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霍乱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寒霍乱的方剂 2 治疗伤寒霍乱的穴位 3 治疗伤寒霍乱的中成药 4 伤寒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伤寒霍乱 1 拼音
shāng hán huò luàn
2 注解
伤寒霍乱为病证名[1]。指内伤饮食兼感寒邪引起的霍乱[1]。《张氏医通》卷四:“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是伤寒霍乱也。”治宜理中、四逆之类,或藿香正气散,胃苓汤加半夏、藿香,平胃散加木瓜等方[1]。
参见寒湿霍乱:寒湿霍乱为病证名[2]。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2]。发于秋后者较多[2]。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2]。症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2]。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湿偏盛之分[2]。治宜辛温散寒或芳香宣化为主[2]。轻则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加木香、藿香、生姜、半夏之类[2]。湿盛而四肢重著,骨节烦疼者,胃苓汤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类;七情郁结,寒食停滞者,七香饮;头疼恶寒无汗者,以香薷饮先解其表,随以大顺散等调其里;如脉弱阳虚,腹痛喜得温按,泻出不臭者,来复丹;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饮,或恶寒战栗,手足逆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更有暴泻如水,冷汗四逆,脉弱不能言者,急进浆水散,并宜冷服[2]。
3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上纪者,胃脘也。”王冰注:“谓中脘穴也。”《类经图翼》作中脘之别名。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中脘穴的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穴名解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
详见百科词条:上纪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53:53 共69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是的。
但是那时记载的霍乱和现在的是不是同种疾病,还很难说。现在因为霍乱弧菌造成的疾病被叫做霍乱,古代很可能类似的疫病也会被叫这个名字,毕竟那时候没有显微镜,不知道是由什么病菌引发的。
一、霍乱是什么呢?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传染病。
二、霍乱的传染源是什么呢?
1、霍乱患者
其排泄物及呕吐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霍乱弧菌,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可以污染周围环境,导致水源食物被污染。
2、霍乱带菌者
指未发病,没有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但是粪便中带有霍乱弧菌的人,包括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以及健康带菌,这类人群由于没有症状而没有被隔离,反而可以带菌到处活动成为传染源。
三、人是如何感染霍乱的呢?
霍乱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
霍乱不会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也不能够通过皮肤直接传播。
但是如果皮肤沾染到霍乱弧菌,不注意卫生,没有勤洗手,接触的食物会被霍乱弧菌污染,吃进嘴里就有可能发病甚至导致疾病的传播。
四、感染霍乱后有哪些症状?
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哪些人容易感染?
霍乱面前,人人平等。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人群对霍乱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再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
尤其是生活在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的人群,更是霍乱疾病的高发人群。
六、霍乱如何防治呢?
1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吃熟食,不喝生水。
吃凉拌菜、生食瓜果时一定要洗净;不生吃海产品,食用贝类、螃蟹等海水产品时要煮熟蒸透。
定期消毒食具餐具,对家用碗筷等餐具要经常煮沸消毒;贮存或加工食物时,一定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尽量少饮用冷饮,更不能一次饮用太多,暴饮暴食会损害肠胃的防御功能,增加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风险。
2 加强个人卫生
做到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
饭前便后、外出归来都要洗手,这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3 保持环境卫生
做好居家和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死角,保证下水道畅通。
暴雨过后,对被淹房屋内外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4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剧烈腹泻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做霍乱弧菌检测,便于医生鉴别诊断。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霍乱转筋的病因病机 5 霍乱转筋的症状 6 关于霍乱 61 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霍乱 611 病因病机 612 症状 613 治疗 62 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霍乱 621 病因病机 622 分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转筋霍乱的穴位 2 治疗转筋霍乱的方剂 3 治疗转筋霍乱的中成药 4 转筋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转筋霍乱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霍乱转筋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霍乱转筋 已经自动替换为 转筋霍乱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zhuǎn jīn huò luàn
2 英文参考cholera with muscular sp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转筋霍乱(cholera with muscular spa [1])为病证名[2]。又名霍乱转筋[2]。指霍乱吐利后筋脉挛急者[2]。
4 转筋霍乱的病因病机多因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血气亏损,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2]。
《诸病源候论·转筋霍乱候》:“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趾;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
《圣济总录·霍乱门》:“转筋霍乱,缘风冷伤于三焦,传于脾胃,得冷则阳气不得宣行,致四肢筋络不得舒缓,此盖中下不足。其候冒闷不安,胫筋挛结,挛肉紧痛,反急于上,盖足阳明之经虚,膀胱之脉寒也。”
5 转筋霍乱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论霍乱》:“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霍乱转筋,正反折筋急之病。”
治疗可选用理中丸、胡椒汤、木瓜汤、金苓露、鸡舌香散等[2]。并可配合灸法施治。
6 关于霍乱霍乱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俗称触恶[2]。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2]。
《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由于缺乏病因鉴定方法,在“霍乱”病名之下,包括了以下两方面内容[2]。可见于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嗜盐菌性胃肠炎等疾患,也可见于某些食物中毒[2]。现代中医病名已逐步将霍乱限定于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2]。
61 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霍乱霍乱(cholera[1][3])为病名[2]。是指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1][3]。
611 病因病机《伤寒溯源集·霍乱证治》:“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或为诸寒湿之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且尤于阴晴风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里之内,或阖境皆然,乃时行寒湿也。”
612 症状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2]。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2]。
613 治疗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2]。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2]。危重时宜中西两法结合抢救[2]。
62 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霍乱霍乱指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2]。
621 病因病机多因暑天感湿,或饮食失节所致[2]。《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饮食不节,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轻者止日吐利,重者挥霍扰乱,乃曰霍乱。”
622 分类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2]。
77月8日,出现一起霍乱确诊病例 ,该病例为武汉大学研究生,目前经过医治后症状已经减轻,武汉疾控中心对面家走进行了排查,暂未发现其他确诊病例。霍乱是一种传染病,传染能力强悍,主要是通过一种名为霍乱弧菌的细菌引起,但它并不属于病毒传染,它主要通过水和食物等进行传播。感染霍乱病毒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发热和呕吐,严重可能会导致脱水,甚至会危及生命,全球每年因感染霍乱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超十万,但一般高发期是6到9月。
霍乱是于1817年突然在印度流行,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200多年,它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和发热,产生霍乱的地点多是那些卫生环境差的地方,目前这是霍乱在全球的第七次大流行,如今我们国家一旦发现霍乱感染者,就会立即采取措施将霍乱扼杀在摇篮当中,尽量减轻霍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我国霍乱病始于公元1820年的清嘉庆时期,由外界传入中国,张仲景解释霍乱为“呕吐而立,此名霍乱”也就是感染到霍乱病之后的人群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如果家中队混乱,并有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没有像古代那样特别严重,在古代,霍乱与鼠疫是非常恐怖的传染病,今每年全球还会有超百万人感染霍乱或者鼠疫。
此次霍乱的危险性很小,但并不代表霍乱就不危险了,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毒,是比新冠肺炎还要高一级的病毒,需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要经常做好清洁和消毒,各地卫生部门也要出台相应措施,向所在地居民普及相关知识,保证居民的生命安全。为了防止感染该传染病,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不要吃路边没有卫生保障的食品,做好定期消毒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寒霍乱的病因病机 4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 5 寒霍乱轻证 51 症状 52 证候分析 53 治法 54 寒霍乱轻证的方药治疗 6 寒霍乱重证 61 症状 62 证候分析 63 治法 64 寒霍乱重证的方药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寒霍乱的穴位 2 治疗寒霍乱的方剂 3 治疗寒霍乱的中成药 4 寒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寒霍乱 1 拼音
hán huò luàn
2 概述寒霍乱为病名[1]。见《症因脉治·霍乱》。又称寒气霍乱[1]。因阳气素虚,中气不足,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所致[1]。症见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脉多沉迟等[1]。治宜温运[1]。方用理中汤、补中汤、四逆汤[1]。内有积滞者用治中汤[1]。
3 寒霍乱的病因病机霍乱的致病原因,不外感受时邪和饮食不慎等两个方面。由于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最易使外界秽浊之气得以乘虚而入;外界之寒热湿邪困脾,则中气不健,也易导致饮食内伤。若中阳素亏,脾不健运,或重感寒湿,或畏热贪凉,过食生冷瓜果,则病从寒化而成为寒霍乱。[2]
4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霍乱证型分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三类。寒、热霍乱,皆以吐泻交作为主证,但寒霍乱之吐泻较缓,以吐泻物不甚臭秽,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微弱为辨证特点;而热霍乱之吐泻较急,以呕吐如喷,吐泻物臭秽难闻,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脉象濡数为辨证特点;干霍乱,是以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烦躁闷乱为辨证特点。三类证型,各有特征,临床是不难分辨的。[2]
5 寒霍乱轻证 51 症状暴起呕吐下利,初起时所下带有稀粪,继则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腹痛或不痛,胸膈痞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2]
52 证候分析
寒湿秽浊之气,壅滞中焦,阳气受遏,以致清浊不分,升降悖逆,上吐下泻。寒气偏胜,水不运行,下走肠间,故下利清稀,或如米泔而不甚臭秽。邪正相争,气机逆乱故腹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清冷。寒湿困于中焦,故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为寒湿偏性,中阳被困之征。[2]
53 治法散寒燥湿,芳香化浊。[2]
54 寒霍乱轻证的方药治疗藿香正气散[备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合纯阳正气丸[备注]纯阳正气丸(成药):陈皮、丁香、茯苓、茅术、白术、藿香、姜半夏、肉桂、青木香、花椒叶、红灵丹加减。方中藿香辛温,芳得化浊,辟秽止呕;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半夏和胃降逆;茯苓、甘草、厚朴和中祛湿。合纯阳正气丸加强温中散寒,燥湿化浊的作用。在汤药未备时,可先吞服纯阳正气丸,或吞服辟瘟丹[备注]辟瘟丹(验方):羚羊角、朴硝、牙皂、广木香、黄柏、茅术、茜草、黄芩、姜半夏、文蛤、银花、川连、犀角、川朴、川乌、玳瑁、大黄、藿香、玄精石、郁金、茯苓、香附、桂心、赤小豆、降香、鬼箭羽、朱砂、毛茨茹、大枣、甘遂、大戟、桑皮、千金霜、桃仁霜、槟榔、蓬莪术、胡椒、葶苈子、牛黄、巴豆霜、细辛、白芍、公丁香、当归、禹余粮、滑石、山豆根、麻黄、麝香、菖蒲、水安息、干姜、蒲黄、丹参、天麻、升麻、柴胡、紫苏、川芎、草河车、檀香、桔梗、白芷、紫菀、芫花、雌黄、琥珀、冰片、陈皮、腰黄、斑蝥、蜈蚣、石龙子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或来复丹[备注]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杜先生方):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助阳化浊,理气和中,以图急救。[2]
6 寒霍乱重证寒霍乱重症,一经吐泻,肌肉脱削,身冷厥逆,汗多烦躁,口渴得饮即吐,不得误为热证,关键在舌质淡润,得饮即吐,为无热之征。[2]
61 症状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面色苍白,眼眶凹陷,指螺皱瘪,手足厥冷,头面出汗,筋脉挛急,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2]
62 证候分析中阳不运,清浊混淆,以致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吐泻之后,津液大伤,无以濡润充盈肢体,故眼眶凹陷,指螺皱瘪。脾肾阳虚,阴寒所胜,则手足厥冷。阴盛格阳,则头面汗出。寒性凝滞,气血不能温煦筋脉,筋失所养,故筋脉挛急。舌淡,苔白,脉沉微细,均为阳虚寒盛之象。[2]
63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2]
64 寒霍乱重证的方药治疗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为主方。方中附子辛温以回阳救逆;党参、白术、炮姜、甘草以健脾温中。仓卒之间,汤药不及,可急用食盐填满脐中,取大艾柱灸之,借以温通阳气。并用行军散[备注]行军散(《霍乱论》):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雄黄、火硝、金箔一至二分,开水送服,以辟秽开窍,亦可搐鼻取嚏以宣通窍络。如证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声音嘶哑,拘急转筋,脉细欲绝,乃属阴津枯竭,阴阳离决,危在顷刻,若骤与大剂辛温回阳,则虑其津液愈涸,此时应使用反佐从治之法,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备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炙甘草、干姜、生附子、猪胆汁为主方,亦可在前方中加姜汁炒川连,使辛苦相济,调和阴阳。[2]
7伤寒霍乱简介
本文2023-10-29 17:11: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