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实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蓼实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蓼实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味 27 归经 28 功能主治 29 蓼实的用法用量 210 注意 211 附方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蓼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蓼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蓼实 1 拼音
liǎo shí
2 《辞典》:蓼实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Liǎo Shí
23 蓼实的别名蓼子(《补缺肘后方》),水蓼子(《东医宝鉴》)。
24 来源
为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置通风干燥处。
2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蓼"条。
26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本经逢原》:"咸,微温,无毒。"
27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足厥阴经。"
28 功能主治温中利水,破瘀散结。治吐泻腹痛,症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
①《本经》:"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
②《药性论》:"归鼻,除肾气,兼能去疬疡。"
③孟诜:"通五脏拥气。"
④《本经逢原》:"治消渴去热,及瘰疬、癖痞、腹胀,皆取其散热消积之功。"
29 蓼实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研末或绞汁。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调涂。
210 注意①《药性论》:"蓼实,多食吐水,拥气损阳。"
②张寿颐:"蓼实,破瘀消积,力量甚峻,最易堕胎,妊妇必不可犯;亦有血气索虚,而月事涩少,非因于瘀滞者,亦不可误与。"
211 附方①治交接劳复,阴卵肿,或缩入腹,腹中绞痛,或便绝:蓼子一大把。水按取汁,饮一升。干者浓取汁服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霍乱烦渴:蓼子一两,香豉二两。每服二钱,水煎服。(《圣惠方》)
③治小儿头疮:蓼实捣末,和白蜜、鸡子白涂上。(《药性论》)
④治蜗牛虫咬,毒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本草拾遗》)
2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蓼实的方剂 透膈清凉羊肝散
:方名:透膈清凉羊肝散组成:白术、苍术、莪术、水红花子、头发(烧灰)各等分。主治:小儿痞疾。用法用量
消痞丹ǐdān《青囊秘传》:方名:消痞丹组成:阿魏、水红花子、三棱、莪术、肉桂各等分。功效:消痞。用法用量
克坚酒致。用法用量:上用火酒2斤浸之,时时呷服;或用水红花子熬膏,每日取2钱酒化下。外用消痞膏贴之。摘录:
阿魏麝香散sǎn处方阿魏15克(酒煮)麝香3克雄黄9克野水红花子120克神曲(炒)人参白术(生)各30克肉桂1
消痞神膏消痞神膏组成:密陀僧6两,阿魏5钱,羌活1两,水红花子1两,穿山甲3钱,香油1斤许。主治:积年恶痞。
更多用到中药蓼实的方剂用到中药蓼实的中成药 肥儿疳积颗粒
5g槟榔(炒)50g白芍(酒炙)50g抚荑25g蓼实子40g山药(炒)50g麦芽50g蓝花参50g雷
溃疡胶囊:瓦楞子32g鸡蛋壳48g陈皮16g枯矾32g水红花子32g珍珠粉05g仙鹤草112g制法:以上七
养胃宁胶囊号:WS3B258497处方:当归33g水红花子(炒)44g香附(醋)33g香椽44g青木香2
乌金丸棱(醋煮)7钱,莪术(酷煮)7钱,地骨皮7钱,水红花子(炒)7钱,百草霜3钱,伏龙肝3钱。主治:小儿
肥儿丸8钱,鸡内金4钱,黄连1钱,橘皮8钱,黄耆5钱,蓼实1两,炙甘草3钱,丹皮3钱。制法:上为极细末,炼
更多用到中药蓼实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蓼实 《古今医鉴》:[卷之十三]癖疾
(醋煮,七钱)莪术(醋煮,七钱)地骨皮(七钱)水红花子(炒,七钱)百草霜(三钱)伏龙肝(三钱)上为细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痞积瘕门主方个切四块)桃枝杨枝桑枝槐枝(各十寸)葱(十根)水红花子(五钱)白凤仙根(五根)用麻油三斤同煎,药枯去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八]蓼实蓼实味辛,温,无毒。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叶,归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蓼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音料集解《别录》曰∶蓼实生雷泽川泽。弘景曰∶此类多人所食。有三种∶一是青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痞块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 健康 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 历史 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 养生 等内容。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 历史 ,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如今,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 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药有四气五味的说法。
中医的四气是指“热”、“温”、“寒”、“凉”四气。有这样一句话叫“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思就是说,如果得了寒冷的病要吃带热气的药,得了温热的病要吃带寒气的药。也就是阴阳相克。
中医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每一味药可以应对一种以上的症状。例如“辛”这味药专治血管阻塞等症状,可以起到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 薄荷、红花等。还有“甘”,它最好用于身体虚弱或急需大补的人,有补虚、缓急、调和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人参和当归。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开始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药治病的“简、便、验、廉”,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用中医中药,从病人的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 社会 效益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柴桂 21 柴桂的别名 22 来源 23 炮制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柴桂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柴桂的中成药 2 古籍中的柴桂 3 用到中药柴桂的方剂 1 拼音
chái guì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柴桂21 柴桂的别名
臭马桂、三条筋、桂皮香
22 来源樟科樟属植物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以树皮入药。立春至处暑期均可采剥,以夏初最宜。
23 炮制选树干径达15厘米以上的桂树(过嫩则质量差,不宜砍伐),将树干锯成50厘米长的短节,剥下树皮(切勿折破),置于室内以青草覆盖“发汗”,至发热时取出,再按树皮的厚薄大小,纵切成宽约10~15厘米的条块,晒干即成。
24 性味
辛、甘,大热。有小毒。
25 功能主治散风寒,止呕吐,除湿痹,通经脉。用于呕吐,噎膈,胸闷腹痛,筋骨疼痛,腰膝冷痛,跌打损伤。
26 柴桂的用法用量1~2钱。
27 备注(1)同属植物三条筋树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的树皮在西南地区也称柴桂。
2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柴桂的中成药 鳖甲煎丸
无所不备。而又以虫蚁善走入络之品,搜剔蕴结之邪。柴桂领之出表,消黄导之降里。煅灶下灰清酒,助脾胃而温
更多用到中药柴桂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柴桂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
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身恶寒而阳经柴桂,阴经桂。阳经,柴胡桂枝汤∶柴胡一钱,桂枝、黄芩
《伤寒指掌》:[卷一少阳本病述古]呕少阳。宜小柴胡汤主之。若表邪不解而呕。属太阳。宜柴桂汤。若食谷欲呕。属阳明中寒。宜吴茱萸汤。呕吐涎沫
《青囊秘诀》:[上卷]肚痈论愈,加人参用之更妙。秘决∶肚痈须用鸣宝丹,黄二两草三钱,术银二两车床五,柴桂贝萸一钱添。《青囊秘诀》
《医宗金鉴》:[卷四伤寒心法要诀]少阳可吐可汗可下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
《医学摘粹》:[伤寒证辨]呕证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汤。如表不解之呕,属太阳也,宜柴桂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主中寒,宜吴茱萸汤。得汤
更多古籍中的柴桂用到中药柴桂的方剂 鳖甲煎丸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楮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楮叶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楮叶的用法用量 29 附方 210 楮叶的临床应用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楮叶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楮叶 1 拼音
chǔ yè
2 《辞典》:楮叶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Chǔ Yè
23 楮叶的别名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
24 来源
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
25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鞣质。
26 性味甘,凉。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③《生草药性备要》:"味劫,性温。"
27 功能主治凉血,利水。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癣疮。
①《别录》:"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习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
②《药性论》:"炒末搜面作饦食之,主水痢。"
③《日华子本草》:"治刺风身痒。"
④《本草用经》:"叶主鼻洪。嫩芽以当菜茹,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
⑤《纲目》:"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
⑥《本草汇言》:"凉血,祛风,利水。"
⑦《本草求原》:"叶及根皮,和营卫,治水湿,止崩下。"
⑧《岭南采药录》:"出癍痧。"
⑨《现代实用中药》:"打汁涂虫毒及皮肤病。"
28 楮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29 附方①治吐血,衄血,积日不止:楮叶捣绞取汁,不计时候,服一小盏。(《圣惠方》)
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小品方》)
③治通身水肿:楮枝叶煎汁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服。(《圣惠方》)
④治疝气入囊:五月采谷树叶,阴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洒下。(《简便单方》)
⑤治小儿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呕逆:炙构叶令香黄,以饮浆半升漫构叶,使水绿色,然后去叶,以木瓜一个,切,纳叶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细细服,渴停。(《子母秘录》)
⑥治癣湿痒不可忍:楮叶半斤,细切捣令极烂,敷于癣上。(《圣惠方》)
⑦治小便白浊:构叶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经验良方》)
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谷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圣惠方》)
⑨治鱼骨哽咽:楮叶捣汁嚷之。(《十便良方》)
⑩治痔瘘肿痛:楮叶半斤,捣烂封之。(《濒湖集简方》)
⑾治蝮蛇毒:生麻、楮叶合捣,以水绞去滓渍之。(《千金方》)
⑿治坐骨神经痛:谷树叶四两,艾叶二两。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痈疖初起:鲜谷树叶和红糟捣烂外敷;成脓者和冷饭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⒁治外伤出血:鲜构叶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10 楮叶的临床应用治疗痈疖:取构树叶研粉,加米汤、白糖调敷。治疗初起的痈、蜂窝织炎22例,均获消肿效果。
211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楮叶的方剂 半星丸
4两。制法上为末,烂姜半斤研捣,锉半、星为丸,以楮叶裹缚却,于草中罨之,曲法候干,入去皮香附子4两为
楮叶丸拼音:chǔyèwán处方:干楮叶(炒)1两,桑根白皮(锉,炒)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
楮叶汤拼音:chǔyètāng《圣惠》卷九十三:楮叶汤:处方:楮树叶20片(微炙),木瓜半两(切),人参1
透红丹者,干姜汤送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送下;五色痢,楮叶、艾叶、丁香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黄蜡溶为
四魔粉:麻风。用法用量:凡风症高肿,紫黑成块坚顽者,将楮叶擦损苦皮,以药擦上,贴膏即烂去。制备方法:上为细
更多用到中药楮叶的方剂古籍中的楮叶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楮
下痢∶见果部橡实下。老少瘴痢,日夜百余度者∶取干楮叶三两(熬),捣为末。每服方寸匕,乌梅汤下,日再服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灌木部]楮实楮枝叶煎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鼻衄。小劳辄出。楮叶取汁。饮三升良。一切目翳。三月收谷木软叶。晒干为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楮实劳,助腰膝,益颜色,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谷。又云楮叶,凉,无毒。治刺风身痒,此是斑谷树。又云谷树汁,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消渴门]消渴,陈粟米饮调下,不计时候。治消渴减食,饮水不休。楮叶丸方干楮叶(炒)桑根白皮(锉炒)人参白茯苓(去黑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曲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石枣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味 9 功能主治 10 石枣的用法用量 11 附方 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枣 1 拼音
shí zǎo
2 出处《陜西中草药》
3 拼音名Shí Zǎo
4 石枣的别名石豆、巖豆(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金枣、石米(《陜西中草药》),独叶巖珠、鸭舌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 来源为兰科植物石豆兰的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泥土及杂质,阴干。
6 原形态
多年生常绿匍匐小草本。气生根须状,白色。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小形,卵圆状,具棱。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脉凹下,全缘。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淡**。蒴果卵形。花期6~8月。
7 生境分布生于悬崖阴湿处,也附生于树干上。分布陜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
8 性味甘辛,凉。
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甘辛,寒。"
②《陜西中草药》:"甘淡,凉。"
9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凉血活血。治高热惊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关节肿痛,痈肿,咽痛,跌打损伤。
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滋阴降火,清热利湿。治高热惊风,白喉,口腔炎,牙痛,乳痈,背痈,风湿痹痛。"
②《陜西中草药》:"活血舒筋,补阴助阳。治半身木遂,四肢瘫痪,风湿麻木,刀伤,跌打损伤,汤、火烫伤,劳伤,小儿高烧抽风,遗精。"
10 石枣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11 附方①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鲜石豆兰一两,水煎服。
②治风热咽痛,实火头痛:鲜石豆兰一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关节肿痛:鲜石豆兰二至四两,金银花藤一两,猪蹄一个,黄酒四两。水炖服。
④治乳痈:鲜石豆兰捣烂敷患处,另用鲜全草二两,烧酒一至二两。隔汤炖,分二次服。(①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劳伤:石枣一至二两,泡入一斤白酒中,每早、晚各服药酒一至二酒盅;或石枣、石豇豆各五钱,泡酒服。(《陜西中草药》)
③治刀伤:石枣适量,研粉,开水调敷伤处。(《陜西中草药》)
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石枣的方剂 仙授外伤见血主方
即化为黄水滚出;脑侧近耳边寒热作痛,加丹皮1钱,石枣、泽兰各2钱;目伤出血不止,用人乳饭内蒸过涂之;
明目壮水丸)60克天门冬(去心)60克麦门冬(去心)60克石枣(酒蒸,去核)60克枸杞子(酒洗)48克五味子3
十宝丸锉,泔浸1宿,焙干)1两,当归(去芦,焙)1两,石枣半两(去核),枸杞子(焙)半两,菟丝子(酒浸,焙
贴脐膏钱,锁阳4钱,木鳖子4钱,蓖麻子4钱,龙骨4钱,石枣4钱,山药4钱,杏仁4钱。主治:男子遗精、白浊,
既济丸黄柏(盐、酒炒)知母(盐、酒炒)各9克牡蛎(煅)石枣(酒蒸,去核)各9克五味子3克制法:上药研末,面
更多用到中药石枣的方剂用到中药石枣的中成药 安肾丸
钱,胡芦巴5钱,杜仲(姜汁拌炒)5钱,远志5钱,石枣(酒蒸去核)5钱,破故纸5钱,赤石脂(煅)5钱,
精制猴散枣ao标准编号:WS3B106091处方:猴枣400g天竺黄300g川贝母200g沉香100g
小儿肺闭宁片995处方:石膏90g麻黄30g紫苏子45g大枣15g桔梗45g苦杏仁45g川贝母90g橘红60
解郁安神冲剂3B085991处方:柴胡40g大枣30g石菖蒲40g半(制30g白术(炒)30g浮小麦
四神丸,五味子9g,肉豆蔻7g,益智仁9g,肉桂2g,石菖蒲6g,乌药9g,猪脬1个。将以上中药装入猪脬
更多用到中药石枣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石枣 《轩岐救正论》:[卷之三药性微蕴]麋茸阿胶石枣麋胶龟胶枸杞肉苁蓉巴戟天松子仁怀山药杜仲覆盆龙眼萝子酥酪金樱子
乃生身之根蒂阴阳之橐也寒热偏胜。病斯睹矣。故麋茸石枣苁蓉诸品。虽能填补真阴。尚须君以熟地。又鹿茸肭脐
《目经大成》:[卷之三固阵]养阴清燥汤十三生地玉竹百合百部石斛麦冬石枣淡竹叶当归人参五味子甘草山药漏睛,痼疾也,不治不变,治亦鲜愈。然无夜无明
《古今医鉴》:[卷之八]淋闭地黄(各五钱)黄柏知母(各盐酒炒,三钱)牡蛎()石枣(酒蒸,去核,各三钱)五味子(一钱)上为末,面糊
《药症忌宜》:正文咸温,甘热,酸敛。人参人胞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五味石枣鹿茸覆盆子巴戟天补骨脂附子仙茅阴痿属命门火衰,下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枳]山茱萸蓼实简介,有什么功效?
本文2023-10-29 18:0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