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请参考:
《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者:(英)李约瑟
成书时间:1952年
类别:科技史
版本推荐:科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李约瑟教授的煌煌巨著。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就必须读这部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成就,就必须读这部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就必须读这部书。
我们国家本来是有编纂历史的伟大传统的,但近代以来,我国科技落后了,有志之士急于赶上先进的西方,把精力大都投在学习、应用现代科技上,对本民族传统的整理未免就拖延下来。因为语言及文化的相对关系,中国人了解西方,相对于西方人了解中国,要广泛与深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人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站在全球历史上的科技史。李约瑟在全书的序言里,站在一个西方研究者的角度,列出了写这么一部中国科技史的条件,共有6条:(1)有一定科学素养,并从事多年实用研究;(2)熟悉欧洲科学史;(3)熟悉欧洲历史;(4)作为科学家体验中国人的生活;(5)能阅读中文文献;(6)得到中国学者的指导。李约瑟不无骄傲地说,这些难得的条件在他身上都具备了。他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并与许多中国一流的学者建立了友谊,比如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等等。这些都为他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本书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点:第一,在全球视野中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考察;第二,最大限度地搜集了中文文献资料。如果你是一个科技史作者,中国人难在第一点,西方人难在第二点。这两个难点在一部书中都得到解决,立刻就成了无可比拟的优点。我们就能看到中国古代在科技上取得了多么伟大光辉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当时的世界其它文明相比,显示出何种意义。
李约瑟是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因为这部著作,他的名字逐渐为每一个真正关注中国的人所熟知,所赞颂。
内容梗概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书共分七卷,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七卷)。仅仅以各分卷的主题情况看,这部书就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但作者不愿在这里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还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在较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中国没有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只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在中国可能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中国人总是运用原始型的理论与假说,但那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还是对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计划并能进行有用的实验来进一步改良技术。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发展技术的有利条件虽然少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社会,但中国古代,却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区奴隶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时代的欧洲文明大得多的发展。欧洲从中国汲取去的技术极为丰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后头14个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源。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也同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牛顿的传统,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得到发展呢?李约瑟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两章里,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第五章是先秦时期,在史前时期主要讲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一些家畜、家禽的驯养。商、周时期主要讲了青铜器、铁器的制作。第六章内容是全国统一的帝国,从秦开始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概述了这1800年的历史及科技,这一工作是在一种全球史观的背景下进行的。李约瑟考察中国的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发现它们的焦点往往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水利工程的改进以及它们的扩大应用,如闸门和新的测量仪器等。在宋代,至少有496项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项。在建筑方面,李诫在公元1100年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工程的经典著作。宋朝的代数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峰。最重要的,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化学,它是在唐代道观里不知名的实验室里开展起来的,现在终于的确出了成果:火药成了有用的武器——宋金之战便是它的第一个试验场。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人就已经用弩炮来发射出“炸弹”了。在公元1040年左右写的《武经总要》这一巨著中,就已确定了“火药”这一名称,并且记载了抛射武器、毒气和信号弹、喷火器以及其它新发明的迅速发展。
另一项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详细记载了它的发明人及工作原理。而《梦溪笔谈》正是一部伟大的科技著作,科学的内容占全书五分之三,包括许多天文学、数学以及化石方面的记载,还包括凸雕地图和制图方面的注意事项、冶金方法的描述以及占很大篇幅的生物学观察。中国古代的另外一项伟大发明,也在这部书里有了最早的描述,那就是罗盘。
如果说中国古代有具有独特特色的一种学科,并且在现代还有发展的话,那就是中医学及药物学。从第一个大医生扁鹊,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开始的中医传统,划过了一条明亮夺目的轨迹,到明朝出现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无疑是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李约瑟指出,李时珍在和伽利略—凡萨利乌斯(16世纪德国名医,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的科学运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本草纲目》共62卷,详细叙述了约一千种植物和一千种动物,并说明它们在药用上的价值和可能具有的价值。他还非常精确地讨论了蒸馏法及其历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水银、碘、高岭土和其他物质在治疗中的用途等等。
总体来说,李约瑟这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向全世界说明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
精彩篇章推荐
对具体学科在历史上的情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按我们在内容梗概中的说明选读相应的分卷。试图了解一般情况的读者,我们推荐以下章节。
第一卷第一章,序言 本书写作的缘由和科学史的写作方法。
第五、六章,历史概述 中国科技史概述。
第七章,中国和欧洲之间传播科学思想和各种技术的情况 作者反驳了形形色色的“传播论”,论证了中国人的独立发明和发现。
精彩语言辑录
△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所能提供的古代原始资料比任何其它东方国家、也确实比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要丰富。
△中国则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有编纂历史传统的国家之一。
△罗马的文化在劳动人民中的根基是如此之浅,以致不能抵御这一变化。相反的,即使在汉代中国,文化也已深深地植根在广大的农民大众之间。
△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简述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要详细的
我国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在一起的是唐高宗跟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政女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同时又是对唐文化发展极有贡献的诗文兼长的文学家,堪称女才子。
武则天被唐太宗选召入宫时年仅14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高宗接位。
高宗母亲长孙氏是北鲜卑族拓跋氏之女。鲜卑族保留了父子可妻其后母的收继婚制。高宗便为此由将武媚娘接回宫中,封为昭仪,深受高宗宠幸。
永徽六年(655),被立位皇后。
武则天位居皇太后,亲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立睿宗。690年,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废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政的女皇。
武则天在位期间共使用了17个年号,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
武则天后谥则天皇后,葬于乾陵,并于高宗葬在一起,这座墓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皇帝的合葬墓。
陵墓前有无字碑。无字碑乃纪念武后之碑。
据说武后曾遗言,墓碑不立文字,功过由后人评说。但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之后,墓碑已被后人刻满。
历来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字碑却又是一大独创。
武则天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文学上也可称为大家。作 为帝王,她对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是谁以否定的
湖北历史落差最大的两个城市,你认为未来谁会重新崛起个人认为湖北落差最大的两个城市是荆州和黄石。
荆州,历史悠久,荆州最繁华的时候,武汉宜昌都还没什么名气。但是现在,武汉宜昌的经济发展已经把荆州甩得太远了。
至于黄石,虽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发展势头很猛,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曾经一度排到湖北省第二名,仅次于武汉,所以有个外号,叫黄老二。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再加上自身矿业资源的衰竭,近年来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是要说谁会重新崛起,我个人认为是黄石。首先黄石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近省会武汉。其次就是黄石的经济转型方向把握的比较准,在未来,文化产业是发展的重心,而黄石也已经基于近代的工业基础开始搞工业遗址旅游了。现在在黄石陆续建成的国家矿山公园,华新水泥厂遗址等等。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李约瑟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难题介绍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
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 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难题表述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问题提出的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思潮是把科学仅仅视为知识,在一个自主的封闭体系中去探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内在论”或“内部主义”的思潮。但是,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长期研究,发现仅仅用内在论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外部,即外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人文思想发面去研究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说过:“把科学实体作为知识体系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内部方法’,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外部方法’,这是‘内部方法’最新的对立面。怎样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学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现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决迹象。”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其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C。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199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李约瑟。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进行大量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六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史》作品评价
李约瑟,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了西方汉学界。这本书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整部著作用比较的方式,把中国的贡献与其他伟大文明所造就的贡献相比较,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在世人面前系统概括了四千多年来中国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对世界物质文明所做的具有推动性的贡献,改变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观念。
指南针,可以让人不会迷路,而能够让人们在航海上,或者是在深山迷路了都会同样直接走得出来。下面是我分享的指南针发明的时间点,一起来看看吧。
指南针发明的时间点
春秋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在采矿、冶炼中,逐渐认识了磁石。到战国时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来判定方向,当时叫“司商”它是在一个无沿的方盘上放置一只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到北宋后期(公元11世纪),中国人民创造了人工磁铁,此后又创制了“指南鱼”把用磁钢片制成的“鱼”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后来经过反复研究改进,又把磁钢片改成细小的磁钢针,并使它的尖端成磁北极,末端成为磁南极,这就成了指南针。
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对于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作了许多科学的说明和分析。到了14世纪初,指南针才由中国传到欧洲。
关于指南针的观点观点之一
王振铎的相关观点,指南针的发明至早不逾于宋代,此种观点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体现。如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称述之‘司南’或称‘指南’为一种辨别方向之仪器,其物便于携带及测验,宛如指南针之用矣。王振铎认为在唐朝已经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类指南针仪器,但绝不是指南针。王振铎把此种物件看作是指南针的过渡形式。王振铎未明确论断指南针发明的具体时问,由于缺乏材料,出于科学严谨性方面考虑,所以未轻易论断。他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中说:“(指南)鱼法固早于(指南)针法约半个世纪,然此二者先后相互之关系,仍有待史证之发现而说明也。”正是在此情况下说的。另外,在同一篇论文中又说:“中国古代,藉缝纫之钢针,经人工传磁,而成人造磁体之指南针,其史证之发现,至今尚未见有早于十一世纪以前者。”这是以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与《梦溪笔谈补》为根据而加以论断的。这两篇文章中记载了此种人工传磁而成人造磁体的指南针。另外王振铎在此篇文章中批判了英人维烈亚力(Alexanderwylie)所著《中国研究》中所指的唐朝僧一行已经注意到了磁针所指方向与北极之差的错误理解。最后郑重地提出论断:“按中国磁针偏向之记载,尚未发现史证有早逾《梦溪笔谈》者,存中记其‘微偏东’,寇宗爽记谓‘偏东’,即指磁针之偏角而言。”这便是王振铎由于材料所谓限制而不能对中国磁偏角的发现时间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关于指南针的发明时代,王振铎只是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推测,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中,王振铎说:“指南针之发明时代,以《萍洲可谈》海舶用磁针及沈括谓方家制磁针,信其创始必早。”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也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王先生也只能给出一个时间区间。
观点之二
李约瑟的观点,顺序的磁偏角,先向东后偏西,体现在中国堪舆罗盘的设计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一直存留至当代。勿容置疑,磁罗盘在中国用于堪舆目的很久以后,才被用于航海。但是航海罗盘确是中国人的发明,它可能发生在十一世纪以前的某个时期或更早的时期。”李约瑟在此段中对指南针,磁偏角、罗盘等问题论述的清楚,虽然有些论断过于武断,但是对中国指南针的发明问题,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论断。
潘吉星先生在王振铎先生与李约瑟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以总结,但可以明显看出他比较同意李先生的观点,对于李约瑟先生所提到的几个材料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一书作了详细地论述与阐述。但同时也和李约瑟先生一样,在有些问题上过于武断,明显的证据不足,让人难以信服。
如他在书中所述:“但从司南仪到指南针中间经历了几个技术过渡,这些过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他这种论断性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材料支持。但此结论在大体上是没有错的。潘吉星先生和李约瑟先生一样把崔豹《古今注》中的“蝌蚪,虾蟆,(青蛙)子也,一名悬针,一名玄鱼。”作为“从勺到针”的过渡来看。他说:“将在空中的磁针与方位盘配合,在晋南北朝曾经用过,确能指南,从而实现了李约瑟先生说的from the spoon to the needle(从勺到针)的过渡。”潘吉星先生在同一本书中也对水罗盘的出现时问做出了论断。他说:“有证据显示,9世纪唐代堪舆罗盘制造者已经做出了这决定性的一步。”在同一页中,他再一次强调说:“晋南北朝开始对司南作技术改进,而在唐代后期完成从司南向罗盘的转变,北宋人享受这些技术成果并使之发扬,历史的发展脉络应是如此。”进一步对指南针的发展脉络做出了阐述。潘吉星在李约瑟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吸收了王振铎先生的部分观点,对指南针的发明时间与过程重新作了一个界定,虽然依然有部分不妥之处,但总体来说,是科技史上的一个进步。丽另外一些学者,或是没有新材料而做出惊人的论断,或是材料不足,仅凭某一材料片段做出新的论断,但总体来说均未能让众人信服,影响亦不是很大。”而把指南针起源论断于唐代。姑且不论此论断的正确与否,单依此材料根本不能得出此种论断。
观点之三
在成都民间收藏族的藏品中,发现了一件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玉(石)器,它是由七块玉(石)板拼接而成,正面是图形,反面是古文字,特别是在第4块玉(石)板上的中间,有一个圆形图案,其上放置了一个类似半个“地球”的东西。在这个“地球”的顶部(北极)有一个直径4cm的小洞,其中插有一支玉(石)的指南针,在圆形图案上还有“东”、“南”、“西”、“北”四个古文字。依据现有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这四个古文字与我们今天在进行地质填图时所使用的罗盘上的“东”、“南”、“西”、“北”的方位字一样,除东字外,其余“南”、“西”、“北”三个字均与甲骨文不同。在三星堆玉(石)器上发现指南针很重要,那种认为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观点由此会被彻底推翻,文献中曾提及的黄帝发明指南车一事,但至今只是推测,未见考古实物,而三星堆地区玉(石)器上指南针的发现把中国指南针的发现史推到了伏羲时代。三星堆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是象征性的。
罗盘的发明与西传磁针问世后,先后用于堪舆和航海。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家首先将磁针与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罗盘。不过有些场合,碗中的水浮磁针仍在使用,故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称“水浮多荡摇”。江苏、河北和辽宁旅大曾出土元代的不带刻度的指南针专用针碗。当航船还在使用浮针加针碗时,堪舆罗盘却远远地跑到了前面。
考古资料表明,
堪舆家选择墓穴采用二十四向表示法大约始于唐末。南唐何溥主持建徽城,看风水时也用二十四向表示法。何溥所撰的《灵城精义》“理气章正诀”中说,“地以八方正位,定坤道与舆图,故以正子午为地盘,居内以应地之实。”天以十二分野,正躔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为天盘,居外以应天之虚。”作者、时代不明的《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理气篇”中有一段几乎相同的文字,两者应同出一源。
罗盘古称“地螺”、“地罗”。南宋曾三聘的《因话录》(作于公元1200年前后)“子午针”条说:“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曾三聘是江西临江俯峡江(今江西西清江)人。离峡江不远的江西临川,于1985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舆旱罗盘模型,正可与《因话录》的记载相互印证。1985年5月,江西临川南宋朱济南墓(葬于1198年)出土了座底墨书“张仙人”的瓷佣一式两件。风水先生“张仙人”佣,左手抱一罗盘。值得注意的是,该罗盘的磁针与水罗盘的磁针根本不同,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显圆孔,明确现象地表示这是一种用轴支承的旱罗盘。
美国人发明了很多东西,以下列举一些:1 电话2 电灯泡3 飞机4 电视5 计算机6 导航系统 (GPS)7 互联网8 手机9 社交媒体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10 玩具 (乐高, 彩虹橡皮筋, 万普琴)中国人也发明了很多东西,以下列举一些:1 磁罗盘2 火药3 阴阳历4 活字印刷5 纸张6 瓷器7 油漆8 井位测量9 青铜器10 针灸以上只是两国发明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两国在众多领域都有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发明成就。
Speak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 paper, gunpowder,
The compass, printing, they are the world's cultural,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plays a development can not be assessed
The role of the amount actually on the nation'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 much more than "four-fat
Ming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were when push British scientists
Joseph Needham (1900 a 1995) His life after going all out to organize and carefully study China
Rich heritage of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chieved rich results in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of surgery, "Wang this chapter in the great works Volume 7, plans to book a 34, 15 have now been published Robert
Temple agreed with the approval of Needham,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volumes
And "Collected Works of Joseph Needham", as well a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a choice of 100 cases to graphic
Mao and the specific form of a lively and concise introduction
Robert Temple in his book listed 100 in the world, involved in the field
Agriculture, cartography and astronomy, engineering, household goods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medicine and Wei
Health, mathematics, magnetism, physics, transportation and exploration, sound and music, war In China
The seeds were thinking of drilling into Europe until about a year to Europe to waste more than half of the Valley
Species, farmers rely on clumsy ridiculous to plow farmland, and the Chinese people enjoy relatively strong farming methods
2000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If there is no import from the Chinese ship Weiduo, compass, multi-mast, and other changes
Into the navigation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ies, Europe will never b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large geographic navigation, Columbus
It is impossible voyage to the Americas, the Europeans will be impossible to establish those colonial empire If not
China has introduced from the stirrups, so riders can sit safely at once, the medieval knight can not
Can wear shining armor, who rescued the girl in a hopeless situation, Europe will not have a knight
Times If there are no guns from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gunpowder, it is impossible to use bullets breakdown Knight
The armor them to lay a horse, which can not be the end of the Knight era, Western Europe, the public does not
May destroy the feudal castle If there is no import from the Chinese printing and paper-making operation in Europe could be
Can be more long-term stay in the state of the manuscript, written documents can not be so widespread
Talking about printing, there are 000 episodes, in the 1960s found that a South Korean Buddhism, "Wugou
By the "Korean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ountry's ancient Silla carved by North Korea for the existing board of the world's earliest printed
This, at home and abroad to publicize the origin of printing in South Korea In September 1997, "East-West Printing Histo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held in South Korea, China expert at the meeting with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China and India
Brush technique originated in China, "Wu Gou by the" Chinese Edi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Law, successfully
To safeguard China's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right to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participate in the meet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ce, Culture
Organization officials have refused to put scholar of South Korea's invention of the printing and print their registration
To apply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Robert Temple wrote in the foreword, "I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nations can better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so that the East-West ideological barriers to be removed, the better it is Today's technology
The world is a technique of combin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ightness is still difficult
To imagine "He called," It is time to recognize and respect China's contribution to the time! "
说起中国古代文明,人们都熟知“四大发明”——造纸,火药、
指南针、印刷术,它们对于世界文化、军事、交通等发展起着无可估
量的作用,实际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远不只是“四大发
明”。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就最大者当推英国科学家
李约瑟(1900一1995年)。他后半生全力以赴地精心整理与研究中国
古代丰富的科技遗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中国科学技
术史》这部宏篇巨著中。全书计划出7卷34部,现已出版15部。罗伯特
·坦普尔在征得李约瑟同意后,从已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册
和《李约瑟文集》以及尚未发表的文稿中,选择出100个事例,以图文
并茂的形式作了具体生动而又简明扼要的介绍。
罗伯特·坦普尔在他的书中列举的100个世界第一,涉及的领域有
农业、天文学和制图学、工程技术、家庭用品和工业技术、医学和卫
生、数学、磁学、物理学、运输和探索、声音和音乐、战争。在中国
人的种子条播思想传入欧洲之前,欧洲每年大约要浪费一半以上的谷
种,农民靠笨拙可笑的犁来耕地,而中国人享用比较有力的耕作方法
已有2000多年了。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罗盘、多重桅杆等改
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
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如果没
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能安然地坐在马上,中世纪的骑士就不可
能身披闪闪盔甲,救出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少女,欧洲也就不会有骑士
时代。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枪炮和火药,也就不可能用子弹击穿骑士
的盔甲把他们打下马去,因而就不可能结束骑士时代,西欧市民也不
可能打垮封建的城堡。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
能要更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就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说到印刷术,还有个插曲,本世纪60年代韩国发现了一部佛教《无垢
经》,韩国学者认为是该国古代新罗朝所刻,为现存世界最早木板印
本,并向国内外宣传印刷术起源于韩国。1997年9月,“东西方印刷史
国际会议”在韩国举行,我国专家在会上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印
刷术起源于中国,《无垢经》为中国唐代刻本,后传入新罗,成功地
维护了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权;参加会议的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的官员也拒绝了韩国学者提出的对印刷术发明权和将其印本注册
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
罗伯特·坦普尔在前言中写道,“如果世界各国和各民族能更深
入地相互了解,使东西方的思想隔阂得以消除,那就好了。今日的技
术世界是东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其结合的紧密程度至今还令人难
以想象。”他呼吁“现在是承认和尊重中国贡献的时候了!”
本文2023-08-05 05:09: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