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打仗时受了刀伤怎么治疗,会缝合伤口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古代人们打仗时受了刀伤怎么治疗,会缝合伤口吗?,第1张

古代是属于冷兵器战争时代,东汉末年三国初开前的所有时代皆是打仗受刀伤,只要不是皮外小伤,都避免不了死亡;末年之前的年代无实质医学医治打仗时留下的刀伤,至于缝合伤口更是无此条件,医学与工业在当时被局限。

古代人们打仗受刀伤怎么治疗,我个人细分了治疗“两个阶段”

第一个治疗阶段,直击战争的残酷,与无解治疗,更无缝合伤口一说;这个阶段是夏朝至玄汉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只要打仗受刀伤都是无解,除开个别小伤,士兵皆是无法治疗最后都由感染致死,当时面对这种刀伤的治疗只有简单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治疗方式,简单清理、包扎;由于医术还无法达到缝合,后期如果不发生感染,即可存活;如果伤口创面大,后期肯定感染,感染后引发的高烧会造成坏死症状,这种,几乎判定死亡了,存活下来的概率极低。

第二种治疗方式,简单清理、包扎、烙铁;这种方式是用在将领身上,普通士兵是无暇用烙铁烫焦伤口,为什么?第一,士兵众多,无将领重要;第二,洛铁不是一般汉子能承受得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但伤害性太大,多数人意志不够坚定,往往使用烙铁还没达到效果,就已经死亡。

烙铁:防腐、防感染、消毒、止血,但效果甚微,对于古代,即便甚微,也要这样做,因为这是唯一能做的。古代东汉末年后开始有效治疗刀伤以及开创缝合伤口

第二个治疗阶段,是东方末年的三国初期,这个阶段打仗受的刀伤开始有效治疗,不再“受伤即死”阶段,当时的医疗由于华佗的首例发明“麻沸散”,在打仗中颇见奇效,以及世界首创手术外科医疗技术,为当时的战争和疫病起到了至关重要。

可以这样说,这个治疗阶段才开始真正地让打仗减少死亡;据《志恠》记载,当时医术已经由华佗达到枪头化酒的地步。

当时打仗治疗医术已经可以达到医药治疗刀伤、花椒止血、这些实质不伤害本体的医术,至于缝合伤口也是由华佗后来开创,用于手术后处理伤口。

花椒温中止血、止痛、生肌、防腐。《尔雅》《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均有相关记载。

这也是我将打仗受刀伤如何治疗分为两个阶段观点,由两个治疗阶段总结来分析当时如何治疗刀伤,以及后来的缝合伤口;如果历史不是很多医疗技术后期不知所踪不能得以传承,可能在治疗刀伤上会更好,只是可惜包括华佗的《青囊经》都佚失。

目录 1 拼音 2 蒌叶的别名 3 来源 4 性味 5 功能主治 6 蒌叶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蒌叶 1 拼音

lóu yè

2 蒌叶的别名

蒟酱、青蒟、芦子、大芦子、槟榔蒟、槟榔蒌

3 来源

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蒌叶Piper betle L,以全株或茎、叶入药。全株及茎叶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4 性味

辛、微甘,温。

5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气化痰,消肿止痒。用于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风湿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肿;外用治皮肤湿疹,脚癣。

6 蒌叶的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煎水候温外洗,脚癣可浸泡。

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古籍中的蒌叶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果部

一片;外用细锻石以水调如稀糊,亦预制待用。用时以蒌叶一片,抹锻石一二分,入槟榔一片,裹而嚼服。盖滨榔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大腹子

》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二说,则大腹子与槟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蒌油

瘴疠,治病亦伙,惟西洋人有之。治手足红肿或疼,以蒌叶油揉擦,用布包裹,滴耳治耳痛;刀伤伤,以棉花浸蒌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果之五]葡萄

珍曰∶葡萄,折藤压之最易生。春月萌苞生叶,颇似栝蒌叶而有五尖。生须延蔓,引数十丈。三月开小花成穗,黄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王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英文名 6 象皮的别名 7 象皮的处方用名 8 出处 9 象皮的来源 10 象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象皮的原动物形态 12 象皮的产地 13 象皮的生药性状 14 象皮的鉴别 141 显微鉴别 142 理化鉴别 15 象皮的炮制 151 象皮的炮制方法 1511 象皮 1512 滑石粉炒象皮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贮存方法 16 象皮的性味归经 17 象皮的功效与主治 18 象皮的化学成分 19 象皮的药理作用 20 象皮的用法用量 21 象皮的使用禁忌 22 象皮组方精选 221 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者 222 治烂孔收小者 23 古人论述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象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象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象皮 1 拼音

xiàng pí

2 英文参考

an elephant skin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rubber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orium elephatis [朗道汉英字典]

Elephant Hide [中华本草]

3 概述

象皮为中药名,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或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 Blume去毛后的干燥外皮。呈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等,皮厚1~25c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暗灰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和疏松不等的皮肤皱褐,有时可见棕色长短不等的粗毛,内表面较粗糙,灰**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半稼明,表面颗粒凸凹较钝,质坚硬,味咸微腥。滑石粉炒象皮为卷曲片状,黄褐色,体鼓胀,质酥脆,气香;粉末呈黄褐色,气香[1]。

象皮味甘、咸,性温,归膀胱、脾经,具有止血,生肌,敛疮的功能[1]。象皮质坚韧而厚,一般不生用[1]。其制品(如滑石粉炒象皮)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

象皮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1]。

4 拼音名

Xiànɡ Pí

5 英文名

《中华本草》:Elephant Hide

6 象皮的别名

亚洲象、印度象、灰象皮、白象皮、灰象皮、白象皮、象皮(《中华本草》)

7 象皮的处方用名

象皮、制象皮[1]。

8 出处

《中药大辞典》:《医学入门》

《中华本草》:出自《开宝本草》。

9 象皮的来源

《中药炮制学》: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或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 Blume去毛后的干燥外皮[1]。

《全国中草药汇编》: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的皮,以去毛的干燥皮入药。将象皮用水浸泡3天,刷净,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片晒干。

《中药大辞典》: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皮。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非洲象的皮亦同等入药,产于非洲。

《中华本草》: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cphas maximus Linnaeus的皮。

10 象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中药炮制学》:剥取象皮后,除去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方块,干燥[1]。

《中华本草》: 剥取象皮后,去掉筋膜油脂,洗净,割成长块晒干。

《中药大辞典》:剥取象皮后,去掉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块,晒干。

11 象皮的原动物形态

《中药大辞典》:亚洲象又名印度象。体躯庞大,高达25米,体重35~6吨。头长大,前额凹,颈短。鼻长,可垂地,能伸缩自如,圆筒形,下部较细,鼻孔在末端,前缘有一肉突。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可达15~18米,称"象牙"。眼很小。耳极大,向后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壮,圆柱状,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末端有一圈圆形的鬃毛。皮厚而有褶纹,全身生育稀疏的粗毛,肤色苍灰或棕灰色。野生者色较淡。多栖于湿度较高的热带森林中;群居生活,无固定住所。主要食物为董棕、野巴蕉、树叶、嫩刺竹的尖端,有时也吃谷物及瓜类。亚洲象的肉(象肉)、骨(象骨)、牙(象牙)、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象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中华本草》:亚洲象,身体头庞大,体高可达25m,重可达56t。头长大,前额凹,颈短。耳较大,似蒲扇,向后遮盖颈部两侧,眼睛小。鼻吻呈圆筒形,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筒形,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鼻孔,杯口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达1518m,全齿呈圆锥体状,每对象牙重约20kg。四肢粗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褐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

12 象皮的产地

《中药大辞典》:亚洲象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我国云南南部等地。

《中华本草》:亚洲象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湿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地带。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觅食,爱吃野芭蕉芦类、棕叶芦、董棕、各种竹类。亚洲象分布于亚洲南部各国,我国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数量不多。多为人工饲养,亦为野生。

13 象皮的生药性状

《中药大辞典》:象皮为干燥皮块,大多呈长方形及方形,亦有形状不规则者,大小不等,厚O5~2厘米。外表面浅灰黑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有时可见棕黑色长毛及多少不等的皱纹。内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及皱纹。质坚硬。切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薄片半透明。气微腥。以干燥、片大、皮厚者为佳。

《中华本草》:象皮呈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等,皮厚1~25c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暗灰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和疏松不等的皮肤皱褐,有时可见棕色长短不等的粗毛,内表面较粗糙,灰**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半稼明,表面颗粒凸凹较钝,质坚硬,味咸微腥。

14 象皮的鉴别 141 显微鉴别

《中华本草》:切面观分为表皮层及真皮层。表皮层又分为3层,外层角质化,灰白色半透明;中层细胞排列较疏松,浅**;内层细胞排列紧密,深黄棕色。真皮层宽广,灰白色可见树状肌纤维。

142 理化鉴别

《中华本草》:

(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浓缩至2ml,供点样用。用毛细管将点样液点于滤纸上,喷05%茚三酮液,110℃烤后,有紫色斑点;喷02%引哚醌试液,出现蓝黑色斑点。

(2)薄层色谱,样品制备同前。分别吸取(1)点样液及对照品β谷甾醇,点样于同一硅胶G05M(青岛海洋化工厂)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展开15cm,喷以1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烘烤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15 象皮的炮制

宋朝有锉皮火炙(《疮疡经验全书》)法[1]。

明代有炒(《增补万病回春》)、砂炒(《证治准绳》)、酒炒(《寿世保元》)[1]。

清代主要有制炭(《本草汇》)、煅(《外科大成》)、酥拌炙(《洞天奥旨》)、焙(《串雅外编》)等方法[1]。

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151 象皮的炮制方法 1511 象皮

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刷干净,置火上烘烤至软,切成小块[1]。或置水中浸泡,捞起浸润,或蒸软,趁热切成薄片,干燥[1]。

1512 滑石粉炒象皮

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象皮块或片,炒至鼓起,呈黄褐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后碾成细粉[1]。

每100kg象皮,用滑石粉40kg[1]。

152 成品性状

象皮为不规则的小块或片状,外表灰褐色,皱缩,具毛;内面黄白色,质坚韧[1]。气稍腥,味微咸[1]。

滑石粉炒象皮为卷曲片状,黄褐色,体鼓胀,质酥脆,气香[1]。粉末呈黄褐色,气香[1]。

153 炮制作用

象皮质坚韧而厚,一般不生用[1]。

滑石粉炒后质地发泡酥脆,便于粉碎[1]。临床多用其制品[1]。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如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的象皮散(《外科证治全生集》);生肌收口的六和散(《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

15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防蛀[1]。

16 象皮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象皮味甘、咸,性温[1]。归膀胱、脾经[1]。

《中华本草》:象皮味甘、咸、性温;归心、脾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象皮味甘、咸,性温。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无毒。"

《本经逢原》:"咸,温,无毒。"

《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本草再新》:"入脾经。"

17 象皮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象皮具有止血,生肌,敛疮的功能[1]。一般不生用[1]。其制品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如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的象皮散(《外科证治全生集》);生肌收口的六和散(《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

《全国中草药汇编》:象皮具有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疮疡久不收口。

《中药大辞典》:象皮具有止血,敛疮的功效。治外伤出血,及一切创伤、溃疡久不收口。

《中华本草》:象皮具有止血敛疮、祛腐生肌的功效。主外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褥疮。

《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本草纲目》:"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疮不合。"

《本草新编》:"专能生肌长肉,定狂,止呕吐。"

《本草再新》:"治湿痹。"

18 象皮的化学成分

《中华本草》:皮及肉含肌球蛋白(myosin),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rtopomyosin),血红蛋白(hemoglobin),肌酸(creatine)。三甘油酯中棕榈酸(palmitic acid)含量高,维生素含量较高。

19 象皮的药理作用

《中华本草》:象皮具有止血和对创面有保护作用。

20 象皮的用法用量

《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适量,研粉敷或熬胶涂。

《中药大辞典》: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中华本草》:外用:适量,熬膏巾;或研末调敷。内服:入丸、散。

21 象皮的使用禁忌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疮疡脓毒未尽者忌用。

22 象皮组方精选 221 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者

猪身前蹄扇骨十两(煅炭研粉),象皮(炙炭存性研末)一两。和匀同贮,凡烂孔如掌大者,掺上收小,后用六和散敷。(《外科全生集》象皮散)

222 治烂孔收小者

海螵蛸、水飞龙齿、象皮(煅存性,研极细)、血竭、乳香、轻粉各等分。共研细末收贮,或干掺,或用鸡蛋熬油调拂。(《外科全生集》六和散)

23 古人论述

《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本草纲目》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疮不合。

《本草新编》专能生肌长肉,定狂,止呕吐。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柏树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生境分布 26 性状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柏树叶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柏树叶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柏树叶 1 拼音

bǎi shù yè

2 《辞典》:柏树叶

21 出处

《分类草药性》

22 拼音名

Bǎi Shù Yè

23 来源

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叶。全年可采,剪取枝叶,阴干。

24 原形态

柏木,又名:香柏(《三辅旧事》),香扁柏、垂丝柏、扫帚柏、白木树、密密松、扁柏、垂柏、柏青树、宋柏。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直径可达1米。树皮平滑,灰褐色,枝条下垂。叶鳞片状,交互对生,紧贴枝上,呈卵状三角形,生于幼树或老树壮枝上的呈线形或锥形,3或4枚轮生而广展,先端长尖稍开展。花小,单性,同株,顶生;雄花序**,对生成椭圆形,雄蕊通常8。球果木质,球形,具短柄,直径8~12毫米,褐色,鳞片8,盾状,镊合状排列,背面有短尖的小凸体,每鳞片具种子3。种子卵形,稍有翅。花期4~5月。果期6~9月。

25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公路旁、古墓和庙宇等处常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26 性状

枝叶呈树枝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紧密贴生于小枝上,但在较大的枝上,叶尖不紧贴而成刺状突出;叶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小枝棕褐色。质脆,易断。气淡,味涩。

27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苦涩。"

②《重庆草药》:"味苦辛,性温,无毒。"

28 功能主治

治吐血,血痢,痔疮,烫伤。

①《分类草药性》:"和血。治肠风痔肿,痢疾,吐血;兼涂小儿肥疮。"

②《重庆草药》:"止血生肌,治刀伤。"

③《广西药植名录》:"治咳血,心气痛,筋缩症。"

29 柏树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210 附方

①治吐血:柏树子、柏树叶。打粉,兑酒吃,每次四钱。

②治小儿肥疮:柏树嫩叶打粉(或煅打粉),调油涂(洗净后涂)。

③治刀伤:柏树嫩叶,嚼烂敷。(①方以下出《重庆草药》)

④治蛇伤(目光复视):柏树叶二两,香附全草二两。米泔水煎洗伤口。(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烫伤:柏叶捣汁搽。(江西《草药手册》)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柏树叶的方剂 五神丹

音:wǔshéndān《疡科选粹》卷七:组成:柏树叶、鱼腥草、皱面草、草决明、地松节各等分。主治:

瓷药散

ǎn处方:白瓷药1两(细研),柏叶1两(微炙),柏树细枝1两(锉,炒黄),茴根1两(锉)。制法:上为

掞瘴散

ot;疡医》卷二:方名:掞瘴散组成:柏树皮(去外面粗皮)、侧柏叶各等分。主治:疔疮瘴毒溃烂成疮用法用

神柏散

。《松峰说疫》卷五:方名:神柏散组成:庙社中西南柏树东南枝(晒干)。主治:瘟疫。用法用量:每服2钱,

松脂膏

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三○○:方名:松脂膏组成:柏树上白胶1两,松脂1两,黄蜡半两。主治:肉刺。用法

更多用到中药柏树叶的方剂

古籍中的柏树叶 《疡医大全》:[卷十八颈项部]瘰门主方

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灯心汤下。内消瘰柏树叶捣烂敷核上,以炒盐熨之,一日三五次,以消为度。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心小肠部通治诸般恶虫咬]毒蛇咬

,以水磨少许敷咬处;又为细末,酒服之。又方,用柏树叶、鱼腥草、地松节、皱面草、草决明共一处研细,敷

《寿世保元》:[卷十灸法]定例

必发。若气血虚弱者调之以药饵。一灸后疮未发。宜柏树叶贴之。一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事。远七情

《文堂集验方》:[卷四]外科

烂。醋调稀入指浸之即愈。如因蛇蕈毒瓦斯触痛。以柏树叶同蜜捣烂敷之。〔指义生毒〕名鸦翅。用蛇瓢草捣烂

《惠直堂经验方》:[附急救门]解钩吻毒方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断指的方剂 2 治疗断指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断指 1 拼音

duàn zhǐ

2 注解

断指 病名。 ①指因外伤而指断者。见《外治寿世方初编》。有:“误断指头,降香研末掺之,包以丝绵七日。忌落水冒风……。又真苏木为极细末掺于断指间接定,外用蚕茧包缚牢固,数日即如故。” ②指调疽之色黑无脓者,亦名断指疔,因该病可致指断,故称断指。出《外科大成》卷二。治宜以温阳通脉,活血祛瘀为主,晚期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截去患指以泄其毒。详见脱疽条。

治疗断指的方剂 金疮奇验续指方

血竭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续筋接骨。主金疮断指。用法用量:敷患处。摘录:《急救应验良方》

接指方

末。功能主治:指断,及其余皮肤刀伤。用法用量:敷断指间,外用蚕茧包缚定固,数日如故。摘录:《医统》卷

地奥心血康胶囊

拼音:dìàoxīnxuèkāngjiāonáng英文:di’aoxinxuekangcapsule

更多治疗断指的方剂

治疗断指的中成药 地奥心血康胶囊

拼音:dìàoxīnxuèkāngjiāonáng英文:di’aoxinxuekangcapsule

更多治疗断指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断指 《疡医大全》:[卷三十七急救部]金疮门主方

锉屑,炒黑色,各等分)研匀,掺于伤处,扎定。刀伤断指、臂者俱可接整。降香(烧末,过者六两)荔枝核(炒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手部]调疽

肺热生,如粟如李青紫疼,六日刺出脓血吉,黑腐延蔓断指凶。注此证生于手大指,由肺经积热而成。初如粟

《外科心法要诀》:[卷八手部]调疽

肺热生,如粟如李青紫疼,六日刺出脓血吉,黑腐延蔓断指凶。注此证生于手大指,由肺经积热而成。初如粟

《本草撮要》:[卷二木部]苏木

上冲。得人参治败血乘虚入肺。挟虚气喘垂危。若刀斧断指。以末敷之。外以蚕茧缚好即接。虚甚无瘀滞者忌服。

《普济方》:[卷三百十一折伤门]伤折疼痛(附论)

张汤的出身与童年

西汉初期的官吏总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称为文吏;另一类是学习儒家经典而入仕途的知识分子群体,可概称为儒生。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统的六经之学,但深谙政治惯例,通晓法律事宜,熟知技术性业务,是人主眼中的“武力有功之臣”,其施政采用法家实用主义学说,直接秉承最高旨意,严刑峻法,打击盗贼豪强及一切不利于皇权统治的力量,后世称他们为“酷吏”。后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疾苦,笃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宽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务,不适应官场规则。其施政坚决依照儒家学说,发展生产,施行教化,致力于社会的安定良态,后世称他们为“循吏”。〔1〕文吏与儒生之争,既有政治分歧,也因私人生活,汉武帝时代尤为激烈。而张汤就是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张汤,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地区)人,具体出生年份不祥,约为汉景帝中期,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幼年的生活环境对其一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潜意识中的刺激通常于悄无声息之中深刻地改变性格,而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命运。中国民间谚语也有“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里记有这样一件发生在张汤幼年时的小事,其中反映出的诸多信息将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张汤及以其为代表的酷吏群体的心态。

“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2〕

以职业风格治家的张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发脾气,用竹板、荆条“笞”汤,体罚儿子。请注意,笞刑是古代中国常见的正规刑罚之一。〔3〕受了委屈而又倔强的小张汤掘地三尺捕获盗鼠后,并非出口恶气一杀了之,而是一本正经地自设公堂,传布文书,刑讯定罪,最后宣读判决,将老鼠处以极刑,磔(肢解暴尸)于堂下。再请注意,磔刑是远古残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语“五马分尸”。〔4〕担任公职多年的父亲见证情景,也得“大惊”,从此发现了张汤的天赋,让他助理代案,专写司法文书。(关于汉代诉讼审判制度,文献记载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传》及张汤审鼠这一段。)〔5〕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张汤自身的兴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对他的专业培训,都使他非常适合担任“刀笔吏”职务,从事司法工作,这与他后来能位列三公、成为御史大夫关系极大;其次,张汤小小年纪性格中残忍冷血的一面已初显端倪,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其后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6〕但同时也为其一生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 从小县吏到御史大夫

张父死后,张汤顶班当了多年长安吏。他的政治发迹,先是因为救助过周阳侯田胜,而被引见朝中贵族,在当时名酷吏宁成手下任职。接着攀交上田胜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荐给汉武帝,提升为御史。张汤仕途上的崭露头角始于公元前135年的陈皇后巫蛊案。皇后陈阿娇(成语“金屋藏娇”的女主角)为与美人卫子夫争宠,召集巫婆于后宫施法念咒。武帝下令严查此事。张汤借机发挥酷吏本色,网罗无辜。“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7〕被牵连者达上千人。既而陈阿娇被废,卫子夫新立为后。因办案有功,张汤升职为太中大夫,从此为武帝所赏识一路青云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张汤与私交甚好的酷吏赵禹(成语“一意孤行”的主角)合作,根据武帝政治的现实需要,共同制订修改各种国家律令。其主要作为有:恢复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作见知故纵之法,即官吏获知犯罪行为后必须举告,对应判刑的罪犯必须严格执行,对当地动乱必须严厉镇压,否则以重罪论处;编《越宫律》二十七篇(今佚)。关于宫廷警卫制度,是汉律六十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律令的共同特点是“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8〕即务必使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官吏尤为严格。这使得文景盛世以来宽厚立法的趋势被逆转,汉法的发展从此严酷苛密化。

此时,武帝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罢百家尊儒术,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张汤恰时投机,一边上书请求选派儒家博士为廷尉史,辅助自己办案,一边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询已还乡退隐的董仲舒,以其意见为重要的审判依据。从此狱吏断案,多应朝廷旨意,附会古人之义,言必六经“公羊”,史称为“春秋决狱”,这既促进了法律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两汉经学化的开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刘安(古籍《淮南子》的编著者,成语“鸡犬升天”的主角)、衡山王刘赐谋反,事败自刭。廷尉张汤主审这场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机铲除宿怨,穷追狠治大显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9〕张汤遂于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进爵,功成名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张汤的飞黄腾达,首要原因在于他成功前谦卑待人、广交朋友、编织关系网,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史记•酷吏列传》上说“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已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虽然有意见,但是表面还要做足功夫,营造氛围,对富豪高官们仰慕推崇,毕恭毕敬,“与长安富贾交私,收交天下名士大夫……至于大吏,内行修也;送请诸公,不避寒暑”。于是“虽用法深意不专平,然得此声誉”,尽管问题不小,却被权贵褒奖,获得良好名声。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张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张汤的一言一行从武帝角度看去,无不是唯皇命是从,绝对效忠,绝无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理所当然的重用他,赋于他大权。而事实上却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也就是说,张汤断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讨厌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罚;遇上武帝喜欢的,就寻找借口法外开恩;遇上武帝不关心而与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审到底,以排挤仇家为政绩,在维护皇权的幌子下最大程度的扩张己欲。“虽文致法,上财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名义上万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其实最终决策权却完全被张汤个人意志所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张汤的成功所依靠这两个因素也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位列三公后的张汤自恃有皇帝宠信,多行分外之职,权势远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决之。他在朝堂上高谈阔论国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废食迟不退朝,众臣皆不得归;因病不能上朝时,武帝竟御驾专程前往张府看望,隆贵到如此地步。汉匈间长年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为解决财政危机,武帝令张汤主管经济改革,策划国家与百姓争利,负责制造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实施盐铁用品专卖法案,到处张贴缉拿令,严刑打击豪强富贾,酷法压迫平民弱势,〔10〕全国被搞的通货膨胀,骚动不堪。

而就在这个时候,经武帝默许,张汤又亲手制造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为严重的冤狱之一——腹诽案。以廉直闻名,任九卿之一的大农令颜异因对张汤以一张白鹿皮置换四十万钱的经济法案持有异议,得罪了汉武帝。主持变革大计、善察政治风向的张汤与颜异有旧怨,便借口颜异曾在下属批评朝政时“不应,微反唇”(无语,只动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诽,论死”(没说话但在心里诽谤,应该处以死刑)。〔11〕武帝批准,颜异即被处死。腹诽案可以说是千古奇冤,竟纯以猜度主观判定政治犯,这个恶劣的先例比南宋岳飞“莫许有”、明于谦“意欲罪”在时间上还早了上千年。其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皇权专制势力滔天,官民人人处于恐怖之中,“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谄良取容矣”,腹诽被公然地搞成了能类推的罪名,众臣也得谄颜保身附和。至于改革大计,为政时不听众议不思后果,打击伤害面太广,必然造成对社会的严重损害。“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以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12〕到了这个万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经济危机已被人为恶化成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如同不义的辉煌总逃不过惨淡的收场,张汤的飞黄腾达也快到尽头了。

四 四面楚歌无路可走

张汤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於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13〕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14〕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有转机,正准备长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与成语“请君入瓮”有神似之处)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他。张汤自杀了,面对下葬事宜,张母之所以正气懔然地说了些我们不能理解的怪话,我想大概是因为在她眼中儿子一贯是清廉正气尽心为公的吧。

实际上,张汤之死是政治斗争的残酷结果,是作法自弊罪有应得的下场,是古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再印证,谈不上什么恶言诬陷。首先,张汤大权在握后,翻脸无情、广结仇怨,致使众臣群起围攻,再无人为其说话,失去了以前牢固的官场基础。丞相府的三长史朱买臣等人都是平民文士出身,曾位居张汤之上,“而汤为小吏,跪伏使买臣等前”。等到他们获罪降职后,风水轮流转,“(朱买臣)见汤,汤坐床上……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吏素贵,常凌折之”,冤家对头间已是易结不易解了。其次,怀着“何世患无才?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15〕的人才工具论的汉武帝,为人喜怒无常,随心所欲,做事治国常不计后果,一旦反悔便大走极端。在对待张汤案时,先是毫不留情,不容解释,一心治其死罪。等到终于如愿了,突然听闻张汤家贫薄葬,就立刻掉转方向,一口气又杀了三长吏,逼死丞相庄青翟,金口赞许了张母,再提升张汤之子张安世的官职,就算是拨乱反正给张汤正式平反了。孰不知这很可能是一场政治案件还没弄清,紧接着又制造了另一场也说不清的冤假错案。以武帝一贯的政治言行和后来的历史观之,他对张汤有保留的“信任”与所谓的“惋惜”,在关键时刻是不可靠的,一旦遭遇其他重大政治斗争,必要时还会弃之为牺牲品。

《史记•平淮书》载“是岁也,张汤死而民不思”,张汤本来也就没为民众做过多少有益之事,留给平民百姓的恐怕只有严刑峻法带来的肉体与心灵上永远的伤痛。他所做过的违法乱纪的罪行,只怕依他自己制订的汉律也是要严惩不怠祸及全族的。整个事件里最值得称赞之处在于,张汤虽然全公费开支,但从政数十年,一度掌控全国财政大权,却能不贪污索贿,以至家中清贫如许,真是难能可贵,在这一点上足为廉洁表率,或许这就是张母内心深处儿子正直形象的来源。

纵观这场高层大内斗,真可说几乎无对错之分,朝中各臣在揣摩皇帝心意互相倾轧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地徇私枉法。在张汤一心陷害别人时,别人也在相机报复,一有机会,双方就借机发挥大肆发难,一场新的政治大风暴又凭空从天而降。其结果却不仅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无辜他人,殃及下层百姓。这既是封建政治的黑暗无情,也是皇权制度下的丑恶与无奈。

五 张汤与武帝的历史教训

张汤死后,武帝继续重用酷吏治国,《史记•酷吏列传》所载十一名酷吏,竟有九位都是武帝时的,义纵、王温舒、减宣、杜周等人相继担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职,搞得冤狱遍天下,民变起八方,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国家处于一片腥风血雨中。《汉书•刑法志》记“(张汤死)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网寝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章,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司马迁也评论说,张汤虽“深刻”,然相比之下“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还能“知阴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自张汤死后,网密,多诋严,官事浸以耗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上有所好,下必甚矣,酷政蔚然成风,酷吏盈满天下,而张汤的继任者们只会一无是处祸国殃民,“何足数哉!何足数哉!”〔16〕张汤一生以悲剧告终,这是武帝统治下他的必然命运。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雄才伟略却也好大喜功、黩武嗜杀的封建帝王。他在位五十年间,开疆拓土建立不朽功业、确建中国三千年“秦皇汉武政治架构”的同时,随意发动战争,任意制造大规模冤案,严刑酷法维护统治,挥霍了其祖父与父亲“文景之治”四十年多来的社会财富,导致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苦难,“海内虚耗,户口减半”,〔17〕全国人口减少一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18〕武帝时共十三位丞相,不得善终者九位。至到最后“巫蛊”案刚愎自用听信谗言,逼死皇后(卫子夫)、太子、皇孙,才痛然恍悟,察觉自己于国于民为祸甚大,晚年“轮台思子悔过”下罪已诏,决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任用贤良,以赎己罪。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暴君必然制造酷吏,二者互相利用互为依靠。酷吏在争宠内斗的同时,又提携互助共同营造暴政;不酷者反而被异化为官场公敌难以作为。仅以张汤为例,他师出酷吏宁成,与酷吏赵禹交好,最终也被酷吏减宣围攻。而酷吏尹齐、杜周、王温舒都曾先后为张汤属下。张汤对他们甚为欣赏,多次称赞尹齐“廉武”,数次进言杜周“无害”,〔19〕大力提拔王温舒。三人由此官至御史,在张汤死后倍受重用,“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施政残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说是惹得人神共愤,当然也都如张汤般咎由自取,难逃政治牺牲品的悲惨下场。

在酷吏大量培养酷吏的同时,循吏与酷吏间斗争也一直未停止过。匈奴曾来请求和亲,儒生博士狄山反战主和,斥责张汤等酷吏“诈忠”,结果被武帝公然借匈奴人之手杀掉,“自是以后,群臣震摄,无敢忤汤者”。〔20〕唯一敢当面反对张汤批评武帝的只有大臣汲黯(成语“后来居上”的主角)。汲黯为人刚正,言行磊落,曾被武帝誉为“古之社稷之臣”。张汤初任廷尉时,汲黯就认定其必为祸及天下,多次在皇帝面前痛斥张汤,经常与张汤在朝堂上争论国家大事。张汤辩论注重咬文嚼字,于细微处反复纠缠;汲黯尽管义正言辞,坚守原则,但也无法驳倒对方。张汤为此“深心疾黯,欲诛之以事”, 武帝也厌烦汲黯逼迫其外调异地。汲黯临走前,对大行李息忠言直告:

“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21〕

事实证明,汲黯这段话政治预见性极强,对张汤及酷吏群体的分析深刻到位。可李息“畏汤,终不敢言。后张汤果败”。事后逐渐认清张汤真面目的武帝听闻此言,认为张汤之所以横行,正是李息这类人懦弱纵容,“抵息罪”,将李息严惩,又提升了汲黯的官职,作为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酷吏赵禹在张汤死后,一改以往“酷急”作风,晚年“治加缓,而名为平”,在一片酷吏的杀罚声中反而有了“据法守正”的好名誉,也得享天年终老于故土。〔22〕而张汤之子张安世为官也与其父迥异,昭宣二朝位居重臣,却明哲谨慎,施政宽厚,多与人善,生活方面是家传的廉洁简朴,封侯加爵家资万贯,依旧是身着夫人亲自为其纺织的衣衫(也有史家评论其有世故作秀的嫌疑)。最终“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23〕,发展为显赫非凡的名门世家。我想这其实都是前车之鉴,血与历史的教训吧。而张氏一家数代从事法吏工作,则是中国古代律学家族世袭化的开始。

《史记•酷吏列传》开篇引孔子语“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史记•循吏列传》前言也说“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我们知道,反暴政颂仁义是《史记》的核心指导思想,《循吏列传》正是作为《酷吏列传》的对比面而出现的。西汉酷吏集现代公安、检察、法院三大国家机构职能于一身,权力直出最高统治者,几乎不受任何制约。酷吏在治乱的过程中打击豪强盗贼,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决定作为封建皇权的私人统治工具,对国家社会终究是弊大于利的。一味偏私以刑治民的古代法家学说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须知绝对的权力只会导致绝对的腐化,这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治国之道应当同时加强道德建设与法制完善,善法面前不分阶层人人平等,才能顺利创建出和谐社会,而这也就是现代法治远胜于人治的地方。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汤时代的历史值得我们后人沉思之处太多了。

古代人们打仗时受了刀伤怎么治疗,会缝合伤口吗?

古代是属于冷兵器战争时代,东汉末年三国初开前的所有时代皆是打仗受刀伤,只要不是皮外小伤,都避免不了死亡;末年之前的年代无实质医学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