被抄家,祸及子孙,但是我认为“宰相之杰”的盛名他是当之无愧的。

高傲,深沉,有谋略,忍耐,残酷,专横,理想化的性格,这或许导致他最后的末路,但英雄就是英雄,优秀必然优秀,谁都遮盖不了他的锋芒。

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那么在明朝历史上,这个“之一”就可以去掉了。

内阁首辅可以有很多,但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唯独张居正一人了。

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怎么说呢······和珅毕竟是一个大贪官(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按理我不应该喜欢他,可是偏偏比起纪昀,我就是觉得和珅更入眼~《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个电视剧一共拍了4部,那三个铁三角倒是演的不错,只可惜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后面还是要跟着“本故事纯属虚构”的话,不然,我可是要受到惊吓的- -

首先就是年龄的问题,我抚额,和珅和乾隆纪晓岚的年龄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么说吧,和珅就算叫乾隆纪晓岚爹都没事,差几十岁呢!

再然后就是“和胖子”的问题和珅估计要气活了,主要是他非但不胖,还有个“满洲第一美男子”的头衔

而且,和珅当过御前侍卫,当过大学士,说到底是个文武双全的帅小伙···

哎,咋滴就贪了呢

帝王篇

汉文帝(刘恒)

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其实喜欢历史的人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朝代,个人比较喜欢汉朝,五胡乱世,明清。所谓“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文景二帝中,我却唯独喜欢文帝。这个人对百姓很好,以仁治国,在位期间多次减免税收,在刑法上撤消了许多严酷的法令,这对一个帝王来说是本职,但古今能切实做到的皇帝还真不多。让我感动的是这位文帝临终时公布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治丧期间,不得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地主阶级及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了“盗贼”的尊崇,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

一个皇帝做到如此,也不容易了啊!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汉武大帝,正史野史都很受关注的一位同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位刘家除了太祖刘邦之外最著名的人物,在我心里面,完全是超过秦始皇的。他的文韬武略以及累累功绩自是不用说,那些电视剧穿越小说已经演绎成神了,当然的,对于他的关注,其实还有一部分归功于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那个广为人知的“金屋藏娇”的典故和司马相如的一首《长门赋》,关于他的事情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只是他晚年过于迷信,导致了 戾太子刘据的冤案,实在是一根刺!幸而最后他幡然醒悟,知道要忏悔。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名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刘秀一生戎马征战十数年,又偃武修文二十年,建立了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但是他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却是那句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个人喜欢刘秀不仅仅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好皇帝,更因为他的专情,自古专情的帝王少啊~

看看名人对他的评价,我只能说,做皇帝做到他这样:值!

王夫之《读通鉴论》: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梁启超: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黄留珠《刘秀传》: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刘秀是唯一一个有双重身份的帝王,即他既是“定鼎帝王”(所谓“定鼎帝王”,就是开国皇帝的意思),又是“中兴之主”。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留下的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西汉刘恒)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 ——这个皇帝,临死了还谦虚,如果你没给百姓造福,百姓为什么还说你是个好皇帝?

魏武帝曹操

 武帝,名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父为宦官养子。魏国的实际奠定者。病死,终年66岁。葬处不明。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许多人定性为奸雄,篡夺汉室江山。但是我很喜欢曹操的风骨以及他的诗。他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虽然偏激了点,但曹操就是曹操,他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他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了完全的“优越感”。

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但至少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的确是个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给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50里的九宗山)。

既然说到帝王,那么这位“天可汗”是不能不提的。不过他的功绩实在太多,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我倒不是特别喜欢李世民,但是他的后妃子女都不是一般人物啊,真真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李世民的众多妻子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自古第一贤后长孙皇后和那个几乎颠覆唐朝历史的武才人吧。而在他的子女中,个人最喜欢吴王李恪,可惜,身不正言不顺,还是逃不了最后的悲惨命运。

而最具戏剧性的,大概也就是那位大名远播的高阳公主了吧,与和尚相爱——这在古代中国公主上还是第一人哪!有书上曾说,李世民死了,高阳公主上前祭拜时怀揣匕首,居然上前刺自己父王的尸身!如果这是真的,不禁要感叹李世民生出这么“勇敢”的子嗣了。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圣神皇帝武则天,名武曌(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后称帝,在位16年,实际执政了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

作为一个女子,我不得不说武则天很强。当然这是废话- -其实我一直是无法理解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的,她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67岁了,韶华易逝,一般这个时候,在后宫之中靠着自己的儿子养养老,安享晚年不就好了,可是她不!为了这个权利的顶峰,不惜害死自己的亲生女儿,逼退儿子。仅仅只是为了当皇帝?我很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终无果。或许,到底为什么执着,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毛泽东的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空唱一首无字碑歌罢了。

永乐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败侄儿建文帝后夺取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关于这位朱棣同志,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当之无愧是一个好皇帝。

自古以来,好人是当不成皇帝的,就算当上了,也当不长。所以朱棣当上了,当得很好,但他真的不能称之为好人。他篡夺了自己侄子的江山,把阴谋无赖玩到极致。为了皇位的稳当,他甚至也可以抹杀自己生母的身份:哦,母亲,你生了我,可是儿子我是庶出,影响我的皇位啊,所以委屈你了。放心,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母亲。可怜的母亲,她生下一位伟大的帝王,但是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我是很反感朱棣这样做的,但是身在帝王家,那样巨大的权利的诱惑摆在面前,谁都无法拒绝吧,何况像他这般拥有鸿鹄之志的人。朱棣同志很好的履行了自己老子的性格:“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他在位期间曾亲征上前线,几乎是指哪打哪,打出了大明的强大和一时安宁,最后在远征班师途中逝去。在我看来,这是最适合他的落幕方式。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明史》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

他不是一个出彩的皇帝,甚至还是靠着自己儿子的光当上皇帝的。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他是个好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算是个好皇帝,只是可惜,自古好人不长命,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

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

这个皇帝怎么说呢,他真的不适合当皇帝,说到底,他也只是个懦弱的人,他的童年过得很灰暗,在这个灰暗的时光里,只有一个人始终在他身边,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对这个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哪怕这个人比他大了整整17岁!这个女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宠冠六宫,多少年历史无出其左右(年龄)的万贵妃。

这一切的开始只不过是一句话:

“他们都走了,你也会走吗?”

“不会的,我会一直留下来陪你。”

在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从来都不要。至始至终在他身边陪伴他的,始终也只有她一个人而已。

我承认是被朱见深的深情感染到了,如果万贵妃不是那样一个妒忌心强烈的女人,我想一切都会很美好。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弘治皇帝名朱佑樘,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第三子,母淑妃纪氏。因万贵妃所生第一子及贤妃柏氏所生悼恭太子夭折,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佑樘被立为皇太子。 1487年即位,1505年驾崩,在位18年。

喜欢明孝宗只是因为他宽容。对,就是宽容。当然的,还有因为他而让我们看到的在深宫中那黑暗的人心中的良知。我想,熟悉明史的人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

《明史》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亲,这是我以前闲着没事自己写的博客,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有些帮助?

先说说山西解良人士关羽关云长。要说关羽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华容道释曹操、刮骨疗毒不怕疼、水淹七军。在吕布死后关羽几乎已经变的天下无敌了。关羽在收到了曹操的许多的金银财宝却没有弃刘备投曹操,在华容道有为报恩而放了曹操,可见他的忠义!只可惜关羽太过于骄傲自大了,在孙权派人来求情的时候他居然说:“虎女焉能嫁犬子”结果就是自己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斩首。可惜了纵横三十余年未逢敌手的英雄关羽不是死在疆场上,竟死在了断头台上!

常山赵云赵子龙,一代名将,这是在三国中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因为在长坂坡上他一个人在曹军的百万军队中不仅救出了

9

刘备的儿子刘禅还夺去了青钢宝剑而且还杀了个七进七出。后来,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在凤鸣山上还力斩五将,勇冠三军。当初他说过离开公孙咱就去投刘备,后来,公孙瓒死后他并没有去投袁绍、曹操等人而履行诺言的去投靠了当时落魄无比的刘备可见他的诚信。现在向赵云一样有诚信的人已经少中有少了,有个别官员因为一时失足而贪了一些钱,做出了对人民对党不忠诚的事,我们希望这些官员早日回头做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黎民百姓的官;还有一些商人为了赚钱竟然制作出对人有害的食品、药物等;还有一些明星也为了赚钱就去做一些虚假广告。这些人都失去了诚信,望他们早些拾回诚信。“掌中崖角枪,头戴亮银盔身穿亮银甲外罩素罗袍,胯下马,白龙驹。脸上看面似银盆元宝耳,两道虎眉威风斗。身后八杆大旗上写‘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将旗上一个斗大的‘赵’字。此人便是常山赵子龙是也!”评书中对赵云的相貌介绍也只有如此。可他却一直在人心中,因为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但赵云的缺点就是缺少主观能动性,军师让他干嘛就干嘛,这点我们不能学他,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意。

诸葛亮。他在南阳时就让刘备先取荆州后取巴蜀,已为刘备想好了三分天下之势。后来因刘备三顾茅庐而感动,出山相助。刚上任就为刘备出谋划策,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向天借寿,假人退司马,遗计斩魏延等。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

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

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心”,

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

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

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

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

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

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

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

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

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

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天”灭亡

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

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

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灭亡了项

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

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

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

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 天”。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

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

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

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

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

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

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

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

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

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

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

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

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

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

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

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

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

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

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

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

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

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

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

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

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天”使项羽放弃

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

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

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 $% 骑士,退到

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

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

&’ 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

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

初我率 (’’’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

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

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

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

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

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

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

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

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

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

这一点好处吧)”

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

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

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

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

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

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

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

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

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

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

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

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

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

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

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

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

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

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

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

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

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

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

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

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

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

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

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

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

聊生”的霸王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

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

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

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

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

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

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

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

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

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

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

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参考链接:

-历史人物 (史学名词)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但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屈原啊!被流放后,依然为国为民而着想,这种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的“屈原”:为民着想的***、不怕风雪的抗雪英雄、默默无闻的老师们他们都是“屈原”,只是我们没发现,他们的精神,胜似屈原。我们虽然比不上屈原,但好好学习,工作中扎实肯干,一定能达到屈原的境界的。

该从什么方面评价一位古代人物呢?

一。从他生活的历史环境来说。这决定了他的一些主张,观点,行为的历史地位。比如孔子,在统一中央集权建立初期,儒家思想为统治者从思想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