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形成
玉的形成
这篇文章讲得虽然是和阗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样的。
和阗美玉,历代所宝。作为世界软玉之王,和阗玉在中华8000余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据统治地位。
本文从纯地质学角度对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试图揭开长期蒙在和阗玉上的神秘面纱,使更多玩家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此种来自我美丽故乡的珍贵特产。由于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摘。
和阗玉产自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
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对和田玉产区的远古时代的地质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绍。按先后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重要时期:一、白云岩沉积阶段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在塔里木古陆南缘,也就是今天昆仑山脉北缘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那里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二、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造成全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从而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大陆。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
此后,该地区的陆块隆起,成为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之一,其上也没有原层沉积物覆盖。三、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壳运动发生了,被称为“华力西运动”。
华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陆的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四、成玉阶段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和阗玉最终形成。以上四个阶段可概括如下:A、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C、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D、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和阗玉形成的特点与世界其它软玉一样,和阗玉的组成矿石为透闪石,但和阗玉有其独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侧为青玉,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减少,依次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
而世界其它软玉多呈绿色,还没有发现能达到和阗白色软玉级别的。
玉是怎样形成的??
玉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晶莹、明洁,美丽的,许多美好的东西都用“玉”字来形容。我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在《尚书》《山海经》《禹贡》等古籍中都有记载,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就以玉分赐给部族首领,作为享有权力的象征。许多帝王的“传国玉玺”也都是用玉刻制的。历史上“和氏璧”的故事,就是崇玉精神的文化体现。
其实,玉是一种特别坚硬的矿石,从其化学成分来看,它是一种辉石矿。玉的形成距今已有13亿多年,相当于侏罗纪的晚期。玉的形成和各种岩石的形成一样,都是大自然变化的产物,美丽多姿的玉石因为产量稀少而成为宝石。自古以来,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远古的人类曾将玉琢制成武器和工具,后来开始崇拜玉器。
玉的形成过程
玉的形成,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一、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需要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二、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 三、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 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世界性的地壳运动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
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四、成玉阶段 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25千帕,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形成了玉。
从西方宝石文化的角度讲,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属于最常见珠宝(Jewel)之一。
据清进士寸开泰撰写的《腾越乡土志》记载:"腾为萃数,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
玉是矿石中比较高贵的一种。玉石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
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玉乃石之美者,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宝石也如此。
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为多数。如同人一样,哪个民族都出英雄。
扩展资料:
关于玉器的概念,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 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 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再者, 研究的玉器,应是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必须强调它的历史文物价值。
异同: 1软玉比硬玉更注重历史,雕工等内在的韵味。同样的一块玉(软玉),如果是古玉(软玉)价值会高许多。
2硬玉比软玉更注重颜色,大小。一块新玉(翡翠)如果质地很好,比一块古玉(翡翠)价值高。
3两者都注重“水头”。但软玉“内蕴”,翡翠“外张”。
在灯光下,软玉色泽是灰暗的,翡翠却很耀眼。当然其寓意不同。
参考资料:
玉石的形成过程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玉器是中国最早的传统的工艺品之一。英国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据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简单的玉制工具。距今8000年的辽宁省查海遗址,出土了最有价值的玉块。距今6000-7000年的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玉珠、玉管和玉块等。玉器的起源,应该说比这还早,不过,当时的人并不懂得玉器的价值,他们只是选用那些坚硬和精美的石块磨制成武器或工具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认识到石中之美--玉石,经过耐心琢磨,使玉石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是实用品。
中国古时把玉器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礼仪的标志。黄帝曾以玉分赐部落首领,作为享有权力的标志。之后,商周期间,玉为礼天把地之礼器。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祭祀时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铜器。春秋战国祟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教。到了西汉,玉器被说成"辟邪厌胜"之物。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初期,玉器已被当作观赏为主的艺术品了。中国从古墓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了许多玉制的装饰品和礼仪用具。如今,在中国各地的博物馆中,常见的古代玉器有玉瓶、玉炉、玉薰、玉鼎、玉杯、玉爵、玉盂等。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世代留下的玉器多如繁星,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珍品就有2万多件。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了大型玉器。现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一只大玉瓮--渎山大玉海,好似一只大浴缸,乃是元朝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盛洒器,可盛酒3000多公升。玉瓮重达3吨半,最大周围长493厘米,高70厘米,瓮膛深55厘米。玉瓮呈椭圆形,四周刻有云涛、蚊龙、海马等,造型精美,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
北京故宫珍宝馆内陈列着一件十八世纪清朝乾隆时期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它是以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为蓝本雕琢而成的,这座玉雕高达 24米,宽约l米,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奋战洪水时的情景。据史料记载,这块大玉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地区,重达5吨多,经三年时间,行程4000多公里才运到北京的。后又经多年才雕琢成这件希世国宝。
中国有四大名玉,即新疆白玉、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玉和湖北绿石。尤其是硬玉中的翡翠有"玉中之王"的美誉。翡翠极为珍贵,从前多为帝王或豪富所占有。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或谓玉石"价值连城"。据说秦昭王曾以15座城去换一块珍贵的和氏壁。玉石如此珍贵原因何在呢?
其一,稀少。物以稀为贵。玉石的形成要在地壳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尤其是翡翠、白玉、玛瑙、青金等更加难得。中国古代采玉人骑着耗牛,翻山越岭到山上找玉,靠着牲口的四蹄,把露头或半露头的玉石踏采出来。有的玉石顺山水、冰川冲到下游,途中便被人捞走了。据记载,古时在新疆和田采玉,曾以女人棵体入水捞取。相传古人认为玉为阳精,须用阴气相召,玉石才不致流失,否则难以得到美玉。后来,玉石越来越少,才开始凿山开矿,攻山采玉。采到一块好玉是极不容易的。
其二,坚硬。玉石大致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硬玉质地细密坚韧,硬度相当大。如果把金刚石硬度定为10度,那么最硬的玉石如翡翠则能达到8度、9 度。一般来说,硬度在6度以上的称为硬玉。只有金刚砂和金刚钻粉工具才能磨制硬玉,多硬的钢刀之类都是无济于事的,硬玉被琢磨成为玉器,呈半透明,柔润光洁,晶莹美丽,内眼便分辨不出矿物的颗粒了。硬度在6度以下的玉石为软玉。软玉质地较软,韧性较好,一般都能用刀刻划,价值就较为低廉了。
其三,色彩美丽。相传,在凤凰栖息过的地方,都有美玉。玉石具有丰富的天然色彩,有白如羊脂、红如鸡血、绿如碧海……常见的有白钻石、绿宝石、蓝宝石和变石等,可加工成戒指或耳环等玉器,不退色、不变质、坚固耐用,是高级装饰品。有的玉石上占有好几种颜色,称为"巧色",即使有些玉石质地不纯,但一经匠心巧琢,变瑕疵为美点,把瑕疵琢成花上小虫或树上松鼠,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中国民间说"玉不琢,不成器"。古人最早用石、骨等工具,借用砂粒、水作介质来琢磨玉石,很费功夫。后来才用铁、铜作圆盘,借用金刚砂或金刚钻粉的介质,便加快了玉器的雕琢。目前中国各地均有玉雕厂。玉雕由过去的人工操作逐渐走向半机械和电气化,生产率提高了,但天然玉料却越来越少,所以玉器价格仍然是昂贵的。
玉是怎么形成的?
这篇文章讲得虽然是和阗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样的。
和阗美玉,历代所宝。作为世界软玉之王,和阗玉在中华8000余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据统治 地位。
本文从纯地质学角度对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试图揭开长期蒙在和阗玉上的神秘面纱, 使更多玩家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此种来自我美丽故乡的珍贵特产。由于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摘。
和阗玉产自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
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对和田玉产区的远古时代的地质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绍。按先后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在塔里木古陆南缘,也就是今天昆仑山脉北缘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那里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二、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造成全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从而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大陆。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
此后,该地区的陆块隆起,成为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之一,其上也没有原层沉积物覆盖。 三、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 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壳运动发生了,被称为“华力西运动”。
华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陆的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四、成玉阶段 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和阗玉最终形成。 以上四个阶段可概括如下: A、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C、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 D、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 和阗玉形成的特点 与世界其它软玉一样,和阗玉的组成矿石为透闪石,但和阗玉有其独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侧为青玉,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减少,依次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
而世界其它软玉多呈绿色,还没有发现能达到和阗白色软玉级别的。 上等玉滋润、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
真假的主要鉴别方法是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看到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无结构,可以看出气泡。也可在玉不显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动的必是假玉,刻不动的才是真玉。
常言“黄金有价玉无价”。由于上品的和田玉日趋稀少,每公斤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而一般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等一公斤才数千元,所以有人将此来混充和田玉。
这些玉与和田玉的矿物质基本一致,但表面色泽较灰暗、不柔和,时间长久会更加黯淡。 老玉和新玉可从两个方面来鉴别,老玉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的玉皮,俗称“包浆”,似秋梨的皮,与玉的天然色有明显的区别,而新玉是没有的。
再可从雕刻的题材来看,古代玉是等级、权利的象征,以神话的花鸟、人物为多,如龙、凤等。而新的一般是吉祥题材为多。
自古以来玉便与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吉祥的象徵,故中国人喜以玉护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以玉陪葬;而西方人则主要欣赏玉的优雅雍容、神秘及浪漫的色彩。
玉的分类: 玉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软玉的颜色有半透明白色、**、绿色及黑色等,而颜色分布均匀;至於硬玉则主要有白色、紫色、**及绿色等,颜色分布均匀度则於不同种质会有差异。
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玉,而「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质地细致而颜色洁白,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 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较软玉更罕有。
由於硬玉在玉质、颜色及价钱各方面都较软玉优胜,故现时市场上的玉器饰品主要以硬玉制成,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亦非常大,所以接着会集中介绍硬玉 - 翡翠。 鉴赏翡翠: 鉴赏翡翠要注意色泽及种质,当中可细分为颜色、透明度、净度、切工及裂纹,一般都会先从其颜色入手。
颜色 颜色是影响翡翠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可从以下四个畴评估翡翠的颜色: 要纯正:纯正所指的是翡翠主色和次色的比例,以绿色翡翠为例,纯绿色者为最佳,绿色中带黄或带蓝者较次,带灰者则最差。 要浓淡得宜:论及颜色的深浅度,当然是越浓越好,然而颜色过浓却会造成反效果,降低翡翠的素质。
要鲜明:翡翠的颜色越鲜艳明亮越吸引,内含灰色或黑色的比例越多,颜色就越暗淡 要均匀:颜色分布越均匀越佳,价值也越高。 透明度 翡翠的透明度影响光线的折射,从而影响整体的美感。
当光线进入透明而质地细腻的翡翠,会反。
玉是如何形成的
上等玉滋润、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真假的主要鉴别方法是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看到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无结构,可以看出气泡。也可在玉不显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动的必是假玉,刻不动的才是真玉。常言“黄金有价玉无价”。由于上品的和田玉日趋稀少,每公斤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而一般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等一公斤才数千元,所以有人将此来混充和田玉。这些玉与和田玉的矿物质基本一致,但表面色泽较灰暗、不柔和,时间长久会更加黯淡。
老玉和新玉可从两个方面来鉴别,老玉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的玉皮,俗称“包浆”,似秋梨的皮,与玉的天然色有明显的区别,而新玉是没有的。再可从雕刻的题材来看,古代玉是等级、权利的象征,以神话的花鸟、人物为多,如龙、凤等。而新的一般是吉祥题材为多。
自古以来玉便与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吉祥的象徵,故中国人喜以玉护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以玉陪葬;而西方人则主要欣赏玉的优雅雍容、神秘及浪漫的色彩。
玉的分类:
玉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软玉的颜色有半透明白色、**、绿色及黑色等,而颜色分布均匀;至於硬玉则主要有白色、紫色、**及绿色等,颜色分布均匀度则於不同种质会有差异。
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玉,而「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质地细致而颜色洁白,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
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较软玉更罕有。由於硬玉在玉质、颜色及价钱各方面都较软玉优胜,故现时市场上的玉器饰品主要以硬玉制成,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亦非常大,所以接着会集中介绍硬玉 - 翡翠。
鉴赏翡翠:
鉴赏翡翠要注意色泽及种质,当中可细分为颜色、透明度、净度、切工及裂纹,一般都会先从其颜色入手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高温高压”和“低温高压”高温高压的代表是“黄龙玉”暖色调,低温高压的代表是“翡翠”冷色调玉有硬软之分,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辉石族中的一种少见品种,属单斜晶系软玉是一种具链状结构的含水钙镁硅酸盐它是造岩矿物角闪石族中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有其它微量矿物成分的显微纤维状或致密块状矿物 体化学成分为Ca2(Mg,Fe2+)5 (Si4O11) 2(OH) 2属单斜晶系。
众所周知,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玉是权力的象征:“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礼记·玉藻》)礼制要求,从天子到士人,不同地位、不同层次的人,必须佩戴不同规格和档次的玉器。
玉是品格的体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殊的原因,有身份的人要时刻佩戴玉器,既用玉器体现身份,也用玉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有一个词叫“执身如玉”。
玉还是情感的寄托:“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琼瑶即是美玉,恋人之间用玉来表达感情的牢固。“玉是精神难比洁”,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块玉的故事,记录了那些少男少女们的美好爱情。
中国人爱玉,赋予玉各种品德。许慎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使,繁之方也。”玉温润内敛,代表仁德;纹理细密,象征义理;声音清脆,象征智慧(孔子被誉为“金声玉振”);质地坚硬,象征勇敢;光滑圆润,透着豁达智慧;等等。
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近现代文学、戏曲、**、电视等,以玉比人、以玉喻事的题材数不胜数;数千年的历史,围绕着玉石演出无数动人心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此,一提到玉,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恐怕就不仅仅是一种器物了:它承载了中国人丰富的情感,这就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乡愁。
最近,故宫在武英殿举办了“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览,汇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良渚玉器珍品,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亮相。
良渚与古代中国
这一场以玉文化为主题的展览,能将你带回这种乡愁的原点,回到中华文明的初始点上。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繁多,按照器型来分,有琮、钺、璧、璜、镯、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半圆形饰、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端饰和柄形器等;以及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等类型。
1、玉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标志性玉器。琮是一种祭器,先民以之与神、天沟通。关于玉琮的渊源、用途,日本学者林已奈夫提出,琮应来源于镯,以后逐渐演变为礼器。这一观点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王,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重6500 克,系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精制而成。
玉琮王
此器黄白色,间带紫红色瑕斑,每面用42厘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以转角处为中心,以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勾勒出8组兽面纹,竖槽内又琢出8组神人兽面图案。其精湛的琢磨技艺,细致入微的纹饰排比,精确恰当的艺术搭配,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琮:
节数不同的玉琮
2、玉钺
钺由斧发展而来,象征军事权力。下面这件玉钺与上一件玉琮一同出土于反山王墓,被称为“玉钺王”。
钺的军权意义被后世传承下来。《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说明玉钺在战争中作为掌握军事统帅权利的实际使用情况。
3、玉璧
璧是玉质环状物,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良渚遗址中,玉璧很多,主要用途是作为礼器;其次为佩玉,又称“系璧”;最后是作为随葬用品。下图是良渚遗址发现的较为代表性玉璧。
玉璧
4、冠状器
冠状器,因其形如冠帽而得名,其整体造型似“良渚神徽”上的羽冠。玉冠状饰大都为素面无纹的玉制品,少数带有纹饰的玉冠状饰就成为珍品。
玉冠状器
5、三叉形器
三叉形器,因器物上有三个并列的枝叉而得名,其用途推测可能是用于穿插组装的某种头饰,约半数器物琢有精致的神人兽面图像,有的器物正反两面都有纤细的雕刻。
玉三叉形器
6、组装件
组装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盖、塞地用榫卯等贯穿的形式组装成一件器物。
7、穿缀件
穿缀件是以贯穿或缝缀等形式将各类玉饰件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坠等;镶嵌件是指将很多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
中国在开发利用玉石资源方面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尤其是玉器雕刻历史最为久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过:“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对玉石的开发和利用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1992 年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出土了两件距今8200 年的制作较为精致的作为耳饰的玉玦,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1 、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制作有较大的发展,玉器的使用地区,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东濒东南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华东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凌家滩文化玉器,以及黄河流域地区的龙山文化玉器。
分布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大体分布在距今6000—4000 年之间。红山文化玉器大多用于佩饰,器形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雕刻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C”形玉龙。
红山玉龙
太湖地区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后三者被合称为“马崧良”),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饰由素面发展到繁缛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日趋大型化的过程。
距今7000 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四层出土的管、珠、璜、玦等玉器,其质料为质地很差的玉料和萤石,制作亦很粗糙,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是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早期玉器例证。
2 、良渚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最高峰
崧泽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数量、质料、造型、纹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量众多自不必说,质料虽庞杂,但绝大部分是质坚色美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
从表现手法上看,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其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作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
从制作工艺上看,良渚文化玉器制作工艺有了长足进步,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渚文化墓中已发现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琮蕊。
良渚文化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摩擦来切割玉料。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良渚玉器加工图
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治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礼,就是通过器物服饰等的使用制度,“分等级、别贵贱”,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历史上,周公制礼是对中华礼制的一次重大改进。但周公不是凭空制作,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那么,中华礼制的源头在哪里呢?看良渚文化:
1 、良渚神徽:王权与神权合一,“祀”与“戎”合一
在上述“琮王”上,首次发现具有“良渚神徽”性质的神人兽面图案。神徽最上端为一弓形的冠,冠下为一倒梯形的人脸,重圈目,蒜鼻,阔嘴,刻平齐的牙齿。“风”字形帽檐处遍施云涡纹,帽顶饰呈放射状、羽毛状。上臂平举,下臂内弯。兽眼位于两肋间,以浅浮雕搭配直线纹和云涡纹构出兽面眉脊和鼻,下为血盆大口,显露等部位均以浅浮雕表现,人面和四肢则以阴线刻划。
简单地看,这似乎只是一个凶恶的兽面纹,额上搭配一呆板的人面形象,若仔细观察,人面与兽,确切地说应是人体与兽头的搭配,组合巧妙以致整个画面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兽耳同时是人臂,人足同时是兽须,观测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形象。
如果把这看成是人化的神,那么它就是一个头戴光芒四射的羽冠、手执盾牌的战神形象,它象征着世俗的权力。
若把它看作是神化的人,那么又可得出两种形象,其一是头戴冠饰,手执璧(或琮)的巫师,作舞蹈来祭祀天地鬼神的形象,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保留着传统风俗的民族中仍屡见不鲜;其二是巫师御虎蹻的写照。学者张光直认为,“神人与兽面的复合像”其实就是与中国道教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巫师御虎蹻”的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代表着宗教的权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人兽面神徽说明,良渚文明已经实现了政教合一。国王和权贵们通过玉器的使用,达到对神权的控制,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
2 、良渚玉制:明尊卑、别贵贱
从良渚文化遗址随葬品中可以看出,良渚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严格。等级越高,器物越是复杂。王的墓中,有象牙权杖(下图是复制品)、玉琮、玉钺、玉璧等,其次等级的,只有玉钺、玉璧等,越往下越少。
良渚社会等级
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建立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规范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之一。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玉器的使用起到了等级划分的效果,体现了王者的高贵以及男女贵族的分工,“明尊卑、别贵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可以说,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以及治国理念,正是后世中华礼制的源头。
1 、良渚玉器的地理传播
良渚文化辐射很广,西到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 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距今5000—4000 年),发现的琮、璧等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都有着极深的渊源。
良渚玉器地理传播
2 、良渚玉器的历史传承
良渚玉器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深远,商代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雏形,特别是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不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乾隆题过字的良渚玉璧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雏形,而玉石镶嵌技术又为商代以后的铜嵌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历史长河中玉器从上到下的普及
在原始时代,玉器是作为祭器、礼器使用的,玉器是与天对话的法器,代表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对玉器的膜拜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定。
到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是作为等级区分。《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壁。”以玉器尺寸大小和璧面纹饰的不同来区别职位的高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玉器的使用逐步由上往下扩散,从代表神权、王权集中于贵族,到士人普遍使用,再到人人皆可用的日常用品。这个过程,到唐宋时期才最后完成。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最早始于1936年。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全球第1102项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沙盘
在良渚申遗成功之前,有考古实证的中华文明,历史跨度在三千七百年左右,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其实最初一千多年只存在于古代典籍的文字记录中,是一段传说和神话的年代。而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让这段史前史有了实物证明。
参考文献:
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方泽:《中国玉器》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应该是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良渚文化,东北平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琮玉壁,以及红山文化的龙形玉璜,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及学术研究价值。
玉的形成
本文2023-10-29 18:22: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