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发生在哪个朝代
北宋皇帝宋钦。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
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崇祯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 ,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崇祯煤山殉国。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扩展资料: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
靖康耻无疑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更是大宋这个王朝的百年国耻!
而这场大劫所产生的根源更是后人必须深刻总结的重大教训,这个国耻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终得洗雪,在此之间,南宋和金国之间的百年战争遍布关陕黄土、秦岭蜀山、河洛中原和江淮沿岸,远比沙漠中打转的宋夏战争更加激烈震撼!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中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氏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际,女性殉节的贞节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只能选择后者。
“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崇祯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崇祯煤山殉国。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data-filtered="filtere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部热播剧,让人想起了宋朝,一个最懂生活的朝代; 让人想起了李清照,一个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传奇女性。
大概是对“凄凄惨惨戚戚”的印象过于深刻,很多人都以为她丧夫后的人生基调也是凄凄惨惨。
但其实,这才是非常态的李清照。
在多少女子的才情被“女子无才便是德”压抑为一口枯井的年代,她能够将自己的名字牢牢写在了由男人们占领的主流文坛,自然,也能将日子过得风风火火。
- 01 -
李家有女,名清照
大宋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离大明湖不算太远的济南章丘。
这一年,司马光写完了《资治通鉴》;苏轼结束了谪居黄州的日子,写下了 “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还和当时已不问政事的王安石在金陵城碰了个面。
虽然有新旧两党的博弈,朝升暮贬也是常有的事,但不可否认,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仍是令人向往的时代。
首先,宋朝科举经常扩招,进入仕途的几率大大增加。
再者,宋朝开国太祖有令“不杀文人”,比较起其他朝代动不动被砍头,风险小了很多,可以由着性子折腾,立场也随便站;
还有就是,出名方式也多样化,如果你不幸得罪了谁被断送了科举路,靠着新兴的自媒体方式“词”,也能让自己走上流量路线。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大牛等你偶遇,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想不激动都难。
可惜的是,这一切好像都与李清照无关。
只因,她生来就是女儿身。
“女子无才便是德”,才符合这时的社会价值观。
就算是读了书,那也是为了“相夫教子”。
你想和男人们的名字并肩出现?
出现可以,如果你老公、儿子的热度可以蹭一下,但并肩还是别想了。社会给你的定位就是锦上添花。
你想单独出道? 不好意思,“不守妇道”的帽子马上给你带上。
君不见开明如盛唐,写《八至》诗的李冶六岁时写了首小诗,直接被亲爹送到道观。
所谓才女,也多欢场中人。
更不要说,以礼教大防著称的宋朝。
此时的司马光家族,“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
以宋朝为背景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甚至连自家后花园都不允许去。
不过,李清照并不信这个邪。
人世走一遭,什么都不敢尝试,怎算真正活过?
- 02 -
庸人方自扰,自在就好
与靠绯闻炒作出道不同,李清照完全凭着自己的作品打开知名度。
16岁那年,她的两首《如梦令》被隐去作者名,在喜欢抄歌词听小曲的年轻太学生中广为传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年少不知愁的日子啊,可真让人怀念。
不过这份坦率和自然,莫非是长公(宋人对苏轼的尊称)的作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你看这“知否,知否”,这用词简直浑然天成! 你看这“绿肥红瘦”,居然可以这样组合,天予神授啊!
随着读过这两首词的人越来越多,李清照词作者的身份也被扒了出来。
原来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家的**。
李大人是进士出身,又被列入苏门(苏轼门下),夫人还是状元郎的孙女,能教出如此才华的女儿,不意外。
但,这李**好像有点贪杯啊?
然而还未来得及劝诫,这些人就很快发现,李**岂止是有点贪杯,简直就是酒鬼。
毕竟李**现存45首作品(王延梯《漱玉集注》,附词未计)中,提到酒的就有23首,贯穿整个创作生涯。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兴致到了,喝!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不开心了,喝!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有点无聊,喝!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赏花品酒正相宜,喝!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心伤难寄,喝!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有酒就喝,有才华就让世人看到,这就是李清照。
取悦世界太容易,只需安于闺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可她就要一份自在,做个真的自己。
- 03 -
都活得板板正正,
日子还有乐趣可言?
1101年,18岁(虚岁)的李清照,嫁给了曾抄写过她词的太学生赵明诚。
说来也是很巧了,因为俩人的爹立场不同(李格非因是苏轼门下,被归类于旧党;赵挺之是与苏门的人直接交恶过的新党),本来可能要有缘无分的。
结果赶上了宋徽宗继位,想要在两派中间做和事佬儿。
赵明诚是早早倾慕李清照的才名,李清照也知道在京城一群纨绔中有一个喜欢搞收藏、格调又高雅被众多丈母娘盯上的赵明诚。
一有人提议,两家一拍即合,婚事就定下了。
李清照对赵明诚变成未婚夫这件事,也是十分满意的。 出嫁前的两首词,非常形象地记下了她的少女情怀。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怎么那么讨厌呢?
那我就先给你写信约个时间吧。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大清早刚在院子里打完秋千出了一身汗,都没来得及收拾呢,他就来了。
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要不先偷偷看几眼?
有点娇嗔,有点娇羞,还有着与一般闺阁女子不同地大胆和主动。
看不惯的吃瓜群众本来也想说点什么,但一想到和谐大方针,又咽下去了。
不过没过多久,李、赵成婚,李清照写出了更劲爆的作品。
《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洗了澡,化了妆,透明睡衣穿身上, 含情脉脉对着老公讲:今晚席子很凉哦!
吃瓜群众这次实在是忍不了, “不知羞耻”、“荒*放肆”,简直是道德的沦丧啊!从古至今,就没见过哪个大家闺秀写过这样的文字。
同期一文人王灼,更是直接说道: 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但李清照毫不在意, 婚姻里的爱情,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
闺房之乐懂不懂 ?生活情趣懂不懂?
大家都活得板板正正地,日子还有乐趣可言?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老公,你快说说,是花好看,还是我好看?
- 04 -
让自己活着贵一些
不提赵明诚还好,提到赵明诚大概只能让宋朝的吃瓜群众更加地痛心疾首。
作为男权社会的受益者兼维护人,赵明诚同学完全振不起夫纲。
婚前抄抄小词,暗许芳心就不说了,婚后不知道被李家**灌了什么迷魂汤,非要寻求灵魂上的契合。
很快,他把自己搞收藏的爱好成功复制到了李清照的身上。
于是二人有了共同的梦想,共同奋斗的理由——穷毕生之力研究金石学(赵明诚尤其痴迷古文字),并完成一本前所未有的专著。
但这项开销比较大的爱好,即使是赵家和李家这样在朝为官的家庭,负担起来也是很吃力的。
夫妻二人就一块过起了吃苦的日子,以省钱淘到更多的宝贝。
看到些稀有的古本,能抄就尽力抄写,省钱。
每到初一和十五,太学可以请假的时候,赵明诚就去把衣服当了换钱,再跑到大相国寺淘些碑文之类。
然后回到家,夫妻二人一起研究到废寝忘食。
志同道合、平等相处, 红颜、知己都是她。
这还不算,李清照还一点都不为老公的面子着想。
那是婚后的一次正面PK,当时赵明诚外出游学。
李清照很想他,就寄了首词,以抒相思之情。
词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赵明诚看后大为惊叹。
想着自己不能被老婆比下去太多,就花了三天时间,写下五十首词,然后夹杂着李清照这首一起拿给朋友点评。
不料,朋友看后,只说有几句写得着实是妙。
赵明诚问哪几句。
朋友答: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后百感交集。
此后,大家都知道了,他写词还比不上自己的老婆。 如果说,这次李清照还称得上是无意的。
那“赌书泼茶”,李清照绝对是有意而为之了。
那是二人在隐居青州时期,他们一边勤俭持家,一边收集整理,进行书籍的校勘、刻写。
兴致到的时候呢?就会玩些游戏。赌书泼茶就是其中之一。
譬如吃完饭之后,二人就煮上些茶,然后随便指着一本书说,某某页某某行记了什么。
答对了的,就先喝茶。
而每每玩这个游戏,赢的人还都是李清照。
于是,那个开心呀,笑得杯子有时都拿不稳,茶泼了出去。
作为一个太学生,连读书记文都不如自己老婆,赵明诚实在有失男人颜面。
吃瓜群众很是抑郁,可偏偏赵明诚陪李清照玩得不亦乐乎。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将李清照的作品带出闺阁。
《红楼梦》中,曾有这样一段: 宝玉想将姐妹们写的诗,拿出园子给别人看。好让别人知道她们的诗才。
宝钗却制止了,说这是女孩子私密的东西,怎能给外人知道。
那时的女孩子老老实实呆在后宅相夫教子才是本分,读书多了别人会怀疑你心思重、不安分。
为此还有典型例子以作警醒,像卓文君就听司马相如弹了下琴,就跟人私奔;蔡文姬才高,情史也复杂,嫁了三次之类。
识点字,明点理,平时衬托下丈夫的博学和伟岸,这才是读过书的女人该有的存在方式。
但赵明诚直接放弃了让李清照履行下闺阁妇人的义务,显示出了比现在的很多男士都强得多的气度。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动了情,会心甘情愿将条条框框打破。
爱情造就平等,赢得真正的爱情却需要自爱与自重。
不将就,不随意,不讨好,不委屈,让自己活得贵一些,所以李清照在婚姻中遇到了古代才女少有的琴瑟合鸣。
- 05 -
做人,最重要是为了开心
做事,尽力就无悔
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徽宗、钦宗被掳,北宋朝廷崩溃,史称“靖康之耻”。
当时整个北方皆陷于战乱之中,赵李二人的毕生收藏急需转移。
不幸赵明诚的母亲也在此时在江宁去世,赵明诚就先行南下奔丧,把善后事宜交给了李清照。
李清照挑选了15车古籍器物,亲自押运,在兵荒马乱中,经过陷落的城镇,经过淮河长江,历经数月,竟平安到达江宁!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文物迁徙的奇迹!
而家国沦陷中的男人们此时又在做什么呢?
新成立的南宋朝廷没有组织反攻,而是四处流亡; 守城的官员们不是比谁奋勇抗敌,而是比谁弃城跑得快。
非常遗憾的是,作为江宁知府,赵明诚思想不坚定,最终也成了弃城的一员。
对朝廷对丈夫行径感到耻辱的李清照,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为一个人,活着时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项羽能让人怀念至今,不正他顶天立地,至死不退江东。
而今这一个个怂包,哪还有点气概可言?
这就是李清照, 骨头里有硬气,日子再过得惨,心都不惨。
1129年,因弃城一直羞愧寡欢的赵明诚,病逝在赴任湖州的路上。
出发前,李清照问先行的赵明诚:而今兵祸连连,如果发生意外,这15车古籍器物怎么办?
赵明诚也知道,她一个女子想在乱世保下这么多宝贝实在太难,但那些孤本古器皆是他毕生所藏、心血所在,他的研究成果、想要传于后世的《金石录》还没写完。
几经思考,他对李清照说:
如果真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你先把用的、穿的丢了,再是书画卷轴,再是古器,但即使都丢了,独有“宗器”,你要随身带着,它在你在,它亡你亡。
是的,你没看错。
在赵明诚看来,“宗器”要比李清照重要。
而赵明诚在“玩物丧志”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变了。
他们的那些收藏,赵明诚后期简直要供起来,不能弄脏,不能弄折,不能随便放,到后来甚至都不能多翻,看完要立马还回去收藏好。
李清照却不这样想。
从她的别号“易安”也可知。
“易安”取自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本意就在寻求一种舒适的状态。
珍贵也好廉价也罢,东西还不就是拿来用的,其他也就是喜欢多少的差别。
而喜欢的、有用的,不正是要多多用起来吗?这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啊。把它们都供起来,日子照旧还要为它们担惊受怕的,这图什么啊?
所以在听了赵明诚那番等同于遗言的安排后,李清照心中早已有另一番逻辑。
人世三苦:放不下,忘不了,舍不得。
做人,最重要是为了开心;做事,尽力就无悔。 赵明诚看不开的事,她能看开。赵明诚心之所衷又能让他立身行道的,才是她该为他做的。
15车古籍器物,她尽力保存。 未完的《金石录》,她一定续完且让它传于后世。
- 06 -
敢于对自己负责
是好好生活最大的底气
带着众多行李,李清照踏上了漫漫流亡路。
据说,当时里面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单是器皿、被褥,就能供百人所用。
简直是行走的宝藏。但在乱世,身怀宝藏,就意味着恶狼环伺,你得需要自保。
李清照就准备投奔在洪州当官的亲戚。 结果一部分行李刚到,洪州被金兵攻陷,到那的宝贝全部丢失。渡江时,几船的书还莫名其妙丢失。
后来,她就跟着宋高宗赵构的流亡路线走,以为这样安全点。 结果,突然传起了赵明诚曾和金国通敌的流言,连赵构都知道了。
为给赵明诚洗掉脏水,李清照就把代表着国之重器的青铜器全部进献给了朝廷。
每次周转,也都会丢些。最后七零八落,只剩带在身边的一些书画。
没错,就是在所有文物里,赵明诚比较不看重的那些,却又是她喜欢的。 赵明诚放不下的那些古器、宗器,她要么进献了,要么丢了。
虽然丢的丢,但她也是已尽力了。
像流亡到绍兴时,房东欺她只是一女流之辈,偷了不少东西。
但她一外来户,人生地不熟,只能隐忍,悬赏以重金收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破家亡,天涯沦落, 她的心气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渐渐磨平。
是的,她有点想向现实低头了。
再加上自赵明诚去世,她大病一场,她希望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可以分担她的痛苦。
这时,张汝舟出现了。
这个口上抹了蜜的家伙,说出的话很让人开心。
他还懂得体贴人,李清照病时,他 都专门过去小心照顾着。
渐渐地,李清照相信了这是个可以当作老来伴的人。 于是,冒着有失妇德的嘲讽,两人结婚。
但谁料,没过几天,这人就现了原形。
他开始逼问李清照手里到底有多少好东西,见不如预期,就开始拳打脚踢。
李清照这下清醒了,收起想要做个菟丝花的心思。 这世上,谁都靠不住。除了自己,谁都带不来安全感。
于是,迅速收起眼泪与抱怨。 她要离婚,即使很多人在看笑话。
当时,宋朝有个特别奇葩的规定: 妻子告丈夫,不管什么原因,也不管对方有没有罪,女方都要坐两年牢。
张汝舟断定李清照不敢赌上自己。 李清照却不这样想,为了及时止损,坐两年牢又如何,总比搭上一辈子好。
递上和离状书的同时,李清照还递交了一份张汝舟曾谎报科考次数以谋取官职的档案!
(宋朝连考15次未中者可被照顾,破格录取!)
再加上自己第一才女的名号,此事闹到宋高宗亲自下令立案彻查!
最终张汝舟丢官、流放。 李清照得到赦免,只在牢里呆了9天。
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
安全感是要自己给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一个人要承担的, 自己对自己负责,生活才真正有意义。
至于别人的指指点点,爱谁谁。
- 07 -
活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史书没有记载,李清照具体于哪一年去世。
公认的说法,她大概活到了72岁。
在人均寿命533岁的宋朝(数据来源:《北宋人口死亡年龄研究—以墓志资料为研究中心》),称得上是长寿。
她后期作品多凄凉,很多人大概会觉得她的晚年生活是不是也很凄苦。
其实孤独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是如此。
对于李清照这种夫亡无子一人生活的文人,偶尔的伤情也在所难免。
但你要觉得她的生活只剩冷冷清清就大错特错了,她有的是事干,多的是风风火火。
她把《金石录》续写完,并将它呈送给了朝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赵明诚立身行道的梦想。
这本书在金石研究史上继往开来,时至今日,仍是文物鉴定、文史考察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赵明诚金石大家的身份,得到举世的公认。
闲暇的工夫,李清照还写了篇《打马图经》及自序。 一本极为正经,从学术角度和你讲怎样去赌的书。花样多,见效快,包教包会。
说到这,你可能不知道,李清照有一个隐藏身份——赌神。
她自己都说了: 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我赌了一辈子,每赌必赢,这是什么道理呢?
还不是就是因为我玩得精。
所以,她觉得她需要把的经验分享出来,和国乒“养狼计划”一个道理,孤独求败就没人陪玩了。
除了分享经验,她还发明了新的玩法,以巩固自己赌神的地位。
“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使自易安居士也。”
“博家之祖”,非我莫属,你们谁都别想抢!
大约是1150年,李清照69岁,这是她最后一次被正面记载在文献中。
当时她拿着自己珍藏的米芾墨迹,两次拜访米芾之子米友仁,请其作跋。
虽然我并不知道,临终时,李清照说了些什么。
但我想,当回首这一生,李清照肯定是一种满足的状态。
她爱过,经历过,感受过,遇到了很多欢喜的时刻。
她也没有活成世俗规定的样子,而是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写词论政,年少成名;
金石良缘,尊重平等;
诗酒花茶,有趣有雅;
千里护宝,有险有惊;
怒斥懦夫,敢说敢恨;
再嫁离婚,刚柔相济
……
她的每一步,都由自己主控。
她,以李清照,而不是赵李氏的名字, 靠自己一篇篇篇作品的累积。
不掺杂桃色绯闻,不必在男人们的社交场周旋,在男权社会,让再刻薄的男人,都不得不承认。
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说这话的,也是前面说她“荒*放肆”的王灼。
正是这样的自信与才华,让李清照毫不心虚的说出“自是花中第一流”。
古人称她: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 (《四库提要》)
近人则说: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 09 -
此花开后更无花
大概在李清照去世后的第40年左右,陆游接到一个邀请,为一孙氏夫人写篇墓志铭,其中有这样一段往事:
孙夫人年少时,是个远近闻名的小女神童。
李清照听说后,去见了她。
大概是非常喜欢,李清照立即表示,愿将毕生所学教给她。
谁料小女孩不愿意,说: 才藻非女子事也。
写词做学问怎么能是女孩子可以做呢?
如果说遗憾,我想这大概是李清照最大的遗憾。
在她所知的年代,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风风火火又有滋有味地活着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靖康之耻”发生在哪个朝代?
1明代
2北宋
正确答案:北宋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一:大家轮流跑
金朝悍然对北宋发起进攻,是在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但北宋之前就真浑然不觉?其实1125年六月时,北宋就已经收到了线报,得知金军正在厉兵秣马。但北宋高层“专家”们一番论证,竟认为金国立足不稳,要发动对北宋战争至少得准备三年。有了这缺心眼认识后,宋徽宗依然埋头忙着修他的宫殿花园,大宋上下歌舞升平,谁都没当回事。
到了这年十月,镇守太原的宋徽宗亲信太监童贯,终于嗅到了战争的气味。这位多年南征北战的悍将,主动派使者马扩去打听情况。谁知马扩到了金国后,立刻得到对方热情接待,吃的全是王侯等级的山珍海味。闹得马扩满腹狐疑,对我这么热情干嘛?却见对方满脸同情看着他:能多吃点就多吃点吧,这是最后一次招待您了。马上咱们就开战了!
其实,这个时候得知消息,对于北宋来说并不晚。毕竟童贯身经百战,太原更有他亲自摔打出的胜捷军,只要能坚定死战之心,以太原知府张孝纯的打气说,至少顶住金军进攻没问题。但童贯更算政治账:当年的“联金灭辽”战略是自己提出来的,一旦和金朝开打,不管输赢自己哪跑得了?还是跑路要紧。于是太原也不守了,连夜就脚底抹油逃窜。
如此不负责任,也叫北宋在猝不及防间,横遭金军暴力连击。可笑的是,宋徽宗开打前还满以为宋金友好,特意派使团去金国做友好访问。结果使团刚走到燕云地界,就被金军组团抓了俘虏。
歌舞生平的北宋王朝,迎来了挨打的厄运!
二:这事不赖我
宋徽宗是什么时候得知金人开战的?金国东路大军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发,一路横扫燕云地区。可北宋的各级文武大臣们,却是一直各种隐瞒,总以为金兵抢点东西就跑,能糊弄就糊弄过去。结果前线打的一塌糊涂了,宋徽宗还在兴高采烈准备他的祭天大典,满脑子以为天下太平。
直到十二月九日,驻扎幽州的宋军已经全数投降,刚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已经大多沦陷,金军铁骑亮起雪亮马刀,准备朝着汴京一路杀来时。眼看糊弄不下去的大臣们,这才给宋徽宗说了实话,果然吓得宋徽宗腿软。为了稳定人心,也只好先下个诏书检讨错误。但满篇诏书的主题,就是这些年来自己很辛苦,大臣们背着自己干了太多坏事。如今金军打到家门口这场面,真心不赖我哈。
▲宋徽宗像
而以《靖康传信录》记载,大难临头的汴京城,也当然没有因为宋徽宗这份检讨稳定下来。大臣们纷纷把自己的家眷派出去避难,一片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景象。
三:自己坏好局
做完自我批评的宋徽宗,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式退位,把金军兵临城下的烂摊,轻松甩给了儿子宋钦宗赵桓,自己以“太上皇”名义撒腿躲到了东南去。可怜被赶上皇位的宋钦宗,登基不到十天,就被金军兵临汴京,想学老爹一样跑路?每次想跑都被大臣李纲扣住,只能硬着头皮抵抗金军,不料血拼了七八天,竟还真抗住了。
事实是,当时长驱直入的金军,打到汴京时就已是强弩之末。以被俘的北宋官员沈绾的报信说,当时五万金军能战者已经不到一半。可金军最拿手的好戏,就是打肿脸充胖,明明自己打不下去,还硬撑着朝北宋狮子大开口,要北宋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外加尊金朝皇帝做伯父,捎带五百万黄金五千万白银赔款。就在讨价还价时,北宋的援军到了。
西军名将种师道的援军,不但接战就力挫金兵,而且还发现重要情报:金兵的尸体解剖开,肚腹里竟全是黑豆,也就是说,金军眼看要断粮了。可大好形势下,原先怂包的宋钦宗,竟又头脑发热,不顾种师道的反对,直接命令另一位将领姚平仲组织奇袭金军。按说奇袭这种事,讲的是兵贵神速,可在宋钦宗的坑爹保密措施下,奇袭发动三天前,消息就传遍了汴京城,闹的地球人都知道。宋钦宗还趁热打铁,在开宝寺树起“御前报捷”大旗,高调等胜利消息,也就是给金人通了消息。
这热情过头的后果,就是北宋奇袭部队一头扎进了金军包围圈,一战杀得大败亏输。北宋最好的一次击败金军的机会,就这么被宋钦宗玩坏。好在金军确实强弩之末,这下也是见好就收。汴京的第一次围城危机,总算勉强解围了。
四:不管太原,却管太学
金人第一次撤围汴京后,稍有军事眼光的人就知道,危机并没有解除,西路的金军还在攻打太原,金军更在筹划着秋季攻势。北宋要想活命,唯有紧锣密鼓备战。
可松一口气的北宋,却开始瞎折腾。跑了一圈路的甩锅侠宋徽宗跑回来后,开始和宋钦宗勾心斗角。劳苦功高的李纲也被各种排挤。甚至各种秋后算账都开始了。汴京城民谣《十不管》里更有辛辣讽刺:不管太原,却管太学。
何为“不管太原,却管太学”当时太原那边正在浴血奋战,汴京城的太学里,却在忙着找后账。北宋理学家杨时整顿太学,不去想怎么抗敌报国,反而破口大骂改革家王安石,咬死了是王安石变法导致了这场大祸,还高声疾呼要把万恶的王安石牌位从孔庙里搬出来。这下自然点了炮,惹得北宋官员们吵成一团。本该集中精力狠抓的国防工作,这下变成了没人管。
何止是太原没人管?就连金军之前攻打汴京时,在汴京城外支起的五百多个炮架,竟然当时也没人管,连拆收的人都没有。后来金军再杀来时,还是用着第一次攻打时的炮架,一顿猛轰攻打汴京。
如此瞎折腾,待到金国攻克了太原,以更强的力量攻打汴京时,汴京再也无法活命。瞎指挥的宋钦宗,也终于在1127年1月9日,蒙受了城破被俘的厄运。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外加满朝北宋大臣妃嫔宫女,全数被金人组团抓了俘虏。是为北宋王国耻辱一幕:靖康之耻!
可笑的是,哪怕到了去金营送降表时,宋钦宗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在金营里得到金军主帅粘罕的热情款待,还受宠若惊说要送财宝给粘罕,没想到粘罕哈哈大笑:现在汴京是我的,汴京城的一切是我的,你还有什么能送的?都当了亡国奴了,你还在这里充大方?
如此冰冷现实,也令宋钦宗在送完降表后,面对汴京城里的满城百姓,当场哭的昏天黑地。汴京全城也哭声震天。只是,晚了,浩劫,就要来了!
靖康之耻发生在哪个朝代
本文2023-10-29 18:42: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