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古籍流传下来
这个史记里已经有记载的,就是秦始皇搞文禁也只是针对其他六国的国史,不许六国遗民私下收藏记载各自邦国历史的书籍罢了,但是作为咸阳官方还是有备份的,当时丞相府御史大夫府还是博士官署都是有收藏的,如果说很多东西能够流传下来这个要感谢萧何,在攻入咸阳后,萧何首先就把这些官署的藏书全部收罗了,避免了以后被项羽连同咸阳城一起毁掉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古籍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录。让古籍活起来,就是让古籍重新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从而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让文明历史继续流传下去。
总的来说,让古籍活起来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护文化遗产,把遥远的历史变成当下的精神财富;
2、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协助今日国家建设;
3、充分利用、发掘古籍中的科学思想,启发当今科技发展;
4、传承文化,让古籍活起来,让整个社会都能传承精神文明。
清朝前期编纂的大型典籍有:《四库全书》、《明史》、《大清律例》、《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
1、《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
2、《明史》
《明史稿》是清代万斯同、王鸿绪编著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横云山人明史稿。成书早于《明史》。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史馆始编纂《明史》。三十年,完成初稿416卷。三十三年,王鸿绪任总裁时,又与当时监修张玉书、总裁陈廷敬各任一类,继续纂修。
3、《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清王朝的国家法典。清朝入关后,即从顺治元年开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着手法典的制定,经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的努力,法典逐渐趋于成熟。乾隆皇帝即位后,继续命臣工对前朝律文及成例进行重新编定,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完成,并定名为《钦定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布以后,完成了清代最为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成文法典。之后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之前,清代律例的律文不再有所变化,而对于清代法律制度的调整则主要通过增改例文的形式来进行。
4、《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中国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编辑过3部。这是受时代的限制,是封建时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总志所不能避免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伟大的学术价值与重要性,也不能掩盖它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辉地位。
5、《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由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创作,中华书局于2005年出版。《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本文2023-08-03 18:45: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