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除了星星会发光,还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天上除了星星会发光,还有什么,第1张

目前所找到的:恒星(中子星、变星、双星、红巨星、白矮星、新星、超新星等)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和陨星。

一恒星:恒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诞生的那天起,它们就聚集成群,交映成辉,组成双星、星团、星系……恒星是在熊熊燃烧着的星球。一般来说,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只是由于距离地球太遥远的缘故,星光才显得那么微弱。

中子星:中子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关于中子星的形成,许多人认为:某些处于演化晚期的恒星,在其内部发生极其激烈的核爆炸,随后又急剧收缩,恒星的内部产生极大的压力,把原子外层电子挤压到原子核内,核内的质子与电子结合,形成异常紧密的中子结构物质,这时这颗恒星就演变成为中子星。

变星:天文学上把那些亮度时常变化的恒星称作变星。在更多的情况下,变星的光变是出于内在原因,称为内因变星。内因变星,又可按光变的性质分为脉动变星和新星、超新星等。

双星: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它们绕共同的质量中心作圆形轨迹运动,以至于我们很难分辨它们。

红巨星: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在上述过程中氦核中心的温度将可能达到1亿度,此时,其核心就点燃了3个氦原子核聚合为1个碳原子核的核聚变,并放出比氢核聚变更为巨大的能量。这时的恒星,因同时发生着两种核反应,放出的能量更大,暴涨的能量使星体内部的辐射压大于引力收缩压,从而引起星体更为剧烈的膨胀,形更大的红巨星或红超巨星转化。太阳大约在40-50亿年后就会变成一颗红巨星。

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一些特征:(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新星:爆发变星的一种,又叫“客星”。新星是在可见光波段中第一次观测到的,亮度在短期内有很大增加的恒星。亮度最大可增加几万到百万倍,是恒星演化到较晚期阶段所产生的小规模的爆发现象。

超新星:爆发规模超过新星的变星。光度幅超过17个星系,即增亮千万倍至上亿倍。这是恒星世界中已知的最激烈的爆发现象。爆发结果或是将恒星物质完全抛散,成为星云遗迹,结束恒星的演化史;或是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的部分物质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晚期和终了阶段。超新星爆发后形成强的射电源、 X射线源和宇宙线源。超新星还是星际重元素的主要贡献者。

二行星: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

三卫星:行星是指那些本身不发光的天体,卫星是指围绕某一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月球就自身来说是行星,但是由于她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就成了地球的卫星,准确的说,卫星和行星的划分标准不是一样的,卫星的划分是按照天体间的关系划分的,行星的划分是按照天体自身的性质划分的,所以说月球在自身性质上看是行星,但从与地球间的关系看,它又是一颗地球的卫星

四彗星: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天文学家们形象地称它为“脏雪球”。当它跑到太阳附近时,在太阳光和热的作用下,“脏雪球”外层的脏雪及凝固的气体和冰块迅速蒸发、气化、膨胀,并喷发出来,这时彗星的体积急剧地膨胀起来并明显地分成了两部分:彗头和彗尾。彗头中央最明亮的部分为彗核,它是“脏雪球”的本体;彗核表面气化、喷发出来的物质包在彗核周围,形成彗发。彗发外面还包着一层稀薄的氢云,称为彗云。拖在彗头后面的尾巴就是彗尾,它是由于彗头中的气体、尘埃等物质被太阳强大的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挤出来而形成的。所以,彗尾总是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五流星与陨星:星际空间除行星、卫星、彗星外,还有无数小物体和尘埃,它们统称为流星物质,或者分别称为流星体和微流星体(尘埃)。地球在空间运动,每时每刻都会同大量流星物质相遇。其中,毫米级或以上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因大气摩擦而在80—120 千米的高空灼热发光,从而在星空中划出一道光迹而迅速流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流星。

流星体一般在大气中全部燃烧气化,只有较大的流星体或微流星体可以陨落或飘落到地面,分别成为陨星和微陨星。

1 科普知识200字

说来也惭愧,这次科普竞赛,还是老师要求了去抱抱佛脚,靠着还算可以的临时记忆,方才能获个什么奖的。

其实我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及积累,早已滞留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了。那时侯真是be crazy about Science。英语单词不好好记,倒是科普的内容记得很牢,按奶奶的说法,“人家孩子是打着要读书,我们家孩子是打着要不读书”,狂热得很。

现在呢,书都懒得读,书柜里九成新的书一个个直挺挺地“罚站”。前些日子稍稍提起了一点点兴趣,这会儿全没了。零星地看了些书,也不像以前那样记得牢。

追究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我个人太懒了,且兴趣转变得很快,二就是现在的科普书籍全是包装精湛的冰山一角,大海一隅,毫无系统性,对我来说,不如不读。

几年下来,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故兴趣有所转移。同样是做鲍比"迪波特的思维类型测试,几年前的结果是“具体而随机”、“抽象而随机”两种思维占大多数,属于跳跃、创作性的思维,而现在的结果是“具体而有序”、“抽象而有序”各占半壁江山,完全倒转了。后者固然更有条理性,对我这样喜爱阅读学习的学院派更有益处。

但是,我总是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书籍,所以知识积累不多。毕竟现今的书水准都不高。

依我的看法,科普类书籍最关键的就是不能重复,模糊不清,要有系统化,便于学习和查找。例如同一系列的书中,一本“某某百科全书”和一本“某某小百科”,有何差异?不过是书商带着青少年读物的幌子做的骗钱生意罢了。

内容不好是一大缺陷,装帧不好又是一大问题。不是太奢侈就是太寒酸。奢侈者,可以是铜板纸印刷,保健品似的盒子,打开来一摊泡沫板,小小的一本书居于正中。寒酸者,可以是又脱线又掉页,排版错位别字连篇,居然还是正版而非盗版。

所以,我现在早已没了读书的兴趣,因为并没有针对中学生的书籍可看,清一色的应试教育模式,除了辅导书还是辅导书。

我觉得,现今国人学知识,尤其是科普知识,都太急功近利,缺少书卷气。这样免不了要被书商戏耍。只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学习氛围,重新燃起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

2 生活常识百科宝典200字

1 、巧用牙膏: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

2 、巧除纱窗油腻: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起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

3 、将虾仁放入碗内,加一点精盐、食用碱粉,用手抓搓一会儿后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这样能使炒出的虾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4 、和饺子面的窍门:在1斤面粉里掺入6个蛋清,使面里蛋白质增加,包的饺子下锅后蛋白质会很快凝固收缩,饺子起锅后收水快,不易粘连

5 、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具有驱除蚊蝇的功能。

6 、夹生饭重煮法:如果是米饭夹生,可用筷子在饭内扎些直通锅底的孔,洒入少许黄酒重焖,若只表面夹生,只要将表层翻到中间再焖即可。

7 、烹调蔬菜时如果必须要焯,焯好菜的水最好尽量利用。如做水饺的菜,焯好的水可适量放在肉馅里,这样即保存营养,又使水饺馅味美有汤

8 、炒鸡蛋的窍门: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少许温水搅拌均匀,倒入油锅里炒,炒时往锅里滴少许酒,这样炒出的鸡蛋蓬松、鲜嫩、可口。

9 、如何使用砂锅1:新买来的砂锅第一次使用时,最好用来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浓淘米水,以堵塞砂锅的微细孔隙,防止渗水_

10 、巧用“十三香”:炖肉时用陈皮,香味浓郁;吃牛羊肉加白芷,可除膻增鲜;自制香肠用肉桂,味道鲜美;熏肉熏鸡用丁香,回味无穷。

11 、和饺子面的窍门2:面要和的略硬一点,和好后放在盆里盖严密封,饧10-15分钟,等面中麦胶蛋白吸水膨胀,充分形成面筋后再包饺子

12 、香菜是一种伞形花科类植物,富含香精油,香气浓郁,但香精油极易挥发,且经不起长时间加热,香菜最好在食用前加入,以保留其香气。

13 、当进行高温洗涤或干衣程序时,不可碰触机门玻璃,以免烫伤。拿出烘干的衣物时,要小心衣物上的金属部分,如拉链、纽扣等,以免烫伤。

14 、如果衣领和袖口较脏,可将衣物先放进溶有洗衣粉的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再进行正常洗涤,就能洗干净。

15 、如何使用砂锅2:用砂锅熬汤、炖肉时,要先往砂锅里放水,再把砂锅置于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

16 、烹调蔬菜时,加点菱粉类淀粉,使汤变得稠浓,不但可使烹调出的蔬菜美味可口,而且由于淀粉含谷胱甘肽,对维生素有保护作用。

17 、米饭若烧糊了,赶紧将火关掉,在米饭上面放一块面包皮,盖上锅盖,5分钟后,面包皮即可把糊味吸收。

18 、洗衣粉用量:若衣服不太脏或洗涤时泡沫过多,则要减少洗衣粉用量。避免洗衣粉使用过量,不仅省钱而且保护环境,可令洗衣机更耐用。

19 、煮饺子时要添足水,待水开后加入2%的食盐,溶解后再下饺子,能增加面筋的韧性,饺子不会粘皮、粘底,饺子的色泽会变白,汤清饺香。

20 、许多人爱吃青菜却不爱喝菜汤,事实上,烧菜时,大部分维生素已溶解在菜汤里。比如小白菜炒好后,会有70%的维生素C溶解在菜汤里。

3 关于地理的小知识200字以下

出行与地理的关系人们的出行与地理密切有关俗话说:出门看天气,出差或旅游之前,都要了解中央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这就要于人们能识别天气符号,熟悉冷锋、暖锋、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合理选择出行的时间、交通方式和旅游线路以及随身携事物品的多少,做到既经济,又最少的时间,顺利办完事,达到途中观赏的景观最多的理想效果比如在旅游时,根据地域特点,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在高山峡谷中,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无边,一望无际的沙海里,要选取“沙漠之舟”—骆驼;在风吹草低风见牛养的草原上,选择弛骋如飞的骏马;在我国南方的江南水乡,选择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4 科普知识200字

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1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5 中国儿童知识小百科读后感不少于二百字

读少儿百科有感600字。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少儿百科全书》。

《少儿百科全书》是一本针对青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规律而编著的,大部分是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华夏科技、物理万象、化学世界、生物天地、交通纵横、兵器博览和科坛展望。而里面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最早的两部天文著作:天文星占和天文;潜伏在身边的电波------次声;19世纪的重大发现------细胞学说;还有省力的钥匙------杠杆原理等等。

可是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了。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片和木片代替龟甲和兽骨,成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所以战国时惠施外出讲学时就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这才有了“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公元105年在京城洛阳皇宫里当官的蔡伦,他非常聪明而很会动脑子。他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山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替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材料,蔡伦第一要求的就是轻便,丝帛倒是符合要求,可惜材料稀少,蔡伦就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希望找到类似的材料。在他细心的寻找下他发现用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剪碎放在水中浸泡。过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在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黏糊糊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造纸术就是这样来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籍,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国。

6 求200字左右的科学小知识

陨石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极具收藏价值。

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数量极少。

陨石,在没有落入地球大气层时,是游离于外太空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若是落入大气层,在没有被大气烧毁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陨石,简单的说,所谓陨石,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陨石最早的国家,远至新石器时代,后经历朝历代,直到20世纪末均有文字记载,并有不少标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

陨石按组成成分一般分为3大类,即铁陨石,也叫陨铁。一般铁镍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铁80至95,含镍5至20。

密度为8至85。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刚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盐等。

铁陨石约占陨石总量的3。世界3号铁陨石于19世纪末发现于我国新疆青河县,大小为242185137,重约30吨。

该陨铁含铁8867,含镍927。其中含有多种地球上没有矿物,如锥纹石、镍纹石等宇宙矿物。

超新星 有时候,遥望星空,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在某一星区,出现了一颗从来没有见过的明亮星星!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天,它又渐渐消失了。 这种“奇特”的星星叫做新星或者超新星。

在古代又被称为“客星”,意思是这是一颗“前来作客”的恒星。 新星和超新星是变星中的一个类别。

人们看见它们突然出现,曾经一度以为它们是刚刚诞生的恒星,所以取名叫“新星”。其实,它们不但不是新生的星体,相反,而是正走向衰亡的老年恒星。

其实,它们就是正在爆发的红巨星。我们曾经不止一次提到,当一颗恒星步入老年,它的中心会向内收缩,而外壳却朝外膨胀,形成一颗红巨星。

红巨星是很不稳定的,总有一天它会猛烈地爆发,抛掉身上的外壳,露出藏在中心的白矮星或中子星来。 在大爆炸中,恒星将抛射掉自己大部分的质量,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样,在短短几天内,它的光度有可能将增加几十万倍,这样的星叫“新星”。如果恒星的爆发再猛烈些,它的光度增加甚至能超过1000万倍,这样的恒星叫做“超新星”。

超新星爆发的激烈程度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据说它在几天内倾泄的能量,就像一颗青年恒星在几亿年里所辐射的哪样多,以致它看上去就像一整个星系那样明亮! 新星或者超新星的爆发是天体演化的重要环节。

它是老年恒星辉煌的葬礼,同时又是新生恒星的推动者。超新星的爆发可能会引发附近星云中无数颗恒星的诞生。

另一方面,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灰烬,也是形成别的天体的重要材料。比如说,今天我们地球上的许多物质元素就来自那些早已消失的恒星。

太阳 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

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

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

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

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

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

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你嫌太长可以把中间去掉一点呢。

7 生活小常识 急用 200字左右的 急¥

十九种不良生活习惯1起床先叠被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污染源。

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的皮肤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人的呼吸和分布全身的毛孔所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45 种,从汗液中蒸发的化学物质有151种。

被子吸收或吸附水分和气体,如不让其散发出去,就即叠被,易使被子受潮及受化学物质污染。2不吃早餐不吃早餐的人则通常饮食无规律,容易感到疲倦,头晕无力,天长日久就会造成营养不良、贫血、抵抗力降低,并会产生胰、胆结石。

3饭后松裤带饭后松裤带可使腹腔内压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动与韧带的负荷量增加,从而促使肠子蠕动加剧,易发生肠扭转,使人腹胀、腹痛、呕吐,还容易患胃下垂等病。4饭后即睡饭后即睡会使大脑的血液流向胃部,由於血压降低,大脑的供氧量也随之减少,造成饭后极度疲倦,易引起心口灼热及消化不良,还会发胖。

如果血液原已有供应不足的情况,饭后倒下便睡,这种静止不动的状态,极易招致中风。5饱食饱食容易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

经常饱食,尤其是过饱的晚餐,因热量摄入太多,会使体内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在大脑中数以万倍增长,这是一种促使动脉硬化的蛋白质。

脑动脉硬化的结果会导致大脑缺氧和缺乏营养,影响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经常饱食,还会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疾病,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

6空腹吃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腹吃糖的嗜好时间越长,对各种蛋白质吸收的损伤程度越重。由於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因而长期的空腹吃糖,更会影响人体各种正常机能,使人体变得衰弱以致缩短寿命。

7吃太咸的食物钠在人体内滞留,容易形成或加重高血压和心脏病。8留胡子胡子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性能。

当人吸气时,被吸附在胡子上的有害物质就有可能被吸入呼吸道内。据对留有胡子的人吸入的空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吸进的空气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其中包括酚、甲苯、丙酮、异戊问二烯等多种致癌物,留有胡子的人吸入的空气污染指数,是普通空气的42倍。

如果下巴留有胡子,又留八字胡,其污染指数可高达72倍。再加上抽烟等因素,污染指数将高达普通空气的50倍。

9跷二郎腿跷二郎腿会使腿部血流不畅,影响健康。如果是静脉瘤、关节炎、神经痛、静脉血栓患者,跷腿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尤其是腿长的人或孕妇,很容易得静脉血栓。10眯眼看东西、揉擦眼睛眯眼看东西,眼角易出现鱼尾状皱纹。

习惯性眯眼还可使眼肌疲劳、眼花头疼。揉眼时,病菌会由手部传染眼睛,导致发炎、睫毛折断或脱落。

11强忍小便强忍小便有可能造成急性膀胱炎,出现尿频、尿疼、小腹胀疼等症状。美国科学家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憋尿习惯的人患膀胱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5倍。

憋尿时,膀胱贮存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形成人为的尿潴留。如经常憋尿,就会使括约肌和逼尿肌常常处於紧张状态;如果憋尿时间过长,膀胱内尿量不断增加,还会使内压逐渐升高,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膀胱颈受阻症状,造成排尿困难、不畅,或漏尿、尿失禁等毛病。

在尿潴留时还易引起并发感染和结石,严重时还影响肾功能。12伏案午睡一般人在伏案午睡后会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原因就是眼球受到压迫,引起角膜变形、弧度改变造成的。

倘若每天都压迫眼球,会造成眼压过高,长此下去视力就会受到损害。13俯睡俯睡使脊柱弯曲,增加肌肉及韧带的压力,使人在睡觉时仍然得不到休息。

此外,还会增加胸部、心脏、肺部及面部的压力,导致睡醒后面部浮肿,眼睛出现血丝。14睡前不洗脸留在脸上的化妆品不洗掉,会引起粉刺和针眼之类的炎症,还能使眼睛发炎,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15睡前不刷牙睡前刷牙比起床后刷牙更重要,这是因为遗留在口腔中和牙齿上的细菌、残留物在夜里对牙齿、牙龄有较强的腐蚀作用。16睡懒觉睡懒觉使大脑皮层抑制时间过长,天长日久,可引起一定程度人为的大脑功能障碍,导致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还会使免疫功能下降,扰乱肌体的生物节律,使人懒散,产生惰性,同时对肌肉、关节和泌尿系统也不利。

另外,血液循环不畅,全身的营养输送不及时,还会影响新陈代谢。由於夜间关闭门窗睡觉,早晨室内空气混浊,恋床很容易造成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17热水沐浴时间过长在自来水中,氯仿和三氯化烯是水中容易挥发的有害物质,由於在沐浴时水滴有更多的机会和空气接触,从而使这两种有害物质释放很多。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若用热水盆浴,只有25%的氯仿和40%的三氯化烯释放到空气中;而用热水沐浴,释放到空气中的氯仿就要达到50%,三氯化烯高达80%。

18赌博赌博之所以有害於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因为赌博本身是一种强烈 ,长期进行赌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於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引起激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等,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会患消化性溃疡和紧张性 头疼。19生活过度紧张从事脑力劳动和做生意的一些中青年人,他们的生。

8 自救自护小常识200字

由“学会自我保护”这四个字我想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我在网上曾看见一个故事:记得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放学后“我”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去。

当“我”走到居委会时,看到前面在修路,于是“我”绕道而行,从另外一条小路走回家。 走着走着,忽然听见一个声音:“小妹妹,你放学啦?”“我”抬头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的面前。

“嗯,放学了。”“我”随口回了一句。

“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认识我了吗?”陌生人笑眯眯地对“我”说。“我”抬头看了看他,心里在回忆那些我见过的爸爸的同事,“我这有几粒好吃的糖给你吃。”

说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几粒糖给我。“我”心里在想,这个人“我”没见过呀,他是认错人还是……。

“我”灵机一动问道:“你也是开卡车的吗?我爸爸今天开车去哪了?”“对!对!你爸爸开车出去了,叫我来接你”。说完陌生人剥了一粒糖,想往“我”嘴里塞。

“是坏人,我爸爸根本不是开车的。”“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怎么办?平时在电视中和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不少坏人骗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见了,怎么办?他手里的糖肯定有问题,“我”决不能吃。

“我是不吃糖的,难道我爸爸没和你说过吗?”“我”急中生智地说,“噢,我忘了。”陌生人无奈地把糖放进袋里,“我带你去见你爸爸。”

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慢吞吞地走着,大脑却在高速运转着,平时爸 爸妈妈教过我很多自救自护的方法,杂志上也有好多这方面的文章。

对了,我有办法了。“每次去爸爸那里,我都会帮爸爸买包烟的,我们去小店买好烟就去爸爸那儿。”

“我”笑嘻嘻地对陌生人说,“那好吧,要快点,你爸爸在等你。”看着他那自以为是的样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当了。

陌生人拉着我的手来到小店,这时,“我”指着远处迎面而来的男子说道:“爸爸,你怎么回来了。”一旁的陌生人脸一下子紧张起来,紧紧拉着我的手也突然松开了。

“我”对陌生人说:“爸爸回来了,我们过去吧!”“不、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见他惊慌失措地说道,然后往后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

这件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当遇见坏人时,要保持冷静, 正确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学会自我保护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它不但能在比必要时给予我们帮助还能令我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最权威的说法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质向中心聚合成为太阳,周围还有部分散在的物质碎片围绕着太阳旋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渐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由水中产生了有机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家属由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50万颗小行星、卫星和彗星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家长。太阳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星云,当气体冷却引起收缩时,使得星云旋转起来。由于重力的作用,气体和风吹草动心收缩,旋转速度加快,星云变成扁的圆盘状。我们知道,现代家庭中洗衣服使用的洗衣机,有一个脱水机,把湿衣服放进去,脱水机快速旋转起来,衣服内的水分就会被“抛”出去,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把水抛出去的力,就是水滴在做圆周运动时产生的离开中心的力,叫离心力。同样道理,当旋转的星云边收缩边旋转,周围物质的离心力超过了中心对它的引力时,就分离了一个圆环来。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圆环产生。最后,中心部分变成太阳,周围的圆环变成了行星,其中一颗就是地球,地球是在四五十亿年前产生的。

这是一个科学的假说,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学说,人们称它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到了1944年德国物理学家魏扎克又发展了这个学说。

有关太阳系起源和地球形成的研究还在继续,不断完善。尽管如此,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哺育着我们成长。我们人类应该认识它,了解它,即使有朝一日,人类迁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也将永远怀念它。

世界殿堂建在核废墟上

《大自然探索》2003/1 2003-03-06傅承启

你相信吗世界的殿堂竟然建筑在核反应的“废墟”上。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森林大海,无论是恒星和星系,还是太阳与地球,都是核反应的产物。从根本意义上讲,甚至你、我和其他所有生命也都是核反应的产物。当然,你无需担心——因为这种“废墟”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放射性的,相反,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的生命和整个灿烂的物质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切得从恒星的诞生谈起。

从云到星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其实,恒星之间到处“漂浮”着规模比白云大得多的“云”,它们由各种原子、分子和尘埃组成,称为“星际云”。其中的星际分子常常集结成团,构成了“分子云”。分子云通常都很大,直径一般可达上百光年,却又非常稀薄,比实验室内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但是由于体积庞大,所以包含的物质还是很多,其质量总和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万倍到上千万倍。分子云非常寒冷,温度通常只有10~20K(开,绝对温标的计量单位,与摄氏温标相差27315K,即摄氏零度(冰点)等于27315K,或者绝对零度等于-27315度。天文学上的温度都是指绝对温度)。所以,分子云是一种既大又冷、在光学波段上看不见的天体,只能在红外或射电波段上看到它们,然而,它们却是光辉灿烂的恒星的孕育地。

分子云内部很不均匀,有的地方浓密,有的地方稀薄。在浓密的地方,物质聚集得更多,引力也更大。在引力作用下,星际分子向分子云的浓密中心部分下落,分子云开始收缩。由于分子云很冷很稀,云内部热运动产生的压力很小,所以星际分子的下落就像自由落体一样,几乎毫无阻力。

也许你见过流星: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路过地球附近的太空碎片落入地球大气,与大气分子发生碰撞,其中一部分动能转化成热能并发光。星际分子在下落过程中也发生类似的情况,引力势能转变为动能,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并与其他分子、原子发生碰撞,使它们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起初,分子云的温度并不变化,因为它们非常稀薄,热量几乎都散发到星际空间中去了。但是分子云各个部分的收缩,使得原来巨大的分子云开始碎裂,变成规模较小的分子云。这种碎裂过程会不断地进行下去,直至分子云碎成原恒星云的大小,才不再碎裂。由于此时原恒星云的密度已经很大,热量的散发受阻,所以云内部的温度开始增高。

由于引力仍然大于内部的压力,所以原恒星云还会继续收缩。密度越来越高,热量的散发越来越困难,云内部的温度增加也越来越快。终于,云中心的温度达到这样的数值——内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斥力与引力达到平衡,这时云中心不再收缩,形成了一个云核。但是,云核外部的压力与引力并未达到平衡,物质还在继续下落,这使云核表面的压强不断增加,结果会打破云核已经达到的平衡,使之再度收缩,温度继续增加。当云核温度达到2000K时,氢分子发生离解,即一个氢分子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分子的离解要吸收大量热量,使得云核内部压力骤降,于是云核崩陷为体积更小、密度更大的内核,我们称之为“原恒星”。

在原恒星阶段,能量来自于引力能。随着外层物质的继续下落,表面压强不断增大,原恒星继续收缩,中心温度继续增加。当温度达到700万K时,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突然点燃,于是,一颗新的恒星诞生了。从此,恒星开始了它稳定而漫长的生涯,氢氦聚变能取代引力能成为恒星能量的来源,这个阶段的恒星称为“主序星”。

从分子云收缩到恒星诞生的时间,大约为100万年到上千万年,质量越大的恒星形成的时间越短。这是因为质量大意味着物质多、引力大,原来的加速度也大,物质的自由下落快,下落时间短,分子云很快就坍缩为一个原恒星。由于这个阶段相对于恒星的主序阶段来说十分短暂,所以我们把刚到达主序的恒星又称为“零龄主序星”,作为一颗恒星的起算年龄。这有点像婴儿的年龄从刚诞生起算那样,我们略去了婴儿在母体中孕育的时间。

宇宙的“核熔炉”

如果把天上的恒星标点在一张图上,图的横坐标是恒星的温度或颜色,纵坐标是它们的亮度或光度,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恒星都处在从左上到右下的一条带上,这条带称为“主序”,处在主序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这张图我们称为“赫罗图”。它得名于两位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罗素姓名的头一个字,他们在上世纪初首先使用了这张图。

从主序的左上角到右下角,恒星的温度由高到低,质量由大到小,光度由亮到暗,颜色从蓝白到红色。太阳处在主序的中下部分,呈黄橙色。处在主序的恒星都依靠氢氦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自己发光。因为这种反应非常缓慢,所以恒星的一生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度过的。

氢氦聚变反应有很高的产能效率,每一次反应都会释放近27兆电子伏的能量,比其他核反应高得多。如煤的燃烧,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产生的热能,只有前者的600万分之一。太阳每秒钟发出近400亿亿亿焦耳的能量,假如太阳的能量全部来自氢氦聚变,那么它每秒钟需消耗掉6亿吨氢核;太阳一共具有2000亿亿亿吨物质,如果全部是氢,就可维持太阳今天的状态1000亿年。实际上,当主序星核心部分的氢消耗殆尽后,恒星将离开主序而变成红巨星,红巨星核心部分的质量只占恒星总质量的百分之十几。另外,恒星也不全是由氢元素组成,因此,太阳的寿命要短得多,大约只有100亿~120亿年。

如果恒星内部的温度更高一些,高于比如1600万K,那么能量的主要来源将是碳氦氧的循环反应——4个氢核聚变成1个氦核,并释放约25兆电子伏的能量。质量是太阳两倍以上的恒星,主要依靠这种反应提供能量。

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曾经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好奇。是什么东西的燃烧在长久稳定地维持它们发光呢?每克煤燃烧释放的热量为65卡,石油为10卡。假如太阳是依靠燃烧煤或石油提供能量,那么只要4~7年时间太阳就将用完自己的燃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发现核能源之前,科学家也曾计算过引力收缩产生的能量。

以钟摆为例,钟摆不停地摆动,就是摆的引力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变的过程。钟摆垂直时,摆的动能最大,势能为零;摆到最高处时,势能最大,动能为零。由于摆与空气的摩擦,摆最后会停下来,势能全部转化为热能,散发到周围的空气里。

对于太阳,假如是引力在维持太阳发光,它从现在的大小收缩到一个点所提供的能量也只够太阳用2000年。上世纪3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提出,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可以解释恒星的能量来源。1938年,美国天文学家贝蒂指出氢氦聚变反应和碳氮循环核反应提供了恒星的能量,从而解决了恒星的能源问题,贝蒂也因此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恒星在主序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恒星寿命的80%。恒星质量越大,停留的时间越短,质量越小,停留的时间越长。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假如一颗恒星全部由氢组成,它能够维持氢燃烧的时间等于恒星的质量除以它每秒发射的能量,就是主序星存在的时间。质量最大的恒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0倍,而光度却是太阳的100万倍。显然,它能维持氢燃烧的时间只及太阳的万分之一,也就是只有数百万年。可以形象地打个比方,大质量恒星就好像一个挥霍浪费的富人,小质量恒星却是个节省俭朴的穷人,前者虽然富有,却肆意地挥霍,财富很快消耗殆尽;而后者则能细水长流地安度一生。

核反应的“灰烬”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氢氦聚变的恒星核心部分的氢燃料逐渐减少,氦元素逐渐增多。但是在星核外的壳层里仍有丰富的氢。所以,核心的氢燃料一旦耗尽之后,氢氦聚变反应就向包在氦核外面的壳层转移。这时的恒星中央是一个氦核,周围的壳层里进行着氢氦聚变。壳层的核燃烧使恒星整个外层变热发生膨胀,而膨胀就要变冷。从外面看来,恒星开始变大、颜色发红,恒星开始进入老年阶段。只需几亿年的时间,一颗主序星就会变成一颗红巨星,直径可达到原先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当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地球也可能会被太阳所吞没。那时,作为一个熔融的残核,地球可能依旧绕着太阳运行——在几千摄氏度高温的稀薄太阳大气中穿行,经过漫长的岁月后,最终旋入太阳中心。实际上,一旦到了主序的最后阶段,核反应就已向壳层逐渐转移,恒星开始变红变大。所以,未来20亿~30亿年之后,太阳就将进入这个阶段,届时,地球早巳变得很不适宜于人类居住。

恒星在主序后阶段的演变和最后的结局,与它们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中小质量的恒星(两个太阳质量以下),中央氦核因氢氦聚变反应停止、热量得不到补充而开始引力收缩。而壳层里氢燃烧的氦“灰烬”却不断落入氦核,增大核区的引力,这使得氦核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恒星的核区,极高的温度使得电子早巳电离,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现在,在巨大的压力下,自由电子将原子核间可能存在的空隙占满。

当氦核的温度达到上亿K时,将点燃氦聚变成碳和氧的核反应。两个氦核碰撞生成铍,铍又与氦核碰撞生成碳,碳与氦核生成氧。整个过程会释放约14兆电子伏的能量。在氦燃尽后,就留下一个碳氧核。

氦燃烧与氢燃烧不同。在氢燃烧阶段,恒星的核心呈气体状态,它在受热后能够极大地膨胀。膨胀起了控制核反应速度的作用——核心温度稍稍下降,于是核反应的速度减慢,释放的热量变少,核心又会稍稍地收缩,这有点像可控核反应。但是,在氦燃烧阶段,恒星的氦核却像固体那样,核心变热后膨胀极少,于是氦核反应是不可控制的,而是像脉冲式的一阵阵爆发。

对于质量较大的恒星,例如不超过6~8个太阳质量,主序之后的演化与中小质量恒星有所不同。质量较大的恒星,由于有足够多的物质,所以可以形成质量更大的氦核,温度也可以升得更高,因此,还可以点燃一系列核反应,比如温度达到8亿K时碳被点燃,可以聚变成氧、氖、钠、镁。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还能点燃更重元素的核反应,比如温度达到15亿K时点燃氖,20亿K时点燃氧,30亿K时点燃硅,一直到铁元素聚合形成为止。此后不再有新的能源,聚合成比铁更重的元素则吸收热量,而不是释放热量。

在氦燃烧阶段,恒星的光度常常时亮时暗,很多类型的变星都处在这个阶段。红巨星阶段较短,一般只是主序阶段的20%。

像太阳一样的恒星,依靠氦燃烧可以维持30亿年,而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只能维持1000多万年。

经过红巨星的阶段后,恒星内留下了各种“核灰烬”:碳、氧、氖、镁、硅、氩、钙、钛、铁……成为今天的物质世界和一切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恒星的最后归宿

一旦氦核或碳氧核燃烧完毕,恒星即进入它一生的最后阶段。核心区内的核反应停止,氦燃烧转移到核外层,而氢在更外面的壳层内燃烧,它们维持着恒星最后的光芒。星核将再次收缩,而核外壳层却受热膨胀。这时,质量较大的恒星将成为一个又大又亮的“超巨星”。

恒星最后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向外大量抛射物质。对于中小质量的恒星,抛射物质和强大的辐射压力会引起物质的高速外流,这种现象称为“超星风”。超星风的速度可达到每秒1000多公里,会吹散星核外面的壳层,驱散周围残余的分子云物质,裸露出星核,恒星就成为“白矮星”。有时候,在恒星周围还会留下一个环状星云,称“行星状星云”。白矮星的个头很小,像太阳一样大的恒星最后生成的白矮星,直径也只有1万公里,比地球还小一些。但是,白矮星的密度极大,一勺物质可重达上万吨,密度是水的100万倍。白矮星的质量不会超过144倍的太阳质量,否则,星核还会收缩,最后形成“中子星”。白矮星形成后,将依靠余热发光,渐渐地变暗,变成“褐矮星”,最后成为一颗看不见的“黑矮星”,就像一块燃尽可燃物质的煤渣,颜色由明亮、暗红变到灰黑色。

恒星常常成双结伴,我们称为“双星”。当双星中的一颗成为白矮星后,会有物质源源不断地从伴星流向白矮星,从而引发热核反应,并以“超新星爆发”的面目出现。爆发的结果,有可能是仍然留下一颗白矮星,也可能是炸毁整个白矮星,什么都不留下。这种热核反应和超新星爆发,是铁族元素(铁、镍、钴等)和中等质量元素(钙、硅、硫、镁等)的重要来源。

对于质量更大的恒星,最后生成的是铁核。一旦铁核生成,核聚变反应就停止,铁核开始引力收缩,使密度和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50亿K时,光子的能量就会破坏各种重原子核,使它们全部蜕变成质子和中子。最后,质子俘获电子生成中子。这些过程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铁核的压强遽然下降,再也抵挡不住强大的引力,从而发生迅速的坍缩直径缩小到10公里左右。

整个过程十分短暂,一个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万吨的铁核只需1毫秒便可完成坍缩,使其中全部物质被压缩到直径10公里大小的更小的核内,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几亿吨。坍缩后的铁核不可能再被压缩,但是外层物质还在源源不断地以超音速落向铁核,当物质下落到铁核表面时,速度突然降为零,于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它们会像皮球般地反弹回去,从而引起超新星爆发,将核外的壳层抛向空间,剩下一颗中子星或一个黑洞,周围则常常遗留下一个星云遗迹。剩余的残核取决于恒星原先的质量和残核的质量,大于3倍太阳质量的残核将形成黑洞。

当然,十分剧烈的爆发也可以毁灭残核,什么都不留下。比铁更重的元素,如铂、金、铀,就是在这个最后阶段的超新星爆发时俘获中子而形成的。因为中子是中性的,所以它不会受到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因而很容易接近原子核,形成更重的元素。

早在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字中就已经有超新星的记载,从汉代起,古代记录中的“客星”有时指的就是超新星。特别是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当时的司天监记录了一颗客星,详情后载于史书《宋会要》中,这颗客星就是现在著名的蟹状星云,它得名于自己的形状。

20世纪20年代,有人发现这个星云在向外膨胀,推算这些云物质大约是在900年前从一个中心飞出来的,由此认为是发生于上世纪的一次超新星爆发。经过研究,证实了它就是宋代记载的1054年的客星遗迹。这次超新星爆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是银河系内最年轻的超新星遗迹之一。1968年,在蟹状星云中心发现了一颗脉冲星,证明了中子星确实是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

2000年,天文学家在银河系里发现了3颗铅含量不同寻常的恒星,每颗所包含的铅都有月球质量那么多(即7000亿亿吨)。铅比铁更重,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在恒星的红巨星阶段形成的。但是,超新星爆发时的短暂过程也不可能形成这么多的铅,这说明还存在另一种缓慢而温和的重元素俘获中子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在恒星走向生命尽头并点燃内部氦燃料时就会发生

在氦被点燃时,会产生同位素碳13(6个质子,7个中子),碳13被氦4(2个中子,2个质子)撞击后,会产生氧16(8个中子,8个质子)。在这个过程中,竟然少了一个中子。正是该中子被重元素俘获,使得更重的金属元素的形成成为可能。2000年发现的3颗铅星都是双星,它们的伴星都是白矮星。事实上,铅星的伴星在成为白矮星前要大量抛射物质,这时铁族重元素也随之被抛到了空间,并进入铅星大气中,它们俘获中子生成了铅,逐步累积到了现有的含量。在你所乘坐的汽车的蓄电池里,也许就有这样生成的铅。

2002年,天文学家通过X射线望远镜,还发现了两个比中子星更为稠密、但还未稠密到能形成黑洞的天体,他们认为这种天体可能由夸克组成,所以称它们为“夸克星”。一小勺夸克星物质可以重达10亿吨。所有的重元素随着超星风、超新星爆发散发到星际空间,像种子一样掺和到星际气体尘埃中,变成了下一代恒星的原料。

在“核灰烬”中重生

经过数百万年,掺和有重元素的星际气体尘埃又将再次慢慢地汇聚成巨大的云团,然后重复前面发生的过程。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激波也会直接触发周围星际云的收缩,开始形成新一代恒星。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了今天,每一代恒星都将自己产生的“核灰烬”——重元素留给下一代,造就了今天宇宙中各种元素的比例。

宇宙在大爆炸后约几十万年开始形成原子,从10亿年后开始形成星系和恒星。在宇宙的早期,主要成分是氢与氦,只有极少量的氘和锂,没有更重的元素。太阳的年龄为50亿年,按质量计算,它含有73%的氢、25%的氦和2%的金属元素,显然太阳不是第一代的恒星,因为太阳含有相当多的金属成分。银河系和其他附近星系的金属含量达到1%~3%,说明星系内的恒星绝大部分不是第一代。今天,在银河系和其他星系中,恒星的形成过程依然在进行着,不过远不如宇宙早期那么活跃。

恒星形成以后,某些恒星周围掺和有“核灰烬”的残余尘埃气体在绕恒星转动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星盘,最后诞生了像地球和火星一样的行星及彗星、小行星一类的小天体,以及行星上面的所有东西。所以,无论是岩石还是土壤,以及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和写这篇文字的我——我们都是恒星“核熔炉”中的产物。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半人马座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点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3,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开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测定恒星距离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视差法,先测得地球轨道半长径在恒星处的张角(叫作周年视差),再经过简单的运算,即可求出恒星的距离。这是测定距离最直接的方法。但对大多数恒星说来,这个张角太小,无法测准。所以测定恒星距离常使用一些间接的方法,如分光视差法、星团视差法、统计视差法以及由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确定视差,等等(见天体的距离)。这些间接的方法都是以三角视差法为基础的。

恒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恒星越亮,星等越小。在地球上测出的星等叫视星等;归算到离地球10秒差距处的星等叫绝对星等。使用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检测元件所测得的同一恒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目前最通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见测光系统'" class=link>测光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有相同直径、相同总辐射的绝对黑体的温度。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定出O、B、A、F、G、K、M等光谱型(也可以叫作温度型)温度相同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越小。恒星的光度级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或矮星)、亚矮星、白矮星。太阳的光谱型为G2V,颜色偏黄,有效温度约5,770K。A0V型星的色指数平均为零,温度约10,000K。恒星的表面有效温度由早O型的几万度到晚M型的几千度,差别很大。

恒星的真直径可以根据恒星的视直径(角直径)和距离计算出来。常用的干涉仪或月掩星方法可以测出小到0001的恒星的角直径,更小的恒星不容易测准,加上测量距离的误差,所以恒星的真直径可靠的不多。根据食双星兼分光双星的轨道资料,也可得出某些恒星直径。对有些恒星,也可根据绝对星等和有效温度来推算其真直径。用各种方法求出的不同恒星的直径,有的小到几公里量级,有的大到10公里以上。

只有特殊的双星系统才能测出质量来,一般恒星的质量只能根据质光关系等方法进行估算。已测出的恒星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但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的密度可以根据直径和质量求出,密度的量级大约介于10克/厘米(红超巨星)到 10~10克/厘米(中子星)之间。

恒星表面的大气压和电子压可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元素的中性与电离谱线的强度比,不仅同温度和元素的丰度有关,也同电子压力密切相关。电子压与气体压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二者都取决于恒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因而同恒星的光度也有密切的关系(见恒星大气理论)。

根据恒星光谱中谱线的塞曼分裂(见塞曼效应)或一定波段内连续谱的圆偏振情况,可以测定恒星的磁场。太阳表面的普遍磁场很弱,仅约1~2高斯,有些恒星的磁场则很强,能达数万高斯。白矮星和中子星具有更强的磁场。

化学组成 与在地面实验室进行光谱分析一样,我们对恒星的光谱也可以进行分析,借以确定恒星大气中形成各种谱线的元素的含量,当然情况要比地面上一般光谱分析复杂得多。多年来的实测结果表明,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但也有一部分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不同,例如沃尔夫-拉叶星,就有含碳丰富和含氮丰富之分(即有碳序和氮序之分)在金属线星和A型特殊星中,若干金属元素和超铀元素的谱线显得特别强。但是,这能否归结为某些元素含量较多,还是一个问题。

理论分析表明,在演化过程中,恒星内部的化学组成会随着热核反应过程的改变而逐渐改变,重元素的含量会越来越多,然而恒星大气中的化学组成一般却是变化较小的。

物理特性的变化 观测发现,有些恒星的光度、光谱和磁场等物理特性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周期的、半规则的或无规则的变化。这种恒星叫作变星。变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几个天体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或恒星自身的几何形状特殊等原因而造成的几何变星;一类是由于恒星自身内部的物理过程而造成的物理变星。

几何变星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两个恒星互相绕转(有时还有气环或气盘参与)因而发生变光现象的食变星(即食双星)。根据光强度随时间改变的“光变曲线”,可将它们分为大陵五型、天琴座β(渐台二)型和大熊座W型三种几何变星中还包括椭球变星(因自身为椭球形,亮度的变化是由于自转时观测者所见发光面积的变化而造成的)、星云变星(位于星云之中或之后的一些恒星,因星云移动,吸光率改变而形成亮度变化)等。可用倾斜转子模型解释的磁变星,也应归入几何变星之列。

物理变星,按变光的物理机制,主要分为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两类。脉动变星的变光原因是:恒星在经过漫长的主星序阶段以后(见赫罗图),自身的大气层发生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脉动性的光度变化。理论计算表明脉动周期与恒星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那些重复周期为几百乃至几千天的晚型不规则变星、半规则变星和长周期变星都是体积巨大而密度很小的晚型巨星或超巨星周期约在1~50天之间的经典造父变星和周期约在,005~15天之间的天琴座RR型变星(又叫星团变星),是两种最重要的脉动变星。观测表明,前者的绝对星等随周期增长而变小(这是与密度和周期的关系相适应的),因而可以通过精确测定它们的变光周期来推求它们自身以及它们所在的恒星集团的距离,所以造父变星又有宇宙中的“灯塔”或“量天尺”之称。天琴座RR型变星也有量天尺的作用。

还有一些周期短于03天的脉动变星 (包括'" class=link>盾牌座型变星、船帆座AI型变星和型变星'" class=link>仙王座型变星等),它们的大气分成若干层,各层都以不同的周期和形式进行脉动,因而,其光度变化规律是几种周期变化的迭合,光变曲线的形状变化很大,光变同视向速度曲线的关系也有差异。盾牌座δ型变星和船帆座AI型变星可能是质量较小、密度较大的恒星,仙王座β型变星属于高温巨星或亚巨星一类。

爆发变星按爆发规模可分为超新星、新星、矮新星、类新星和耀星等几类。超新星的亮度会在很短期间内增大数亿倍,然后在数月到一、二年内变得非常暗弱。目前多数人认为这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现象。超新星的外部壳层以每秒钟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形成一个逐渐扩大而稀薄的星云;内部则因极度压缩而形成密度非常大的中子星之类的天体。最著名的银河超新星是中国宋代(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发现的“天关客星”。现在可在该处看到著名的蟹状星云,其中心有一颗周期约33毫秒的脉冲星。一般认为,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新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在几天内会突然增强大约9个星等或更多,然后在若干年内逐渐恢复原状。1975年8 月在天鹅座发现的新星是迄今已知的光变幅度最大的一颗。光谱观测表明,新星的气壳以每秒500~2,000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一般认为,新星爆发只是壳层的爆发,质量损失仅占总质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不足以使恒星发生质变。有些爆发变星会再次作相当规模的爆发,称为再发新星。

矮新星和类新星变星的光度变化情况与新星类似,但变幅仅为2~6个星等,发亮周期也短得多。它们多是双星中的子星之一,因而不少人的看法倾向于,这一类变星的爆发是由双星中某种物质的吸积过程引起的。

耀星是一些光度在数秒到数分钟间突然增亮而又很快回复原状的一些很不规则的快变星。它们被认为是一些低温的主序前星。

还有一种北冕座 R型变星,它们的光度与新星相反,会很快地突然变暗几个星等,然后慢慢上升到原来的亮度。观测表明,它们是一些含碳量丰富的恒星。大气中的碳尘埃粒子突然大量增加,致使它们的光度突然变暗,因而也有人把它们叫作碳爆变星。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波段的扩大,还发现了射电波段有变化的射电变星和X射线辐射流量变化的X射线变星等。

结构和演化 根据实际观测和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恒星大气的基本结构。一般认为在一部分恒星中,最外层有一个类似日冕状的高温低密度星冕。它常常与星风有关。有的恒星已在星冕内发现有产生某些发射线的色球层,其内层大气吸收更内层高温气体的连续辐射而形成吸收线。人们有时把这层大气叫作反变层,而把发射连续谱的高温层叫作光球。其实,形成恒星光辐射的过程说明,光球这一层相当厚,其中各个分层均有发射和吸收。光球与反变层不能截然分开。太阳型恒星的光球内,有一个平均约十分之一半径或更厚的对流层。在上主星序恒星和下主星序恒星的内部,对流层的位置很不相同。能量传输在光球层内以辐射为主,在对流层内则以对流为主。

对于光球和对流层,我们常常利用根据实际测得的物理特性和化

天上除了星星会发光,还有什么

目前所找到的:恒星(中子星、变星、双星、红巨星、白矮星、新星、超新星等)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和陨星。 一恒星:恒星在宇宙中的分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