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本版地理五诀怎么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侯俊本版地理五诀怎么样,第1张

侯俊本版的《地理五诀》是一本关于风水学的书籍,其内容完善、校勘精当,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形法、理气等。其中,重点是以理气为主。

然而,风水学并非科学,其有效性并未得到科学的证实。因此,在阅读和参考《地理五诀》时,应该持谨慎和辩证的态度,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力来参考其中的内容和观点。

中国除了文化博大精深之外,地域也非常广阔,而自古至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地理书籍用来查阅。现如今我们不仅交通便利,尤其是在开车时,导航也十分便捷,其实这一切都来益于地图的归纳整理,那么在古代地理上有哪些常见的字词呢?下面小编就来仔细讲解。

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城市的名字,如果追溯到古代,名字都各不相同,现在很多城市的名字都是在建国之后,重新规整起名。而对于北方来说则更为多见,因为自古北方中原就是大家的必争之地。比如我们常见的西域中原,就是指现如今的陕西西安,甘肃等地,而巴蜀则是指四川盆地等等,现如今虽然这些叫法已经不经常出现在大家嘴中,但是如果我们查阅古籍或者历史资料,可以看到这些优美的词句,曾经也绽放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

就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国风文章中看到九州这个词,现如今看来,九州这个词其实代表了全中国。因为在古代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各个地区的分离实则非常严重,有一句话叫不见九州同,便是由此而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一方土地上,九州在他们眼中,更是一个代名词。

而现代人的生活无论是科技还是交通的发达,都让我们认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这一切都得益于九州大同,我们成为了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国家。如此一来,不再像古代一样,有着分崩离析的各个势力盘踞在各地,统一这个词,可能我们现如今的人感受不是那么强烈,对以前的人来说,是梦寐以求想想见到的祖国统一,只有统一才能更加强大,所以从这些地理名词上,便可以看见我们的文化底蕴。

有关分野的观念,起源很早。《周礼噝春官噝宗伯》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以观“天下之妖祥”的记载。就已经开始将天上不同的星宿,与地上不同的州、国一一对应起来了。

天上的分区,大致是以二十八宿配十二星次,地上则配以国家或地区。

古籍中天文地理分野的记载很多,比如在《汉书噝地理志》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地理分野是:魏地,觜、参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韩地,角、亢、氐之分野;赵地,昴、毕之分野;燕地,尾、箕分野;齐地,虚、危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楚地,翼、轸之分野;吴地,斗分野;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1、阿鲁科尔沁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东邻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南与通辽市开鲁县和赤峰市翁牛特旗交界,西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面积14277平方公里。阿旗属于大兴安岭南端支脉,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2、锡林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是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地理坐标为北纬43°02′—44°52′,东经115°18′—117°06′。市境南北长208公里,东西长143公里,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5平方公里。

2015年末常住人口263万人,含蒙、汉、回、藏、布依、朝鲜、维吾尔、鄂温克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50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法治县(市区)、全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2010年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都”称号,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3、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3个盟之一,驻地锡林浩特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距首都北京640㎞,距首府呼和浩特620㎞,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

地处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之间。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  ,总面积203000㎞²  。

4、莫力达瓦旗

莫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全境南北长2032公里,东西长125公里,北与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南与阿荣旗、黑龙江省甘南县为邻,东与黑龙江省讷河市、嫩江县隔江相望。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锡林郭勒盟气候特征:

锡林郭勒盟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 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

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浩特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

-阿鲁科尔沁

《山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经》河是战国初期认为的黄河入海口。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

地理时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这种因纬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就是地方时。每向东15度,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度,时间晚1小时。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侯俊本版地理五诀怎么样

侯俊本版的《地理五诀》是一本关于风水学的书籍,其内容完善、校勘精当,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形法、理气等。其中,重点是以理气为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