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综知识点和重点总结(政史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高中文综知识点和重点总结(政史地),第1张

关于文综学习的建议,我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熟悉课本

对于一个文科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课本,因为考题大多都来源于课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复杂的题目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师才会反反复复督促你念好手里的经,而不要急于去做题。

在熟悉课本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录,建立基本的框架结构,帮助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知识不能零散无序,否则在考场默念口诀调动心法的时候容易出现遗漏。

然后在大框架下往里面填充具体的内容,这时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标题,提高记忆的精确性。

因为在你不了解你的对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备自己的功夫。

记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题,题目就直接要求以课本中的一个小标题为范围进行解答。

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知道这个小标题,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笔记

整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笔记,但是要建立在你对课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也就是刚刚讲的第一点。

那么现在开始编一本你自己的学习宝典,打破课本和学科的约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整合。

这时往往是寻找一个点,进行发散思维。

比如说在历史课本中,工业革命在经济和政治两本书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整理,这样一旦考题涉及到工业革命,就可以保证答题角度的丰富性,而不局限于一点。

同时,因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经思考过一遍形成的结果,在记忆和调动时也会更容易。

3、关注时事

文综与语数外最大的一点不同,还在于它强调时效性,强调与当下热点的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本之外,还要关注时事,了解动态。

并且在一过程中,不断思考,将事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多角度挖掘。

甚至可以揣测一下这些事件的考点,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由于自身年龄,就拿一个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当年的“一带一路”话题十分热门,我们在看到这个话题时,就可以从政治、地理、历史三个角度去思考。

政治又有可能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这四个维度进行提问;而地理则会偏重于“一带一路”经过的地区的特点或者选择的原因等;而历史可能就会回顾往昔,引用史料,再让我们分析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每个热点问题,我们都能如此进行拆分,那么在考场上看到这些材料时,我们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即使是新的材料,因为你在上面的过程中反复地锻炼了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你也会变得更加淡定从容。

4、答题技巧

在答题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计谋手段,有时可能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注意分点标号。

一个问答题,往往可以好几百字,如果不分点,观点混杂在一起,很容易表达不清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且不利于老师寻找你的得分点。

而分点标号就是明确告诉老师这里是一个新的得分点,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阅卷。

同时,在答题过程中多使用专业术语。

毕竟你熟悉了那么久的课本,不就是为了此时此刻能显摆。

使用专业术语,就是向老师强调你对课本掌握的透彻性,显示出你非常的专业。

并且当你分析往年高考题答案时,是不是觉得人家非常的精简,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其实只要你使用术语,直切问题关键,你也可以做到简洁明了,还省笔墨。

最后,字迹一定要整齐,文科僧最好还是要练练字。

如果功力有限,真的无能为力。

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讲究整洁。

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没有老师会想看到一堆纠缠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强度高密度的改卷压力下。

总之,你给老师以方便,老师心情好了也会给你以方便。

当然这个方便也是在你得分点基本都有的情况下,让你离题目高分又进一步。

  二战后 国际 力量发展重大变化,欧洲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 历史 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 政治 军事 大国

⑶美国成为 资本主义 世界头号强国(政治 、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 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 成立联合国

⑵ 铲除日本、德 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 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 决定 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 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 (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 社会主义 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 、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 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二: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1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 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 ②西欧的衰落

※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⑴表现:

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

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 外汇 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 衡的国家

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

①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 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

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②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 社义阵营形成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4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表现为“冷战”

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

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三:疑难解析

1、几个相关概念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 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 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

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单元线索: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 两极格局 →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③“冷战”和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 两极格局终结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的 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 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 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 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2 2017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3 必修1历史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

4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 必修1历史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的习题及答案

6 高中历史必选修3《两极格局的形成》期末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

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影响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B、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位于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要冲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境内多山少平原

海洋资源丰富

蔚蓝色 广泛的海外贸易

的希腊 自然地理环境对 海外殖民

希腊文明的影响 经济、文化交流

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市国家

城邦 小国寡民

充满活力的 共同的文化特征

城市国家 孕育了民主政治

城邦特色 发达的商品经济

繁荣的思想文化

成年男子

公民范围 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

希腊的公民 具有参政素质

公民特征 追求自由,充满个性

第二课 卓尔不群的雅典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基础)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②政治上:(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B)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C)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

内容:a 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b 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鼎盛)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第三课 罗马人的法律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③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④自然法: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 经验 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整合,以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 必背知识点归纳整合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

《独立宣言》的发表:

①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

②英属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高三,是《独立宣言》发表的内在动力。

③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④《常识》的发表,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⑤《独立宣言》的起草与发表。

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亚代表向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提议。会议决定在表决前先指定一个五人委员会起草一项公开声明,陈述宣布独立的理由。才华横溢、擅长写作又年富力强的杰斐逊成了最重要的执笔人。从11日到28日,他将自己关在下榻处,忘我地投入到宣言初稿的激情创作之中。7月2日,大陆会议做出支持独立的选择。7月4日,讨论修改后的《独立宣言》获得一致通过,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独立宣言》发表历史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传播。

(2)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3)潘恩发表的《常识》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后,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

(5)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杰斐逊为首五人委员会草拟的《独立宣言》通过。

《独立宣言》的发表:

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是由 其它 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高中重要历史知识点 总结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整合相关 文章 :

★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总结归纳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三历史最新知识点归纳一览2022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知识总结

★ 高三历史必学必背的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知识总结(2)

高中文综知识点和重点总结(政史地)

关于文综学习的建议,我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熟悉课本 对于一个文科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课本,因为考题大多都来源于课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