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第一、先从官方政府(统治层)来说。
在古代,人们把瘟疫看作是上天的惩罚。瘟疫猖獗时,西汉文帝、东汉恒帝等许多统治者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主动承担责任,向上苍检讨自己的过失,祈祷上苍能收回惩罚。皇帝通过自责诏书安抚人民,增强了人民抗击瘟疫的信心。同时,他还命令各级政府共同抗击瘟疫,共渡难关。而在疫情过后,统治者基本都会免除租赋,减轻百姓的负担。汉宣帝就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在防疫中,要求官员巡视疫区,安抚百姓,开仓救灾,派医生救治民众,稳定民心。在汉代,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宋朝瘟疫发生时,政府组织医生免费治疗病人,医药费由政府支付。因病不幸死亡的,应当向家属支付一定的丧葬费,妥善安葬。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葬。对于灾民家庭留下的孤儿,有关部门将给予一定的救助,使其得到抚养。上述各项措施对落实人性、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再从专业(医学)的角度来说。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其疾病预防原则是“不治已病,治末病”。《素问·本能病》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等特点,发病与气候有关。并认为“正气存内”可以“避其毒气”。
在古代,医生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传染病都有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仍沿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华佗发现用青蒿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民间流传着“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现代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素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新药。晚清吴瑭推荐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仍在临床应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第三、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避免鼠疫的传播。秦汉时期,有记载说,用佩兰等草药洗澡可以防病养身。同时建议不吃生冷食物,不要吃生鱼。隋唐时期的孙思邈提倡个人卫生,重视体育保健,提出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养生、滋补自然、保健相结合的防治思想。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主张人们将水烧开了再喝,这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几率。
中国古代都有那些著名的瘟疫?古人又是怎么战胜这些瘟疫的呢?
人类从什么时候发现传染病,已经无源可考。可以想象的是,传染病史一定是贯穿着人类进化的历史。 我国自公元 2 年至 1911 年共发生有文献记载的大疫 266 次,其中北宋灭亡前的 1126 年中累积发生大疫 68 起,平均 16 8 年发生一起。
南宋以迄元末 (1127 〜 1368 年)241 年中发生大疫 36 起,平均 6 7 年一次。 明代(1368 〜 1644 年)276 年中发生大疫 53 起,平均 5 2 年一次。 清代(1644 〜 1911 年)267 年中,竟发生大疫 109 起,平均每 2 5 年便有一次。
从疫情的范围和程度上看,宋元以前,一种疫情波及3省以上者仅有 2 次,占该期总数 5 5%; 而明代为 8 次,占该期疫情总数 15%; 清代为 33 次,占该期总数 156 %, 且史料中的用语亦渐趋酷烈。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的疫情,有随封建王朝的衰亡呈不断频繁、加剧的趋势。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每一次的瘟疫攻击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伤。但勇敢的中华儿女每次都会挺直了脊梁重新站起来,那么在古代瘟疫爆发之际,缺少有效卫生条件的中医师,是如何战胜瘟疫的
隔离病人
在古代,中医师们就意识到了瘟疫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诊疗瘟疫患者。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古代战争时期,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有效果的,瘟疫不会大范围的扩散。
注意卫生
古人就非常注意环境的卫生,在秦朝时候甚至有刑罚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着”要被处以罚款或鞭刑,衣冠不整面容不洁者同样有处罚,古人也讲究焚香沐浴。而且在当时城市内就已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
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极为先进的,彼时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垃圾排泄物随意丢弃,甚至有历史学家表示,当时的西方城邦是建立在粪土当中的,这也是西方瘟疫爆发严重的重要原因。
做好消毒
中医在古代就已经有消毒的意识了,在疾病爆发的区域,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处理。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预防瘟疫。这样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
战胜天花
天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瘟疫。但中医在总结经验之后,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以现代医学来解释,被接种的人会感染轻微的天花病毒,但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解决掉,从而获得了免疫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方式,还被引进到欧洲国家,挽救了千千万万人。
中医有哪些特色
中医的诊疗手段多样,使得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按照途径可分为内治与外治,内治指的是各种草药方剂;外治包括针灸、艾灸、砭石等等。这些手段在古代的瘟疫爆发之际,以中医系统的理论观念为指导,起到了极大作用。
比如其中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诊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实践的基石。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但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现代的中医逐渐衰落,西医的不断强化,导致中医生存空间被慢慢压缩,一代代的中医大师相继去世,后继乏力,有太多的精华遭到失传,是时候振兴中医的时候了。
瘟疫、地震、水灾……这些恐怖的自然灾害,从古至今,几乎没有断过,其中有些年瘟疫特别严重,一般来说,疫病往往是动乱和战争的产物,越是社会混乱时期,疫病发生率越高,为害时间长,相反,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虽然疫病仍会发生,但只要措施得当,疫病流行的规模就小,面对疫病,我们的祖先没有被吓倒,在流行病方面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比较大疫病的有:流感、霍乱、非典、鼠疫、天花、疟疾等,即便在现代,由于受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限制,有些也是无法完全控制,还是是会经常发生。

每一次疫病爆发背后都意味着有新的变化、新的格局或者新的商机产生,那么在我国历史上,一旦发生疫病灾害,都会如何应对、疫病灾害过后又有哪些商机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古人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有:
1,仓储备荒,放粮赈灾
灾害或疫情发生时,往往粮食价格大涨,建立大型粮食仓库,在发生天灾的时候开仓放粮赈灾,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只要仓库粮食的储量足够,在大灾来临的时候,可以起到一定安定民心的作用

2,派,出医务人员和行政人员赈灾
有了粮食储备,也就仅仅能缓解缺粮燃眉之急,要是遇到灾荒地点出现疫情,朝廷会根据实际情况,为灾民提供医疗救助,明、清时期,太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的一项,就是救助疫病灾民。一般来说,他们会制作一些常用中药或药丸,发放给疫病灾民。遇到情况危急,朝廷还会派出医生到外面寻访诊治。
3,减免税负
赈灾行动往往只能让老百姓保命,但是来年的收入仍然难以保证,所以历代朝廷对灾区减免税负,是避免灾民暴乱生事的一大策略,减免税负能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可以让老百姓尽快恢复生产。

4,直接发放土地,房屋或人口整体迁移
在古代,由于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无论是发钱、发粮,或者选派医疗队下乡,都只能救一时之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疫病民众在灾荒过后的生活安定,如果遇到比较严重情况,或水源污染问题,朝廷还会为灾民发放土地和房屋,可能直接为灾民划定土地,也可能整体搬迁,也可能是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归灾民所有,历史上推行的”湖广填四川“等,都是因为战乱或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减少的应对措施。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帝王对自然灾害或流行性疫病的处理,往往都是以人为本,只要是能够保住人力资源,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在现代,由于人口膨胀,这种格局有所改变,管理层一般更依赖于土地资源,要想像明清时期,因为自然灾害或疫病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不太可能了,但是,灾害之年土地政策会适当调整是有可能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疫病过后,商机还是会有的,我认为商机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
一,大健康产业: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护理等,由于疫病后患有后遗症的比较多,这些方面的需求会大增,以后的保健器材更多的会向智能化发展。

二,家政服务业和养老、抚幼市场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疫病过后单亲家庭增多,扩大了家政服务的潜在市场容量;养老、育婴护理等家务劳动的需求不断攀升,创造了大量的家政服务和托幼需求,这方面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
三,法律服务和律师行业:
疫病过后,会有很多小企业因为没有正常生产,实力不足,会关门或倒闭,三角债会增多,企业之间的互相担保引起的问题也会爆发,法律诉讼事务会增多,受疫病影响,房地产销售会下降,建筑企业建设项目而产生的三角债数量也会增多。由于停产导致部分人员失业,个人的经济纠纷也会大增,这些因素,利好法律服务和律师行业。

四,粮食生产或经销行业
在我国,粮食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等三大类,还有豆类、薯类。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亿吨,三大谷物产量达到61亿吨,饲料需求在我国粮食业中占比较大,三大谷物的需求结构中,饲料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粮食整体是不够的。

近年由于猪瘟影响,要恢复生猪生产需要粮食比较多,受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影响,粮食产能减少,储备不足,这两年粮食不足会比较明显,投资粮食生产或经销行业,会有比较稳定的效益。
历史就是面镜子,危机总是和机遇并存,这是商业经济的生存法则,这次灾情使很多商人重新认清了形势,需要调整布局。以后的路如何走,经济如何破局,结构如何调整,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古至今,瘟疫都是人类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医疗水平远不如今天的古代,瘟疫所造成的死伤都是非常巨大的,且古代瘟疫爆发的频率也远比今天要高得多,纵观我国历代史书的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
而每一次瘟疫的发生,都是对当朝者的一次考验,如果朝廷对瘟疫处理不当,会引发统治危机甚至有颠覆政权的危险,所以,面对瘟疫,朝廷往往都会竭尽全力去阻止瘟疫的蔓延。
那么面对瘟疫,古代通常都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笔者将以宋朝防治瘟疫为例,来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人对瘟疫的治理。因为宋朝是历代王朝当中防治瘟疫非常成功的一个朝代,宋朝对瘟疫的防治可以说是非常系统全面的,想要了解古代如何防治瘟疫,宋朝最值得研究。
其实,古代的医疗水平虽然不发达,但古人对瘟疫的了解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浅,甚至他们对瘟疫的防治理念也并不落后于今人,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古籍都有对“瘟疫”的详细介绍以及治疗办法,甚至很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明朝著名医家吴有性曾长期致力于对瘟疫的研究,并创作了《温疫论》一书,系统介绍了瘟疫的发病,症状与医治方法。
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治疗瘟疫的方法也是取自《温疫论》等古人总结研究而成的医书。
所以,古人防治瘟疫的理念与今天人们防治瘟疫大同小异,具体步骤如下:
一,发现疫情上报朝廷
瘟疫一旦发生,仅凭地方是完全没有能力应对的,必须上报朝廷,由朝廷下令集全国之力进行防治,宋朝从立国之初便要求各地官员发现疫情必须及时上报。宋仁宗皇祐年间,全国瘟疫频发,但各地上报非常少,皇帝对此产生疑惑,因此而下诏令“比日上封言事者少,岂非言路壅塞所致乎”?而后皇帝下令整顿中央与地方官府机构,保证从地方到中央政令顺达畅通。
二,朝廷得到关于瘟疫的奏报后即派医官前去医治,并动用国库征收各地药材发往疫区
瘟疫发生后,朝廷会立即向疫区派遣翰林医官院和太医局的太医,令他们前去巡诊并与地方医者共同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向疫区散发汤药。例如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开封发生疫情,朝廷即派十位医术最高的太医前去诊治,另外还拨款令太医们随时调用。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阻止进一步的传染。
其实我们现在防治瘟疫扩散的主要措施就是隔离,而“隔离”也是取自古人治理瘟疫的理念。
例如宋神宗熙宁年间,吴越一带发生瘟疫,“死者殆半”,非常严重,当时的越州知州赵抃即设立“病坊”,用以收留病患,隔离治疗。
宋哲宗元祐年间,杭州发生瘟疫,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也曾设立“病坊”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事实上,瘟疫发生后,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不仅仅是宋朝所专属的,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历代王朝都有类似的隔离措施。
四,官府出资掩埋尸体。
从一开始的救治病患到后期对尸体的掩埋都是由官府出资的,病人一旦不治而亡,则由官府施赠棺木并集中掩埋死者。而朝廷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官府的监督下妥善处理尸体,防止病毒扩散,第二点则是稳定和收买民心,防止百姓趁机作乱。
五,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的环境。
这一点在笔者看来非常超前,宋朝意识到水源对疫情发生及扩散所起到的作用始自南宋,很多史籍都有官员治理水源防止疫情发生及扩散的记载。
比如宋孝宗乾道年间,隆兴府知府吴芾看到豫章沟岁久湮塞,他认为“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而后带领地方疏通了豫章沟。
其实,古代面对疫情,朝廷以及地方所能做的大抵也就以上这些了,尽人事,听天命。瘟疫的发生固然有很多客观的自然因素掺杂其中,但更多的是人祸,人类只有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馈而不是报复。
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本文2023-10-29 18:22: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