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洛阳盛行的诗歌体系是什么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明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颋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1、《李花》
朝代:宋
作者:朱淑真
原文:
小小琼英舒嫩白,未饶深紫与轻红。
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蝶与蜂。
白话译文:
门前的李树就再也耐不住寂寞开花了,满树的花朵像漫天飞雪。
洁白的花瓣冰清如玉,眼望如出嫁的新娘披上洁白的婚纱
2、《李花》
朝代:宋
作者:汪珠
原文: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白话译文:
霜雪一样的白花缀满枝头,默默地在晨风中含笑开放。
清丽芬芳谁能和她做伴,嫣红的小桃并肩站立在她的身旁。
3、《李花》
朝代:唐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
减粉与园箨,分香沾渚莲。
徐妃久已嫁,犹自玉为钿。
白话译文:
对于李花洁白的容色无限神往,由李花颜色所连及的新竹的粉霜、池莲的花冠、徐妃的玉钿,皆为白色,构成富有风韵的洁白而迷茫的境界。
4、《李花》
朝代:唐
作者:李白
原文:
春国送暖百花开。
迎春绽金它先来。
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话译文:
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扩展资料:1、生物学习性:
李花,即李树的花。植物“李”,又名玉梅,古称嘉庆子,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花期因地区、因具体品种而异,通常南方为3月,秦岭-淮河以北4至5月。白花,虽小而繁茂,素雅清新。果实呈**或深红色。除可生食外,还可加工成李子干或李子酱等。
2、营养价值:
美容养颜《本草纲目》记载,李花 和于面脂中,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
参考资料:
李白轶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诗人李白简介
李白( 701 — 762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 少年时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宝应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在《丁都护歌》中写出了船工的血泪。在《秋浦歌》中写了渔民、冶工的艰辛。在《妾薄命》《长干行》《北风行》等诗中,写出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安史乱后,他发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慨叹,表达了自己“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他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他爱国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都显得壮美动人。
无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确有描写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以及宣扬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须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韵》)。
有 《李太白全集》 传世,存诗 九百九十余 首。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注》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王运熙的《李白研究》、王瑶的《李白》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可以参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701年-762年)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姓名由来两种说法:
1、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2、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一、
李阳冰《草堂集序》云:“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范传正也记载过:“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这二处记载的大意是:一、李白一家本姓李,但在西域时不用此姓,入蜀后恢复使用。二、所谓“惊姜之夕,长庚入梦”与“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是说李白诞生之夜,其母梦见长庚星入怀。长庚星即启明星,古人又称为太白金星。李白小名长庚,字太白,全是缘此而名。“白”在五行中属西方,西方的明星即是梦入其母怀中的长庚星,此星亮度极高,故曰太白。从李白姓名中即透露出其眷恋故地的情结。
据说李白周岁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字。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下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假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了,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二、
相传李白到7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他在“抓周”时,抓了《诗经》这本书,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他想: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t于是,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故此一拖多年没有定名。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绝诗,有意考考儿子的本事。他咏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就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李树,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听后,连声叫好,忽然心里一动:这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说出了李花圣洁高雅吗?于是,他当即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出自北宋诗人曾巩的《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赏析
的大概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
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
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春天花木中,开白色花的以李花最引人注目。李花花朵较小,但花开繁茂,因为白色的背景十分明显。我国栽培李花也很早,在唐朝时即已普遍。相传白色的李花还跟李白有个有趣的传说故事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大家都知道的诗仙。在他出生时,父母为给他起名字煞费苦心,仍不得结果。李白的父亲想了个办法,在李白周岁那年,在桌子上放了许多东西,放了尺子、算盘、以及《尚 书》、《诗经》等书。李白他妈妈抱了他来抓阄,只见李白看了看,就 抓了那本《诗经》。他父亲高兴极了,心想儿子长大后,一定是个诗才,但仍不知用什么名字为好,一拖再拖。到李白快七岁该念书上学了,这才急了,就想先试试儿子作诗的才能。当年春天李花盛开, 李白父亲先吟出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便叫李白和他母亲续下两句,李白的母亲说:广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极为聪颖,手指门外满树白色的李花说: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听了特别高兴,认为续的绝妙,且比前三句更好。这句诗第一个字李,正是自家的姓,最后一字白,正说明李树洁白。于是就给儿子起名李白,恰到好处。
花与屈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对花草怀有真挚情感,并且大书特书花草的诗人之。大量的香花香草交织在屈原作品的字里行间。他提到的花草有兰花、辟芷、木兰、秋菊、茵桂、申椒、留夷、揭车、杜蘅、薜荔、胡绳、芰荷、芙蓉、女萝、石兰等等。屈原经常用鲜花香草来象征品格的高尚和坚贞,这些花草他信手拈来,成为他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载体。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五彩缤纷的画面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由于屈原在辞赋中经常以兰蕙等香草自况,在《离骚》、《九歌》等篇章中多次吟诵兰花,赞美兰花,古人尊奉他为兰花花神。在《离骚》中提到兰花就达10余处之多,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兮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等名句被广泛地吟诵、传播并在各种典籍中被当作典故引用,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衍化成为理想境界、美好情感的赞词。
兰的这一文化属性的形成,屈原是功不可没的。屈原笔下的兰不仅是理想的载体、美德的象征,还是一面反映当时民风民俗的镜子。在《九歌东皇太一》中他这样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就是把伴有蕙花的肴肉用兰叶包扎好蒸熟。这里的蕙肴主要是作为祭神的供物,反映了当时的祭祀风俗。《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就有采摘香花佩戴在身上的习俗。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性为历代文人所赞颂,爱慕高尚品格的屈原自然也不例外。屈原在《离骚》中写道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思是,用菱叶荷叶制成上衣,又集结荷花来做下衣,对荷花的喜爱简直到了愿与之融为一体的程度。《离骚》中说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说明在秦朝以前,我国从南到北的水乡之所,荷花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植物了。《九歌#8226;湘君》中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则通过列举违背薜荔草、芙蓉(荷花)自然属性的行为(薜荔草生长在陆地上,人却到水中采:芙蓉生在水中,人却到树梢上摘)未比喻事情的不可能性。
花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花馔源远流长。屈原的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以花入食的风俗。《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既是把桂花放入酒中制成的。在古代,桂酒常常用作奉神的祭祀品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屈原在《离骚》中借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自喻品质的高洁,但有人提出这可能暗含了他以花入肴的做法。菊花瓣虽略带苦味,但久吃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把菊花与兰花并列起来加以礼赞,并且冠之以秋字,作为季节的代表花卉,对后世影响很大,春兰秋菊还成为成语,开了后人尊崇菊花、赞赏菊花的先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则以饮朝露餐菊花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其他提及鲜花香草的地方也很多。例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诗中的留夷是指芍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朝搴眦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佳句则提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玉兰花。被薜荔兮带女罗一句吟诵了薜荔、女萝两种植物。屈原的这种以花喻人的写作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伟大的先行者之。
郁李花的花语是什么?
古有白居易怜花赋诗一首,现有惜郁李花流传百世。树小花鲜妍,香繁枝软弱正是郁李花最真实的写照。但不要小看任何柔弱的事物,当它坚强之时,也能狂风吹不落。那么,让我们看看在花语大全里,郁李花又书写了什么样外柔内刚的花语呢一起来看看吧!
郁李花的花语:忠实、困难
郁李,又名为小桃红,蔷薇科,樱属。原产中国华北、华中、华南,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区之路旁、溪畔、林缘。各地都有栽培。日本、朝鲜也有。习性喜光,生长适应性很强,耐寒,根系发达,耐旱。不择土壤,能在微碱土生长,耐瘠薄。根萌芽力强,能自然繁殖。
它的形态特征是小枝纤细而柔,冬芽极小,灰褐色,幼时黄褐色,干皮褐色,老枝有剥裂,无毛。叶卵形或宽卵形,少有披针形卵形,长4-7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尾状,基部圆形,边缘有锐重锯齿,无毛,或下面沿叶脉生短柔毛,叶柄长2-3毫米,生稀疏柔毛;托叶条形,边缘具腺齿,早落。花与叶同时开放,2-3朵,花梗长5-12毫米,无毛;花直径约2悲哀;萼筒筒状,无毛,裂片卵形,花后反折;花瓣粉红色或近白色,倒卵形;雄蕊多数,离生,比花瓣短;心皮1,无毛,花柱约与雄蕊等长或稍长。核果近球形,无沟,直径约1厘米,暗红色,光滑而有光泽。郁李原产我国南方,性喜阳,树体健壮,耐寒、耐热、耐旱、耐潮湿。同属近似种麦李,花期较晚。
郁李原产我国,蔷薇科落叶小灌木,又名夫移,有赤、白、粉三色,单叶者子多,千叶者花如纸剪簇成,色最娇艳,繁缛可观。郁李花可谓罕见,但郁李以它独有的美,给有幸欣赏它的人以美的享受;白居易曾咏过:树小花鲜妍,香繁枝软弱。
邓颖超、冰心与花
邓颖超、冰心与花
邓颖超和冰心,这两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女性都共同爱好月季花邓颖超爱花,并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其中他最喜欢的是月季花,特别是月季中的名品黄和平;50年代,邓颖超还亲自在院中栽了几株黄和平,以直到现在还盛开着鲜艳的花朵
冰心爱花,但他似乎只爱月季花他不但喜欢月季的色,香,味,更喜爱它花枝上坚硬的刺!他曾说:我就喜欢月季花,她没有梅泰,有自己的风骨;月季花枝上的刺,不是随便可以采摘的冰心虽然十分喜爱月季花,却由于住在楼上不便种花但她交了几位种月季花的朋友这几位月季专家知道冰心老人喜爱月季,便经常在清晨送上一束缤纷五色,清露凝香的月季花冰心老人的腿在1980年摔伤了,6年多只出过两次远门这天当女儿用轮椅把她推到月季花前时,老人迫不及待的让女儿扶他下车,说:我要自己走,我要走到花中间去!她拉着扶手,大步向前走去,急得女儿在一旁叫:慢点走,您一看见花就什么也不顾了!冰心边走边说:真好,真好!看见花,心情舒畅可惜我腿不好,如果腿好我都想飞起来了!
春秋初期,洛阳盛行的诗歌体系是什么
本文2023-10-29 18:19: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